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人說歷史上荀彧一心向漢,卻不投奔劉備,這是怎麼回事?你怎麼看?

周顯助



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荀彧,字文若,出身潁川荀氏,大聖人荀子之後。潁川荀氏乃是東漢名門旺族,他的父親荀緄、叔父荀爽都曾為官。董卓進京廢漢少帝時,荀彧棄官而逃。此後,荀彧先投袁紹,後又轉投曹操。荀彧可以說是曹操身邊最重要的謀士之一,知人善用,鍾繇、荀攸、陳群、戲志才、郭嘉等人才都是他舉薦給曹操的,荀彧被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


然而,在曹操稱“魏公”之時,荀彧極力反對,遭到曹操的猜忌,後鬱鬱而終(演義中服毒自盡)。從這裡可以看出,荀彧反對曹操稱王,是忠於東漢的,那他為什麼沒有投奔矢志恢復漢室江山的劉備,而是在漢賊曹操身邊效力?下面根據《三國演義》中相關內容,結合自己的見解,簡要分析如下。


首先,荀彧投奔時,曹操乃是東漢數一數二的大忠臣。這從曹操乾的這幾件事情可以看出。曹操曾經假意交好董卓,並想辦法刺殺之。後刺殺失敗,逃出洛陽,招兵買馬,發出討伐董卓公告,號召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

之後,曹操聽從自己的建議,客服種種困難,迎漢獻帝於許都。這樣表面上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上對漢獻帝好處更多。當時,漢獻帝經過董卓亂政,李傕、郭汜動亂,差點一命嗚呼。這時的漢獻帝四海為家,食不充飢,衣不裹腹,四處顛沛流離,還常常遭受李傕郭汜的刀兵相向。

曹操就像久旱逢甘霖的及時雨,在誰都不搭理的情況下,主動派出大軍迎奉漢獻帝。使其擺脫了李傕郭汜等西涼兵的圍追堵截,有一個落腳之處。《三國演義》中雲:

次日,曹操引大隊人馬到來。安營畢,入城見帝、拜於殿階之下。帝賜平身,宣諭慰勞。


其次,荀彧離開袁紹轉投曹操時,劉備實力太弱。荀彧轉投曹操,大概在公元191年,這時的曹操是兗州刺史,正在招兵買馬。此時的劉備還不知道在哪呢。公元191年左右,劉備因平定黃巾之亂,累計功勞被任命為平原縣令。此時的劉備才是縣級幹部,在全國也是默默無聞。

在荀彧的名單裡,根本就沒有劉備這號人物。雖然劉備自稱為漢室宗親,又是漢獻帝皇叔,可是別人不相信啊。劉備出生貧賤,以編草鞋為生,他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給了誰也可能懷疑其真偽性。《三國演義》中雲:

公孫瓚又表陳玄德前功,薦為別部司馬,守平原縣令。玄德在平原,頗有錢糧軍馬,重整舊日氣象。


再次,荀彧即使投奔劉姓宗親,也不會選擇劉備。東漢末年除了劉備外,還有四位漢室宗親掌握地方實權,如兗州刺史劉岱、益州牧劉焉、揚州牧劉繇、荊州牧劉表。他們都是封疆大吏,手下兵馬眾多,比當時的曹操、袁紹強很多。如果荀彧想投奔劉姓宗親,也會選擇這四位,根本不會選擇劉備。

這就和你選擇公司是一樣的道理,兩個公司都向你拋出橄欖枝,一個是世界五百強,一個是地方民營企業,你會選擇哪個。如果大腦沒毛病,誰都會毫不猶豫選擇世界五百強企業吧。即使在大企業是一個普通員工,也有很多人擠破腦袋想進去。


最後,荀彧可能並不想投奔任何一個劉姓宗親,而是選擇忠於漢室的實權派(僅供參考)。先來看看荀彧的擇主經歷,公元189年,他被舉孝廉,任守宮令,不久,董卓進京廢漢少帝劉辯,立漢獻帝劉協。這時的荀彧恥與董卓同朝為官,棄官歸鄉。冀州牧同郡韓馥相邀荀彧,他就到了冀州。時事變遷,荀彧到了後,冀州主人已經變為袁紹,只得暫時侍奉其。

