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在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閏十二月?是在什麼時候?

桑先生1995乙亥年


歷史上出現過閏十二月,2018年前出現過3次,前面已經回答,你查一查就知道了,這裡不是我討論的話題。古代曆法的編制方法差別很大,如果按現行曆法,歷史上不會出現閏十二月,標準不同,得出結論沒啥意義,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瞭解曆法是根據什麼編制的,這樣編制有什麼好處,這才是我們討論問題的價值所在。



地球自人類誕生以來,有兩個天體與我們關係最密切,太陽和月亮,其它的天體神馬都是浮雲。視覺上,太陽東昇西落給我們帶來晝夜變化,太陽迴歸帶來四季變化,月亮盈虧帶來月相變化等,所以曆法編制古人就從月相變化開始,編制了陰曆曆法, 一個月亮的盈虧週期是29.53天(如上圖),

陰曆編制:

日=太陽日出日落

月=朔望月=29.5306 天

年=12*朔望月

陰曆曆法很有缺陷,沒有考慮到太陽變化,因為太陽南北迴歸才有了冬去春來四季變化。曆法運轉了時間不長(19年)就出現冬夏顛倒了,12月份是夏季,7月份是冬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又引入了(古羅馬歷)陽曆曆法

陽曆編制方法:

年=太陽迴歸週期=365.24天

月=1/12年

日=1/12月

陽曆曆法編制日、月沒有意義,沒有考慮到月相變化,而陰曆曆法年沒有意義,沒有照顧好太陽迴歸,陽曆、陰曆各有缺陷。為了解決此問題,讓陰曆(月)協調陽曆(年)插閏月方法。改進後的陰曆就是陰陽曆,即農曆 。怎麼安排閏月年呢?

陰曆=12*29.5306=354.37天

一年差(迴歸年)365.24—354.37=10.88天

大致安排19年7閏。為什麼這樣安排呢?我們算一算:

365.24*19=6939.6018天

19*12*29.53+7*29.53=6939.691天

二者相差0.089天,已經是協調最好的了。那麼閏哪個月呢?規定不含中氣的月份就閏月。二十四個節氣哪個月容易不含中氣呢?這與地球公轉軌道有關, 十二月地球恰好在近日點,公轉速度快,超出了每月30度角,不可能沒有中氣,也就是說不可能閏十二月。而圍繞著夏至日遠日點附近,容易不含中氣,5月—9月多閏月發生。但是,冬至在近日點不是固定不動的,它還要西移 如下圖


由於歲差的存在,造成春分點沿黃道每年西移約50″.2,約25800年移動一週。只有冬至點移出近日點才有可能閏十二月。但這個時間長度對人類歷史來說太漫長了,我們可以忽略不計。從這點來說,反映出我們編制曆法具有超強的穩定性,農曆曆法在我國有很強的實踐性,反映出我們古代人的智慧。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點贊吧。

歡迎討論,關注,轉發。


地理縱橫


假如農曆一年當中出現兩個十二月份,則第一個月叫“十二月( 臘月)”,第二個十二月叫“閏十二月( 閏臘月)”。閏十二月是所有閏月中最罕見的閏月。《後漢書·朔閏表》:「建安十三年戊子十二月壬午朔。閏十二月壬子朔」。(翻譯:東漢建安十三年戊子,十二月朔日為壬午日;閏十二月朔日為壬子日。

歷史上出現年份

公元208年,戊子年,東漢建安十三年

公元1517年,丁丑年,明武宗正德十二年

公元1574 年,甲戌年,明神宗萬曆二年


我是瀟灑哥哦


1.古代天文曆法基礎:中國古代至今採用陰陽合曆,即以太陽的運動週期作為年,以月亮圓缺週期作為月,以閏月來協調年和月的關係。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2.閏年如何計算:

普通閏年: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的年份為普通閏年。(如2004年就是閏年,1999年不是閏年);世紀閏年:能被400整除的為世紀閏年。(如2000年是閏年,1900年不是閏年);閏年(Leap Year)是為了彌補因人為曆法規定造成的年度天數與地球實際公轉週期的時間差而設立的。補上時間差的年份為閏年。閏年共有366天(1-12月分別為31天,29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31天,30天,31天,30天,31天)。平年共有365天。

