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歷史建文帝朱允炆最後到底去哪裡了?

用戶68044589


關於明惠宗朱允炆的下落,六百年來一直眾說紛紜,這無疑是大明歷史上的第一大最引人注目的懸案。朱棣攻破南京之時,沒有人能確定朱允炆是否被大火燒死。後世對他的帝業抱同情心的學者們都願意說他當時逃離南京。大明官方自然只能說建文帝及其長子已死於靖難中,要不然朱棣怎麼能名正言順的稱帝?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朱棣宣佈朱允炆死於火中

據永樂年間的史料記載,朱允炆繼位後,聽從兵部尚書齊泰和大常卿黃子澄之言,開始削藩。朱棣在被逼無奈之下,發起了“靖難之役”,短短三年時間,朱棣便兵臨南京城下。朱允炆求和被拒後,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打開金川門喜迎朱棣入城。

朱允炆自知大勢已去,只得已下令焚宮,大火熊熊之際,朱允炆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大都隨之跳火而死。朱棣入宮後,搜索宮中三日搜查朱允炆,宮內侍人均說建文帝已自焚,並找到一具慘不忍睹的燒焦的屍體,朱棣只得以天子禮葬朱允炆。

朱棣只能對外宣稱建文帝死於火中,屍骨已確認。這條佈告連朱棣自己都不相信,更何況是天下悠悠之口。明朝並不具備DNA檢測技術,跳火之人很多,隨便找幾具屍體,說就是朱允炆及其長子朱文奎的屍首。朱棣也就來個順水推舟,不然會影響登基。至於尋找朱允炆真身,那就是後來的事情了。

2、民間流傳朱允炆削髮為僧

清代呂安世和近代蔡東藩等人認為朱棣破城後,朱允炆本想一死了之,但少監王鉞告訴朱允炆說:你祖父(朱元璋)臨死時,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之時交給你,我一直秘藏在奉先殿。大家急忙打開一看,裡邊有度牒三張、僧衣三件、剃頭刀一把、白金十錠、遺書一封。

遺書寫明:“朱允炆從鬼門出,其餘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神樂觀西房集合。”建文帝等三人剃頭換衣後,只帶了九人來到鬼門。鬼門是太平門內的一扇小矮門,僅可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等人出了鬼門後,就看見水道上有艘小船,船上僧人自稱名叫王升,並向建文帝叩首稱萬歲。

建文帝甚為疑惑,僧人解釋道:“我是神樂觀住持,昨夜夢見太祖皇帝,叫我在此等候並接你入觀為僧。”在《明史》裡記載: 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后,也曾懷疑建文帝削髮為僧外逃了。於是他就將建文帝的主錄僧溥洽關進監獄長達十餘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但並沒有得到什麼結果。

3、野史流傳朱允炆逃到東南亞

民間野史中傳說朱允炆逃到了東南亞,宮中失火後,建文帝從密道帶領數人逃離南京之後,便往泉州方面逃跑,之後便與商隊秘密前往東南亞。永樂年間的鄭和下西洋的任務之一便是尋找建文帝。

另據《胡濙傳》記載,都給事中胡濙遍行它鄉16年,搜尋建文帝下落。直到朱棣死前的一個晚上,胡濙告訴朱棣,建文帝離開宮後,既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東南避難,而是被溥洽所救,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他已無復國之意。據傳永樂二十一年,建文帝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

結論分析:

當時燕軍將南京皇宮團團圍住,建文帝完全可以用插翅難逃來形容了。令據考察,南京故宮中並沒有傳說中的鬼門和水路。建文帝應該清楚朱棣的狠辣,假如被朱棣抓住,絕不會有好下場。至於朱棣為何要尋找建文帝,就是他不想揹負殺建文而奪位的臭名,故意尋找建文帝,掩人耳目,最終制造了歷史謎案。因此,建文帝朱允炆應該是自焚身亡的。