公元191年,荀彧找到機會,離袁紹而投曹操。荀彧棄董卓,欲投奔韓馥實乃袁紹,最後曹操,都不是漢室宗親。劉岱、劉焉、劉繇、劉表四個實權漢室宗親,他一個都沒投奔,偏偏選擇了曹操,還從一而終。


大膽猜測,荀彧就沒考慮過這些漢室宗親,因為這些漢室宗親如果掌握大權,就有可能篡位,撤掉漢獻帝,自己登基為帝。這和荀彧的初衷相悖,他一生都在為了維持漢獻帝的正統統治如果那些皇族血脈稀薄的地方和實力派得了天下,這和漢朝亡國沒有區別。而外姓實力派,篡漢的概率小,一般也就是以外戚身份掌權而已。兩漢數不清的外戚掌權,如衛青、霍光等,只有一位王莽篡漢。


再看曹操,漢獻帝幾次三番想奪回大權,除掉曹操,又是衣帶詔,又是五大臣許都動亂。曹操不但沒有像董卓一樣將其廢掉,還將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為後,簡直是以德報怨。

綜上,因此,荀彧選擇了忠於漢獻帝的地方實力派曹操,而不是漢室宗親實力派,更加不是沒有任何實力的劉備。

你是如何看待荀彧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荀彧一心向漢,卻跟著曹操這個“大奸賊”混,而不去投奔打著漢室旗號的劉備,這是為什麼?

無他,天下大勢如此。

荀文若何許人也?潁川荀氏之人,“荀氏八龍”之後,被稱為“王佐之才”,是和郭嘉、諸葛亮、張昭等人齊名的頂尖謀士。諸葛亮尚能不出茅廬而三分天下,荀彧難道就看不清楚天下的局勢嗎?漢室傾頹已成定局,他也只能儘自己最後一份大漢臣子的責任“盡人事聽天命”。

但是曹操的出現給了他一線曙光。

棄袁投曹

漢室傾頹,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無疑成為國家的柱石。但荀彧卻離開袁紹投奔曹操,這是為何?

荀彧自投奔袁紹以後,看到的只有廣交權貴、蓄養私兵的袁氏,而不是為國家分憂解難的袁氏。這個時候荀彧就已經意識到袁氏的野心,所以一心向漢的他產生了另投新主的想法。

正好這個時候曹操出現了。

曹操任洛陽北部尉時,嚴懲宦官蹇碩的叔叔蹇圖。任議郎時,為前朝竇武、陳蕃鳴冤不平。如今又刺殺董卓,起兵維護漢室。這一切在荀彧看來無疑是大漢最為忠誠臣子的所作所為,於是他義無反顧的投身於曹操陣營。

事實證明荀彧很有眼光,四世三公的袁氏子弟袁術第一個稱帝。

為何不投劉備?

劉備的事業可以說是“大器晚成”,前期都是打醬油的角色。當曹操大放異彩的時候,劉備還在跟著公孫瓚混吃混喝。

這等小勢力還沒有進入荀彧的眼中。

劉備真正出現在荀彧視野當中,應該是在得到徐州之後。但是徐州沒守住,劉備還被曹操帶回許昌。雖然在曹操眼裡劉備是個人物,但荀彧不會看好一個連地盤都守不住的人。

漢室宗親就能讓荀彧來投嗎?

