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襄”左宗棠与“文忠”李鸿章, 谁的谥号规格更高?

柴创6


历朝授文臣的最高谥号就是“文忠”,如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去世后,就是授的“文忠”,故欧阳修又被称为“欧阳文忠”。没有更高的谥号了。


汉安爱乐楼主


清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885年,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正在督师福建的左宗棠病逝于福建福州,享年73岁。

左宗棠病逝之后,得到清朝廷谥号“文襄”。


而6年之后,即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病逝于北京贤良寺,享年79岁。

李鸿章病逝后,清朝廷赠谥号“文忠”。

那么,“文襄”左宗棠与“文忠”李鸿章, 谁的谥号规格更高?”

有清一朝,在谥号制度上,实际上就是沿用了明朝的相关制度,对于去世的具有相当等级职衔的文武官员赐予谥号。

基本的规则为,文臣以“文”字开头,武将则以“武”字起始。当然,也有用“忠”字的,这就是文武通用的字了。

这个谥号是有等级之分的。

文臣最高的等级就是“文正”。清朝300年天下,得有多少文臣在朝啊?可是,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也不过就仅仅8人而已。

这8个人,历历在目,屈指可数;

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那么,这个文臣的谥号有没有等级的具体排行呢?答案是明确的,真还有具体的排行。

比如,文正为第一等谥号,在其后则为文贞,次之则为文成,文成之后又为文忠,

纵观整个清朝时期,能够得到“文忠”的谥号,都极其不容易。

比如,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林则徐、骆秉章、胡林翼、荣禄、梁鼎芬等人,最终就是得到了清朝廷赐予的谥号“文忠”,这已经是极高的荣誉了。

至于“文忠”之后的谥号,尚且有若干,比如,“文献”“文端”“文定”文简”””文懿、文肃、文毅、文宪、文庄、文敬、文裕、文节、文义、文靖、文穆、文昭、文恪、文恭、文襄、文清、文修”等几十个谥号。

于此我们可以看到,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左宗棠的谥号“文襄”在几十个谥号当中排名23位,单纯从谥号级别上看,与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所差的已经不是一丝半点的级别了。

那么,为什么左宗棠的谥号不能与李鸿章等同呢?


根据清朝的相关规定,朝廷官员当中,如果出身不是翰林院,或者进士出身,仅凭这一点,就不能在谥号上得到“文”字的赐予。

而左宗棠虽然后期也是官运亨通,建功立言,可是,年轻的时候,左宗棠曾经3次进京赶考,都铩羽而归,名落孙山,换言之,左宗棠终其一生,也没有考中进士。

如果从制度上来说,左宗棠盖棺论定之时,也不能得到“文”字头的谥号的,更不要说能指望得到“文襄”二字了。

可是,因为时势造英雄,对于清朝廷来说,谥号是制度规定的死规矩,而左宗棠对于清朝廷来说,可以称之为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所以,清朝廷执政者再愚蠢,也不至于因为区区两个字的谥号而难为左宗棠其人。

正因为如此,慈禧太后诏命赐予左宗棠同进士出身,这就直接给了左宗棠天大的面子和机会,得到了“文襄”的谥号。


当然,左宗棠“文襄”的谥号在谥号等级上与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文忠”二字的谥号是没法相比的。


子由


谥号比较特殊,是我国古代独有的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行为事迹而给予的评价。这就代表着谥号有着盖棺定论的作用,谁能得美谥,谁会得恶谥,都是大有学问的。

清随明制,在谥号上也基本沿袭了明代。简单来讲有拟谥、议谥、定谥和赐谥四个步骤,首先是礼部上奏请旨,由皇帝批准后交给内阁,或者是由皇帝下旨,总之这拟谥和议谥的决定权都在黄寺身上,官员是否能得谥号,得什么谥号,都得皇帝说了算。虽然有内阁议谥的过程,但因为都要凭皇帝喜好,所以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当然谥号准确到哪一个字,皇帝不会是亲自查的,所以会交给内阁会选定好几个谥号交给皇帝,皇帝中意哪个谥号,就会在哪个上面盖上御印。这也就是定谥。这个过程也会有例外,如大学士福敏逝世,乾隆下旨评价了福敏品行学问等,之后内阁就揣度旨意,对应福敏曾任大学士为“文”,旨意中的“品行端严”为“端”,所以拟谥文端。最终乾隆果然在众多备选谥号中,选择了文端。定谥结束后就是最后的赐谥了,清代的赐谥主要是以上谕的形式颁布,内容包括介绍得谥者的生平功绩,取消生前处分,赐予谥号及其他赏赐等等。

