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溥儀的文物鑑定水準會比故宮專家強麼?

李藝泓


溥儀文物鑑定水平高於專家?這恐怕真是以訛傳訛,或者說吹過頭了,溥儀並不具備鑑定文物真偽的能力。

或許有人會說了,老溥打小在皇宮裡長大,摸過的文物比你看過的還多,日常積累擺在那,怎麼可能沒有鑑別文物真偽的能力?

溥儀憑的是感覺,專家憑的是經驗和專業知識,溥儀和專家真的沒法比。

對於溥儀鑑別文物真偽的能力,傳來傳去不外乎他和王國維之間所發生的一段軼事,只不過被越傳月邪乎罷了。

王國維這個犟老頭拿出自己珍藏的寶貝給溥儀“掌掌眼”,也存著炫耀炫耀的心思,可讓王國維沒想到的是,“皇上”看完了之後竟然搖頭說不對勁。

這下王國維鬧了個尷尬,溥儀又是“皇帝”,雖然已經退位,可他也不好向溥儀耍脾氣,只能憋著。

溥儀走了之後,王國維對這事耿耿於懷,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了的好東西到了溥儀的手上,怎麼卻成了贗品呢?

他不信這個邪,所以又找收藏界的高手來看看,誰知道得出的結果竟然和溥儀說的一樣,是贗品。

王先生頓時一陣感嘆,真不愧是“皇帝”呀,摸過的好東西多了,隨便看兩眼便能夠斷出真假。

這段軼事是真是假,還得請老溥出來說說呢!

所以,將溥儀和王國維之間的這段軼事作為評斷溥儀文物鑑別水平高低的依據,是要鬧笑話的。

鑑別文物真偽的能力,在那個沒有檢測設備的年代,不僅需要鑑別者擁有豐富的經驗積累,還得用學識打底。

沒有學識,怎麼斷定文物的年代,怎麼分別各個朝代的文化特徵和藝術特徵?恐怕得鬧“乾隆年間的宣德爐”這樣的笑話。

論經驗,溥儀和王國維相比如何呢?顯然溥不如王,王國維雖只是“民間收藏家”,收藏品比不上溥儀,可是論對文物的鑑別經驗卻遠遠高於溥儀。

溥儀2歲入宮,18歲出宮,只在紫禁城待了16年,這16年時間他難道還真能每天抱著文物玩?他後來之所以對宮裡的文物感興趣,是為了和溥傑一起轉移“財產”,拿出去賣!不是因為喜歡文物本身,也不是為了把玩,更不是為了研究。

所以,他的經驗絕對不如王國維,這一點毋庸置疑。

論學識,溥儀更加不如王國維。

雖說溥儀自幼有名師教導,可是他自己也說了,他那時候貪玩,根本不愛學習!他的學識對於像王國維這樣的老學究來說,只是“過得去”,他曾經寫詩給報刊投稿,報刊主編看完直接扔了。

經驗不如王國維,學識不如王國維,說溥儀鑑別文物的水平高於王國維,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

王國維可能收藏了不少好東西,但是說到底他也只是一個業餘收藏家,王先生的精力主要放在做學問上,不是研究文物。

他喜歡詞,也研究詞,所以寫了本《人間詞話》,筆力很透。

可是,他卻沒寫過關於如何欣賞文物或者如何鑑別文物的書,他要真將精力放在了這上面,總不至於對好不容易鑽研出來的學問隻字不提吧?

所以呀,王國維的文物鑑別水平肯定也不如專家,畢竟術業有專攻,僅憑“業餘愛好”四個字很難讓人站到這個領域的金字塔頂端。

王國維尚且不如專家,溥儀怎麼可能會比專家還厲害?

