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曾經歷史上稱王稱霸的越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呢?

一滴淚丶忘卻一切


其實,雖然沒有“戰國七雄”的名分,但作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的越國,一直到戰國前期時,依然是響噹噹的超級大國。

春秋戰國之交時,作為大禹的子孫,越王勾踐踩著吳國成就霸業後,他也果斷作出了重大決定:遷都琅琊。接下來的八十九年裡,坐擁琅琊要地,勢力滲透到中原大地的越國,更是戰國早期惹不起的存在。《墨子》形容說“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楚晉越”。儼然戰國早期“四大強國”之一。而與越國“齊名”的齊國,更發出哀嘆:越,猛虎也!

哀嘆越國是“猛虎”的齊國,更遭到多次胖揍。特別是越王不光在位的三十六年裡(公元前412年至公元前376年),齊國不但被越國打的割地求和,還屈辱的送上大批男女奴僕。在越王不光與齊魯兩國的會盟現場,魯侯給越王駕著車,齊侯恭敬陪站一旁。套話劇《茶館》的臺詞說:“兩大強國侍候我一人兒”。實在無比拉風。

那“拉風”到這程度的越國,卻為何與“戰國七雄”名分無緣呢?因為別看這越國強的時候夠橫,衰落卻也十分快。到戰國中期時竟就找不到影兒。如此刺激的大起大落,主要也因三條原因。

一:放棄琅琊

越國在戰國時代的霸業,以越王勾踐公元前468年遷都琅琊為開始。憑著這優越的戰略位置,越國才可以北揍齊國西懟楚國,不停的擴張霸業。

但缺點也顯而易見,以琅琊為跳板北進中原的越國,等於是陷入到齊楚兩強的夾擊裡。從越王勾踐的親外孫楚惠王在位起,楚國就趁越國鏖戰齊國的機會,頻頻對江淮用兵,到楚惠王過世後不久,楚國更滅了越國的小弟莒國,兵鋒直逼越國都城琅琊。

哪怕對手下敗將齊國,越國的仗,也是越打越難。雖說戰場上不太給力,但齊國畢竟經濟發達,每次再大的損失,經過一段和平建設就能恢復過來。越國卻不成,別看多年以來兵力強悍,可其治下的江淮乃至長江地區,當時全是老少邊窮,經濟條件相當差。戰場上猛如虎,後勁也越來越不足。囂張下的窘境,正如學問家莊子一針見血:(越國)雖猛虎也,而今已死矣。

偏偏戰場上生猛的越國,外交政策也十分遲鈍,長期以來的風格,就是能動手絕不吵吵。無論對齊國還是楚國,常見一言不合就開打。地處直面齊楚兵鋒的琅琊地區,糧食物資都不能自給,還要千里迢迢從江南運輸,越打勝仗越吃力。所以就是在“拉風”無比的越王不光時代,越國再次做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放棄琅琊,遷都姑蘇。

乍一看,放棄琅琊,可以躲避齊楚兩國的兵鋒,更可借長江天險避險。可如此一來,進取中原的跳板,也就拱手送人。北上中原?爭霸天下?這路,越國自己給堵死了。

從遷都姑蘇的那一刻起,越國的“超級大國”地位,也就打了折。爭鋒中原的威武,不復存在。

二:越國內亂

遷都姑蘇的決定,雖說槽點滿滿,但也情有可原:越國家底不足,遷都至少是卸了大包袱。可問題是,為什麼做了幾十年的大國。越國的國力,怎麼還這麼不趕趟呢?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越國高層,多年來無休止的內耗。

其實,當中國曆史進入到戰國時代時,新興的越國,正面臨空前的歷史機遇:秦國此時還羽翼未豐。北方老牌強國晉國,正陷入內亂瓜分裡。齊國與楚國也是一堆麻煩。如果越國能抓住機會玩命發展,別說稱王稱霸,一統天下的可能性,也是十分大。

