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從明朝官服的標準與特色,看明朝官場的“等級制度”

官服,即朝廷官員所穿的衣服。官服也叫做服章,根據《辭源》

的解釋:"是指表示官吏身份品秩的服飾。"具體而言,官服是指等級社會中包括皇帝、后妃、王公大臣以及各級官員在內的,籍以明辨官品等級的服飾。在中國古代,官服的穿著和制定有一套嚴格,並且嚴謹的體系,它與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緊密結合,遵從“禮制”,體現尊卑有序,有著強烈的等級觀念。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十分重視整頓和恢復禮制。他廢棄了元朝的官服制度,上採周漢,下取唐宋,在嚴格的等級觀念指導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便初步制定出一套官服制度。我們就從明朝皇帝穿戴的袞服、袞冕到王公大臣所穿著的朝服、公服、常服等服飾的特色和標準,來看當時官場的森嚴的等級制度。


從明朝官服的標準與特色,看明朝官場的“等級制度”


一、明朝官服中所蘊涵的等級秩序觀念


官服作為文化與政治相結合的產物,是封建統治者維護其統治地位,體現尊卑有序,貴庶有別的直接表現形式。明代官服是歷代官服以來最為嚴謹與嚴密的。它由統治者親自頒佈制定官服的服飾制度,規定具體要求。

不論皇家服飾還是官員大臣服飾都體現了親疏遠近的秩序性與權力大小的等級性。明代官服是當時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裝,就制度而論它承襲唐宋官服制度的傳統,指導思想比較保守。但製作更趨精美,整體配套也更趨和諧統一。


1.袞冕與袞服


袞冕的形制基本承襲古制,在圓柱形帽捲上端覆蓋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圓後方,用皂紗裱裹,是天地的象徵。綖板前後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顆,每顆間距一寸,線板前後各有十二旒,每根各穿五彩玉珠十二顆,顏色為赤白蒼黃玄,象徵五行相生相剋以及歲月流轉。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裡裱硃色紗做成。帽卷兩側有紐孔(戴時用玉簪穿過紐孔把冕固定在頭頂的髮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紐孔和武都用金片鑲成。綖板左右懸紅絲繩為纓,纓上掛黃玉,垂於兩耳之旁,叫作纊充耳。此外,綖板上還懸有一根朱紘。皇太子為九旒九玉,親王與皇太子袞冕服飾相同但其冕旒為五彩色,世子袞冕為七旒三採玉珠。

同時,與此配套的袞服,據《明史·輿服志》記載,由玄衣、黃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配成。


從明朝官服的標準與特色,看明朝官場的“等級制度”

2.補子

在明朝官員們的服飾中,補子成為中國服飾史上的一大特色。補子是貼於大臣們常服前胸後背的一塊繡花織物。它直接的展示出了大臣品級的高低,權利的大小。每一品階的官員對於他們的服飾的顏色以及補子的圖案有著嚴格的規定:緋色、青色、綠色將官員劃分為九等,文官用繡有禽類補子,等級排列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鶴、六品鷺鷥、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獸類補子為武官所用,一、二品獅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補子的圖案花色不僅直接顯示出了統治者對官員服飾的嚴格規定,而且從服飾方面直接表達其出對於等級秩序的追求。

3.宮廷女子的服飾

為達到有序性維護統治階層的威嚴,不但在君臣服飾有明確的要求,同樣在皇后嬪妃以及命婦的服飾上也有明確的服飾等級要求。

這種等級差別主要是通過圖案以及配飾來區別的。例如在後妃常服中,皇妃運用的紋飾為雲霞鳳紋,但不能用雲龍紋飾。皇太子妃常服“其燕居則服犀,冠刻以花鳳,餘與皇妃相同”;親王妃與皇太子妃的服飾和世子妃的服飾則與親王妃相同,而公主不用圭,世子妃則是冠用七翟。明代在後宮妃嬪以及宗室女子的服飾的標準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等級、輩分服飾使用權限由上至下依次減縮,上可兼下,下絕不能僭越取上,等級秩序嚴格分明。


從明朝官服的標準與特色,看明朝官場的“等級制度”


4.服飾中蘊含的等級秩序觀念


統治者制定服飾制度其目的是為了維護好統治秩序,使人人心中都明確等級秩序觀念,明朝初期,社會成員不敢違背統治者的意圖,衣飾穿戴違規的較少。雖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萌芽出現,紡織行業發展,部分商人百姓在服飾上挑戰權威,擺脫封建禮制的束縛,衣著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側面看出明朝追求嚴格的社會等級秩序,恢復禮制,振興綱常法紀,使社會成員遵守法度不可逾矩,體現了一種秩序性的美這種秩序性的美是由上及下,由親及疏的,越接近權利中心,衣飾越豐富華麗,可穿戴的飾品圖案越多,反之越來越樸素。