我之所以說溥儀鑑別文物只能憑感覺,是因為他畢竟在公里待了那麼多年,總會接觸過不少好東西。

接觸多了,總會有一點經驗,或者說是對那些他自己曾經把玩過的好東西有一種熟悉感,這種熟悉感才是他鑑別文物的依據。

如果是他把玩過的,他或許能夠一眼看得出真偽。

可如果沒把玩過的,那隻能依靠他那一點點隨意積累下來的“經驗”瞎蒙了。

所以,溥儀說到底並不具備鑑別文物真偽的能力,只是他的身份讓他“被具備”了而已。


寧糊塗


1959年,溥儀特赦後,有一次獨自一人進故宮。見展廳中所掛一幅照片的解說不對。溥儀找來了解說員,對之說明。解說員不肖一顧,笑聲回答道,故宮專家審核後再這樣掛的,會錯嗎?溥儀一聽火了,你知道嗎?這以前是我家,照片上的人,是不是我爹,我還會認錯嗎?解說員趕忙找來館長,一經核對,果然錯了。連聲道歉,立即更改。


隨心所欲不繫舟


關於溥儀的文物鑑定水平,我們還是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或許能夠揭開溥儀的文物鑑賞水平之謎:

一日,著名國學大師、考古學大師王國維,邀請溥儀到自己的住宅中做客。一壺清茶,兩處閒情,花間香風私雨,滿庭的花香、茶香,使人忘卻煩惱、夢迴天涯。

王國維與溥儀在幽靜的庭院中閒聊,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相交甚歡,聊到古董時,王國維突然起身,雙手捧著幾件淘來的古董,一件一件的放在條案上,又是書畫、又是瓷器、又是金石、又是玉雕,逐一擺在溥儀的面前,想讓溥儀欣賞、把玩一番。

只見溥儀面含微笑,左手扶頜,右手利落的將幾件古董單挑了出了擺在一旁。

王國維瞧見溥儀的舉動,不解的問道:“這幾件東西有哪裡不對嗎?”

溥儀說:“只怕是您走了眼,這幾件東西是假的。”

王國維的心中有些狐疑,自己鑑定過的古董不下數千,古畫、古文、玉器的鑑定、鑑賞也算的上是“精通”,怎麼可能會走眼呢?

王國維雖然對溥儀的話有些不服氣,但礙於溥儀的身份,王國維也不好出言反駁,這件事情便也就匆匆的過去了。

清暉灑滿地,轉眼,日落月升。溥儀見時候不早了,便乘著洋車回了故宮。

王國維點起燭燈,在燈火之下又細細的將溥儀挑出的幾件“贗品”端詳了一遍,但看來看去,還是沒有發現這幾件古董有什麼不妥之處…

數日之後,王國維到古董行去一辯真偽,經過多方求證,果不其然,溥儀挑出的那幾件古董都是贗品,王國維這才知道,原來溥儀才是真正的文物鑑賞大師,自己是“關公門前耍大刀——丟人現眼”嘍!

一段時間後,王國維再次邀請溥儀到自己的家中的做客,王國維在不經意間聊起此事,想請教溥儀,這幾件東西假在哪裡。溥儀微笑的說到:“我不懂什麼古玩學,更斷不出真假,我只是覺得那幾件東西,看著、摸著的感覺,和我家裡的東西不太一樣。”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懷疑,畢竟溥儀十幾歲去天津了,也就是說他在北京和王國維吹牛,還是個小孩兒,其能拿出這樣的見解,著實令人稱奇。

但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去聯想一下,溥儀在紫禁城畢竟待了那麼久,從小也是名師單獨教導,接觸的知識絕非普通家庭能比。而故宮內文物繁多,溥儀有著得天獨厚的機會。

我認為溥儀的學術水平、論文水平,可能無法同現今的文物專家們相比,畢竟溥儀不是科班出身。但溥儀把玩古董的經驗和眼力,是一般的文物專家們所不能相提評論的,因為溥儀從小便生活在金山銀山之中,對古董的敏感程度是自幼培養出來的,並且在乾隆皇帝的書房“三希堂”中,擺放著無數的無價之寶,乾隆、嘉慶這兩位“古董痴迷者”還出過《西清古鑑》、《石渠寶集》、《書目後編》等等 鑑賞古玩的書籍,溥儀自幼便學習先皇所著的典籍,自然在鑑別古玩方面有著獨到的心得。

因此我認為,溥儀在鑑賞古玩的實力,絲毫不弱於那些所謂的教授學者們。當然,這個前提是在他的經驗範圍內,比如故宮的藏品,或者其他他從小接觸熟悉的東西。至於其他更廣的範圍,可能就無法保證了,畢竟他不是專業學這個,沒有系統的而理論支撐。


