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此地有26万人,其中有17万人回到中国,9万人成该国主体居民

明末清初的时候,卫拉特蒙古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熟悉历史的人,对准葛尔和土尔扈特两大部落不陌生。清朝出面,其中的准葛尔部强大起来,和清朝形成对峙的状态,而土尔扈特部不愿服从准葛尔部的管束,于是在首领和鄂尔勒克的带领下,他们越过吉尔吉斯草原,一路来到了顿河和额济勒河之间的伏尔加河一带,看到此地水草丰美,因此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此地有26万人,其中有17万人回到中国,9万人成该国主体居民

然而迁徙到伏尔加河一带的土尔扈特部,却不断遭受沙俄的侵扰和奴役,沙俄以武力胁迫他们听从自己的驱使,还不断征调土尔扈特部中的青壮年,在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战的过程中充当前锋,这令土尔扈特部不堪忍受。当年土尔扈特部深受沙俄的奴役,在《乾隆新疆后事记》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土尔扈特部苦于征役,人人忧惧”,时任土尔扈特部的首领渥巴锡看在眼里,也忧心如焚,于是想到了返回中国的主意。

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率领下,趁着俄国镇压国内农民起义的有利时机,也趁机发动武装起义,随即十七万之众的土尔扈特人,在渥巴锡的率领下,开始向中国迁徙而来。

此地有26万人,其中有17万人回到中国,9万人成该国主体居民

俄国人得知消息后,也在后面紧紧追赶,他们不断地归国的土尔扈特人发起袭击,因此在历时八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返回中国的土尔扈特人,从最初的十七万人降到了不足五万人。乾隆皇帝得知消息后,派清兵前去迎接,并亲自接见了首领渥巴锡,对所有东归的土尔扈特人,都给予了妥善的安排。然而在当时,其实对于土尔扈特部来说,他们共有人口26万人,渥巴锡所带走的17万人,是其中一大部分,还有9万人却留在了当地。其实并不是这些剩余的9万人不愿意回归,而是事出仓促,伏尔加河没有冰冻,所以生活在伏尔加河对岸的这部分土尔扈特人,在渥巴锡率部回国时,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通知,只能被迫留在了当地。

此地有26万人,其中有17万人回到中国,9万人成该国主体居民

这些留在当地的土尔扈特人,他们继续接受沙俄的高压统治,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这些留在当地的土尔扈特人,成为了今天沙俄境内的卡尔梅克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沙俄国内爆发了社会革命,取得了胜利的苏维埃政权,在境内卡尔梅克人聚集区,建立起了一个卡尔梅克自治区,1935年,苏联又将该地区升格为卡尔梅克共和国。

二战爆发后,在苏联人的眼中,从当年土尔扈特人演变过来的卡尔梅克人,自然是“外人”,他们一直严重怀疑卡尔梅克人和德国暗中勾结,所以就下令将生活在伏尔加河的卡尔梅克人远远地赶到了西伯利亚和北哈萨克斯坦地区生活。

此地有26万人,其中有17万人回到中国,9万人成该国主体居民

​二战结束后,苏联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在旧有的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基础上,新建立了一个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如今归属俄罗斯联邦管辖,属于南部联邦管辖区。今天的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地处欧洲,他东邻里海,南部和达吉斯坦共和国接壤,西接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北临伏尔加格勒州,主体居民是卡尔梅克人,他们依然还讲着卫拉特语,卫拉特语也是蒙古语的一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