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袁世凯是李鸿章提拔的,还是荣禄提拔的?

马松


李鸿章和荣禄两个人都提拔过袁世凯。若论先后顺序,最先提拔袁世凯的是李鸿章,然后是荣禄。

袁世凯最早的贵人是吴长庆。

在河南项城,袁家是大族。袁世凯出生时,他的叔祖袁甲三寄信回家,说是在前线与捻军作战大捷,袁世凯祖父大喜,遂给他起名世凯。袁甲三那时已经官至安徽按察使,正领兵与捻军作战。

袁世凯幼时,由于他的二叔袁保庆没有子嗣,所以过继给了袁保庆为嗣子。袁保庆举人出身,是袁家继袁甲三后又一个英才。他读书好,干练,会做官,由于年轻时就追随袁甲三历练,能文能武,是清廷剿捻最得力的干将之一。袁保庆官至江宁盐法道,二品大员,他给两江总督马新貽办粮台,相当于今天南京军区后勤部长,是马新貽最为信赖的人,也是当时江宁官场上的红人,与湘军和淮军的大多数将领都有深厚的交情。

袁世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耳濡目染,对官场十分熟悉。由于袁世凯是袁保庆的独子,他从十一二岁就开始掌管家业,袁保庆担任的都是炙手可热的要职,每天家中迎来送往,接待宾客的任务十分繁重。但袁世凯小小年纪就能应付自如,且常有振聋发聩之言,每每令宾客侧目。

可惜好景不长,袁保庆英年早逝,袁世凯年少失怙,他走投无路,唯一可资利用的资源是他父亲的故交好友,于是袁世凯北上山东,投靠吴长庆。

袁世凯不喜读书,也不愿走科举之路,他认为科举太慢,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他的抱负。袁保庆活着的时候,也曾经为他延揽名师,但收效不大,他连个秀才也中不上。

吴长庆是袁保庆的换贴兄弟,他们两人曾在剿捻时并肩作战,堪称生死之交。所以吴长庆把袁世凯当成自己的亲儿子,恰巧吴长庆又是一个特别擅长教导子弟的人,他的儿子吴保初日后成为清末四公子之一,与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戊戌七君子的谭嗣同齐名。所以吴长庆有意让袁世凯与他儿子吴保初一起跟着名师苦读,走科举之路,可袁世凯不愿意,他宁肯在吴长庆军中做一个戈什哈,学着带兵打仗,吴长庆只好随他。

吴长庆当时的官职是广东水师提督,但驻防山东登州,归直隶总督节制,又因为他出身淮军,所以是李鸿章的嫡系。

吴长庆虽是武夫,却特别爱亲近读书人,当时他的幕府号称名幕,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总督幕府,其中名士云集,有状元张謇,还有经学大家、诗人周家禄等。所以,袁世凯在吴长庆那里获益匪浅,这一段经历对袁世凯影响很大,让他脱去纨绔习气,学会了谦抑和内敛。

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之乱。

朝鲜国王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利用军队哗变,朝鲜太后闵妃请求清廷帮助。当时朝鲜在中日利益之争中举足轻重,李鸿章命吴长庆出兵平乱。 吴长庆率军抵达朝鲜后,袁世凯请求单独行动。他亲率领一支清军,行动迅速,夺得先机,杀死了几十名兵变参与者。战斗中,袁世凯冲锋在前,坚毅勇敢,兵变很快得以平定,始作俑者大院君也被押解保定治罪。

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毫不保留,对袁世凯大大夸赞。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都是第一次知道袁保庆还有一个这么有出息的儿子。

慈禧知人善任,命23岁的袁世凯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从那时起,袁世凯开启了他崭新的人生。 袁世凯最初在朝鲜那几年主要是帮助朝鲜练兵。这也成了他日后小站事业的开端。

袁世凯年轻,善于交际,又有能力,博得朝鲜朝野上下一致好评。朝鲜舆论称赞他:“明达夙成,留京师期年,大得都民之心”。他也和金允植、金炳始等多名朝鲜士大夫结为忘年至交。同时由于他的强势,让日本对他颇为忌惮,直到甲午战争之前,还在设法暗杀他。 也就在这时,袁世凯进入了李鸿章的视野,他开始欣赏袁世凯了。

光绪十一年(1885年),袁世凯被同僚嫉妒而弹劾,回京听参。李鸿章决定重用袁世凯以制衡日本。他向慈禧太后刨陈厉害,力荐袁世凯继续留驻朝鲜。 光绪十一年(1885年)10月,袁世凯护送朝鲜大院君回国。同年11月,清廷任命年仅26岁的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员。

袁世凯从此左右朝鲜政局,成了朝鲜的太上皇。朝鲜政局,不论大事小情,全凭袁世凯一言而决。最关键的是,他身边没有大部队,仅有二十几个亲兵,就成了平壤最有权势的人,连日本浪人也退避三舍。事实证明,袁世凯没有辜负李鸿章的举荐。