別的不說,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那個不是漢室宗親?那個不比劉備的勢力雄厚?但這些所謂的“漢室宗親”都幹了什麼,屁事沒幹反而藉著漢室的名義積蓄實力攪動天下風雲。所以說荀彧是個明白人,不會見到一個不值錢的皇叔就俯首稱臣。

歷史浪潮中的迷茫人

每當天翻地覆,世道革新的時候,就會有一大批知識分子陷入迷茫。

就是因為他們有禮儀、知榮辱,亂世降臨讓他們的理想無處安放。

荀彧就是這樣一個知識分子。

他一心匡扶漢室,但天下勢力都與他的目的相左。好不容易等來了一個曹操,最後發現其實他們都是一丘之貉。

荀彧的內心是迷茫和痛苦的。

曹操要代替漢室授予他“三公”之職,他憤而拒絕。

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他又冒死阻止。

他知道興復漢室是不可能的了,但又不願意自己輔佐的曹操傷害漢室。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也許死亡是他最好的歸宿。


日月當空歷史文化傳播


荀彧一心向漢,可他不是一心向劉備,他為什麼要投奔劉備呢?或者說,劉備,就能代表大漢嗎?

首先搞清楚一個問題,劉備是什麼身份。他自己說他是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玄孫。都不去說這個到底是真是假,要知道,從漢景帝到漢末,已經差了三百年,大漢的皇帝都換了快二十任了。像劉備這樣的宗室,幾乎是遍地都是,他又算的了什麼?更遑論東漢的皇室早就和西漢差得遠了,他劉備又能和東漢的皇室扯得上多少關係?

再者說,劉備就能代表大漢嗎?恐怕不能。實際上,代表漢朝政府的一直是曹操,而在各地流竄的劉備,只好叫軍閥而已。一個軍閥,僅僅因為他和皇家三百年前是一家,就說自己代表大漢,這未免也太自嗨了。況且,劉備似乎也沒怎麼亮明自己是大漢的身份,至少在他佔據益州之前沒有過。

再者說,荀彧也沒有投奔劉備的必要。畢竟,他正是因為忠於漢室,才走到曹操身邊,和他一起匡扶漢室。而在這個過程中,曹操逐漸成了篡漢者,這是荀彧估計不到的。而在這個時候,荀令君已經和曹操之間緊緊地捆綁在一起。他不再是幾十年前那個草創基業的年輕人,有家有業的,你叫他怎麼割捨掉去投奔那個在成都的劉備?



青言論史


熟讀三國的人應對荀彧不陌生。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其職業生涯中對曹操所起的作用或能與諸葛亮對劉備在某些階段所起的作用相媲美甚至趕超。對於本文所答之問題,可從荀彧勸諫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的事件中所表露出來的態度看出端倪。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荀彧認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由此可見,荀彧對事業的追求類似於職業經理人,匡扶大漢、擇良木而棲、藉助好的平臺實現心中的抱負應是他的職業操守,而非做某個人的“臣、奴”,當所謂的“開國元勳”。

荀彧選擇曹老大而非劉老大,本人覺得是一個機緣的問題。荀彧投奔曹老大是初平二年(191年),荀彧離袁紹而投曹操。曹操此時已為一方諸侯,是一個已初具規模又有發展前途的平臺,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成為“獨角獸”,上市也有可能“夢想成真”。那我們的玄德公在幹嘛呢?公元191年,劉備在高唐縣令任上,被盜賊攻破,劉備不敵,逃奔青州,投靠青州刺史田楷。之後先任平原縣令,後任平原國相。在平原國相任上,194年,時為兗州刺史的曹操進攻徐州刺史陶謙,陶謙向田楷求救,田楷和劉備一起救援陶謙。劉備自己這時候自有兵千餘人,路上略饑民數千人。到徐州後,陶謙又撥給劉備四千丹楊兵,駐屯在小沛。也就是說荀彧和曹操在一起3年後,我們的玄德公才有兵千餘人,名義上還是打工的,從正常人找工作的角度怎可能此時“棄曹從劉”呢!

那麼,在荀彧的人生履歷中,有沒有可能和機會“棄曹從劉”呢?本人認為基本沒有可能。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荀彧去世的212年,正是劉備攻佔益州的時間,那麼從荀彧投奔曹操的191年-去世的212年,曹操的公司是日益壯大且獨佔鰲頭,給荀彧的待遇也是別人無法企及的(擔尚書令,封萬歲亭侯)。而劉皇叔的公司直到荀彧去世才正式掛牌上市(三分天下初見雛形),荀主人公怎可能“棄曹從劉”呢!


