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阴、阳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六易国学讲堂


阴阳的提出时间其实很难去考证,但一定在夏朝以前的远古时代!中国的先祖很早以前就发现这个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如:白天黑夜,太阳月亮,男人女人,春去秋来,寒来暑往等等。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所以提出了阴阳!我们看太极图,它就是阴阳的最简单展示,到后面的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再到伏羲画八卦,也充分的利用了阴阳的变化!后来又出现了河图、洛书,黑点为阴,白点为阳,单数为阳,偶数为阴!阴阳从很久以前就一直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吹雪夜孤城


在远古时候,我们智慧的先祖早已有了结论!

曾仕强教授指出:伏羲八卦图告诉了我们一个宇宙最基本的秘密——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天底下的变化,就是阴阳的变化

阴阳五行是古人对自然规律,万物生发所做的探索和研究,所建立的的一种理论模型和思想体系。

阴阳五行的本质都是气。天地间,一气而已。天地万物,所有的一切都是这 一气 所演化或呈现出来的表象。怎么演化呢?那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而演万物”。






辰光随记


阴阳在没有文字时就被提出了,伏羲氏创造了八卦,八卦是由八个符号组成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每卦由三个爻组成,比如乾三连,就像汉字三,是三个阳爻,兑上缺,上面一个阴爻,下面两个阳爻。

这些观念早形成了,先天八卦里有十二阳爻,也有十二个阴爻。一共是二十四爻,如果每一爻代表一个节或气,阴阳爻加起来就有二十四爻,而二十四节气,有节也有气,也是阴阳结合,节为阳,气为阴。

先天八卦体现了对立统一思想,八卦里不仅每卦对立统一,而且每爻位置也是对立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表示了万物生成,节滞后于气,但节未到而气先至。八卦属于混沌态,乾兑为金,震巽为木,艮坤为土,离为火,坎为水,组合一起,不能分强弱。

只要一动就能分了,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为什么先天八卦只有8数没有9?请关注我详见文章分解


王真阳


阴阳概念何时产生,历史并没有明确记载。就是说地球何时诞生更没有记载。但科学家们依然能找到蛛丝马迹。所以阴阳概念何时产生的,不能凭空而论,要用客观与科学视角去分析研断,方能合理的说明“阴阳”概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最低在逻辑上要合理。

根据史书记载,持有阴阳概念最原史的书籍,只有《易经》和《黄帝内经》。但易学和中医学之前,还有一个《伏羲先天八卦图》。就是说阴阳概念产生于“先天图”。

伏羲氏建立了人类一夫一妻制,脱离了原始动物性的群居生活,形成了村落集权制。并创立了《伏羲先天八卦图》,其思想推动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迅速发展。故而伏羲氏在人类历史中,堪称三皇之首,人文鼻祖。

根据现代考古学说,伏羲诞生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晚期,至今有6500年,还有学者认为,伏羲至今约有10000年。倘若二者折中则是8000年。就是说“阴阳”概念产生于伏羲时代。所以阴阳概念的产生,是伏羲氏提出的,这是根据《伏羲先天八卦图》而得出的结论。然而“先天图”是历史记载。并非个人意测。


111a无极


最早在有记录文明之际,玛雅文明、苏美尔文明等等…阴阳概念何时产生,历史并没有明确记载。就是说地球何时诞生更没有记载。但科学家们依然能找到蛛丝马迹。所以阴阳概念何时产生的,不能凭空而论,要用客观与科学视角去分析研断,方能合理的说明“阴阳”概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最低在逻辑上要合理。

根据史书记载,持有阴阳概念最原史的书籍,只有《易经》和《黄帝内经》。但易学和中医学之前,还有一个《伏羲先天八卦图》。就是说阴阳概念产生于“先天图”。

伏羲氏建立了人类一夫一妻制,脱离了原始动物性的群居生活,形成了村落集权制。并创立了《伏羲先天八卦图》,其思想推动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迅速发展。故而伏羲氏在人类历史中,堪称三皇之首,人文鼻祖。

根据现代考古学说,伏羲诞生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晚期,至今有6500年,还有学者认为,伏羲至今约有10000年。倘若二者折中则是8000年。就是说“阴阳”概念产生于伏羲时代。所以阴阳概念的产生,是伏羲氏提出的,这是根据《伏羲先天八卦图》而得出的结论。然而“先天图”是历史记载。并非个人意测。


槲柞栎


“阴、阳”的提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两千年来,许多哲人大家多有解释,见仁见智之言论载诸典籍。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间不断有人将“阴阳五行”贬斥为“迷信”“封建”“落后”“不科学”“没有推演”“阻碍现代科学发展”的东西,而且每每都是与中医捆绑在一起来贬斥的。

阴阳是什么?

