03.06 你可知道“黑名单”是你入职的拦路虎

离职后一直找不到工作?闯过层层面试关后,却莫名出局?也许你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已经被列入“黑名单”了。

在不少行业,对于一些由于“特殊原因”离职的员工,HR心中大都有无形的“黑名单”。所谓黑名单,更多是基于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行业内的特定领域存在的,不代表所有行业都可能会有。通常,黑名单有以下几种:

1.特殊行业黑名单。因为公众了解的“信息”有限,甚至部分信息很难完全公开,或者具有一定专业性,这种行业如教师、医生、警察等,这种行业的黑名单更多的是依靠舆论或者口碑来确定。

2.流动率较高的行业黑名单。因为担心“黑名单”上的人出现,而导致企业利益受损,或者管理难度较大,在特定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类似同盟的性质,互通职业信息,如零售行业、旅游业、IT业等。这类人员的黑名单有个共性,就是职业的再生存能力相对差,离开行业,很难跨行业发展,从而在联盟内创造一种共享的信息资源,避免企业利益受到损失。

3.人为制造黑名单。这种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如待遇、离职等)与公司闹得不欢而散的员工,公司从保护公司利益出发,利用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人为制造所谓黑名单,一来为打击这样的员工,给其将来的发展制造困难;二来杀一儆百,警告其他员工勿忘此教训,合理听从公司安排。这类黑名单事件并不鲜见,比如,某某公司的员工,涉嫌利用公司资源,开拓自己业务,被公司开除,甚至还通过媒体广而告之,这种黑名单的可信度,就需要斟酌。

现在企业对于职场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招聘的员工都希望能360度的了解,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给公司或者是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可能对于某些问题企业可以理解并录用,但是有些问题是企业无法忍受的,所以作为职场人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未来。现在有很多的企业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求职者会对求职者做背景调查,也是为了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

背景调查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有时会直接决定企业的人才引进结果。但很多企业在背景调查时选择了错误的策略,仅从一个人口中了解其对候选人的评价,据此决定是否录用该候选人。企业在做新人背景调查时,要么去委托靠谱的第三方公司调查,要么由企业高层亲自完成,千万不能找没有判断力的基础员工来调查企业未来高层人员的背景,这样不符合常识,也会拉低公司的水准,降低公司的品牌。

当然,不可否认,在所谓的黑名单中,企业是占绝对主导地位。对于职场人来说,只有一种途径才是真正的通途:努力提高自己的价值,让企业不舍得放弃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