我眼中的斑斕


其實很多人都問過這個問題,荀彧既然一心向漢,那還不如直接投奔劉備得了。荀彧也是三國時期一位非常有才的謀臣,只不過很多人都將其忽略了,荀彧從小的時候就廣受好評,大人們就給予他高度評價,等荀彧長大了,評價就更高了。大家總覺得郭嘉可能是曹操身邊最有才的人,實際上從史書來看,荀彧應該要強於郭嘉。

眾所周知,荀彧是一心向漢的,從曹操要自稱魏公的時候,荀彧便公然站出來反對。荀彧當時是離開袁紹去主動投奔曹操的,當時在外人看來曹操是忠於漢室的,討伐董卓名動天下,這一點令荀彧非常欣賞。所以荀彧選擇了曹操,曹操在這一時期有了很大的名聲,手下有不少人,那麼這個時候的劉備呢?

說難聽點,荀彧在當時可能不知道劉備是誰,當然不會去投奔他了,劉備這個時候還一窮二白要啥沒啥,曹操當時還以愛才出名,荀彧這樣的人於情於理都不可能去投奔劉備的。所以一開始荀彧壓根就不可能去投奔劉備。那麼有人要問了,後來荀彧知道曹操是個怎樣的人之後,並不是真心要幫曹操,這個時候為何不去找劉備。

劉備後來也是名聲大噪,手底下有兵有馬,可是荀彧也不會去投奔他,前面說了荀彧投靠曹操之前是跟著袁紹的,在那段歷史中,忠心是很重要的,如果荀彧後來又投靠劉備,那豈不是和呂布一樣成了三姓家奴,這種罵名可不是誰都想背的。

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劉備真的就能代表漢嗎?當然不能,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三國時期的好漢們,都喜歡給自己找個很牛的背景,劉備也不例外,他給自己找了一個非常有利的背景,可以為自己找來人脈和一些便利,有不少人因為劉備這個漢室的旗號才來投靠,這一點荀彧很清楚,他是忠於漢室,可並不是忠於拿漢室當幌子的人。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荀彧一心向漢,正因如此,不會投奔劉備。

荀彧家族以及他對漢室的忠心

荀氏是潁川郡望,是絕對的大族世家,和袁紹家族一樣。荀彧的祖父荀淑很有清望,生下八個兒子,世稱“八龍”,都有聲名於當世,其中荀爽做到司空,位列三公。荀氏屬於清流,聲譽極好,素有忠君思想,與汝南袁氏不同。

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在洛陽,曹操討論是否逢迎天子,大多都不同意,荀彧力排眾議,主張迎天子來許,他說: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看到沒有,他認為曹操心在王室,有匡扶天下之志,理應迎接天子。

曹操在《三國演義》裡被寫成漢賊,其實曹操是個天下少有的英雄,看他寫的詩文就能知道他的心胸。這個人敢做敢為,開始做官就用五色棒殺了宦官蹇碩的叔父。董卓亂政,曹操立即起兵討伐。董卓逃到長安,聯軍都不敢進,是曹操獨自引軍西進,雖然大敗,但能說明他的膽略無人能及。

曹操那時是忠於漢室的,而且是天才少有的豪傑,所以荀彧在公元191年脫離袁紹投奔曹操,那時劉備還是縣令級別的小人物,毫無名氣。

漢獻帝在洛陽,荀彧自然是要曹操逢迎的,而且他沒說要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是“奉主上以從民望”,順應民意逢迎天子,這證明荀彧保持了荀氏的忠君思想,然而他因此惹怒曹操,送了小命。

建安十七年(212年),荀彧勸阻曹操不要進國公、加九錫,曹操不滿,荀彧處境艱難,在同年憂憤而死。也有說是曹操賜死,當時曹操送荀彧食盒,打開一看,空空如也,荀彧會意,服毒自盡,《魏氏春秋》有記載。