3.閏月如何計算:古代曆法有24個節氣,分節氣和中氣。農曆每月二氣。月初叫節氣,月中後叫中氣。總會有一個月只有節氣,沒有中氣。沒有中氣的這個月被曆法規定為“閏月”,稱作“閏某月”。一年間,地球和太陽的距離時近時遠。地球離太陽遠時,是公曆6月左右,運動慢,所以兩個中氣的間隔長,最長超過31天。按之前平均30.5天的長度算,月份中沒有中氣的可能性大,閏月可能性就大。所以閏四月、閏五月、閏六月機會多。

4.什麼時候出現過閏12月;在2018年之前,總計就出現過3次,一次是公元208年,東漢末年,曹操封為漢丞相;曹操南征劉表;劉表病死;曹操殺孔融;劉琮投降曹操;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打敗。

一次是公元1517年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佑樘和張皇后的長子,在位期間年號正德,號稱“最會玩的主”。

另一次是公元1574年是甲戌年(狗年),明朝神宗時期。

5.未來會出現閏12月的年份:未來千年之後的事情(3358年,3472年,3806年,3988年,4751年,4941年,4971年),我們是沒有辦法看到的了。


歷史伴讀小二


簡略地說,閏月其實每個月都有的,只不過在某些年份某幾個閏月呈現的比較會集,現在最近的幾十年裡閏正月和閏臘月都是比較少見的閏月,可是據計算,如果擴展千年以後,閏正月和閏臘月的呈現其實也有會集的一段時間。


靜夜思歸去


以月亮週期為計算的不是陰曆吧。這是商朝的貴族曆法,一年13個月,一月28天,再算上過年,一年大概366天。常說的懷胎十月其實就這個的算法,280天左右。農曆起源是商朝為了方便平民耕種和計算曆法,專門制定的歷法,隨著後來不斷的完善,成為了現在咱們看到的比較完善、詳細、複雜的歷法,其實糅合了很多古人的智慧在裡面,二十四節氣,三九三伏,等等,可以完美的滿足人民的一切曆法需求。至於西方的陽曆,其實是洋歷,屬於稱呼錯誤,但是現在都叫陽曆,學名公曆,我國民國才開始使用,並非嚴格按照迴歸線計算的,學過地理的都知道,起源古羅馬。陽曆起源漢朝,名太陽曆,根據太陽運行週期算的,一年364天半,為了方便計算365天的叫陽曆年,364天的叫陰曆年。


手機用戶101245307226


有!懂得潤月的原理就通了!農曆是以節氣定月眷!如立春到雨水是正月驚蟄到春風是二月!類推!這是真正的月眷!但農曆又是以月的望,朔農月份!朔是初一!望是十五!月份中若無中氣的月就是潤月!所謂中氣就是不起月眷作用的節氣!如立春是節!雨水是氣!驚蟄是節,春風是氣等等!我國農曆是非常科學的歷法!


手機用戶67348654973


陰曆時我國特有的歷法制度:有夏曆(夏朝)、殷歷(商朝)、周曆(周朝)、顓頊歷(秦朝)、太初曆(漢朝)、大衍曆(唐朝)等。又稱華歷、農曆、舊曆、太陰曆、陰陽曆。


陰曆主要是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週。)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

唐代以前採用平氣平朔分攤閏月,閏月的機會是均等的。所以閏12月很多。這裡就不列舉了。

唐代以後採用平氣定朔,閏12月的幾率也不小。

比如16世紀的1512年和1574年都是閏12月或者叫閏臘月。

1645年,清朝建立後,在曆法上採用定氣定朔,由於那是到現在近日點在冬至後不久,所以造成冬至之後一、二個月內的節氣間隔偏短,單節氣的朔望月相對少得多。因此產生的閏12月幾率非常低。

最近的應該在3358年。

如果陰曆扔採用定氣定朔的話,時間推移到6500年後,近日點移到春分後,閏臘月、閏正月的機會就多了。


推移到13000年後,近日點移到夏至後,遠日點在冬至後。那時,閏臘月就很常見了,相對於現在閏5月、閏4月、閏6月較多的情況就會和閏12月反轉了。


穿越再現彼岸


你說可能有潤12月你把24節期推算太陽怎麼運轉難到一年過兩個春節傳說每年只能過一個年太陽遠轉一天一夜24小時勿叉是多少,這些道理我會說不會推算夏至18天冬至當日回是什麼意事?