白話歷史君


溥儀:我用過的就是文物。

有些事,你不服不行。普通的文物專家,要想到溥儀的水平,就需要到五十歲之後了。你看看電視鑑寶節目,請的那些專家,都是老頭子。沒辦法,考古和文物鑑賞就需要時間沉澱。

我上學的時候,也曾想做考古和文物鑑賞。但是,我們大學老師說,做這一行年輕的時候不掙錢,必須“熬”到老了,練出眼力了,才行。缺乏練習素材,沒個二三十年的時間積累,是真不行的。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我們這些沒有在英語的語言環境中生活過的人,就算英語練習的再好,也不如那些把英語當做母語的人,不如那些生活在英語環境中的人。這就是生活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力。

再舉個例子:韓國一個古裝劇,竟然用毛主席的《沁園春·雪》做背景。韓國那些影視劇專業道具人員,竟然犯了如此錯誤,難以理解。而且,我相信很多韓國人也看不出這個錯誤。但是,這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絕對是非常幼稚的錯誤。沒辦法,誰讓他們沒在我們的文化氛圍中生活過。

再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小時候村裡家家都養十來只雞,就是那種白色的母雞,還不是草雞,長得都差不多。但是,如果有別人家的雞跑我們家,我一眼就能認出不是我們家的雞。沒辦法,太熟了。

迴歸正題。

在溥儀從小生活的環境中,周圍都是百分之百的真“文物”。而且,那時候人的業餘活動也有限,賞玩家裡的物件,也是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可以說,溥儀從小就開始把玩“文物”了。在不知不覺中,溥儀就在練眼力,練手感。而且,由於他是皇帝,手裡面的“素材”太多了。他見過的文物數量,是那些文物專家的幾十倍,甚至上千倍。

有了這個背景,大家就能理解,為什麼會有溥儀從王國維收藏的東西中挑出贗品的故事了(這個故事是假的,這裡不討論)。畢竟,溥儀用過的就(都)是文物。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末代皇帝溥儀的文物鑑定水平,在故宮文物專家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溥儀的文物鑑定水平從哪裡來的呢?網上流傳著一個他與國學大師王國維之間的軼事。

話說,溥儀有一天心血來潮,同意了王國維的邀請,要去他家裡做客。

在這裡需要提醒一下,王國維在當時是最頂級的國學大師之一,同時也是溥儀親自提拔的“南書房行走”,可以查閱故宮的典籍。1924年,溥儀被趕出故宮之後,王國維受邀去清華大學任教,還曾請示溥儀。

故,溥儀受王國維之邀,並沒什麼意外。

溥儀到了王國維家裡之後,受到了非常隆重的款待。飯畢,王國維特意拿出自己珍藏的文物讓溥儀“賞臉”查閱,溥儀只瞟了一眼,便道:“你這東西,感覺不太對勁,和宮裡的有些不一樣。”

言外之意,你這收藏是贗品。

王國維當時就懵了,以他在國學圈的造詣,怎麼可能“打眼兒”呢?於是,在溥儀走後,王國維抱著自己的東西,又拜訪了幾位文物鑑定專家,得到了一致的答案:你這寶貝的確是贗品。

以王國維襯托溥儀,真真是將溥儀的文物鑑定水平抬高了不止一個檔次。

問題是,王國維不過一“南書房行走”,有什麼資格邀請溥儀到家中做客?再者,1924年,溥儀被趕出故宮之後,很快就去天津“隱居”了,根本沒有再回過北京,而王國維則一直在北京任教,沒有去過天津。

溥儀和王國維,根本就沒有機會碰面。

既然二人沒有機會碰面,王國維邀請溥儀吃飯的軼事,自然也是“贗品”了;好事者想通過王國維拔高溥儀的企圖,自然也不成立了。

那麼,溥儀的文物鑑定水平究竟如何呢?可以通過一個問題來側面證明一下。

偌大的故宮究竟有多少文物呢?