荀彧死前劉備的境況

建安十七年(212年),在荀彧死的同年,劉備正要起兵奪取劉彰的益州。

劉備東奔西跑,不斷寄人籬下,就是因為沒有一塊根據地,這個時候有點氣候,正要奪取益州成就自己的大業。

荀彧不選劉備的原因

第一,首要原因就是漢天子在曹操手裡,忠於漢室的荀彧當然要選擇留在曹操一方。

不管漢獻帝有沒有實權,荀彧都要留在那裡,既匡扶漢室又輔佐曹操。曹操一生都沒有成為皇帝的行動,他說,如果真能替代漢室,那就讓我的子孫來做吧。荀彧輔佐曹操,既能保全對漢室的忠誠,也能保全對曹操的情誼。

第二,大漢氣數已盡,當時有實力的割據勢力沒有一個忠於漢室。

這個眾人皆知,因此諸葛亮才會提出天下三分的《隆中對》,《隆中對》最後說“霸業可成,漢室可興”,霸業自然是王圖霸業,稱王稱帝;漢室可興,是說劉備是劉漢宗室,理應延續劉漢天下,這和劉秀興復漢室是一樣的。

荀彧是和諸葛亮一樣的聰明人,對天下形勢很清楚,既各個勢力都不忠於漢室(包括劉備),那為何還要離開曹操去選別人?曹操好歹還是群雄中實力最強大的。

第三,劉備不等同於漢室。

當時大漢宗室多了去了,有名的也有幾個,比如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還有幽州牧劉虞,個個根正苗紅,名氣地位比劉備大了不知多少倍,為何荀彧要看上劉備?再說,天子漢獻帝也在,誰能比他更有資格代表漢室?

綜上,註定荀彧不會選擇劉備。


鬼山楓語


建安四年(公元200年)九月,曹操有些心煩意亂。他大營的對面,就是袁紹的“十萬大軍”,而他呢“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面對這樣的形勢,曹操有些力不從心,遠在許都坐鎮的荀彧,急忙鼓勵他:“曹公呀曹公,成敗在此一舉!”

作為三國前期一流的謀士,荀彧為何會為曹阿瞞盡心盡力?

荀彧家世顯赫,潁川(今河南登封)人士,自古就有“汝穎多奇士”的說法,他祖父荀淑,在漢順帝與漢恆帝時期,是當朝有名的才子,擔任郎陵令,人稱“神君”。育子八人,人稱“八龍”。荀彧父親緄,擔任濟南相。

正因得益家族的優良血統,荀彧年少時,就被南洋名士何顒評為“王佐才也”,東漢時,很流行專家點評,他們的評價,往往可以左右一個人的仕途,這就是著名的察舉制。出身卑微的曹操就是靠著名士許劭的那句“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而名揚天下。

那時,荀彧蒙承皇恩,舉孝廉,被授予守宮令職(東漢皇宮裡頭的初級小官員,主要幫皇帝保管一些御用文房器具,比如封泥、尚書檯財物等)

後碰上董卓暴亂,荀彧看不慣,一氣之下棄官回家,像他這種出身士族的公子,當官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是為了家族榮耀和夢想。

回家後不久,全家就搬到冀州,因為潁川不合適再待下去,乃兵家必爭之地。冀州是袁紹的勢力範圍,荀彧成為袁府的座上賓,荀彧的弟弟荀諶,以及同鄉的辛評、郭圖都在袁府做官。

但沒過多久,荀彧就覺得袁紹“終不能成大事”,此時的曹操在東郡(今河南濮陽)擔任奮武將軍。

在初平二年(191年)的時候,荀彧就投奔了曹操,曹阿瞞非常開心,稱讚他為“你就是我的張良”。


而那時的劉備,因為打黃巾軍建有戰功,被提升為平原縣縣令。有次北海相孔融被黃巾餘黨管亥所圍,孔融派大將太史慈突圍,向附近的劉備求援。劉玄德很驚訝“北海相孔融居然知道世上還有個劉備!”。

當荀彧知道劉備的時候,是曹操舉薦劉備為“鎮東將軍”,正準備對抗袁術對徐州的進攻。後來劉備的地盤被袁術拿走,甚至自己的妻兒劉備也沒能保住,全都作了呂布的俘虜。

絕望之際,劉備帶領殘餘勢力投奔了正在許都的曹操,當時沒人覺得劉備會是個人物,荀彧當然也不例外。看得起劉備的估計只有劉玄德自己,再就是曹操。“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這麼深情的告白,當然不是羅貫中自己瞎編的!