在清代大臣中的谥字中,忠排在第一位,有危身奉上的谥解。像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文”,虽排在了忠、孝、纯、诚的后面,但“文”在诸臣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清代诸臣中最看重的是“文正”,因为像古代的圣君贤臣死后都谥为“文”,使得“文”字具有一种特殊的声誉。另一方面“正”虽排名不靠前,但“文正”二字和宋朝道学相向,整个清朝也只有八个人获得“文正的”谥号,这八个人都是文官,出身翰林,更重要的是都当过帝师。

再来看一下李鸿章的“忠”和左宗棠的“襄”,前面说了忠是最高的标准了,按照常理来说李鸿章的谥号比左宗棠的要高,可是“襄”虽然排名不高,甚至垫底,有“辟地有德、因事有功”的谥解。

可是在晚清时期,又对“襄”字颇为看重。“咸丰三年,祁文端公面奉上谕,文武大臣或阵亡,或军营病故,武功未成者,均不得拟用‘襄’字。”这样一来“襄”的身价就提上去了,内阁在拟谥“襄”字时十分谨慎,从这时再到清末,也只有左宗棠和张之洞两个有文武之功的才得到“文襄”谥号。左宗棠获得“文襄”谥号时已可与“文正”媲美,所以其“文襄”同样可比拟“文忠”,甚至还要高于“文忠”。


邯郸醉


先说结论:“文忠”高。


清代的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

清代权利核心机构为军机处,但军机处给大臣上谥号时最高只能谥到“文忠”。一般情况下,只有为人臣者道德功业皆极其出众,经内阁草拟由皇帝亲赐这一无限哀荣。所以直到大臣去世后上谥号时皇帝对大臣的最终看法才可见端倪。有名的如晚清红人李鸿章谥“文忠”,左宗棠、张之洞都谥“文襄”都没有得到最高谥号。“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明清之际千百万为人臣者追求的最高目标。

清代共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谥“文正”。汤斌是康熙时期理学名臣,在朝以敢于争议闻名,乾隆元年谥“文正”。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皆以帝师谥“文正”,曾国藩在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狂澜于既倒,位列同治中兴名臣之首,谥“文正”当之无愧。刘统勋是乾隆朝名臣,曾任首席军机大臣,刚正不阿,功业非凡,为百姓所爱戴,最终得谥“文正”。只有曹振镛乃一平庸之辈,谥“文正”一直为后世诟病。

左宗棠一生东平闽浙,西靖甘陕,克复北疆,收复南疆,立下了不世之功,谥“文正”都不为过。


周鑫 | 学通TT 在线教育平台


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里,对死后的名声是非常重视的,可谓视死如生,尤其是身为帝王将相文化名人等地位很高的人。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相当于“盖棺论定”,始于西周。

清朝沿用明朝的制度,也对去世的文臣武将赐予谥号。

谥号是有等级之分的,对于文臣来说,最高级别的谥号是“文正”。

经天纬地曰文,内外宾服曰正。 “文正”原作“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

历史上,辅佐李世民成就贞观之治的大牛人大贤臣魏征便是第一个被谥为文正的名臣。唐朝有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等人得到文正的谥号,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等九人。“文正”谥号之难得,可见一斑。

“文正”,作为一种极高的荣誉,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梦寐以求的,统治者却很少将这个谥号赐予大臣。在清朝276年时间里,总共仅有八人获得文正谥号,他们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乃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半个圣人,声名如此显赫,去世后,被清廷谥为“文正”,即曾文正公。可见,“文正”之谥号,多么光彩夺目,可谓万世流芳。

在“文正”之后有”文成”“文忠”“文襄”等。

清朝时期,除了被慈禧太后誉为“再造玄黄”之人的李鸿章获得过“文忠”谥号,还有林则徐、胡林翼、骆秉章、荣禄等人。

同为晚清四大名臣的左宗棠和张之洞的谥号为“文襄”。

在清朝,一般非翰林或者进士出身,不能授以“文”字谥号。左宗棠三次参加会试, 均败下阵来,终生未有考中进士,按理说不应该得“文襄”之谥号。1874年,左宗棠62岁为收复新疆备战期间时,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特颁下谕旨:特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并升为东阁大学时。这就有点类似于当今的清华北大给李嘉诚、马云等颁发荣誉博士之类的学位或头衔。由于左宗棠收复新疆功立下不世之功,领导洋务运动劳苦功高等,加上有同进士出身的学位,去世后,还是获得了清廷赐予的“文襄”谥号,也算赢的身前身后名,功德圆满了。