對於這個問題,末代皇帝溥儀在遜位之後,曾組織大量人力物力去考察,結果呢?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打斷了他的這一計劃,還迫使他遣散了中國僅存的太監——這場大火的原因,就是溥儀清點文物。

然而,溥儀之後不到百年,故宮的另一位“掌門人”卻將這個問題搞清楚了。

2017年,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5年之後,故宮最有發展眼光的“掌門人”單霽翔大聲向世界宣佈:

“我們一共有1807,558件套。珍貴文物佔93.2%、一般文物佔6.4%、資料只佔0.4%,幾乎件件都是珍貴文物。”

180多萬件文物,有零有整,每一件文物都被單霽翔記錄在冊,故宮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被清清楚楚地展示給世人。

自此,故宮的所有文物都有了身份。

僅僅是統計故宮文物這一件事,故宮的文物專家就把溥儀不知甩了幾條街。

真品見的多了,就一定不會打眼嗎?

誠然,溥儀在故宮生活的時候,見到的文物幾乎每一件都是真品&極品;甚至很多故宮專家無法企及的是,溥儀不僅見過這些文物,還能夠隨意上手把玩,即便是摔碎了,也不在話下。

不過,溥儀再怎麼見過這些文物,也不會心疼這些文物,自然也不會研究它們。

故宮的文物專家則不然,比如單霽翔,他不僅親自統計了所有的故宮文物,還將所有的文物一一檢查,這期間花費的功夫,根本就是溥儀無法想象的!溥儀見過的,單霽翔都見過;溥儀沒見過的,單霽翔也見過!

見的比他多,研究比他深,如何不比他造詣更強?

生在帝王家,是溥儀的幸運,因為他可以近距離解除這些極品文物;不幸的是,溥儀只把這些文物當初日常擺設,亦或是……可以換錢的“寶貝”,這樣的溥儀,對於故宮來說,真真是大不幸!

1959年,溥儀獲釋後,被安排在植物園工作而不是在文物相關,亦可側面體現其文物鑑定水平吧。


祗樹


之所以會有人認為,溥儀的文物鑑定水平要比故宮的專家強,那是因為有一次溥儀去故宮遊玩,發現光緒皇帝的畫像放錯了,於是與當時故宮的專家爭吵了起來,後來經過鑑定,發現溥儀說的是對的。對於這樣的爭吵,正常人都知道溥儀肯定會是對的,因為光緒皇帝可是溥儀小時候經常看到的,自己的親人當然不會認錯。其實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理論知識再好,也比不上實踐。

再來說說溥儀的鑑定文物水平與當時的故宮專家相比,到底誰的能力更好。溥儀雖然是亡國之君,但是畢竟從小就出生在皇族,接受到的教育自然是頂級水平,所接觸的文物都是一等一的真品。別人只能在書中看到的東西,他從小就能接觸實物,自然是要比那些只在書上看到的人要更加能夠分辨出真假。

其次,我們再來說說當時故宮的文物專家。雖然他們是文物專家,但是當時新中國剛成立,這些專家也是新中國成立之前就成名的。在新中國還沒成立時,這些專家所能接觸到的文物少之甚少,與從小就在皇族長大的溥儀相比,根本不是一個級別,更多的研究只能侷限於書本,自然對於文物古董的鑑別能力就要比溥儀差。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經過積累,現在的文物專家能接觸到的實物也是非常的多,再加上理論知識及科技的加持,鑑定文物的水平已經要比當時的文物專家高出很多,自然也不是溥儀所能夠比的。


吾愛說歷史


傅儀應該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最為悲慘的一位皇帝,也是歷史上最後的一位皇帝,更是唯一一位回家還要買門票的人。很多人都說傅儀鑑定文物的水平遠遠的超過了那些的專家。當然這裡所說的文物自然就是清朝的文物。我想不用說大家也應該知道,傅儀從小便生活在紫禁城中,很多的文物都是出自於皇宮之中,傅儀從小便是耳濡目染的,對那些文物肯定也是十分的熟悉,分辨出來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傅儀的鑑定水平到底如何呢?