可越國高層的一出出內亂,卻不停拖慢了越國的腳步。先是越王勾踐的重孫子朱勾,就是靠殺了父親越王不壽“上位”。雖說“政變上臺”後,朱勾也不停向北拓疆,把越國版圖推到極盛,可這“壞頭”,遺患無窮。

所以,待到朱勾的兒子越王不光遷都姑蘇三年後,大亂再次爆發:先是越王不光聽信弟弟讒言,殺死自己三個兒子,太子諸咎憤然發動政變,又把越王不光殺死。而後越國戰亂不停,諸咎死於戰亂裡,諸咎兒子錯枝幾年後被廢,最後由越王不光另一個兒子無餘登上王位。

這場“諸咎之亂”,莊子感慨說“三世弒其君”,王宮血流成河,戰亂波及越國全境。然後無餘在位十年後,又在政變裡被殺,由無顓繼承了王位。意圖重振國威的無顓,將都城又搬回老家會稽,然後又進行了十八年勵精圖治。可是,經過前面一系列元氣大傷的折騰,越國想要重現榮光,已是鏡花水月。

三:變法圖強的鄰居

就在越國陷入無休止的內亂時,戰國曆史恰進入新階段,各大強國紛紛變法圖強,國力加速度發展。就算無顓等人奮起追趕,可內耗加發展良機的錯失,已讓他們不趕趟。

偏偏兩大鄰居齊國和楚國,都趕上了這變法春風。特別是楚國,當越國還是貴族分封制時,經過吳起變法的楚國,已建立強大中央集權,制度和國力遙遙領先。偏偏看不清形勢的越王無疆,還要高調北伐中原,然後就被齊楚兩國帶進溝裡:齊國派使節,鼓動越王無疆打楚國,早把越國當肥肉的楚威王呢?當然也是順水推舟,一頓“反殺”把越國打的稀里嘩啦。然後越王無疆被殺,越國大地,盡數被楚國吞併。

越國,這個戰國早期曾震撼天下的超級大國,就這樣劃上句號。從內耗的傷害,到戰略眼光與發展理念的偏差,越國“加速度”衰敗的過程裡,太多教訓,值得深思。

參考資料:《戰國策》《竹書紀年》《呂氏春秋》《莊子》


歷史風雲錄


大家好,我是頭條歷史創作者“老羅侃史”,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歷史上,普遍把三家分晉這個事件視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這一年大概是公元前376年(韓魏趙三家正式瓜分晉國王室)。

而根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於是越遂釋齊而伐楚。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彊,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可見,在楚威王的時候,越國的大部分土地被楚國佔領,越國的王室宗親分崩離析,很多逃到了海上或海邊等地,進入今天的福建,並且也朝服楚國,可以說這個國家幾乎不存在了。而楚威王是在公元前329年去世的,離三家分晉只有40多年,離秦始皇統一六國(前221年)還有一百多年呢。

綜上,越國這樣一個在戰國幾乎沒有存在感的國家,怎麼能被列為戰國七雄呢?


如果滿意我的回答,敬請關注我的頭條號,裡面還有更多關於先秦歷史的文章哦!


孤舟釣江雪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區別在於。霸主只有一個,都是老霸主衰落,新霸主上位。七雄則不然,是可以並列而存在的勢力。

經過大魚吃小魚的兼併,周朝的諸侯國在戰國時期沒剩下幾個。吳國首先稱霸打殘越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一舉滅吳國,成為新霸主。吞併了吳國的越國,地域龐大,兵車千乘,強橫一時,成為僅次於楚國的天下第二大國,若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越國完全能夠成為和七雄並列的勢力。



越國雖強,但是地緣不好,周邊就是齊國和楚國兩個超級老資格強國。齊楚兩國誰也沒有把握吃掉越國。勾踐死後,新越王無疆為了爭霸,率兵攻打齊國,卻被齊國遊說掉頭攻打楚國,由於長途奔襲,越軍疲憊,齊國釜底抽薪,越國精銳被楚國一舉殲滅,越國也陷入內亂,各個王子之間攻伐不休,楚國趁機滅越。


倘若越國不主動出擊,圖強自保,定能成為與七雄並列的強國,按照秦國滅掉楚國,齊國投降,天下一統的順序,藏在齊國楚國身後的越國很有可能會成為秦始皇最後一個滅掉的國家?

