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一般提起紙紮

我們都會覺得有些”晦氣“、”不吉利“

原因無他,最早的紙紮藝術是起源於喪俗的

作為中國特色的民間文化的一種

它已經傳承了一千多年

而在一千多年裡,紙紮是如何發展的

又有什麼變化

也許你有所不知,現在的紙紮

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

早已成為了一個藝術品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關於死亡的藝術

紙紮是什麼?淵源於古代民間宗教祀祭活動,它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圖片源自metropop

“舊款的紙紮都out啦,現在都燒這些!”這是臺灣一個紙紮店的廣告詞。形式和樣貌上,紙紮已經燒出了自己的“新意”。

現在市面上常見的紙紮,大多都是通過印刷技術量產的紙板組裝而成,做工比較粗糙,和“好看”兩個字,自然是挨不上邊的。

但一些民間手藝的作品就會更加精細和精緻,甚至登上了不少國外的展覽。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比如,2015年德國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舉辦的“冥間超市”(Supermarket of the Dead)展,巴黎工藝設計師周(D’Days),以及於10月27日結束的極樂天堂:臺灣的紙葬祭品 (Palace Paradis)展上都有紙紮藝術的出現。

Supermarket of the Dead 冥間超市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2015年的冥間超市展覽注重於日常生活用品的陳列展示。這些展出品都是由德國藝術家德國藝術家沃爾夫岡·夏普在中國南方進行調查的時候收集的。展品陳列起來,漫步其間,就像在真正的超市裡散步一樣。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在他旅行的過程中,遇到了香港的紙紮藝術收藏家李慧嫻,李慧嫻龐大的紙紮收藏品——眾多紙紮鞋子等,也成為了這個展覽的一部分。

觀展的外國人對中國人對於陰間的迷信和紙文化的誕生概念感到十分驚奇:“我們的傳教士試圖讓中國人信教,就告訴他們,如果你不信教,你就會下地獄。但中國人很坦然的接受了這一點,甚至還在對於去陰間的這一個概念上面,發展出來了獨特的紙文化藝術。”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在冥間超市所整理出來的展品資料中,許多東西的的價碼都在旁邊被標好。工工整整地,十分具有儀式感。

這些紙模型以前大多是中國的傳統的物品,現在則是一些名牌包等。這自然是受消費主義的影響。但工整整潔的的“紙商品”,已經被挖掘出來了一種獨特的“形式美”。根據當地媒體的報道,這個展覽是“史上最受死者歡迎第一名”的展覽。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PALACE PARADIS極樂天堂-臺灣祭祀紙紮文化」

而今年的極樂天堂展展示了傳統紅白喜事的紅喜事會用到的物件。臺灣「新興糊紙店」的老闆張徐沛就帶著燒給死去的人的屋子「靈厝」和鬼王「大士爺」來到了展覽現場。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靈厝」細節圖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大士爺」細節圖

新興糊紙店老闆張徐沛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就說,紙紮藝術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是因為早年經濟很好,人們肯花錢買紙紮燒給祖先,且越來越要求精緻華麗。這些都促進了師傅之間彼此競爭,使工藝品質越來越精進。

但現在,隨著人們需求的降低,臺灣大概也只剩下了十多家糊紙店,其中走精緻路線的更加地少了起來。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紙人展:房間/靈靈壹》片段

紙紮作為冥間藝術的一種,早已成為了藝術品

張徐展的紙紮動畫電影截圖

而張徐沛的兒子張徐展將紙紮和新媒體藝術結合在了一起,他創作了一個叫《紙人展:房間/靈靈壹》的動畫,動畫的舞臺設定在了他自己的胃部,在以傳統紙紮門屋為佈景,床中央躺著一頭虛弱的狗,擺動無力的四肢,幾頭走獸圍繞它轉圈圈,宛若進行一場宗教儀式,整個場景妖冶又富有吸引力,紙紮,成為了一個完美的情感表達載體。

有媒體解讀:“張徐展藉此隱喻紙紮工藝的衰落,仿如行將就木的生命,及其在劇烈發展的社會里如何絕地求生的卑迫。”

紙紮發展到了今天,又該何去何從,未來怎麼發展?或許,這是每一個民俗藝術所需要面對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