袁世凯在甲午之战时回国,随即到小站练兵,戊戌时为康有为视为同道,游说他向慈禧太后兵谏。袁世凯在得知慈禧决定向维新派动手时为了自保,不得已向荣禄告密。他的告密行为其实没有影响最终结果,即便没有他的告密,慈禧和荣禄也会采取行动,只不过由于他的告密,加重了慈禧对维新派的惩罚,从而成为袁世凯一生中的沉重负担。

其实,这个时期,有许多人都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举荐过袁世凯。除了李鸿章、荣禄以外,还有恭亲王奕䜣,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南巡抚、后来的军机大臣王文韶等人,戊戌变法时康有为和谭嗣同也保荐过他。只不过,袁世凯在晚清的政治派别中属于后党,李鸿章和荣禄以外的举荐没有实际的意义而已。

戊戌变法失败,当荣禄向慈禧报告袁世凯告密的经过时,慈禧太后对袁世凯的印象极为恶劣,曾经想过罢了他的官,将他弃之不用,是荣禄提醒慈禧不能做亲痛仇快的事,慈禧才悻悻然作罢。

慈禧的这种态度实际上很能代表后党整体对袁世凯的矛盾心理。袁世凯没有政治操守,是个不可靠的小人,重用他的风险很大,这一点确定无疑。他们一方面庆幸他没有倒向康梁,另一方面厌恶他的首鼠两端。尤其是,袁世凯的告密并不是出于对太后的忠心,而是眼看皇帝不成事以后的重新站队。

后党对袁世凯的这种投机心知肚明,但不得不把他拉拢过来为己所用,因为那时后党表面看来颇有声势,但实际上势单力薄,真正的核心人物只有三个,那就是李鸿章、荣禄和奕劻。而李鸿章为了避祸远走广东,荣禄又看不上庸庸碌碌只知道贪财的奕劻,这时有一个袁世凯愿意投靠就先用着吧,他出卖光绪皇帝在先,权且算是一个投名状。

所以,那个时候的袁世凯有点手足无措,帝党要杀他而后快,后党又不信任他,满朝文武都知道他是皇帝的贰臣。他像个无头苍蝇,也曾试图通过向翁同龢示好来取得光绪皇帝对他的谅解,奈何皇帝对他咬牙切齿,还得罪了李鸿章。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没有别的办法,袁世凯只剩一条路,就是把自己牢牢绑在后党战车上,拼命讨太后老佛爷的欢心。


李鸿章晚年对袁世凯是彻底死心了,他是个读书人,以古之士大夫自居,特别看不起没有操守的人。但他懂得大势,知道袁世凯崛起已是必然,他阻挡不了。电视剧《走向共和》说他在遗折里举荐袁世凯是虚构的,李鸿章遗折只提到奕劻,只字不提袁世凯,也没有举荐任何人接替自己。李鸿章的遗折是他口述,幕僚代写的。那时候他心如死灰,他早就预见到国人骂他卖国,惟求一死,遗折只是向慈禧表明一下心迹而已。

袁世凯自我救赎的方法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倾力结交庆亲王奕劻,不惜以封疆之尊与奕劻的儿子载振结为把兄弟,自动在奕劻面前降一辈。另一方面他小心翼翼地巴结荣禄,一切以荣禄马首是瞻,其实是做给慈禧看,他袁某人就是荣禄的一个马仔。

荣禄是袁世凯一生中唯一忌惮的人。荣禄城府极深,老奸巨猾,他太明白袁世凯的为人了,他用袁世凯就像用一条狗,从来也没有把袁世凯当自己人,但又重用他,对袁世凯,荣禄一直都在用权术。

袁世凯当上直隶总督是荣禄举荐的。这不是荣禄对袁世凯有多么信任,而是替慈禧太后谋划他死后的人事布局。那个时候荣禄已经病入膏肓,生命进入倒计时了。荣禄安排瞿鸿禨进军机,接替自己,又让素来与瞿鸿禨不睦的袁世凯掌京畿的军权和新政,是从政治生态上考虑问题,方便他死后慈禧能够顺利操纵朝局。

荣禄实际上是慈禧太后的影子。他对袁世凯的态度代表了慈禧对袁世凯的态度:用袁世凯不是喜欢和欣赏,而是不能让软禁在瀛台的光绪皇帝,死去的珍妃,还有远遁海外的康梁他们看笑话。当然袁世凯也不是庸碌之辈,环顾荣禄和李鸿章死后的朝局,除了张之洞和刘坤一,的确没有什么人比他更有本事,轮也轮到他了。


国史馆


之前有个说法,说在庚子年后,袁世凯之所以能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总督,主要是李鸿章在临死前举荐的。

试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当时地方第一大员,这个位置可不是谁都能做的,整个晚清也就曾国藩、李鸿章这种的重臣能做(还有荣禄、王文韶、裕禄几个人短暂做过)。

更何况,当时袁世凯不过四十出头,是晚清所有直隶总督中最年轻的,试想他何德何能,能够一飞冲天,做上“天下第一督”呢?