歷史就是這麼的怪,大家可以參考秦國旁邊的巴國和蜀國,這兩個國家加一塊比秦國大幾倍,和越過不相上下,但是巴蜀兩國相爭,秦國得利,統一巴蜀,秦國正式崛起。其實看一看巴蜀和吳越很像,都是生不逢時的國家。


睜眼看西安


很簡單,因為越國沒有陪秦國走到最後。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後。所以說越國是不可能算在戰國七雄之列的。

越國確實在春秋後期非常的強大,滅了吳國,又北進稱霸,當時越國統治了包括今天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已經是和齊國接壤了。在越王勾踐的帶領下,越國一度成為了春秋末期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其實在戰國初期的越國依然是很強大的,但是越國發生了好幾代的內亂,導致國力衰弱,到了越王無疆的手裡,想恢復昔日越國的榮光,但是自己偏偏又不是這塊料,其實這個時候的越國還算是一個大國,但是無疆被齊國玩的團團轉,本來去攻打齊國,但是竟然被齊國說的又去打楚國,結果越國大敗,無疆被殺死,本來這個時候越國如果內部和睦的話還是有機會翻盤的,但是無疆死後各個兒子都爭奪王位,結果是被楚國滅了。但是越人一直沒有歸順楚國,在閩越一代一直建有國家。

這個時候的越國已經是不存在了,後面雖然都是越人的後裔建立了很多國家,但是勢力太小了,一直到了秦始皇的時候,在這裡設置了閩中郡,這些越王都被去了王號,然後歸順了秦國。

我們可以看到無疆去打齊國是在公元前306年,之後被楚國所滅,而戰國時期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才統一天下,所以說越國在戰國中期的時候就被滅了,沒有陪秦國走到最後,我們可以看到其他的戰國七雄都是陪秦國走到了最後。,


中國歷史研究所



越國不但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也是戰國初期的四大強國之一:魏齊楚越。

曾經把諸侯打的滿地找牙的越國,卻迅速被衰落,最終被楚國所滅。

越國衰落的原因有三:

一、越王勾踐兔死狗烹之後,再無頂尖人才為越國效力。這是越國衰落的最根本原因。可以說,是越王勾踐葬送了越國。

二、越國地處荒蠻之地。被地域歧視。越王欲招賢重用墨子。被墨子拒絕。主張兼愛的墨子居然也地域歧視。

三、鄰國紛紛變法圖強。而越國不進則退。

這三個原因導致越國衰落,最終被楚國所滅。

由於越國被滅國較早,所以沒有排進戰國七雄之中。


楊朱學派


“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這是個勵志的對聯。但以為越國弱小隻有三千人馬就不對了。

越國可以追溯到夏代的少康,是大禹之後。越國與中原較遠,文化落後但實力不錯,與楚國同是中原文明的邊緣。春秋時期晉楚爭霸,晉國扶持吳國對抗楚國,楚國扶持越國對抗吳國。伍子胥和孫武兩個超級大V的加盟,使吳國武力暴漲,幾乎滅掉楚國,回頭打暴偷襲的越國,後來夫差俘虜了越王勾踐。

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之言,中了西施美人計,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掉吳國,這事大家都知道。

越滅吳之後,實力很強,風頭超過近鄰楚國,成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勾踐稱霸中原並遷都至琅琊,也就是諸葛亮的山東老家,由此可見越國之強大。

戰國的標誌是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越國在戰國初期也發生了國君層面的動亂。勾踐死後,越國三代都發生了弒君的事件,所謂“越人三弒其君”。越國因內亂持續,國力受損。而與越國接壤的楚國、和齊國日益強大,越國無力中原爭霸,統治中心又回到南方。