由此可見,作為大名士荀彧要挑主公當然得選個風雲人物,再怎麼選也不會選無名小卒劉備。至於諸葛孔明選劉備,那也是劉備積累些威望值以後的事情。


本草百曉生


荀彧為何不投奔劉備?我很喜歡這種開腦洞的問題。我覺得先從兩人的經歷說。

荀彧出身潁川荀氏,荀子之後,可謂是名門之後,可算是門閥大族了。永漢元年(189年),被舉孝廉,任守宮令,當年董卓進京廢少帝劉辨,立獻帝劉協,荀彧對此大為不滿,遂辭官歸鄉,不久舉家搬遷至冀州,當時冀州已歸屬袁紹,袁紹待荀彧為上賓,但荀彧很識人,覺得袁紹不堪大任,於初平二年(191年),投奔曹操,曹操稱之“吾之子房(張良)”,這次的相遇,就是二十年的相伴啊。

再看我們的劉皇叔,當時的劉備還寄於人下,跟著公孫瓚混呢,屢次建功,升為試守平原縣縣令,後來才是平原國相。劉備當時沒有什麼根據地,還處於打擊流寇的過程中。我估計那時的荀彧還不知道有劉備這一號人吧,畢竟當時劉姓宗親眾多,割據一方的也是不少,對於這個號稱中山靖王(據說生了100多兒子的王爺)後裔的人,即使聽說,也是付之一笑吧。

從初平二年(191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荀彧隨曹操達到事業巔峰,天下三分有其二,同時期的劉備依然在寄人籬下,從袁紹、陶謙、呂布、劉表到孫權,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曹操就是那個能夠恢復大漢天下的周公啊。荀彧這是對曹操是充滿著希望的。

不過隨著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曹操的失敗給劉備轉運的機會,劉備借荊州五郡,西進攻取西川,北上拿下漢中,達到了個人事業的巔峰。而這時曹操野心初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荀彧勸誡令曹操不滿,建安十七年(212年),荀彧病逝,關於他的死亡,那一盒空食器,至今仍流傳著,而同年的劉備剛剛開始進攻西川諸郡。

可見,從時間表上來看,荀彧事業的高峰期,劉備連落腳的地兒都沒有,荀彧去世的那一年,劉備才開始開疆拓土,那荊州五郡也是借來的。也就是說,荀彧的有生之年並沒有看到劉備的輝煌,留在曹操身邊才是恢復漢室最好的選擇。

其實他們也曾經有過交集,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幫助劉備擊敗呂布,劉備也曾在曹操那裡混過,當時的劉備實在是看不出英雄像,雖然曾和曹操青梅煮酒,但我認為更多是曹操試探劉備而已,如果劉備真實曹操的威脅,曹操早就殺了他了,畢竟曹操不是啥好面子的人。

如果說荀彧是一心向漢,那代表漢的,只能是漢獻帝劉協,而不是劉備,當時曹操迎接劉協時,荀彧就是非常支持的,可見荀彧認為曹操能夠完成他的夙願,而不是當時身無立錐之地的劉備,而劉備之後的表現也證明,劉備是有自己的霸業理想的,對於漢獻帝實在是不感冒。最好的證明就是章武元年(221年),漢獻帝禪讓,曹丕稱帝,劉備馬上稱帝,在成都建立漢政權,別忘了漢獻帝也沒死(劉協熬過了好幾個魏國皇帝),你著急稱帝幹啥,如果劉備代表漢,他理論上應該伐魏啊?為啥先稱帝呢?而且同年打著給關羽報仇的旗號進攻東吳,可關羽是在上一年死的,難道第二年他才想起來嗎?呵呵。可見劉備真梟雄也。