所以,当时负责与列强谈判的第一重臣李鸿章,其在谈判结束后吐血而死,他最终的泣血遗折保举了袁世凯出任自己的老位置,听起来也蛮像那么回事的。

不过在翻检文档之后,李鸿章的遗折是有的,但并没有保举袁世凯的片言只语。

事实上,在甲午年后,袁世凯与李鸿章的关系已经逐渐淡化,而其中原因是,李鸿章在甲午后日渐失势,袁世凯改投了门户。

从袁世凯的个人历史上看,其早期的发迹与李鸿章的提携有着莫大的关系。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袁世凯在随同吴长庆入朝平乱后,之后又成为大清驻朝鲜商务监督(相当于朝鲜监国),这一切都是靠的李鸿章,后者是袁世凯的顶头上司。



然而,在甲午年后,李鸿章因为承担战败责任而一度被靠边站,袁世凯为了自己的个人前途而改投他人,甚至投到了李鸿章的对头翁同龢门下。

这无疑让李鸿章对袁世凯备生恶感,说他死前举荐袁世凯,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其实呢,袁世凯在甲午后确实攀上了大腿,那就是慈禧太后的宠臣荣禄。

之后,袁世凯奉命前往小站练兵,成绩斐然,荣禄去看过后也颇生惜才之心,由此两人关系固结,其中在戊戌年更是如此。

曾有人说,袁世凯在戊戌年参与康有为谭嗣同的围园杀后之谋,事前不举报而事后才告密,于忠于友都有亏,荣禄却摆摆手说:“袁世凯是咱的人!”

就这么一句话,就把袁世凯给保下来了。



1899年底,为了应对德国在山东的压力和剿灭东省拳匪,袁世凯奉命带编好是武卫右军(即原新建陆军)入山东,被升为山东巡抚。

未及一年,因为庚子国变的缘故,荣禄组织的武卫军(分前后左右中五军)基本被打垮或打散,唯一成建制保留的仅袁世凯带到山东的武卫右军。

因此,在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安回銮前,能够保证京畿安全也就是袁世凯这支部队了。

是以,荣禄将袁世凯举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吧?

问题答到这里,我想应该是十分清楚了。


坑爹史册


就这么和你说吧,自从袁世凯出生那一刻就注定是李鸿章的人,原因如下:

袁世凯之所以能在走上现在的位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提携他进北京的就是他的两个叔叔袁保龄和袁保恒,他们都是李鸿章的心腹。

所以在袁世凯遇到困难的时候李鸿章都会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支持他,尤其是在袁世凯在朝鲜期间俨然他在是真正的朝鲜皇帝,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清朝和朝鲜不少人的不满,要求撤掉他,正是这个时候是李鸿章站出来支持他,力排众议,让袁世凯继续待在朝鲜!

袁世凯回来后,又是李鸿章第一个出来上书支持袁世凯!

为了过得更多的支持,袁世凯当然要去拉拢当时的红人奕忻和荣禄,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他们两个都是满人,就算再不是东西他们也明白权利只有在满人手中他们才会高枕无忧,怎么会去帮袁世凯!

自从甲午战争后,清朝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几乎被几个权臣划分,所以才会出现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南方各省袖手旁观,李鸿章更是明确表示不帮忙,就连最近的袁世凯也没有出手,所以袁世凯是李鸿章的人,那么李鸿章让袁世凯接替自己就是理所应当得了



此人推出头调


应该说,袁世凯进入军界,是吴长庆的功劳,崭露头角,是李鸿章的发现,而袁世凯之所以夺得直隶总督兼北洋总督这个“天下第一督”的显赫位置,则非荣禄一人之功,既有人举荐,也有戊戌变法失败的时势原因。

袁世凯青少年时期发愤读,但屡试不第,1879年,21岁的他再次参加乡试,不料又没考中,他干脆将自己的诗文一把火烧了,朝天怒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从此,弃文从武,奠定了他一生的道路。

淮军将领吴长庆同袁世凯的养父袁保庆(也是他叔父)是结拜兄弟,养父死后,22岁的袁世凯前往山东登州投奔吴长庆,吴长庆感其养父之恩,收留袁世凯在其幕府,与张謇(清末状元、实业家)一起,成为了他的两大重要幕僚。可见,初入军界,得益于吴长庆的使用。

1882年,清朝的藩国朝鲜爆发内乱,吴长庆受命去朝鲜平叛,让袁世凯任前敌营务。2年后,吴长庆调防奉天金州,便将自己的部众留下一半归袁世凯统领,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扎朝鲜,并帮助朝鲜训练新军。然而,“不两月,慰廷(袁世凯字慰廷)自结李相(李鸿章),一切更革,露才扬己,颇有令公难堪者,移书切让之。”(张謇《啬翁自订年谱》)