小國們間於齊楚、朝秦暮楚,而公元前306年的越王無疆,既想打齊國又想打楚國。楚威王早有滅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國去調查了5年,準備充分之後,楚威王領軍進攻越國,大敗越軍,殺死無疆。越王無疆生前未曾明確指定王位繼承人,他的兒子們各以正統自居,紛紛建國,越國分裂。公元前333年楚國佔領越國核心地域,越人向閩越和嶺南遷移。

進入戰國,越國爭雄面對是強大的楚國和齊國,相比齊國和楚國,越國更遠離中華文化核心區域,招商引智更難。想想楚國還被稱為南蠻,何況越國?思想文化和科技人才吸引不到,只能強盛一時。戰國中後期七國爭雄時,越國已經靠邊站了。

越國的沒落與秦國的崛起區別在哪?一是地利不同,秦居關中,四塞之地,有地利優勢。二是秦國人才政策好,吸引到能人,從商鞅到韓非子和李斯,從使用間諜鄭國到吸引孟嘗君田文為相,秦國的人才政策可謂超強。三是秦國國君層面的內亂少,明君多。

回答完畢,敬請指正。


龍久於池


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

越王勾踐在臥薪嚐膽之後終於報了十年前的亡國之仇,隨後勾踐又北上與齊國和晉國等中原地區的傳統強國會盟,而周元王也最終承認了越王勾踐的霸主地位。越王勾踐就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但是越國卻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因為它很快就衰落了。

勾踐去世之後,他的繼承者可謂是一代不如一代,對外不斷受到中原諸侯國的壓制(在公元前378年迫於壓力而遷都,放棄了中原爭霸的機會),內部則一直動盪不安,特別是在王位繼承人的問題上曾經爆發多次內亂。

越王無彊三十七年(前306年),越王曾經有志於北伐,與中原諸侯再次較量一下,但最終沒能成功,其原因也很單純——越王無彊本來想伐齊,但是齊威王卻說:“楚國離你這麼近你不去打,為啥要遠征我大齊國啊?你捨近求遠不太明智吧!”越王無彊一聽有道理啊,所以他就放棄北伐齊國而是向西攻打楚國,但結果卻是越國大敗而回,越王無彊本人也被殺(於是越遂釋齊而伐楚。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彊,盡取故吳地至浙江)。

越王無彊這次失敗之後,越國就徹底的一蹶不振了——他被殺之前從未確立自己的繼承人,於是越國在外患之中又增加了一層內亂,當時的情況是:“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即,越王無彊之後的越國就分裂稱了多個小國,並且必須靠臣服於傳統強國才能立足,於是曾經強大的越國再也沒有與中原爭衡的機會,在整個戰國時期都沒有什麼存在感。


國史通論


戰國七雄和春秋五霸不一樣。春秋時期只要曾經稱霸過,就可能被列入霸主行列,但是戰國時期,則要求國家一直堅持到秦國統一前才算“七雄”。


越國在戰國前期曾經強盛過一陣,但後來被楚國所滅,所以無法算入“戰國七雄”。與此類似的還有宋國,宋國在戰國前期,宋康王時期,也曾經強盛一時,多次擊敗楚國、魏國和齊國,滅掉滕國等小國,但同樣是因為最後被齊國所滅,所以也沒有位列“戰國七雄”。

戰國早期的越國和宋國,都曾經是一時強國,但因為後來被更強的國家所滅,所以沒有被列入七雄。

“春秋五霸”中,稱霸是君主而非國家,稱霸的君主死後,這個國家如果國力下降,可能就不是霸主了,五霸的地位是前後相繼的關係而非同時存在的關係。“戰國七雄”則是以國家而論,而非以君主而論。七雄是同時存在的,而非前後相繼的。