對於現代考證出的建文帝的葬身地及所謂的後人家譜,都沒有堅實的證據做支撐,只能是屬於猜測和推斷。


野史也是史


可憐他在太監的策劃下,製造了一個失火被燒死的假象。從地道逃出,離開京城。

路上如何歷盡千辛萬苦,兇險惡拿不知。

誰知他慌不擇路,盡然跑進了我家院子,餓的個賊死。可憐於他,給他用大蔥,火腿炒了一大盤炒餌塊。這老幾狼吞虎嚥的幹完,立馬就端起了皇帝的駕子道"欽家美食,可謂《大救駕》啊"!感念封賞,再加給一盤酸淹菜和一碗臘肉湯。

吃完才想起是在逃亡!掩面哭泣"下步去那安身立命那"!我說,“你也別安個身立命了,隱姓埋名去獅子山種菊花得了"。他忙說"不可,不可。我叔父知道孤王愛菊,順菊查花,會找到我的啊"!死腦筋"你改成種不喜歡的牡丹不就成了"。"是啊,是啊。欽家大才,欽家大才。我這就去,我這就去"!

還別說,文化人幹什麼事都用心,把那牡丹養的快趕上洛陽種給武則天看的了。

不過落難皇帝種的卻供百姓欣賞,也算是對社會一大貢獻吧!不信你來我家武定獅山,看看這帝王牡丹!


乾杯安德烈


【明室正史】載,朱允炆逃出皇宮,並非一人,當時有貼身侍衛十四人,內中有開國重臣徐達的小兒子徐前,常遇春的第五子常峰山,湯和的小兒子湯正。太監七人,宮女九人。為不讓朱棣懷疑,朱允炆沒帶自己的妻妾。

他們離開京城,一路來到昆明,在昆明岩石山一帶,開始了長達十三年的隱居,朱棣雖然獲得了皇位,朝中舊臣是敢怒不敢言,貌合神離。朱允炆又從昆明遷移到四川,最後到了陝西,化名李上佛,後來一直延用李姓,隨身的九個宮女,都成了朱允炆的妻妾,朱允炆生子十六,在朱棣死後,朱允炆之子與徐前等功臣之後曾盜朱棣皇陵,火燒朱棣屍骨。朱允炆死後,葬在陝西武陵山,後人不忘血海深仇,廣交天下英雄,慢慢發展到30萬人馬,遂起兵反明,李自成就是朱允炆的十三代孫,最後攻破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也算報了朱允炆之仇。

朱允炆在逃亡過程中,悲痛欲絕,實實刻刻想念傳位給自己的爺爺朱元璋,即便陪上性命,也要回去祭拜爺爺,無人能阻,沒辦法,徐前,常峰山,湯正等保著朱允炆回家祭祖。他們一路夜行,一日,途經九龍山,已是半夜時分,忽見山腳下有一束燈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正依門而盼,老者看到朱允炆,雙膝跪拜,朱允炆仔細觀看,正是為大明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劉伯溫。朱允炆雙目含淚,扶起劉伯溫。劉伯溫道:我在此等侯主公很久了。那天晚上,劉伯溫為朱允炆分析了眼前形式,勸朱允炆忍常人所不能忍,珍惜自己有用之軀,北上出關,女真族已經反明,多次征戰,明軍都大敗而歸,劉伯溫勸朱允炆聯合北方少數民族,等待時機,劉伯溫說完,喊出自己的小兒子劉仲熱,讓他跟隨朱允炆而去,劉仲熱深得其父真傳,運籌帷幄天下無敵。

朱允炆聽了劉伯溫的【屋中對】,放棄祭祖念頭,回到陝西,派自己的大兒子朱滅棣,二兒子朱繼祖,三兒子朱萬恨,以及徐前,常峰山,湯正,一起去了當時的金國,朱允炆長子朱滅棣,貌若金童,儒雅俊美,金國國王努爾哈一生無子,唯有一女,努爾敏,和朱滅棣一見鍾情,誓嫁朱滅棣,努爾哈也知道無論怎麼說,朱滅棣也是大明嫡皇子,遂把朱滅棣招為女婿,努爾敏為朱滅棣生八子,努爾哈死後,朱滅棣做了金國的皇帝,把金國軍隊分別交給自己的兩個弟弟和六位功臣掌管,就是後來的八旗兵,朱滅棣在劉伯溫之子劉仲熱的輔佐下,日益壯大。