吴长庆调防金州之后,袁世凯主动结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以“一切更革,露才扬己”取媚于李鸿章,让那个如慈母严父的吴长庆十分难堪,为此,张謇特写一信给袁世凯,严厉指责他这种朝三暮四的行为。然而,袁世凯如果不朝三暮四,他就成不了袁世凯。

自从结识了李相,袁世凯的官职就蹭蹭蹭地往上涨,往上升。李公做清朝公卿多年,官至“天下第一督”,目人无数,资历很深,要推荐个人不过小事一桩。

袁世凯平定朝鲜内乱后,极获李相赏识,因朝鲜乱虽平,但局势并不稳,还得派人在朝鲜坐镇,但袁世凯此时的官位不过“同知”,为此,李鸿章向朝廷请求为袁世凯加官,于是,官升三品,以道员出现,全称“钦命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三品衔长用道袁世凯”,升了。

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在一片骂声中开去直隶总督之职,以协办大学士闲居京师,袁世凯见李鸿章大腿似乎抱不住了,便去另攀高枝,他这次想攀的是真高枝:帝师翁同龢,然而,这个帝师却有点看不起他,据翁同龢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九日日记载:“温处道袁世凯慰廷来见,此人开展而欠诚实。”帝师就是帝师,看人一针见血,意思是袁世凯活泛有余,诚实不足。

翁同龢的评价切中袁世凯最突出的特点,“开展”既指活泛,也指有能力,他给光绪皇帝上的万言条陈,就反映出他能力的卓越。后来推荐他的人就多了,先有刘坤一、李鸿章、王文韶等封疆大吏联名保荐,后有奕訢、荣禄等王大臣联名奏请,于是袁世凯开始督练新军,这些训练的新军,后来就成为了他手里的王牌“北洋新军”。

正因为他掌握了军队,后来为变法派看中,又因为向荣禄告密由工部侍郎升山东巡抚,再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此成了李鸿章去世后可以左右晚清政局的重臣。


帝国的脸谱


李鸿章和荣禄都提拔过他。

袁世凯是一个典型的可以在官场之中左右逢源的人。首先他有能力,其次他会阿谀奉承,而且除此之外,他还目标明确。所以他后来的成功也是可以预见的。



李鸿章和荣禄两个都是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李鸿章的一生,识人无数,遍览天下。荣禄也是极为不凡,袁世凯接连攀上这两座大山,自然仕途一路顺风了。

首先是李鸿章,在吴长庆去世以后,袁世凯可以说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寻找到新的靠山,就在这时,李鸿章出现在他的面前,李鸿章可以说是对袁世凯十分的欣赏,尤其是他的练兵之才,但是李鸿章的一生识人无数,又如何看不清袁世凯呢?


袁世凯给李鸿章的信中说到“两世受恩”,这样的讨好,李鸿章也是十分的清楚,但是终究是缺乏人才,李鸿章最终还是举荐了袁世凯,最终袁世凯被派往了天津小站,培养了他的第一批势力。


当然,当时的大清朝是慈禧的天下,她不放心袁世凯,多次的派钦差去往天津,荣禄也就是他们中的一个,袁世凯极为圆滑,荣禄也没有李鸿章的识人本领,长期的观察反而让他对袁世凯更加的信任,再加上后来的一些机遇,袁世凯又成功的靠向了慈禧太后,从此更是仕途无忧了。

欢迎大家关注围知历史,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希望大家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谢谢各位啦!


是阿维啊


袁世凯虽然发迹于天津小站练兵,但初试锋芒的地方,是在朝鲜。袁世凯能够在朝鲜脱颖而出,源于两点。

第一点,是因为清朝在朝鲜的驻军守将吴长庆。

吴长庆本来与袁世凯没啥关系。但是,吴长庆在军中有一个生死之交,名叫袁保庆。袁保庆是谁呢?他是袁世凯的嗣父。

袁世凯的生父是袁保中。袁保庆是袁保中的亲弟弟。袁保中没啥大本事,在家务农,但很能生儿子;袁保庆本事很大,混仕途,但他没儿子。于是,袁保中便把袁世凯过继给了袁保庆。

袁世凯很小就跟随袁保庆出仕在外。袁保庆对袁世凯期望很大,请了私塾先生教袁世凯读书,希望小袁能够金榜题名。可袁世凯在读书方面不太灵光,连个秀才都考不中。

袁世凯心灰意冷,开始无心读书,希望换条路。恰在此时,袁保庆病死。袁保庆的生死兄弟吴长庆便收留了袁世凯,在军中效力。吴长庆去了朝鲜,袁世凯也跟着去了朝鲜。

正是在朝鲜,袁世凯小试牛刀,展现了过人的能力。

有一次,吴长庆不在军中。两个士兵因为赌博,打架生事。后来参与的士兵越来越多,俨然发展成了哗变。

在军中,这种事情很危险。但因为吴长庆不在军中,无人敢处理此事。这时候,袁世凯出面了,他假传吴长庆的军令,当场斩杀了最初闹事的那两个士兵,而对其余士兵不予追究,快速平息了此事。