越國在戰國初期還是相對比較強大的,但是被楚國楚威王擊敗後,國家分崩離析,幾乎就不存在了,一般的戰國形勢圖也把原來的吳越之地算成楚國領土。

大部分戰國地圖上,越地都是楚國領土。

戰國時期持續了二百年左右,戰國的後一百年,越國是沒有參與到列國紛爭的和中原的統一戰爭中的,戰國時期各國的會盟也幾乎沒有讓越國參與。所以越國沒有被後來的史學家列入“戰國七雄”之中。


象眼觀天下


簡單來說,是因為越國沒能撐到秦滅六國。

戰國七雄只包括兩部分,秦國和六國,最終的結局是秦王政攻滅六國,建立大一統的秦朝,這七個終場角逐的選手,就被稱作戰國七雄,而越國、中山國、宋國等,都是在之前就被淘汰了。

越國為何會被淘汰?原因很簡單,實力不足嘛,不過越國並不是一直實力不濟,人家曾經也是闊過的。

戰國第一場:春秋餘韻,戰國前奏

這一時期,活躍在華夏大地的國家數量仍然不少,最為強大的是四個,即齊晉楚越。

《墨子·節葬下》記載:“今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四分天下而有之,墨子非攻,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齊晉之君。”

越國最為風光出名的無疑是越王勾踐時期,西施結局的謎團、臥薪嚐膽的毅力和滅吳稱霸的功業,都足以讓人們產生好奇。但除了這一時期,越國的曝光度幾近於無。

其實無論是在勾踐之前還是之後,越國的國力都不算太弱,《管子》記載:“桓公曰:‘天下之國,莫強於越。今寡人慾北舉事孤竹、離枝,恐越人之至,為此有道乎?’”

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齊桓公曾經跟得力大臣管仲商量過如何應對越國的威脅,巧合的是,越王勾踐就是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當然,這是因為春秋五霸說法不同的緣故,現在比較主流的說法是兩種,一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二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只有第二種才符合齊桓公跟約為勾踐同臺競技。

在滅掉吳國後,勾踐北上爭霸,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越國在中原的影響力大大增強,還收留了被國內三桓驅逐的魯哀公。

勾踐去世後,後繼者繼續努力,越國實力繼續增強,得以名列四強。

不過第一場的四強全都是假貨,因為他們很快都走向了衰落,齊國權力由姜姓呂氏逐漸轉向田氏;晉國也被卿大夫家族掏空,卿大夫家族之間的戰爭才是晉國主流,最終角逐出趙魏韓三家,其中以趙氏最強;楚國在春秋末期連都城都丟了,至今仍在恢復;日後統一天下的秦國更是完全沒有強國的樣子,連年亂政,日益衰弱。

還有越國,在勾踐前465年去世後,越國陷入了數十年的內亂,三代接連發生弒君事件,史稱“越人三弒其君”。

第一個弒君的是越王朱勾,他是勾踐的曾孫,也是讓越國成為四強的強大君主,在殺死父親越王不壽後,朱勾開始了三十餘年的執政時期,將越國推向頂峰,卻也埋下了滅亡的伏筆。

戰國第二場:強晉的沉淪與魏國的崛起

在朱勾接連對外征戰,滅小國(滕國、郯國)、逼大國(齊國在南部修長城防禦越國進攻)的時候,曾經的春秋第一強國——晉國,卻在發生一些新的變化。

趙襄子去世後,趙氏陷入長期內亂,魏氏取而代之,成為三卿最強者,此時魏氏家主是前445年登上家主之位的魏文侯,在任內,魏文侯任命李悝變法,廣泛選拔了樂羊、吳起、西門豹等名臣,魏國成為改革先鋒,也享受到了改革福利,到前403年,周王正式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三家分晉,戰國七雄全部集齊。