說傅儀的鑑定水平,我們需要說兩個故事,曾經有一次國學大師王國維買了幾個文物,於是王國維便邀請了傅儀一起前來觀賞,可是當傅儀看到這些文物的時候卻說這些都是假的,可是王國維也是一代大師,又怎麼會買到假貨呢?於是王國維便詢問傅儀可有什麼依據證明這是假的,傅儀只是回答道:依據倒是沒有,只是見的多了,跟家中的那幾件不太一樣,至於是真是假也沒有後續。

還有一個故事便是有一次傅儀前去故宮回憶過去,他進入了道光的皇帝房間之中,看到了上面有一幅畫,結果傅儀一看這根本就不是道光皇帝的畫像,可是當時的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有怎麼認為傅儀呢?於是傅儀便和工作人員爭執起來,可是工作人員偏說這就是道光皇帝的畫像,當時跟隨傅儀一起的還有是前國民黨軍政大員杜聿明。

杜聿明見到這種情況之後,便要求專家來到這裡來鑑別道光皇帝的畫是不是本人,等專家來了之後,傅儀告訴他這是醇親王載灃,可是這個專家怎麼也說這個不是醇親王載灃,就在二人爭執不下的時候,這個專家氣憤的說了:醇親王載灃是我的親爹,我還能不認識嗎?

其實在我認為傅儀鑑定文物的能力肯定是不如那些專家的,可能傅儀會對曾經清朝的物品很是熟悉,但是在判斷真假的基礎上還是較為的差點。


司徒歷史


何止是強,是強百倍,為什麼這麼肯定?當你見慣了古書畫真跡,官窯正品,自然對那些仿的偽的假的東西,自然有一種格格不入眼的感覺,感覺什麼地方都不對,這種鑑賞眼力,就是帝王級的鑑賞能力。專家,雖然說叫專家,但他們沒見過古書畫真跡,自不懂真跡是何種感覺,他們研究的範圍也很小,見的器物也少,更不能直接上手,所以,溥儀比專家強百倍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有選擇,我寧願溥儀不要傳承這批歷代名畫真跡給我,為什麼?太累了,我寧願不入收藏界,不用來花全部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各類古董,不用熬夜來寫數百篇文章和論文,大累了,我不想出名,我不想打擾,只想安靜的過著優悠的生活,這種改變世人認知的生活方式,太累了,研究古董,它會讓你著迷,它會讓你興奮,它會讓你日思夜想,它會讓你疲憊,它會讓你無奈,可能,這是天意所歸,試問,當今文博界,有誰,如此這般的專注研究,數百篇文章論文?中華藝術文化的復興之路,需要我們共力,需要我們精誠合作,無論官專或民藏,理應從大層面看,我們更要抵禦藝術品資金的白流,中國,需要國之重寶,中國,需要國之重器,文博界,需要重奪各類藏品話語權,民藏國寶,必須要得到身份證,只有這樣,我們只有這樣,中華民族只有這樣,文化才會更加強大,才能讓世人仰視,中華文明才能影響世界。

頂級國之重寶是要向世人展示,中國曆代藝術文化瑰寶財富,是全中國人民的,也是全世界人類的精神文化財富。

中華民族歷史藝術文化,需要國之重寶重器向世人展示。

我們都有子孫後代,請你相信我,請你支持我,我必還您一個濃縮了中華二千年最精彩最紛呈的藝術文化,向世人一一展現,造福我們的子孫後代。

歷代名家數百人,真跡多不勝數,他們的真跡哪去了,這我這,敬畏老祖宗,膜拜祖宗神技,福澤綿長,中華藝術文化長存。

林衡為中國十大名畫真跡代言

頂級鑑賞鑑定鑑藏大家 林衡敬啟











宣齋藝術館


文物鑑定是一門學問,溥儀的鑑定水平不可能超過故宮專家。

可能很多人都抱著這種想法:

  • 溥儀是末代皇帝,見的好東西多了,必然有見識,能夠鑑定文物。


這話就有反例。

溥儀的老祖宗乾隆見的東西多不多,他都有看走眼的時候,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不就是一個例子嗎。

乾隆都是如此,何況是溥儀這個區區的末代皇帝呢?

鑑定文物,是需要非常精準的研究,甚至還要上科學檢測手段,這豈是人眼能夠決定的?

