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歷史上真的有“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時代嗎?

用戶69331504


歷史上“夜不閉戶”只是一個理想狀態而已,是古代文人治理國家時,所想達到的最高階段,想想還真不可能。這個理想屬於道德範疇,我們都知道道德和經濟水平有著很大的關係。早在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提出了“倉稟足而知禮儀”。意思很簡單,就是吃飽了在談禮貌的問題。這也就是管仲所代表得法家和儒家的不同之處。儒家提倡推行“仁”的思想,來提高國人的素質,而全面達到大治。而法家則是認為應該用法律去約束人們的行為,去達到大治。就是所謂的“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線”,現在看來法治應該更靠譜一些。其實這個道理,古代人也明白,所以封建王朝,一般採用的都是“外儒內法”,名義上推崇儒家,實際上還是法家。比如漢宣帝劉詢,對兒子推崇儒家時所說的那句“幾敗吾家事”。這也就是孔、孟兩位老先生,為什麼不被春秋那些諸侯所接受的根本道理。所以說,“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只是存在書裡而已。


奕垣講歷史


毛主席光明時代就是,大公無私,人人爭做好事,學習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為共產主義貢獻力量!








尋找同路人8


有,本人小70經過,毛澤東那時優就是,人們品德特好,互相幫助,一人有困難大家幫,雖窮點但精神食糧很充滿,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大眾,為建設社會主義中國,吃最大苦人們也高興。


用戶7435162994716


中國有沒有路不拾遺 夜不閉戶的時代?

古代唐朝的貞觀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中國解放後的五十年代,也是中蘇友好時代。

中國的五十年代是離我們最近的中國發展最快的時代,中國一窮二白剛從戰爭創傷中走出來,連一根釘子都不會製造,東北除外,東北地區是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中國百分之九十五的工業集中在東北地區。

上海,武漢,只有輕工業,紡織工業,和一些日用品工業。

蘇聯的援助,全國各地鋪開,使每一個省都有自己的配套成龍的工業體系。

中國人民的忘我的熱情,只知道為了民族國家,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工作不計報酬,許多工程都是人民的義務勞動完成的。包括許多的大型水利工程。

中國人那個時代,四萬萬同胞同一條心,就好像一個人一樣。沒有私利觀念,當然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已經百年,許多人,今天已經不在了,他們已經離開了我們,他們是我們的父輩,和爺爺輩。中國的國民經濟基礎是他們奠定的。

今天,我們訴說著他們的故事,許多年輕人不相信,但是卻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主流。

這種精神會不會回來呢?

會的!

看見今天的年輕人,他們文明的精神面貌,奠定了將來的文明中國。

80後,90後,00後,這一代的年輕人,已經比他們的父母要有文化多了,也文明多了。在他們身上看見了將來的中國,看見了康乾盛世,看見了中國的五十年代。


寶樹白石


本人經歷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就是這樣,當年毛主席有一首詩,前兩句是:春風楊柳萬千條,6億神州盡舜堯。真實地記錄了這時候的社會情況。


真相探索者


答:確實有!在毛澤東時代!小偷也有不多而且是掛了名的,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公安人員很少介入!


孫惠群


真的有那個時代,從解放初到文化革命時期,準確的說,就是毛澤東時代,那時國家及人民很窮沒有值錢東西可偷,更重要是人民道德觀念強,思想品德好,最好出行就是自行車,不論你放在家或是商店外肯定不會丟失,當時人民苦點,但心情好沒後顧之憂,所以經過那時代的人都很懷舊,實事求是的說那年代生活幸福指數跟現在沒法比較,我們生活在當代感到非常興運


尚男56392631


從五幾年到七九年我們那裡都是這樣。那個時候,我是民兵營長每家根本就沒有關過門,整個地區都是這樣,我們是中國第一個國營農場漢南農場。當時我們那裡非常的富裕,家家戶戶糧油布匹用不完。從來沒有誰家被偷個。不管是誰,在路上撿到了,錢和財務都要上交,給集體和公安。


飛天小蚊子431


毛時代基本上就是日不閉戶,夜不關門。只有很個別小偷兒,根本沒有搶劫詐騙犯,社會公平公正廉明平安。


創想奇談


確實有這個時代,五十年代至文革前。我家住在一個古鎮,那時,我到文化宮看電影或去同學家,如果走小路繞很遠,可我走近路需從一戶人家的廚房間穿過。而且這家從不防備外人從他家廚房後門到前門。而且許多人家夜間從不把門閂上,我家也是這樣…76年復員回把家裡自行拉在街面上,第二天清早想起,到街裡,自行車完好地靠在啇店的牆邊,這就毛澤東時代的路不拾遺的表證…七十年代去差,給一個股長捎大米(旅行代),在哈爾濱車站放在櫈子上,怕別人拿走,先是用眼偷看,後是離開,到街裡轉轉,也不交別人帶看,回耒後,包仍然完好無損放在原地。有時出差帶旅行袋,就放車站椅子上,自行到外邊蹓躂,旅行袋都完好無損在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