吴长庆回来后,对于袁世凯的遇事果断、处事得体、有胆有谋,十分欣赏,开始大力向朝廷举荐他。

吴长庆是李鸿章的人,袁世凯在这个阶段的升迁,自然少不了李鸿章的提拔。而且,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本来就是李鸿章的淮军旧部。有这几层关系,袁世凯自然就成了李鸿章的人。

可是,甲午战后,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作为背锅侠,李鸿章自然在劫难逃,他被慈禧撤了职,赋闲在了贤良寺。

李鸿章这座靠山既倒,袁世凯又找到了另一座靠山,此人就是荣禄。

袁世凯与荣禄的关系,其实很早就建立了。

那时候,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受到御史参劾,私吞军饷,妄杀无辜。慈禧派了荣禄前去调查。荣禄一到小站,立即被新军的气派所震撼,从而对袁世凯欣赏有加。

回京后,荣禄不但替袁世凯洗刷了罪名,还大大地褒扬了袁世凯的练兵能力。

很显然,此事之后,袁世凯便已经搭上荣禄这条大船了。

后来荣禄接替李鸿章,成了慈禧最信任的第一重臣,袁世凯自然就加速靠近荣禄,成了荣禄的人 。

戊戌变法时,康有为、谭嗣同商量着联合袁世凯搞围园杀后,被袁世凯向荣禄告了密。自此之后,袁世凯就彻底与荣禄绑在一起了。

慈禧用人,有一个特点:总是有一个最为倚仗的心腹重臣。对这个人,她几乎是言听计从。

从最初的曾国藩,到后来的李鸿章,再到荣禄,莫不如此。

而荣禄之后,慈禧选中的是袁世凯。

所以说到底,李鸿章、荣禄都曾经在某个阶段提携过袁世凯。但最终把袁世凯送上直隶总督、军机大臣高位的,是慈禧。


趣谈国史


袁世凯在仕途上有四大“贵人”、四节向上攀爬的阶梯——投奔吴长庆展露头角、师承李鸿章获得重用、效命荣禄一飞冲天,拉拢奕劻掘掉清廷。

所以说,李鸿章和荣禄都是袁世凯的官场大恩人,两人都提拔了他,李鸿章在前,荣禄在后。

袁世凯和李鸿章直接在官场发生交集始于1884年朝鲜甲申兵变时期。

该年,由于中法战争爆发,李鸿章为巩固北洋防务,命令吴长庆从朝鲜撤回三营清军,驻扎辽东半岛金州,其余三营仍留驻汉城,由记名提督吴兆有、张光前统带。袁世凯得到李鸿章奏荐,被任命为“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由此袁世凯一跃成为驻朝清军的重要人物。

1884年,朝鲜“开化派”在日本公使的支持下发动”甲申兵变“,袁世凯一面会同吴兆有上报李鸿章,要求向朝鲜增兵,一面随机应变,果断弹压了此次兵变。

李鸿章大加赞赏。

1885年,日本派伊藤博文到天津,和李鸿章谈判”中日冲突“问题,期间提出惩办袁世凯的霸道要求。

李鸿章极爱护袁世凯,始终不肯接受,最后用和稀泥的折中办法,只同意以其私人名义象征性地对袁世凯进行”行文戒饬“。这个袒护的举动帮袁世凯推卸掉了”擅启边衅“的大罪,助袁世凯躲过了险恶的宦海风浪。

1885年,清军从朝鲜撤出后,沙俄趁机插足,其驻朝公使韦贝勾结闵妃集团,控制朝鲜军队,妄图变朝鲜为俄国的”保护国“,朝鲜政局因此更加动荡。李鸿章为维系中朝”宗藩关系“,采取果断措施,大胆起用”足智多谋“的袁世凯,接替”忠厚有余,才智不足“的陈树棠,为驻朝商务委员。

为了让袁世凯能放开手脚,大展其才,李鸿章随后又要求清廷提高袁世凯在朝权限。因为有李鸿章的赏识提携,10月30日,清廷正式任命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并以知府分发,尽先即补,俟补缺后以道员升用,加三品衔。

对于李鸿章的提拔和重用,袁世凯曾在给二姐的家信中感激涕零地说:”弟年少识浅,不料蒙太后留意,诸亲王、军机大臣、中堂推重,如此知遇,更有何言。“前面说的都是客套话,关键是中堂推重。