到了皇太極這代,已經是朱滅棣十三代孫了,在瀋陽建立了大清,後來清兵入關,皇太極帶著自己的家譜,親自到朱允炆墓祭祖,至於皇太極與李自成的恩怨,那是老朱家的家風,骨肉相殘。為什麼大清那麼打壓明朝遺俗,大興文字獄,就是要不承認朱棣政權,為自己先人朱允炆皇帝報仇。不過金庸在【書劍恩仇錄】裡提到乾隆皇帝與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是親兄弟,並非空穴來風,金庸曾經去陝西幾百次,李自成後人才給老金看家譜,

李自成撤離北京後,也走了他祖宗朱允炆的老路,隱姓埋名,李自成一生痴愛陳圓圓,到了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地步,陳圓圓為李自成生一子,李自成兵敗,孩子只能與他媽同姓。姓了陳。其子聰明過人,才高八斗,後來做了大清宰相,生兩子,長子陳家庚,三個月大小,陳夫人帶孩子入宮,被娘娘調換。陳夫人回府,發現自己的兒子成了女孩,大驚失色,苦不敢言,後來又生陳家洛,成了紅花會的總舵主,陳家長子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說起來又都是李自成的後代,弟兄兩個又打鬧一輩子,老朱家敗就敗在窩裡反,一家人魚死網破,紅花會失敗,乾隆皇帝看在兄弟份上,也沒處理陳家洛,乾隆皇帝曾經七次偷偷祭拜李自成墓,陳家洛親自給爺爺李自成立碑,只是沒寫上乾隆皇帝名字,不過碑文上確實寫了陳家庚。歷代皇室,老朱家可謂是天下第一鬧。


白這個顏色


在《大明風華》中,建文帝在叔叔朱棣攻進南京時,找到爺爺朱元璋留下的救命符,一把剃刀一件僧衣,削髮為僧,逃出了南京城。在歷史上建文帝是逃走了還是死了呢?數百年來成為了一個歷史之謎。現在的學者們多數還是認為他逃走了,並且舉出了很多流亡各地的證據。

01.建文帝自焚,為什麼大家都不認可這種說法呢?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以後,重用了一批除了誇誇其談外啥也不會的如方孝孺、黃子澄之流所謂的大儒,這些人雖然提出了削藩的建議,卻拿不出什麼見效的措施,文不能運籌帷幄,武不能上陣退敵。結果面對朱棣咄咄逼人的態勢,這些人只有用“死”來成全自己的名聲了。可憐被這幾個讀書讀傻了的腐儒忽悠的朱允炆,只能獨自吞下削藩的苦果。

建文帝的自焚說這種說法見於《太宗實錄》,朱棣攻破南京後,建文帝在宮中自己燒死了自己。朱棣找到一具燒焦的屍體,假惺惺的掉了幾滴眼淚,然後當做是建文帝,將之安葬。

疑團由此引出,一是人們沒有見到建文帝的陵墓,二是燒焦的屍體不能證明就是建文帝,歷史上用這種方法瞞天過海的事例不少。其實朱棣本身也不相信,否則就不會派人天南海北的尋找,鄭和下西洋的初衷也是找尋建文帝,《鄭和傳》記載——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有關建文帝的生死引發了人們的好奇心,出現了各種猜測、演繹和野史。

02.建文帝怎麼逃出宮的?又逃到了哪裡呢?