如果說溥儀真有鑑定能力,那最多也只是在清宮器物上有識別能力。

這是他早年生活使用的日常物件,所以有可能識別真偽,更多的文物則談不上鑑定水平。


關於溥儀鑑定文物,還有個與王國維有關的廣為流傳的謠言。

說是溥儀跑王國維家一看,就知道文物的真偽。

這謠言完全胡編。1924年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後,溥儀就躲到天津租界去了,而王國維一直在北京,他怎麼去王國維家?

總而言之,溥儀的文物鑑定水平不可能超過故宮的專家。


HuiNanHistory


如果喜歡看電視的人,可能會喜歡一檔鑑寶欄目。這個欄目能讓人開眼界,瞭解精彩的鑑寶故事。在這個欄目中,通常會有藏寶人喜滋滋地拿著自己的寶貝去現場找專家給鑑定真偽,藏寶人說說自己的藏寶的故事,寶貝是怎麼來的,寶貝在自己心目中大體是個什麼位置等等。然後就是讓大家欣賞寶貝,最後就是專家鑑定。

對我們一般老百姓來說,別說人家手拿的寶貝咱見過,就是聽也很少聽說過,所以如何去辨別真偽呢?但是,對行家,對鑑寶專家來說,人家拿在手裡,掂量掂量,瞅一瞅,就知道哪個是正品,哪個是贗品了。

而末代皇帝溥儀雖然不是專業的鑑寶人士,但是他的鑑定水準怎麼樣呢?有人說,溥儀的文物鑑定水平比故宮的專家還強,非常厲害,可能是這樣吧。因為一件文物拿在溥儀的手裡,溥儀也是僅憑用手掂量,用眼睛瞅瞅,只用一兩秒,兩三秒的時間,就知道真假。如果說這都不叫厲害的話,那就真沒有厲害的了。

溥儀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中外教師都有,學識很高。而且,故宮裡的文物那都是真的,溥儀天天看,對什麼東西是什麼樣子,早就深深地印在心裡。耳濡目染,見多識廣,所以,溥儀無形中就成了一位鑑寶方面的行家。

當然,故宮裡生活過得皇上多了去了,為何其他皇帝沒有這個能力?這句話就武斷了,你怎知道其他皇帝沒有這個能力呢?因為原來的皇帝都生活在深宮大院裡,不像是溥儀是末代皇帝,後來成為了平常老百姓後,自然與人們接觸得比較多,也有心思去幫大家看看家裡的藏品是不是寶貝。以往的皇帝,國家大事都管不過來,怎會去幫助大家鑑寶呢?歷史漫談君估計,他們在這方面的能力也差不到哪裡去!

國學大師王國維與溥儀是好朋友,有事沒事的,兩人就小酌幾杯。王國維知道溥儀有鑑寶這方面的能力,而他又有收藏的愛好。有一次,就拿出了自己的一件非常得意的寶貝讓溥儀給看看。溥儀一看,就說是假的。王國維還不信,說他說原因。溥儀說,原因說不出來,反正感覺不像是自己家的東西。

王國維不甘心,於是專門找了幾個鑑寶專家,進行了一通鑑定。結果,果然那件藏品是假的,這下,王國維對溥儀是佩服極了。

溥儀從故宮搬走後,一次到故宮去參觀,他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光緒皇帝的畫像不是光緒本人的,而是溥儀的親生父親攝政王載灃的畫像。我們知道光緒皇帝與攝政王載灃是親哥倆,長得像是自然的。如果是外人容易弄錯的話,但是作為攝政王載灃的兒子的溥儀是不會弄錯的。最後,也證實是工作人員的失,最後,那人還向溥儀進行了賠禮道歉。

建國後,有人確實經常請溥儀去鑑寶。溥儀能鑑定寶貝,就是因為太熟悉了的緣故。就像是常抽菸的人,好煙他一下子就能嚐出來。常喝酒的人,假酒他一口就能喝出來。

正是因為溥儀在鑑定寶貝時,用時太短,幾秒鐘就能出結果;鑑定成功率又太高,幾乎達到百分之百,所以令鑑寶專家們非常佩服,自嘆不如。正所謂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溥儀正是因為有這方面的知識與能力,才敢說出他所鑑定的東西的真偽。

雖然,溥儀在鑑寶方面是業餘的人士,但是他的鑑寶能力可不是業餘水平的,而是響噹噹的專家級別的,是叫得響的,是公認的厲害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