袁保龄得知后也觉得此次”擢太急,任太隆“,为此他特意感谢李鸿章:”两世受恩,一门戴德。“

获得重用的袁世凯亦没有让李鸿章失望,在随后的几年,他手段强硬,作风霹雳,极力维护中朝宗藩关系。

但因为强人本色太重,袁世凯由此也遭到了朝鲜反袁派的攻击、诋毁。

关键时刻,李鸿章再次力挺袁世凯,他不仅否掉了要求撤换袁世凯的杂音,更上奏大赞袁世凯”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体“,要求清廷进一步提拔重用。

1893年3月,袁世凯补授浙江温处道实缺,留任朝鲜。

为此,袁世凯三哥袁世廉在家书中说,李鸿章对他们兄弟”待如家人“,”傅相知遇之隆,虽肝脑图报,亦说不了“。

甲午战争爆发后,攻袁者指责袁世凯是酿成兵衅的罪魁。但李鸿章责任自揽,没有拉袁世凯垫背。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恭亲王奕訢还追问李鸿章:”吾闻此次兵衅由袁世凯鼓荡而成,此言信否?“

李鸿章仍保护袁世凯,说:”事已过去,请王爷不必深究,横竖皆鸿章之过耳。“

很多人说,李鸿章临终前留下了让袁世凯接班的政治遗嘱,这说法虽然没得到史料证实,但事实却是如此,李鸿章留下的政治遗产,几乎都给了袁世凯,包括淮军精华、李鸿章多年为淮军积攒下的应急银两。

很多人还说,袁世凯在朝鲜搞了很多钱,但李鸿章为淮军暗地留下的那八百万两银子才是袁世凯之后大搞”银钱笼人“的本钱。

袁世凯甲午回国后,志在夺得训练新军的权力,除了翁同龢、李鸿藻他倾心投靠外,他更想攀上的其实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荣禄。

在袁世凯看来,荣禄才是能保自己万无一失的大靠山。

袁世凯投靠荣禄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袁世凯有钻营效命之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跟荣禄极欲培植心腹的心态正好合拍。

从某种意义上,袁世凯与荣禄之间有点千里马和伯乐的意思。

袁世凯到小站上任不到半年,即遇到了几乎断送他政治前途的大麻烦,朝中有人弹劾他”徒尚虚名,营私蚀饷,性情谬妄,扰害一方。“

就在前途未卜时,负责突击调查的荣禄以赏识、拉拢的心态庇护了袁世凯,让他毫发无损地渡过了此次危机。

由此成为荣禄的心腹后,很快,袁世凯便遭遇了戊戌变法期间的大麻烦。

光绪要他杀荣禄,控制新建陆军;维新派康有为要他围园劫后。

在这需要审时度势的生死时刻,袁世凯最终选择了向荣禄告密。此举不仅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更进一步染红了袁世凯的红顶子。

事后,对于满洲新贵对袁世凯的攻击——”既为同谋而又出首,首鼠两端“,荣禄的态度很”大哥“,他说,”袁乃我的人,无所谓首鼠两端“,完了更在慈禧面前”以身家性命保之“。

因为荣禄的力保,袁世凯获得了慈禧的青睐,赐了他西苑门内骑马,赏银四千两。

在袁世凯的仕途生涯中,这是个标识性的信号,通过荣禄,他成了慈禧格外重视的能臣。

跟和李鸿章的关系不同,做荣禄的小弟,袁世凯更敢钻营,更敢聪明地利用荣禄。戊戌政变后,他抓住机会向荣禄献策,以京畿地区五大军合编为武卫全军,他统率的新建陆军并入武卫军。

这是袁世凯的一招妙棋,既可以摆脱孤立无援的局面以避风险,又可得到荣禄羽翼,收割官场红利。

果然,不久之后,荣禄即保袁世凯升为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更关键的,他统率的武卫右军顺势扩编至一万人。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又是经荣禄保荐,袁世凯升任山东巡抚,而是还是带兵赴任。

这一步对袁世凯同样至关重要,若不是及时带兵去了山东,庚子之变时,他再有手段,恐怕也实现不了保存实力,凸显个人的如意算盘。

正是因为这一环扣住一环的健步,庚子之变后,袁世凯踩着荣禄的肩膀,一飞冲天。

另外,大恩人荣禄死的也十分是时候!

袁世凯正可以坐的时候,荣禄便把大位空出来了!


