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靜靜地看著人類歷史,如果用倆個字去描述,你會如何描述?為何?

wqlhai


戰亂。帝國主義舊社會,靠戰爭打天下本身就是暴君,君臣民不和還會暴發戰爭,好的政府腐敗變質還會暴發戰爭,世界各國的歷史戰政悲劇招人心驚肉跳心煩意亂痛徹心扉慘不忍睹。沒有禁止戰政的國際法,沒有君臣民職位良性互動的國際法,沒有全球人民反對戰政擁立仁政社會共和國廢暴暴君招仁君上臺執政的國際法世界就不會太平。有了禁戰政維護世界和平廢暴君招仁君上臺執政的仁政國際法,有了成立仁政社會共和國不稱職的國君要下崗的仁政國際法,世界各國人民才能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我愛中國


我會用“意外”兩個字來描述,這裡說的意外,是指事情不按一般規律發展。事實上,歷史就是由一連串的意外所構成的,歷史的魅力也恰恰在於意外。

人,都有一定的思維慣式;事情,都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從思維慣式,大致可以推斷一個人下一步的動作,比如一個人傷心了,大致可以推斷他會沮喪或哭泣;從因果關係,大致可以推斷一件事的發展方向,比如出現太多波折,一件事很可能就做不成了。但實際上,既有規律總會出意外,比如一個人傷心了他不哭反而大笑,一件事歷經挫折反而成功,歷史上的人和事,就是出現了很多這樣的“意外”,這些意外,構成了精彩的歷史。

舉幾個例子。比如朱元璋立朱標為太子,正常進行的話,朱元璋死後,應是朱標繼位,但意外的是朱標過早死去了。這時一般會選擇其他皇子繼位。但意外的是,朱元璋選擇了皇孫繼位,這在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這樣又導致了朱棣篡位,本來風平浪靜的歷史平添了幾多波瀾。

又比如,清太宗皇太極死後,兄弟和子侄眾多,特別是多爾袞能力突出,勢力廣大,按一般規律,怎麼也輪不到年幼的福臨當皇帝,但就是因為一系列的意外,各方為了搞平衡,最終由福臨登基,續寫了精彩的歷史。

又比如,在著名的鴻門宴上,一切都計劃好了,劉邦也如約而至了,按一般人的想法和一般事情的發展規律,都是劉邦喪命,漢亡楚興。但項羽就是沒有理由、匪夷所思地選擇了放掉劉邦,歷史在這裡拐了彎。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些不同的人和事,沒有按部就班地按照人們的設想來發展,歷史才會如此斑斕多彩,讓人沉迷其中。



讀來讀趣


靜靜地看著人類歷史,感覺兩個字:茫然。

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正史,野史,民間傳說,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作為普通人,大多為消遣,為獵奇,無須叫真,無須刨根問底。




恰恰是一些人。以所謂專家、學者自居,不厭其煩地考證、分析,鑑賞,點評,引經據典,妙語連珠,最後形成“成果”,或論文,或講座,或客串嘉賓,口若懸河,與公眾分享。把一些歷史事件、人物剖析地頭頭是道,好象身臨其境,親眼所見,時代穿越一樣,讓人云裡霧裡,一片茫然。



正史須嚴謹,野史和傳說可以演義,但不可信口開河,亂忽悠人,讓人產生誤讀,誤解,誤信,甚至,誤人子弟。



詩語之旅


良知!

一部中華史,就是一部良知消亡史。

有人說:

“三千年讀史,不過功名利祿;

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禮崩樂壞以後,人心離散,有人貪圖功名利祿,有人退隱詩酒田園。

其實二者都是執著。

悟道者不必一定詩酒田園,追求功名利祿,未必就沒有悟道。

這才是致良知該做的事。

陽明先生告訴我們,良知,就是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良知,就是不執著,人各有志,跟從自己真實的志向,就是致良知。

我們想追求功名利祿就追求,想退隱田園,就退隱,悟道者,怎麼都是修行,執迷者,一生田園,也是槁木死灰。

而這些內心真實的東西,我們漸漸的失去了。

漸漸的,我們聽不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人云亦云,用下半身來思考,用嘴來思考,用眼睛來思考,就是不用腦子思考。

這就是所謂的禮崩樂壞。

禮崩樂壞,差不多就是孔夫子那時候開始的。

孔夫子之所以被稱為萬世師表,因為他是第一個站出來挽救世道人心之人。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徒勞無功,可是良知告訴他,即使是飛蛾撲火,也要撲,這就是他的宿命!