综上所述,虽然李鸿章和左宗棠两人都功业巨大,名声大噪,但就清廷赐予的谥号而言,李鸿章的“文忠”谥号明显要要高于左宗棠的“文襄”谥号。



杨轩思想


导语:

  • 左宗棠,谥号文襄。晚清时期力挽狂澜之人,平定太平天国、平定捻军作乱、平定西北各民族起义、创建福建造船厂、收复新疆。
    我认为有清一代,他是最伟大的功臣。
  • 李鸿章,谥号文忠。晚清时期著名政治家。创建淮军平定太平天国,主持建造北洋舰队,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开始了一系列签订耻辱条约的生活。对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

那么他们谥号有高低之分吗?当然是有的,左宗棠的文襄的确没有李鸿章的文忠档次高,不过这是满清对他们的评价,对现在来说并不成立。

01谥号基本可以评价这个人的一生,文忠要高于文襄。

我们中国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人死了以后,常常会追封一些职务、爵位。光有职务爵位还不够,追赠谥号也是必须的。

因为谥号可以总体评价一个人的一生,而文臣武将的谥号,还是有一定区分的。主要根据不同的职位和功绩,对不同的臣子有不同的谥号。一般对臣子的谥号,分为三个字开头的谥号:文、武、忠。

  1. 文字开头的,当然一般所指的就是文臣。按照文臣的功业高低,分别有文正、文成、文忠、文端、文定等等,文襄则排名比较靠后。
  2. 武字开头,一般指的就是武将了。按照武将的功绩高低,一般分为武宁、武毅、武敏、武惠、武襄等等。其中武宁的地位是最高的。
  3. 忠字开头,不分文武,忠心就行。按照一生的功绩,分为忠文、忠武、忠定、忠烈、忠简、忠肃等等。这种嗜好,主要迎合了统治者的喜好,希望大家都比较忠诚。

我们会发现,文正是文臣中地位最高的谥号,所以得到的人也比较少。而且每个封建时期做官的人,都希望能够得到一个这样的谥号。

比如说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谥号就是文正公,这是古代对文臣评价最高的一种谥号,一般人还真的得不到。清朝的曾国藩,也得到了文正公的谥号,被称之为曾文正公。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父观澜,廪生,有学行。宗棠,道光十二年举人,三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究心舆地、兵法。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亟称之,谓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年且四十,顾谓所亲曰:“非梦卜夐求,殆无幸矣!”---《清史稿》

相比较而言,李鸿章和左宗棠对清朝的贡献,要比曾国藩差一点,所以他们俩的谥号自然是比不上曾国藩的。

而李鸿章主持朝局数十年,跟慈禧的关系非常好。他去世以后,能够得到文忠的谥号,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左宗棠为人刚正,很少在朝中主持大局,一般都在地方上打仗,所以得了个文襄公也说得过去。

02左宗棠的功绩,文襄公是配不上的。

左宗棠被称为满清后期最伟大的人,其实一点都不为过。清朝当时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左宗棠投笔从戎,先是建立楚军帮助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

在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左宗棠的军事才能被发掘了出来,这个时候朝廷有意要搞洋务运动。北洋和南洋之争就这么开始了。李鸿章在北方搞北洋,左宗棠便跑到了福建搞起了南洋。在左宗棠的操作之下,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有了雏形。

  1. 轮船厂尚未投产,恰逢当时捻军叛乱非常嚣张。左宗棠将福建船务交给了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自己走马上任,前往西北平定捻军叛乱。
  2. 捻军十分嚣张,号称有数十万大军,占领了西北大部分地区,眼看着对京城有了巨大威胁了。所以慈禧无奈之下催促左宗棠走马上任。
  3. 平定捻军叛乱以后,其实西北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老百姓吃不上饭,依旧还是要起来造反。为此左宗棠不仅在这里平定叛乱,而且在这里休养生息,帮助百姓们恢复生产,这期间他还平定了各民族起义的运动。

阿古柏在新疆称王称霸的时候,左宗棠上书慈禧,必须要收复新疆。在慈禧的支持下,左宗棠带兵进入新疆,开始了一生中最伟大的征程。收复新疆期间,左宗棠的妻子和儿子相继去世,左宗棠依旧在前线指挥作战。