黑句本


在河南项城,袁家是大族。袁世凯出生时,他的叔祖袁甲三寄信回家,说是在前线与捻军作战大捷,袁世凯祖父大喜,遂给他起名世凯。袁甲三那时已经官至安徽按察使,正领兵与捻军作战。 袁世凯幼时,由于他的二叔袁保庆没有子嗣,所以过继给了袁保庆为嗣子。袁保庆举人出身,是袁家继袁甲三后又一个英才。他读书好,干练,会做官,由于年轻时就追随袁甲三历练,能文能武,是清廷剿捻最得力的干将之一。袁保庆官至江宁盐法道,二品大员,他给两江总督马新貽办粮台,相当于今天南京军区后勤部长,是马新貽最为信赖的人,也是当时江宁官场上的红人,与湘军和淮军的大多数将领都有深厚的交情。 袁世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耳濡目染,对官场十分熟悉。由于袁世凯是袁保庆的独子,他从十一二岁就开始掌管家业,袁保庆担任的都是炙手可热的要职,每天家中迎来送往,接待宾客的任务十分繁重。但袁世凯小小年纪就能应付自如,且常有振聋发聩之言,每每令宾客侧目。 可惜好景不长,袁保庆英年早逝,袁世凯年少失怙,他走投无路,唯一可资利用的资源是他父亲的故交好友,于是袁世凯北上山东,投靠吴长庆。 袁世凯不喜读书,也不愿走科举之路,他认为科举太慢,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他的抱负。袁保庆活着的时候,也曾经为他延揽名师,但收效不大,他连个秀才也中不上。 吴长庆是袁保庆的换贴兄弟,他们两人曾在剿捻时并肩作战,堪称生死之交。所以吴长庆把袁世凯当成自己的亲儿子,恰巧吴长庆又是一个特别擅长教导子弟的人,他的儿子吴保初日后成为清末四公子之一,与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戊戌七君子的谭嗣同齐名。所以吴长庆有意让袁世凯与他儿子吴保初一起跟着名师苦读,走科举之路,可袁世凯不愿意,他宁肯在吴长庆军中做一个戈什哈,学着带兵打仗,吴长庆只好随他。 吴长庆当时的官职是广东水师提督,但驻防山东登州,归直隶总督节制,又因为他出身淮军,所以是李鸿章的嫡系。 吴长庆虽是武夫,却特别爱亲近读书人,当时他的幕府号称名幕,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总督幕府,其中名士云集,有状元张謇,还有经学大家、诗人周家禄等。所以,袁世凯在吴长庆那里获益匪浅,这一段经历对袁世凯影响很大,让他脱去纨绔习气,学会了谦抑和内敛。


小卫记录


1901年,袁世凯被委以重任,接替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的位子,自此成为实权在握的晚清重臣。

(袁世凯旧照)

对于袁世凯的飞黄腾达,有人说,他得益于李鸿章的提拔,也有人说是荣禄的举荐。那么,究竟谁才是他的贵人呢?

袁世凯出身于河南项城的官绅大家族。

这个家族由于世代都有人在朝中为官,再加上家业庞大,因此在地方上颇受重视,就连地方官员也对袁家极为客气。

在这个大家族里,袁世凯的出生并不占优势。他是庶出的儿子,又非长子,因此自幼便被过继给了无子的叔父袁保庆。

袁世凯年少时,捻军四起,袁保床奉命围剿。袁世凯得以随军同行。在学习之余,由于耳濡目染,他对兵法很有兴趣,并立志要做“万人敌”。

袁保庆病逝后,袁世凯便跟叔父袁保恒到北京读书,打算苦读后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入仕。

袁世凯为了实现梦想,读书读到吐血。可是这样用功,却连考两次皆不中,这让他倍觉失望。再加上他一心想征战沙场,所以干脆把书一丢,投靠了淮军将领吴长庆。

吴长庆是养父袁保庆的换帖兄弟,两人有着过命的交情。所以吴长庆对袁世凯多有栽培。

袁世凯表现得极为恭顺,且颇为好学,这让吴长庆非常高兴,于是破格提拔他为帮办营务处。

(壬午军乱)

袁世凯第一次露脸是在朝鲜壬午军乱的时候。

当时,吴长庆奉命前重平定叛乱,吴长庆深知,这正是作战立功的好机会,于是让袁世凯随其出征。

袁世凯这个人读书不太行,但是打仗却相当勇猛,他在平乱的时候,冲锋在前,勇不可当,为清军树立了信心,因此很快平定了朝鲜兵变。

吴长庆立刻为他报功,一手创建淮军的李鸿章,自然倍觉有面子,于是举荐袁世凯驻兵于朝鲜,帮助朝鲜王室训练新军。

李鸿章是朝中重臣,慈禧身边的红人。在他的举荐下,袁世凯得到破格提拔,以帮办的身份帮助朝鲜训练新军。

袁世凯抓住机会,主动结交李鸿章。由于他极尽献媚,且处处表现得能力不凡,因此渐渐成了李鸿章的新宠。

至于吴长庆,由于已经调离朝鲜,因此袁世凯对他再不似从前那般热络。

随后,袁世凯又做了一件露脸的事。

当时朝鲜内乱,一心想以朝鲜为跳板的日本人趁机谋取朝鲜。

结果,袁世凯率军与日本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击退了他们,让他们的阴谋未能得逞。

(李鸿章旧照)