黑水布衣


荀彧並不是一心向漢,他只是反對曹操奪權。因為對他這樣的世家大族來說,如果曹操篡位成功,那麼皇權加強就是必不可免的,而這正是荀彧最反對的。實際上,世家大族與皇權之間的鬥爭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了,表現形式就是士大夫與宦官的鬥爭,宦官表面上是獨立的權勢集團,但實際上只是依附於皇權存在的。而士大夫在與皇權的鬥爭中一再失敗,根本上就是皇權始終保持著比較強大的態勢,對世家大族處於優勢地位,世家大族無可奈何,最終走向了黨錮之禍,乃至於何進謀誅十常侍。

試想一下,如果何進誅殺十常侍的計劃成功了,結果會如何呢?其實要誅殺十常侍很簡單,只要當時何進的妹妹何太后一句話就行了,根本不用那麼大費周章。何太后一開始也是同樣的,十常侍環跪大哭之後,何太后才突然變卦了。那麼何太后當然不只是心軟了,而是因為她明白了宦官集團的存在,是皇權對抗士大夫的需要。如果沒有宦官集團了,皇權就會被士大夫架空了。

而在董卓之亂後,皇權已經衰落,各地的世家大族也紛紛投效兵強馬壯的軍事割據勢力,也就是擇主而事。這時候,漢獻帝和朝廷都還在長安,荀彧如果真的是一心向漢,那麼他應該疾風知勁草,板蕩見純臣,跑到長安去投奔漢獻帝,給漢獻帝出謀劃策,幫助漢獻帝重新恢復權力,穩定局面。荀彧既然舍此不為,而選擇了投奔曹操這樣的軍閥勢力,也就意味著他並不是真心向漢。

荀彧投奔曹操後,力勸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同樣不是因為他忠於漢室,一心向漢,而是因為他認為這樣做有利於曹操建立王霸之業。而王霸之業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像春秋五霸那樣,稱霸但不取代天下共主周天子。周天子還是要留著的,但可以以周天子的名義行事。這樣,天子和霸主就是分離的,霸主可以不斷變換,但天子不需要換,只要留著當個吉祥物就行了。

所以,按照荀彧的想法,曹操應該帶著他們這些世家大族,奉天子以令不臣,逐步消滅其他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恢復秩序,但曹操不應該取代漢獻帝,不能自己當皇帝。因為曹操如果只是霸主,那麼曹操死後權力可以轉由其他人取代,並不一定非要曹操的子孫繼承,如果曹操取代了漢獻帝,霸主和皇權統一了,那就意味著皇權又加強了,世家大族把皇帝當成吉祥物,自己輪流當霸主的機會就沒了。

換句話說,荀彧為代表的世家大族當時最想要的結果並不是曹魏取代漢朝,而是類似日本那樣的幕府體制,天皇還保留著,而且萬世一系,但並不掌握實權,而是一個一個的世家大族輪流掌握權力。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曹操為什麼在起家的過程中吸納了那麼多的世家大族,卻要再三下求賢令,要不拘一格,要從寒門選拔人才。因為曹操就是要用寒門來牽制世家大族,給世家大族為主體的官僚集團摻沙子。

曹操和荀彧之間的這種分歧,其實可以類比曹爽與司馬懿之間的鬥爭。曹爽在掌權之初所做的事情,其實就是不斷的打壓那些當時仍然建在的曹魏元老們,比如司馬懿、王凌、高柔、蔣濟這些人,而這些人都是世家大族。而那些元老們口口聲聲要曹爽尊重皇權,不要凌駕於皇權之上,真實的目的也並不是抬高皇權,而是要以皇權這樣的大義來抵制曹爽的不斷打壓。而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所做的,就類似於荀彧在曹操出征的時候在許昌發動政變。正因為司馬懿和荀彧都代表著世家大族,所以司馬懿才對荀彧評價會那麼高。