说阴阳不能不说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哲学,是人文哲学?是思维哲学?是生命哲学?且不必讨论,先看清内涵再说。它具有哲学的一切特征,即无定论性、宏观性、普遍性、抽象性,古今中外哪一个学者也不可能说出阴阳五行属于哪一个领域。军事家研究它用于制胜强敌,中国的兵法崇尚“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为上”(如墨子之“非攻”篇);以“一战而胜者为中”(如“围魏救赵”)。这种军事思想是从哪儿来的?阴阳五行! 墨子与孙子不过是用了五行中“依赖”与“制约”关系发生的“变化”而已。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论天下三分之策,同样是阴阳五行中的依赖与制约构成的三角关系。赤壁战败,曹操逃命华容道,诸葛亮深知关羽不会杀曹操而特令关羽赴华容;诸葛亮为推卸不杀曹之责而命关羽立军令状。为什么?如杀曹则破坏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鼎足形势,蜀国便无存在的依托,这是在政治上运用阴阳五行。此外,经济学家研究阴阳五行可有富民强国之策;厨艺家研究阴阳五行可以调和众口。

古人从金木水火土五行衍生出五方、五色、五气、五味、五谷、五果、五蔬、五畜、五藏……配以生、克、制、化,形成一个有秩序的“五”的关系。近代学者郭沫若先生认为“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古代先民不满于神权统治,提出这个原始的“原子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5 种物质组成,以反对神权统治(《十批判书》)。对于几千年以来的文化遗存, 人们有不同的认知,这是很自然的事。一切解释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读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可也。

我对阴阳五行的解释,是从什么方向去认识的呢?《素问·天元纪大论》有一段讲阴阳五行的话:“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这段话说得好极了,指出了研究阴阳五行的方向,说明了阴阳五行的内容,而且断言为医不通晓阴阳五行是不可以的。

所谓“五运”,便是五行。古代五运与五行同指五项运动。运字不用说,“军”(说明: 从繁体字“運”中解释)在走动这不是运动吗?行字为彳亍组成,彳读音chì,在甲骨文为脚、胫、股相连之象,意为向前迈步;亍读音“chù”,意为止步。一迈一止即向前移动。所以说运与行都作运动解。

“阴、阳”在这里的意义很明确,阴为静态,为具象有形质的东西;阳为动能,是无形质、无象的东西;而阴阳是普遍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这个东西在运动,5 项运动(五行)。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这是说阴阳五行运动乃大自然的运动规律,这个运动规律是万物的纲纪,而用金水木火土代表万物。如把金水木火土看作是5 种物质,无论如何你也说不通生杀变化的深邃内涵,只有金水木火土代表万物才能说通。

金水木火土不是5 种物质,而是5 项运动,所以称“五运”“五行”。金不是金银铜铁,水不是氢二氧一,木不是松柏杨柳,而是宇宙万物的五行运动。什么运动呢?自然之规律的运动、万物之纲纪的运动、生杀之本始的运动、变化之父母的运动,你说什么运动符合这些条件呢?

我们先认知一下什么是道?《说文解字》解作:行走的道;那么宇宙万物行走的道又是什么呢?用现代语言说,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里,自然万物生、死、盛、衰变化的运动规律,就是天地之道。

什么是纲纪呢?“纲”是一个大网的纲绳,提起纲,不论网有多大,就一目不少地举了起来;“纪”是制丝人把丝的每一端都归于一纪之中,只要握住纪,丝无论多少,便被提了起来。

“万物之纲纪”,这里是指五行阴阳运动把宇宙间纷繁复杂万万千千的事物归纳在五行运动之中,万物的生死盛衰一切变化的发生,一切发生的根据,一切变化的原因,尽在五行阴阳运动之中。反过来说,我们掌握了五行阴阳运动的规律,便了解了万物生死盛衰变化的由来与根据。我们看到,阴阳五行运动的规律,是生命由生到死的变化规律。