其實,記載建文帝逃出南京的史料比說他自焚的要多得多,《明史紀事本末》、《明史·姚廣孝傳》、《明史·胡瀅傳》、《明史·恭閔帝紀》等,有的說他逃了,有的則對建文帝的自焚提出了質疑。

當代的眾多學者在認可建文帝出逃的前提下,根據在各地留下的印記,來證明建文帝曾經生活在那裡。

在《明史考證》中記載了一條南京皇宮通往城外的地道——

“宮中陰溝,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闊八尺,足行一人一馬,備臨禍潛出,可謂深思熟慮矣。”

建文帝應該是利用了這條地道躲過了朱棣的兵馬,逃出了南京。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他“西遊重慶,東到天台,轉入祥符,僑居西粵,中間結庵於白龍,題詩於羅永,兩入荊楚之鄉,三幸史彬之第。”

學者根據地方誌、遺蹟、遺址、家譜、族譜等資料,認為建文帝曾流亡於雲南、貴州、四川、湖北、江浙、廣東、青海等地。建文帝在各地的遺蹟都有可能是真的,畢竟為了躲避朱棣的追逃,他不可能在一個地方呆的時間過長,否則會出現危險。


閔不克


為了給長孫朱允炆鋪就一條當皇帝的平坦大道,朱元璋生前禪精竭慮、用盡心思,稍有懷疑的人,果斷誅殺。

但是,朱元璋到底捨不得誅殺自己的兒子們,還是留下了禍根。

1402年,朱允炆當皇帝的第四年,六月十三,朱元璋兒子朱棣率領軍隊,兵臨南京城下。

守衛南京城金川門的大將朱橞和李景隆,在城門樓上,看見朱棣的旌旗傘蓋,稍作猶豫後,走下城樓,打開了金川門,迎接朱棣進入南京城。

燕王朱棣率領軍隊正向皇宮趕去,路途上,看見皇宮濃煙滾滾,很快火焰沖天,曾經輝煌壯麗的明朝皇宮被熊熊大火吞沒了。

大火吞沒了建築,卻不能眠滅人心,很多人都在猜測:皇宮的主人建文帝朱允炆到哪裡去了?

朱棣使用兩手處理建文帝

朱棣沒有見到朱允炆本人,也沒有看見朱允炆的屍體。

但是,為了讓自己名正言順當皇帝,朱棣命人在皇宮的廢墟上尋找朱允炆的屍體。

只有找到朱允炆屍體,然後昭告天下朱允炆死了,朱棣才有充足的理由登上皇帝的寶座。

士兵找到一具屍體,不知道是誰的,他們把屍體抬到朱棣面前。

朱棣讓倖存的太監指認屍體。朱棣問:是皇上嗎?

太監非常聰明,領會了朱棣的用意,向朱棣稟報:正是皇上!

朱棣走到屍體旁邊,蹲下身來,拉著屍體的一隻手,放聲大哭。

哭了一會,朱棣對著屍體說:傻小子,何必這樣呢?!

六月二十日,朱棣率領朝中大臣,用天子的禮儀,將朱允炆安葬下陵。

經過朱棣的安排與造勢,全國上下民眾都知道建文帝朱允炆已經死亡,並且安葬了。

雖然朱棣安排手下將領放火燒了皇宮,但是,不能確定建文帝是不是真的燒死了。

有人悄悄告訴朱棣:朱允炆跑到南方去了,很可能要逃往南洋。

朱棣害怕朱允炆沒死,也害怕朱允炆沒死的消息在民間傳播開來,因為他擔心前輩舊臣仍然以朱允炆為皇上,一心恢復建文帝的江山。

所以,朱棣安排自己的心腹太監鄭和七下西洋,以弘揚國威為名,實際上是尋找朱允炆。

如果找到朱允炆,自然果斷處死,不留後患;

如果找不到,也可以徹底斷絕天下人懷念故主的心思。

朱棣用心十分縝密,那麼,他能否實現心願呢?

朱允炆流落何方?

就在朱棣燕軍包圍南京城之後,朱允炆知道大勢已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逃出京城,保留性命。

宮中忠臣也為建文帝出謀劃策,一位近臣偷偷神秘地告訴建文帝朱允炆,最好辦法就是化妝出城。

如何化妝?