只不過司馬懿利用曹魏元老的這種勢力推翻了曹爽之後,並沒有如元老們期望的那樣,和他們共享權力,而是自己變成了曹爽,做了曹爽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這也就是田餘慶所說的,西晉的皇權以門閥為點綴,看上去西晉也有琅琊王氏之類這樣的世家大族支持,但只是皇權的點綴而已,真正的權力都掌握在司馬氏皇族手中,這也是西晉為什麼要逆潮流而動,分封那麼多的宗室到各地去鎮守的原因。因為從皇權的角度看,門閥世家為主的官僚集團已經靠不住了,只有自己的親戚才能靠得住,只不過最後走向了八王之亂。

西晉的短暫統一在八王之亂中走向崩潰之後,王導兄弟帶著之前在皇族宗室中絲毫都不起眼的琅琊王司馬睿渡江,建立東晉,這次終於建立起了門閥世家專政的政治格局,也就是田餘慶所說的東晉是門閥以皇權為點綴,雖然皇帝還是司馬氏在當,但權力是幾個大家族輪流掌握的,皇帝只是吉祥物。所以,東晉每次出現皇帝有被取代的危機的時候,其他人就開始講尊王,實際上他們只是反對再次出現曹魏取代漢朝、司馬氏取代曹魏那種皇權加強的情況而已。


蕭武


歸附袁紹

荀彧最開始歸附袁紹,是隨波逐流。

因為荀彧一開始是投奔韓馥的,後來袁紹強多了韓馥的冀州,荀彧就自動歸入袁紹陣營了

會冀州牧同郡韓馥遣騎迎之,莫有隨者,彧獨將宗族至冀州。

投奔曹操

我們知道曹操與劉備一起討論天下誰是英雄的時候,曹操評價袁紹是冢中枯骨,也就是說袁紹色厲內荏,好猜忌,根本不是雄主。這一點,聰明人荀彧也看出來了,所以他毅然離開了袁紹,轉投曹操。

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

當時荀彧雖然還沒有真正施展才華,但是曹操慧眼識人,見荀彧來投,把他形容為漢初的張良,這評價非常之高了。從側面可以反映出,曹操非常看重荀彧,那麼荀彧呢?

荀彧同樣欣賞曹操,最重要的一點,曹操之前堅定地剷除國賊董卓,這一點比袁紹等人強多了。

我們看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那會兒,曹操的表現:

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

袁紹等人每天喝酒吃肉看美女,曹操看不慣,大聲斥責他們。在這之前,曹操已經跟董卓打了一仗,但是打不過。

所以起義兵時期的曹操,絕對忠於漢室,一心報國。荀彧和諸葛亮一樣,是堅定的漢室粉絲,所以荀彧才會一門心思為曹操出謀劃策。

為什麼不投奔劉備

荀彧投奔曹操,是在公元191年,當時的曹操已經有自己的軍隊和領導班子,那麼劉備呢?這一年的劉備,還只是在公孫瓚那裡做個小跟班,雖然公孫瓚跟他關係很好,但他們即將面對袁紹的雷霆一擊,公孫瓚不是袁紹的對手。

事實上直到5年以後,袁術才第一次聽說有劉備這樣一個人,那時劉備接手了徐州,袁術率軍前來攻打。

袁術前來攻打,先主率軍與之相戰於盱眙、淮陰一帶。

那麼荀彧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公元191年,絕對不知道還有劉備這樣一個角色。

至於後來,曹操一次次打贏戰役,官職也一步步往上升,一直做到了魏公。公元212年,大臣們上疏漢獻帝,建議冊封曹操為魏公,並得到九錫的最高禮遇。只有荀彧強烈反對。

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

因為封為魏公,也就意味著有了自己的行政班子,你曹操就不再完全隸屬於漢獻帝管制了。荀彧是察覺到了曹操的不臣之心,可是已經無能為力,更不可能私奔到遠在南方,正在入蜀道路上的劉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