收复新疆以后,左宗棠眼疾越发沉重,他带着眼疾南下总督两江。在越南指挥了抗法战争,结果仗是打赢了,可是李鸿章依旧签署了不平等条约,简直是旷世奇闻。

会秉章劾罢总兵樊燮,燮构於总督官文,为蜚语上闻,召宗棠对簿武昌,秉章疏争之不得。林翼、国籓皆言宗棠无罪,且荐其才可大用。詹事潘祖廕亦诵言总督惑於浮辞,故得不逮。俄而朝旨下,命以四品京堂从国籓治军。初,国籓创立湘军,诸军遵其营制,独王珍不用。宗棠募五千人,参用珍法,号曰“楚军”。---《清史稿》

左宗棠有如此多的赫赫战功,一个文襄怎么可能配得上他?所以说这只是清政府对左宗棠的评价,当时的清政府必须要给李鸿章足够面子才行。

03左宗棠最吃亏的地方,那就是没有考上进士。

左宗棠天生奇才,可是他跟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有一点不同,他没有考上进士。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不是科班出身。

十年七月,自率大军由平凉移驻静宁。八月,至安定。寇聚河州,其东出,必绕洮河三甲集,集西太子寺,再西大东乡,皆险要。诸将分击,悉破平之。时回酋朵三已死,占鳌见官军深入,西宁回已归顺,去路绝,遂亦受抚。河州平。---《清史稿》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情。因为左宗棠是读书人,当时的读书人都以进士出身作为一生的骄傲。

所以后来我们发现左宗棠只有文襄的谥号,或许也有这方面原因。不过左宗棠不是个正儿八经的文人,他更加喜欢武略。

  • 孔夫子的理论知识,就算再有道理,也救不了当时的清政府,只有通过富国强兵的运动,才能够使得国家变得强大。
  • 所以左宗棠早就开始了自己投笔从戎的一生,我认为给他一个武宁公的谥号,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 可是你非要给他这个谥号的话,我认为左宗棠会气得棺材板都摁不住,为什么呢?因为读书人一辈子都以自己是读书人而自豪。就算是只考上一个秀才,那也可以骄傲一辈子。

你让一个举人出身的左宗棠,最后得到一个武将的谥号,这不是要了他的老命吗?而且他还有《左文襄公文集》流传后世,可见他更加希望得到文职的谥号。

总结:左宗棠就是比李鸿章强,这没的说。

左宗棠善于做实事,而李鸿章则善于权谋之术。你可以说在政治手段上,左宗棠的确比不上李鸿章,可这一点值得吹捧吗?

李鸿章善于玩弄权术,就能成为大家的偶像?我很难理解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相比较而言,我更加偏爱左宗棠。

因为左宗棠这一生,一直在做实事,属于那种低调内涵有实力的人。他用自己的热血,守住了中华民族的广袤领土。即使不被清政府高度赞誉,我们后世也不能忘却他。


江湖小晓生


文正(贞)>文忠>文襄。文贞后朝代改文正


别向月亮发誓


一,文正

二,文忠

三,文襄


上策视觉


左宗棠的“文襄”谥号和李鸿章所获得的“文忠”谥号,明显的李鸿章所获得的“文忠”谥号规格更高!

左宗棠,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左宗棠二十岁乡试中举,留意农事,遍读群书。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回民起义,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左宗棠死后追赠为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李鸿章,世人多称“李中堂”,安徽省合肥县东乡(今瑶海区)磨店乡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李鸿章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历经讨伐太平军、平定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是清朝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并且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

1901年,李鸿章病逝于北京贤良寺,享年79岁。李鸿章病逝后,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忠”,并入祀贤良祠。

清朝沿用明朝的制度,也对去世的文臣武将赐予谥号。但是清朝的谥号是文武大臣分开使用的,文臣一般使用文字开头,武将一般使用武字开头。另外,还有以忠字开头的谥号,属于文武大臣通用。

清朝的谥号有等级之分的,对于文臣来说,最高等级的谥号是“文正”。在“文正”之后,依次是“文贞”、“文成”、“文忠”、“文献”、“文端”、“文定”、“文简”、“文懿”、“文肃”、“文毅”、“文宪”、“文庄”、“文敬”、“文裕”、“文节”、“文义”、“文靖”、“文穆”、“文昭”、“文恪”、“文恭”、“文襄”、“文清”、“文修等等!

李鸿章所获得的“文忠”谥号,排名第四位,而左宗棠的“文襄”谥号排名二十三位!所以,李鸿章的“文忠”谥号高于左宗棠的“文襄”谥号!


大江侃历史


文忠是文臣的最高谥号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