在内忧外患之时,袁世凯这一举动,无疑颇振奋人心。特别是李鸿章,觉得袁世凯又为他增光加彩不少,所以对他愈发重视。

于是,在李鸿章的举荐下,袁世凯再次被委以实权,成为驻朝鲜总理,从而成为左右朝鲜军政事务的实权人物。

甲午战争爆发前夕,袁世凯回到国内负责清军后勤工作。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与日本政府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因此饱受国人唾骂而离职。不过他在离职前,向急于变法的光绪推荐了袁世凯。

于是,袁世凯得到了光绪的接见。

袁世凯不仅准备了万言条陈,还滔滔不绝地向光绪阐述了编练新军的重要性及如何练兵等。

光绪毕竟年轻,又急于通过变法救国,所以他对袁世凯刮目相看。认定是个能救国的人才。

为了能进一步得到光绪的肯定,袁世凯又巧施手段,结交帝师翁同龢,希望翁同龢能替他在光绪面前美言。

要知道翁同龢和李鸿章向来都是政见不合的死对头,袁世凯这样做,自然招到李鸿章的鄙视。

不过,袁世凯在光绪的提拔下,很快就开始在天津编练新军。

为了能出人头地,袁世凯积极支持维新变法,并与康有为等人来往密切。那时候,时人都知道他是帝党中人。

(荣禄旧照)

袁世凯在政治上是个老滑头,当时他看到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因此双方矛盾很深。为了以防万一,袁世凯千方百计巴结军机首席大臣荣禄。

这个荣禄可是慈禧身边的红人,是个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的人。袁世凯为了拉拢他,颇舍得送礼。再加上二人颇投脾气,因此交情十分深厚。

随着帝后矛盾的加重,光绪曾一度想利用袁世凯手中的兵力包围圆明园,逼迫慈禧交权。

然而,袁世凯审时度势,认定光绪没有前途,所以他假意应承,却调头就把光绪和维新派的谋划密报给了荣禄。从而让慈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软禁了光绪,重夺政权。

袁世凯这一手,让他很快获得了慈禧的好感。再加上有荣禄美言,袁世凯很快就被提拔为山东巡抚,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慈禧引发八国联军攻城后,虽然袁世凯参加了“东南互保”,并没有进京勤王,但是他在慈禧出逃的路上,不仅出钱,还在慈禧回銮的时候,派军队护驾。

袁世凯的举动自然让慈禧非常受用,再加上袁世凯确有能力,所以当李鸿章在签下《辛丑条约》病逝后,慈禧思来想去,朝中已无可用之人,于是干脆让袁世凯顶了李鸿章的缺。

自此后,袁世凯终于成了能左右清政府的名臣。

所以,他能扶摇直上,最终能成为一代权臣,只能说明他太会钻营,至于李鸿章和荣禄,的确对他的仕途都很有帮助,不过,关键还是他自己会混!

(参考史料:《袁世凯传》《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涉及到袁世凯和李鸿章的关系和袁世凯和荣禄的关系了,首先说袁世凯和李鸿章的关系吧。

一个是北洋集团的领袖一个是淮军集团的领袖,北洋的发达与李鸿章淮军的兴衰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可以说袁世凯的早起的发展与李鸿章的提携密不可分,袁世凯也一直李鸿章政治衣钵的传承者。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撰写挽联,表示我是再传弟子,愿宏志业继萧规。追溯起来,袁世凯家族李鸿章的淮系集团有很深的渊源,叔祖袁甲三和李鸿章在北京一同做过官,父辈袁保恒等都在李鸿章手下做过事。

但是李、袁二人真正发生关系时在朝鲜,袁世凯老成谋略成为李鸿章处理朝鲜问题的得力助手,最后在李鸿章的保举下,袁世凯成为驻扎朝鲜总理各项事物的全权代表,可以说袁世凯的崛起与李鸿章密不可分,袁世凯也曾经对此一度感激涕零。 但是在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失势,袁世凯曾经对李鸿章落井下石,把在朝鲜的黑材料发放京中友人,给李鸿章很大压力,并且开始投靠正在大红大紫的翁同龢、荣禄等,小站练兵是袁世凯北洋系统崛起的关键,没有李鸿章的原谅,荣禄的保举,要想获得练兵之权是不可能的。

实事求是的说袁世凯无论见识阅历乃至对西洋兵法的熟练,都能胜任训练新军这一职责,也是举国上下最为合适的,此时作为直隶大臣的荣禄还有一个考量就是,如果不是有中国方面掌握编练和统帅之权,那么按照另一个方案,小站的练兵将由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负责,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因为赫得已经掌握关税大权,军事大权再由西方人掌握,那么中国实际已被暗中送与他人,所以袁世凯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到了后期,袁世凯小站练兵的顺利进行,没有荣禄的大力保举和包庇也不可能,因为很对人也弹劾袁世凯图尚虚文,营私蚀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