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農民畫是浮誇之風,還是“土味”藝術,你看懂了嗎

農民畫這個詞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早期是以“浮誇風”為題材的繪畫,到了90年代,形成了近百個農民繪畫群體,尤其是2000年前後,形成了多個民間藝術鄉。近些年,很多人認為,這種農民畫有很強的“鄉土”懷舊氣息,很像西方的“原始思維”,甚至認為這些農民畫有很強的後現代性。農民畫與專業美術有緊密的關係,同時還有其藝術思維的獨立性,可能一開始學比較簡單,但是想把農民畫,表達出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是非常困難的。

農民畫是浮誇之風,還是“土味”藝術,你看懂了嗎

平坡苗族農民畫


農民畫發展歷史

我們古人一直推崇文人畫,尤其是宋朝時期,這一時期的畫作不會追求形似,認為畫畫是文人業餘時候的藝術修養,畫畫是為了追求完整的人格,反對職業化的藝術。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孔子認為“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不應該被某種擅長的技能所束縛,而應當具備完備的人格。

這種文化心理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是對業餘的崇拜,不僅影響到繪畫,還有文學、建築等多個領域,而且還形成了很深的文化滲透力。因此在中國歷史上,我們幾乎看不到所謂的職業畫家,以及職業的小說家。在中國廣大農村,繪畫也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人們通過繪畫表現出對未來生活的嚮往,以及自己對藝術的獨特追求。


農民畫是浮誇之風,還是“土味”藝術,你看懂了嗎

第一幅農民畫《老牛告狀》


我們國家早期農民畫,其從業者大都是農民、漁民、工人、木匠、油漆匠等,此時的農民也更多指的是從事體力勞動的勞動者,而且沒有接受過太多文化教育、家庭出身好的一部分人群。農民畫也指的是,這群人所繪製的繪畫。

1957年夏季,邳縣陳樓鄉農民張友榮為飼養員剋扣料糧的事情,在山牆上用鍋灰畫了一幅題為“老牛告狀”的漫畫,後來縣上認為這是新教育思想工作很好的推廣方式。1958年,人民日報報道了邳縣第一個實現壁畫縣的宣傳報道,而且還得到周總理的批示,邳縣畫得好!從此邳縣農民畫普及到全國,農民畫一詞也應運而生,“老牛告狀”也被稱為中國第一幅農民畫,在那個大力提倡思想解放,敢想敢幹的年代,“人人當詩人,個個當畫家”的口號風靡大江南北。由於當時作者大多數是農民,所以有農民畫的稱謂。


農民畫是浮誇之風,還是“土味”藝術,你看懂了嗎

《黃土高坡》


其實從《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開始,就有要求當時的文藝創作者,要服務於廣大群眾,當時解放區的一些美術家還有宣傳員,深知民眾之苦,創作了反映當時現狀的版畫、漫畫、年畫等宣傳畫。這些現實題材的作品,和那些文人畫相比,從內容還是外在形式上都發生了重大改變。這個時候人們把這類作品拿到集市上賣,深受本地百姓的歡迎。

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和藝術是絕緣的,為了讓他們成為藝術的主人,就需要藝術的普及,使美術大眾化。年畫、連環畫、漫畫等在建國之初獲得了很好的普及以及發展,成為最早的群眾美術。

藝術並不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也不是一夜之間創造出來的,如果從歷史角度看,農民畫孕育了傳統的年畫、刺繡、壁畫等民間藝術,靈感多是日常生活當中的一些生活體驗,比如家炕圍畫、鍋臺畫。

農民畫是浮誇之風,還是“土味”藝術,你看懂了嗎

宋興民《南天門》


50年代後期,為了配合宣傳,農村壁畫迅速成為遍及各地的群眾性宣傳運動。1958年,為了強調農民階級的政治地位,農民畫從民間藝術中自成一體,當時有很多牧民畫、漁民畫,還有一些工人畫,戰士畫等,但是這些都沒有像農民畫形成氣候。這也與49年之後,農民不再是一個職業,而是一個階層有很大的關係。

1958年是一個快速趕超的年代,所有的藝術都離不開“浮誇風”這個主題,比如《糧食比山高》《麥穗入雲霄》《高粱與月亮握手》,除了這些漫畫,當時還配有詩詞,想象力十分豐富,幾乎達到異想天開的地步。當然藝術所追求的就是大膽設想,和浪漫主義相結合。這些如神話一般的想象力,當時不但不覺得荒謬,反而感到真實可愛,反映了當時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農民畫是浮誇之風,還是“土味”藝術,你看懂了嗎

陳惠明《上天宮摘星星》


農民在特定的歷史環境當中,把身心都皈依於烏托邦式的理想,在通過現代神話般的理想圖景,創造了原始藝術粗獷浪漫,再結合民間藝術自由誇張,這種直率的表達方式再加上詩歌,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後來很多人對起重機吊大玉米,划著豆莢渡江,這類虛構的漫畫,認為是浮誇風的寫照,然而藝術作為情感的表達,表現的是情感與願望,並不是弄虛作假愛,更不是浮誇風的宣傳。農民畫按照自我的審美意識,不受約束的作畫,給人以清新質樸的感受。


農民畫是浮誇之風,還是“土味”藝術,你看懂了嗎


現代農民畫的發展

改革開放之後,農民畫無論稱謂以及內容都比較特殊,但是並沒有消亡,而是在起承轉合,逐漸發生著改變,逐漸由政治附庸向藝術層面演進。而且農民畫自身也不斷開拓新的審美視角,自身的藝術性也得到加強。

特別是沿海地區的一些農民畫,往往都受過專業美術的訓練,擁有相關美術的認知和技藝,甚至有些地區以畫工、美術教師等以農民畫為生。儘管很多作者依然務農,但是在不同程度上在作品上已經慢慢脫離農民的身份。相反他們的農民畫家的身份,只有在具體作品或者藝術活動當中才得以確定。而且他們的畫作常常被冠以民俗,民風等元素的方式,與專業美術作品一起展覽。


農民畫是浮誇之風,還是“土味”藝術,你看懂了嗎

東豐農民畫《小滿鳥來全》(作者 楊洪亮)


對於新一代的作者而言,無論是藝術家還是群眾,都能夠將他們的畫筆轉化為藝術元素,轉化為一種可以主動把握的藝術風格,而農民畫自身則成為他們主動進入藝術的空間。而他們的題材也不僅限於農村題材,而是畫自己喜歡的元素。

正是這些業餘畫家,不是為了自己的生計而作畫的畫家,才能表現出作品的真誠,作品當中往往是很直接的幾個造型,而且能夠將意思表達得非常清楚。這是很多受過專業訓練的專業畫家所不具備的。其實專業性往往會損害藝術的創作,比如很多貴州唱民歌的小姑娘,在沒有受到專業訓練的時候,山歌唱得非常好聽,可是一進入專業學院之後,反倒不會唱歌了。


農民畫是浮誇之風,還是“土味”藝術,你看懂了嗎

《紅紅火火》吳小飛


民間藝術有時候和正規的學院教育是兩條路,兩套系統,不能按照學院的標準去定義民間藝術,要按照民間藝術自身的規律去研究,去探索。

中國百姓有一套自我情緒調節,充實生活的方式,他們通過畫畫來充實自己,並把平淡的生活當作一種藝術。如果一個村子、一個地區所有的有著本職工作的人在業餘的時間都去畫畫,去陶冶性情,去創造自己的生活,那麼,人們的生活質量將會得到極大得提高。中國的民間文化,其精髓在於老百姓用各式各樣的手段去創造自己的生活,去提高生活的質量和生命的質量。這才是中國民間文化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