孔子以後,世道更亂,孟子坐不住了,他依然知道自己的徒勞無功,可是宿命這東西,能救一個是一個,只要他發聲,總有那麼一兩個人,能聽懂他的話,能找回良知,依良知而行,這就夠了。

孟子以後,一段時間,就沒出現過聖人了,天下大亂,直到五代十國的大亂世,良知都快消亡殆盡了。

所謂物極必反,嚴冬過後,是春天。

周敦頤應運而生。

周敦頤把孔孟的思想,重新正確的宣揚,大家便開始研究。

程顥懂了,程頤弄錯了,陸九淵懂了,朱熹理解錯了。

宋元這段時期,可以說是,人們對何為良知的爭論時期。

雖然爭論,但是起碼,良知重見天日,可以挽救一部分人了。

可是也只是曇花一現,亮在東邊,黑在西邊,亮在今天,暗在明天。

到了明朝,陽明先生出世了,這是良知的最後一次曇花一現。

也是良知最後一次較大規模的挽救世道人心。

此後,世道人心,暗無天日,先賢遺澤,可能還會有點點微光,可也再難照亮別人,亮一會兒是一會兒罷。

唉,一聲嘆息!

不管你聽沒聽懂我說的,信不信我說的,事實就是這麼個事實,我得說。

至於到底能有幾個人相信,不重要,孔孟他們論道的時候,肯定也沒有一定要別人相信。

只是內心的良知要自己說,就說了。

跟他人無關。



茅匯


我在讀《史記》中,司馬遷在《報任安書》有這樣一段文字,引用在這裡:周文王被拘禁後推演出《周易》;孔子遭受困厄後而寫《春秋》,《屈原》被放遂,才創作《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才有《國語》;孫子被臏足,兵法才編寫出來 ;呂不韋被放遂到蜀地,後世才流傳《呂覽》韓非被囚禁在秦國,而後著述《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聖賢之人為抒發內心的憤慨而寫作的。這些人都是心中有著壓抑之情,不能實現他們的理想,所以追述往事,希望後人看到自己的志向。

司馬遷寫到自己這一段是這樣說的:我不自謙,近來憑自己的拙劣的文辭蒐集天下散失的歷史傳聞,大略考證其事實,綜合它們的始末,考察它們成敗興衰的道理,上從黃帝起,下到今天,寫成表十篇,本紀十二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也是以此來研究自然和人事的關係,通曉古今的變化,成為一家之言。草稿還沒有寫完,便遭遇這種次大禍,我痛惜這書還沒有完成,因此受到極殘酷的刑罰也沒有露出怨恨的神色。

我讀到司馬遷在遇到人生的大禍面前,他的態度是十分從容的,堅定把史記創作進行了下來,才讓今天人的讀到中國文學寶庫中最閃光的文學作品。

我讚揚“堅韌的精神”!


惪州元良1978


“殺”與“活”。

歷史上的政治力量,首先忙著“殺人”。

競爭對手的政治集團,要殺;否則就沒法讓自己的集團成為唯我獨尊的中心。

殺了競爭集團之後,自己集團內威脅自己地位的人,也要殺,否則地位難保。即使無害的也不能留著,寧可錯殺,不能放過。

之後,不聽話的、忤逆自己的臣子、百姓,也要殺,這樣才能形成絕對的權威與專制。

直到最後,所有對手、潛在威脅者、不乖的臣子百姓,全被殺了。

此時,就該輪到“活人”了。

給百姓指明活路:乖乖聽話,就給分上土地;好好生產,就能安居樂業;逐漸地大家都開始說這個曾經大殺四方的政治人物好。

給眾臣子指明活路:好好幹活,把官做好、教化百姓,順從天意。

給眾屬國指明活路:定期朝貢,上尊天朝,宣揚天朝文德。

經過這一殺、一活,天下大治,盛世可期。

然後開始下一輪循環。

以上以中國歷史為例的概括,放到世界史同樣適用。

看看曾經的英法帝國,看看現在的美帝國,一樣的。

人類社會因為資源有限,總是充滿了爭鬥,最終不同人群必然結成政治團體互相競爭。對外爭時,團結一心殺外人;勝利之後開始內鬥,掌權者內部互相殺,直到最後剩者為王,才開始做“活”人的事。