在魏國成為諸侯的那段時間,越國處於越王翳統治,他是越王朱勾的兒子,也想繼承霸業,奈何心有餘而力不足,越國在他統治下不僅沒能再次偉大,反而逐漸衰落了。

在繼位初期,越王翳還曾發兵攻齊滅繒(依附齊國的小國),但到了在位後期(三十餘年後),田齊已經度過草創期,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楚國也已恢復不少實力,越國被齊楚夾擊,中原霸權已成泡影,而且佔領數十年的吳地仍然不穩,吳國舊貴族依然有所圖謀,越王翳不得不遷都於吳(今蘇州),加強對吳越地區的控制。

越王翳是第二位被弒的君,在他晚年,他的弟弟豫連續謀害三個王子,以奪取王位繼承權,還想除掉太子諸咎。

諸咎擔心自身被害,先發制人,驅逐叔叔豫,又發動宮廷政動,殺害父親越王翳。不過沒多久,諸咎就被越人誅殺,越國無主,陷入內亂。

越國內亂之際,潛藏的吳國勢力開始抬頭,吳地擁立之子錯枝為王。越人不甘讓吳人操縱,越國故地的卿大夫寺區率兵攻殺豫,隨後廢黜錯枝,擁立越王翳之子之侯為越王。

之侯是第三位被弒的君,他被弟弟思弒殺,其弟無顓被擁立為越王。至此,越國內亂才告一段落,可接連上演的弒君弒父大劇牽連了太多越國權貴,也影響了國計民生,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倒退,霸業繼續衰落。

戰國第三場:七雄崛起沒落與敗者退出

魏國的霸業持續了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人近百年,東收田齊小弟(田齊剛建立時依附魏國),西奪秦國河西,北滅中山國(後復國),南抗楚國,可謂雄極一時。

魏國的強大來源於變法,這自然引發其他國家的效仿,如齊國鄒忌改革、韓國申不害變法、趙國趙烈侯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等,當然,最為成功的,無疑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經過變法改革後,這些國家的國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提升最大的是秦國,其次是齊楚兩國,秦國跟越國天高地遠,搭不上邊,齊國跟楚國才是致命的。

更要命的是,沒有變法的越國仍然想要重振霸業,越王無顓將國都遷回故都會稽後,休養了十餘年去世,其弟無疆繼位,發兵攻打齊國,卻被齊國忽悠去攻打楚國。

然而楚軍卻是早有準備,越軍攻楚,反而成了羊入虎口,遭遇慘敗,越王無疆被殺,越國大部被楚國吞併。

由於越王無疆生前沒有明確指定王位繼承人,越國殘餘並沒能再次上演復國奇蹟,反而是走向分裂,越王無疆的長子玉和次子蹄各以正統自居,紛紛建國,並淪為楚國附庸。

越國在戰國時期曾有短暫的風光時期,與之相同的有宋國和中山國,宋國前286年被齊所滅,中山國前296年被趙所滅(第一次是魏,復國後被趙國消滅),他們都有接近七雄的實力,但都沒有變法,也都沒能撐到最後。

越國衰落被滅是個很漫長的過程,在此之間,魏國衰落了,秦國崛起了,齊楚崛起又衰落了,趙國也崛起了,於是乎,就有了秦趙之間的對決——長平之戰!

這場戰役以秦國慘勝告終,不久之後趙國在魏楚幫助下贏得邯鄲之戰的勝利,保住了國都,秦國沒能滅掉趙國,但六國之中,再無能夠單獨抵抗秦國的強國。

戰國第四場:七雄歸一

這場決賽懸念比較小,秦國發起統一之戰,自此掃六合,一統天下,至於越國,早已淹沒在了歷史的海洋之中。


平沙趣說歷史


從各種資料來看,至少在戰國中期,越國還擁有一定的實力

其實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春秋五霸一共有很多版本,其中兩個版本比較流行,一個是《史記》中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另一個是《荀子·王霸》中認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再回到問題當中,為什麼在春秋時期最後稱霸的五霸之一越國,在戰國時期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除了越國之外,還有《史記》版本中的宋國,也沒有位列戰國七雄。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越國在戰國初期就被滅了,所以沒有上榜,這是不對的,越國和宋國在戰國時期存在很長時間,尤其是宋國,基本就是在戰國後半期被齊國吞併的。