二、明朝官服中的圖案特色與內涵


1.皇家圖案


1958年,北京定陵萬曆皇帝棺內出土一件緙絲袞服,袞服上繡有十二章紋。據《尚書·益稷》記載,十二章紋中日、月、星辰——象徵著光芒普照大地、山——象徵人人敬仰、龍——取其應變之意、宗彝——象徵忠孝、華蟲——象徵文麗、藻為潔淨、火為光明、粉米為“養人”滋養、黼為決斷、黻為明辨。

明代,十二章紋全部裝飾在君主的服飾中,太子、親王、世子、郡王紋樣數量依次減少,十二章紋成為了最高權力統治者的象徵。十二章紋象徵著君權神授,君權的崇高與英明,同時也表達出了君主德才兼備,體察民情,明辨是非的內涵。十二章紋表達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之美,反映出了皇家服飾審美的價值觀。

明朝

冕服上,十二章紋與十二團龍搭配運用,十二團龍紋樣較大,分佈在前身後身、兩肩及下襬,十二章紋較小,成行分佈在衣身上。圖案紋樣排列有序,大小疏密平衡,體現了我國在圖案上講究對稱的形式美感,具有裝飾美感也極具莊嚴肅穆之感,也更加體現出皇室對自身權威的追求和強調。


從明朝官服的標準與特色,看明朝官場的“等級制度”


2.補子圖案


補子,文官用禽,武官用獸,公、侯、駙馬、伯則用麒麟和白澤。麒麟集各種動物形象於一身並且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地位僅次於龍,白澤是黃帝巡狩到海濱得到的,是傳說中的神獸。它們吉祥的化身,都寓意著招福納財,驅邪避兇。公、侯、駙馬、伯運用白澤和麒麟的形象也是象徵著尊貴與莊重。

文官運用禽類的補子,補子的圖案分別繡有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鶴、鷺鷥等等,這些鳥禽看起來都具有自己的個性,但是他們都具有吉祥忠貞淡雅的內涵。文官補子運用那些禽的羽翼翎毛富麗來象徵文臣的“文采”才藻。武官的補子則是運用一些高大威猛兇悍的動物紋樣,例如獅子、虎豹等,運用那些獸的形態和脾性的

“威武”來比喻武臣的強悍勇猛。

明朝的補子體現出了明代等級森嚴,補子辨別功能加強的特點,文官與武官通過補子圖案是禽類還是獸類一眼明瞭,同時上下等級的補子圖案也不同,有著嚴格的區分,體現了一種秩序美。補子圖案也顯示出豐富的寓意和內涵。在明代官服中運用動物圖案,基本上是在傳統意義上增加了一些人的元素,使動物的形象更加人性化,使宮廷服飾更加規範。


從明朝官服的標準與特色,看明朝官場的“等級制度”

三、明朝官服的色彩之美


明朝的冕服形制為玄衣纁裳。玄色,黑中揚赤,象徵宇宙神秘天地無窮,對天存有敬畏之心,大宇賜恩德莫大,也意在提示人們要存有感恩之心。纁色,在鄭玄注《周易》裡解釋為“黃而兼赤為纁”,黃色為大地的顏色,象徵皇室的尊貴。玄衣纁裳,象徵天地玄黃,講究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順應自然,希望君主體察民情,瞭解民意。從顏色搭配上來講,玄色,莊重、肅穆、神秘;纁色,輝煌、明亮、尊貴,玄色與纁色搭配能夠給人以皇家尊貴威嚴之感,搭配上不同的紋樣圖案,又能夠增添一絲靈動之感。


四、結語


明代官服制度規定嚴密、條例清晰,體現了嚴謹的秩序美感,豐富的圖案紋樣,色彩肅穆華貴,都體現了當時的審美標準與特色。

明代的官服在繼承傳統之上又有所發展,有著鮮明、獨特的時代特色,使古代服飾藝術史上的一個亮點。明代在服裝上講究禮治、師從自然,例如:袞冕、補子等等對當代的服裝具有深遠的影響與啟發。同樣,也體現出明代官場的森嚴等級,以及明朝時期,統治者對於自身權力的重視,更看出明朝中央集權的加強。

參考文獻:

《淺析明代官服補子的審美特徵》

《試論明代官服補子圖案的設計及其象徵意義》

《淺談明朝官服的美學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