看看人類的歷史,莫不如此。


凌煙閣論史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回答我的兩個字,“生存”。人類作為生物鏈最頂端,但依然還是生物、還是動物,人類最先和最後想到的都是生存問題,趨吉避凶是本能。

我們在具象的看歷史的時候,總是能看到裡面的悲歡離合,自己還要用價值觀判斷一下是非功過。但是當您以人類的角度看,或者說是“出世”眼光看是,他們都是為了生存。

我舉一個例子吧,唐玄宗賜死楊貴妃這段歷史。先說說這個故事中人物吧,主要是唐玄宗、楊貴妃、楊國忠、李亨,還有高力士和近衛軍。您看看哪一方不是為了生存,或者更好的生存。

在這個故事中佔有主動權的是太子李亨,他為什麼不願意再往四川方向走,並且鼓動禁衛軍殺了楊國忠呢?因為李亨和楊素來不和,如果去了四川,他很可能無法繼位,太子無法繼位意味著要麼被殺、要麼被囚。

楊國忠之所以跑也是一樣,叛軍的旗號中有著清君側這一條,清的就是他。另外,李亨繼位成功的話,他多半也是個死,而四川是他的勢力範圍,所以他想著裹挾著皇室趕緊跑。

高力士和近衛軍在逃跑中的地位要麼充當別人的劊子手,要麼成為炮灰,都是為了生存,他們選擇了聽從李亨,殺了楊國忠。

那麼唐玄宗呢,剛才說了現在主動權掌握在李亨手裡,江山已經不再是他的了,要麼是安祿山的,要麼是李亨的。他為了生存選擇了投降李亨。您想想這個時候李亨已經殺了楊國忠,下一步唐玄宗已經不敢再想了。

楊貴妃更是一樣,可怕和可憐的是她沒有任何的主動權,任人宰割。人們之所以記得和討論這個故事正是因為傾國傾城的楊貴妃是如何失去生存權利的。

總之,無論是大的歷史時間還是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對我們首先和最後要考慮的都是生存。


中原一條蟲


向前,靜看人類歷史的發展,新的代替舊的,文明代替愚昧先進的代替落後等等,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誰也阻擋不了的一條鐵律。




1522098879


大家好,我是【洹水之上2020】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我的答案是:重複

人類的歷史就是重複、重複再重複,這是因為人類被許許多多的慾望佔據著自己身軀!

先說權利,每個人都想大權在握,讓全天下的人都跪倒在你面前。

金鑾殿

就說唐朝,李淵父子好不容易建立了大唐,李淵也想休息一下,想想清福,可是自己的3個好兒子為了自己手中的權利,開始勾心鬥角,互相廝殺,不能說誰殺了誰就好,誰殺了誰就不好,最終李世民勝出。可是李世民還沒有做安穩幾年皇帝,他的兒子們又開始了第二輪廝殺,可惜,這不是最後一輪。

愛情

再說愛情,都說有情人終成眷屬,可是為什麼悲劇的事情每朝每代都有,就是當今這個美好的世界,也有許多棒打鴛鴦的事情。我們又有多少人被家庭改變了自己的初衷了呢?

戰爭

還有戰爭,每次戰爭都會讓許許多多的人家破人亡,但為什麼人類發動了一次又一次戰爭,人類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戰爭史。我多麼想說,誰發動戰爭誰就人類的公敵,人類都要堅決抵制他,禁止發動戰爭應該寫進每個國家的根本大法裡面,直到永遠!

所以,流浪地球中的莫斯留下了這樣一句話評論人類:想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的確是一種奢求!


洹水之上2020


生…死…

這兩個字最能體現人類歷史,生就是傳宗接代,人類能夠繁衍生息,死就是新陳代謝後的產物,讓地球有限的資源去服務下一代的人類,世上本無時間,所以一切不過是生與死,新陳代謝的一個過程,從懂事起我們就知道有一天會死去多麼冷酷,我們又那麼多情地希望有來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