以起來


民間有句俗話,叫做“等到猴年閏臘月”,意思是說,對於想辦成一件事情或者實現一種願望,希望似乎是很渺茫了。而實際上,兩千多年來,曆法上的確一直就沒有過閏月。

  氣候由冷到熱,再由熱到冷,這樣一個變化的週期內就是一個迴歸年。一個迴歸年內,月亮的圓缺變化有12次,月亮每圓缺一次為一個月,12次圓缺就是12個月,12個月就是陰曆的一年。在這一年的12個月中,有時有6個大月,6個小月(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共354天;有時有7個大月,5個小月,共計355天。

  如果一年有354天,就比迴歸年短了11天多;如果一年有355天,就比迴歸年短了10多天。這樣,三年的時間就短了30多天。為了和氣候的變化週期相互一致,就需要添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就叫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就叫閏月年。這一年有383天(6個大月,7個小月)或者384天(7個大月,6個小月)。

  可是,古人發現,即便3年添加了一個月,也並不能完全解決月份與氣候相吻合的問題。因為陰曆的3年要比迴歸年短了33天左右,而增添一個閏月也只有29天或30天,仍然短3天左右。

  古代勞動人民因此採用19年閏7年的方法。這樣,19個陰曆年和19個陽曆年的天數就基本上相等了。因為19個陰曆年是228個朔望月,如果再加上7個閏月,就正好等於19個迴歸年中的235個朔望月。這樣,陰曆和陽曆就調和好了,月份與氣候變化也就大體一致了。

  而關於陰曆閏哪一個月,這與24節氣有關係。24節氣共有24個數字,凡對應的奇數稱為“節氣”,如立春、驚蟄、清明、立夏等;凡對應的偶數稱為“中氣”,如雨水、春分、穀雨、小滿等。每年中有12箇中氣,陰曆就是把12箇中氣作為12個月的標誌的,例如,把雨水所在的月作為正月,把小滿所在的月作4月,把霜降所在的月作9月等。

  有閏月的年份是13個月,而一年中只有12個月有中氣,所以就得有一個月沒有中氣,這個沒有中氣的月無從得名,就只好跟著它的前一個月再加上一個“閏”字,就得名了,這就是閏月。例如2014年9月,次月本應該是10月,可是因為它沒有中氣(小雪是在11月初一),所以,它就以9月再加一個“閏”字,因此,這一年就是閏9月。

  那麼,什麼時候是閏臘月?據專家統計,從1701年到2000年的300年間,閏2月出現9次,閏3月、閏6月各出現16次,閏4月出現19次,閏5月出現23次,閏7月出現13次,閏8月出現7次,閏9月、閏10月各出現3次。而閏11月、閏臘月、閏正月還從來沒出現過。

  我們知道,地球圍繞太陽轉動的軌道是橢圓型的,在近日點時運動較快,在遠日點時運動較慢。這就造成了兩個中氣之間的距離在太陽近日點的時候較短,而在遠日點的時候較長。

  臘月前後的3個月在元旦左右,這幾個月的中氣與中氣之間的時間距離較短,較難出現沒有中氣的月份,也就難以出現閏月。由此可見,出現閏臘月似乎是很難的事情。

  結束語:由上我們可知,閏臘月(閏十二月)是所有閏月中最罕見的閏月,從17世紀開始一直到33世紀沒有出現過任何閏十二月,此後的36到38世紀、41到47世紀以及49世紀都沒有閏十二月。歷史上的上一個閏十二月出現在1574年,而下一個閏十二月出現在3358年。


聽聽不見碧海藍天


沒有的,因為當時的曆法與現在的並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