这是《素问·天元纪大论》告诉我们的。《天元纪大论》的作者是谁,不可知,但说的这话,是有根据的,是对五行阴阳深邃的概括论断。这是阴阳五行的研究方向,是可信的。从先秦至今,研究阴阳五行的学者很多,说法也不尽相同。古人的研究是古代人的智慧。我们今天不能亦步亦趋按古人的足印走,而要继承、发扬。继承,不是复古;发扬,则要有新内容,起码要用现代人的思维、现代人的语言去表述,用现代人的观念去认识生命与生命过程。我想,阴阳五行应该是大众可以理解的阴阳五行,应该是现代人的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大自然的运动规律,是万物的纲纪,是生命的根本,是一切生命生死盛衰变化的原因。这不是生命科学吗?宇宙万物的生死盛衰变化的根据既然归纳为五大运动,那么这五大运动是什么呢?我们在研究了前人的见解之后,认识到阴阳五行运动是宇宙万物之间的普遍规律——阴阳离合而生杀、相互依赖而生存、相互制约而均势、相互变化而常新、终始嗣续而永恒,是五大运动的均势平衡状态。


兆阳师兄


阴阳,道之源,中国文化之根本。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节所述的宇宙生存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明世界万物都由道所创造,道在创造万事万物时都让它们阴阳合体,用气去调和阴阳的均衡。

因此,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

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概念。

阴阳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如男人为阳,女人为阴,热为阳,冷为阴。我国的日历也是分阴历和阳历。地名也有阴阳而命名,如湖北的汉阳, 处汉水之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因汉水一直是从龟山之南流入长江而名汉阳。

阴阳,在中医学中体现深刻,强调人体整体性,然后将整体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属性:阴阳。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治病的根本是帮助病人调节阴阳使其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如果一个人阴阳平衡了,身体自然会健康。中医里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中医里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阴阳。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如2020年春节发生新冠病毒的检测情况,呈阴性为健康,呈阳性为非健康。

阴阳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对立统一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之图--河图、洛书、《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理论基础。太极八卦图中具有的阴阳关系有这样几组,乾坤之阴阳,艮兑之阴阳,震巽之阴阳,坎离之阴阳,太极八卦图现成为道家之图腾。

宋朝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就是古代易学家们对阴阳概念最好、最完备的阐述。

 


汉北河风


“阴阳”二字连用,目前发现最早的是《诗经.大雅.公刘》,“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阴阳,繁体,陰陽。其意为,照到日光的一面为阳,照不到日光的一面为阴。

《诗经.齐风.东方之日》,日,月,都比作美丽的女性。阴阳,与男女无关,与日月无关。

古有阴阳家,与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并列。但阴阳家的学说不见有史料记载。

《易经》卦辞爻辞无“阴阳”字,阴阳的概念也没有。唯一的一个“阴”字,在《易经》“中孚”卦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此“阴”实乃排版错误,应为“荫”,繁体“蔭”。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令人生疑的是,托名孔子《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大论阴阳之道。然而,《易传》论阴阳,手法不夠熟练,以致矛盾百出。

《易传》解《易经》八卦,男阳、女阴。乾坤二卦为父母,生六卦为子女,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

《易传》又“阴阳之义配日月”,坎卦为月为阴,离卦为日为阳。

如此,坎为月为阴却又为男为阳,离为日为阳却又为女为阴。阴差阳错

《易传》还将数分阴阳,奇数阳,偶数阴。如此,谁家房子门牌号,奇数住阳间?偶数住阴间?

阴阳之说,不堪一击。


赵日金141


阴阳是盘古初分天地,开始有昼夜之分,天有日月南極北斗周流滞,地有江河湖海地域带,定为春夏秋冬四季,其分二十四节气,人有动脉静脉周身滞,从此天生伏羲玄元神仑为三皇五帝,定先天八卦为体,周文王亦后天八卦为运,乾天父,坤地母,坎中男,离中女,艮少男,兑少女是大理为道,奥妙精深!


顺世随缘383093579


阴阳的概念

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

中国的传统学术中,有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及“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的观念。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家,是中国东周战国中期主要学派之一。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故名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战国末期齐国的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40年)是中国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创始者与代表人物。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相传墓地在今章丘相公庄镇郝庄。主要学说是“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

他把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五行说应用到历史观点上,提出“五德始终”的历史观,即整个物质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事物发展变化是通过五行相克相生来实现的;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客观必然,像自然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