在戰國初期,越國曾一度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討伐齊國,可見實力的強大。

從《史記》中關於趙武靈王繼位的情況來看,至少在戰國中期,越國和宋國還是很有實力的,趙武靈王繼位的時候,應該就算是戰國中期了,當時魏、秦、楚、齊打起趙國的主意。

(看當時越國的地盤還是挺大的)

當時是魏國雖然已經開始衰落,但是也算是強國,除此之外就是戰國三強秦、楚、齊了,可以說,這四個政權要是聯合起來搞點事情,那還是輕而易舉的,但是年輕時候的趙武靈王趙雍命令全國戒嚴,隨時準備應戰。在外交方面,趙雍聯合韓、宋、越、婁煩等國形成一個小聯盟,一同對抗強國入侵。

主要來說就是宋國牽制齊國,越國牽制楚國,韓國和趙國對付秦國和魏國,最終使得各國圖滅趙國的野心沒有達成。

由此來看至少當時越國還可以牽制一下楚國。

那麼,越國為什麼沒有位列戰國七雄呢?

主要還是看對戰國七雄的評比,縱橫認為,從越國在戰國時期的存在時間,影響力,地理位置以及對戰國發展的作用角度來說,越國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

必須要立國時間長

戰國七雄最先被滅亡的國家是韓國,也就是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一共就九年時間,這是最起碼的標準。

(戰國中期越國被滅)

越國是在公元前306年攻打楚國被反打,最終滅國,相比于越國來說,宋國存在時間更長,一直堅挺到公元前286年,比越國多挺了20年,然而也沒有上榜,從這一點來說,還是未能陪跑全程。

必須要有一定的影響力

越國在春秋時期一直試圖北上爭霸,雖然最後完成了爭霸,但是越王勾踐死後,面對內部的矛盾無力解決,然後開始走下坡路。

戰國初期,越國也一直想要秀自己的存在感,但是在齊國和楚國崛起的過程中,吳國貴族也有復仇的傾向,最終使得越國逐漸退出爭霸的行列。

越國從"諸咎之亂"後,宮廷中不斷上演弒君弒父的悲劇,越國貴族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倒退。

七雄中最弱的兩個國家,韓國和燕國雖然存在感弱一點,但是在當時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尤其是燕國聯合五國擊敗齊國,在戰國時期也是一件大事。

越國地理位置太偏,不利於其持續爭霸

戰國七雄中,實際存在感比較強的應該是中原各國,圍繞趙魏韓的秦楚齊相互爭霸,然而越國地處長江下游,不僅生產力不如其他國家,就連對外戰爭也都是處於不利狀態。

公元前306年,越王無疆還想要北上攻打齊國秀一下存在感,後來決定攻打楚國,當時楚國也在北上征戰,國內處於空虛狀態,最後被越國一下子打敗了。

(中國地勢圖,西高東低)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越國攻打是仰攻,作戰不利,而楚國打越國就是俯攻,相對來說更容易一些。

越國在戰國時期沒有進行變法圖強措施

以縱橫對戰國的理解來看,戰國和春秋存在本質的區別的地方就是,戰國普遍進行變法,以增強自己的實力。

戰國七雄之所以能夠成為七雄就是因為都是通過變法來完成的,比如魏國魏文侯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齊國齊威王改革,趙國胡服騎射改革,燕國燕昭王改革。

(商鞅變法)

相比較而言,越國還是和春秋時期沒有什麼變化,新時代當然是新景象,越國顯然有點落伍了,就從這一方面來說,也不夠戰國七雄的格。

綜上,想要成為戰國七雄,必然是最後陪跑到秦國統一之戰的,另一方面要有足夠的影響力,最後是否進行變法也是重要的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