反覆商議之後,君臣二人決定剃光頭髮,打扮成和尚。

南京城門還沒有打開的時候,朱允炆與近臣以和尚的身份混在百姓中,逃出了南京。

朱允炆與隨行和尚一路逃往大西南,直到雲南邊境,輾轉飄向南洋。

部分京官去向成謎

不僅僅朱允炆化妝逃走了,還有一部分京官也逃出了南京城。

朱允炆化妝成和尚出城的那天深夜,南京城牆的陰暗之處,有人順著繩子滑下,逃到城外。

一個晚上,南京城內40多位名臣志士失蹤不見了。

朱棣命人四處搜尋,有近20人被找到,抓了回京。

那些沒有被抓回來的人,要麼去尋找建文帝、要麼跟隨建文帝到南洋去了。

這些逃走的人,大多數都被明成祖寫入了“奸臣榜”上。

建文帝朱允炆葉落歸根?

靖難之役之後,又過了幾十年,1441年,已經到了明英宗正統六年,突然有一天,一個老和尚來到廣西思恩州,求見知州。

知州見到和尚,問他是什麼人?

和尚回答:我是建文帝。

知州十分驚訝,先穩住和尚以及隨從一行12人,然後,一面命人火速到京城去奏報這件事;一面安排一批軍人解送他們到京城去。

明英宗命令御史審問老和尚,也就是自稱建文帝的老人。

老和尚聲稱自己64歲,年齡與朱允炆確實符合。

老和尚說,自己知道在世時間不多了,很想死後安葬在明孝陵旁邊,所以,特來投奔當今皇上。

當時朝廷中有一個老太監,名字叫吳亮,曾經服侍過建文帝。

明英宗命令老太監吳亮前去辨別老和尚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

時間太久,朱允炆相貌變化較大,老太監吳亮拿不準。

但是,朱允炆卻記得很清楚,一眼認出太監吳亮。

吳亮故意謊稱自己不是吳亮,試探老和尚能不能回憶一些往事,朱允炆真的說出一段宮廷舊事。

有一次在御便殿進膳,服侍皇上的太監是吳亮。

那次建文帝吃鵝肉,是合肥進貢的。

一塊鵝肉從餐桌上掉到地面,皇上說賞給吳亮吃。

吳亮放下酒壺,趴到地上,像一條狗一樣,用嘴把那塊鵝肉吸進嘴中,然後吃掉了。

講完後,朱允炆問老太監吳亮:還記得這件事嗎?

聽到這裡,吳亮跪到地上,放聲大哭。

哭了一會,明英宗問吳亮:是不是朱允炆?

吳亮說:當年建文帝右腳小腳趾旁邊的腳趾縫有一顆黑色的大痣,不知道在不在了?

朱允炆脫下鞋子,讓吳亮仔細看看。

與吳亮記憶中的一模一樣,吳亮上前抱住朱允炆的右腳,又是一陣嚎啕大哭。

吳亮不知道該講真話,還是該講假話,一句話沒說,回到自己臥室,上吊自盡了。

明英宗從吳亮的一系列表現上判斷,老和尚一定是建文帝朱允炆,便將他及其隨從,臨時安排在皇宮最西端的那幾間空房子中。

根據朱允炆自己要求,明英宗隨後將朱允炆安置到南京居住生活。

一年時間不到,朱允炆去世了,安葬在明孝陵旁邊。

也有人說,靖難之役後的建文帝朱允炆都是傳說,因為,明成祖朱棣不會讓真實的朱允炆存在人間。

一段明朝歷史,讓人滿目淚水。


岳飛的飛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建國後,立長子朱標為太子,並著力培養這位接班人,然而,朱標卻不爭氣,年紀輕輕便病逝了。

朱標死後,立誰為接班人是當務之急。如果按照常規的法律程序來說,嫡長子已死,那麼就要從其餘的兒子中挑選出一位才能出眾的皇子為太子。然而,當時的情況是,朱元璋除了長子朱標病逝,他的二兒子和三兒子也都早逝了,四皇子朱棣竟然成了健在的“大哥大”了,再加上朱棣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過赫赫戰功。按理說朱棣是太子的最有力人選。

然而,朱元璋太愛嫡長子朱標了,在愛屋及烏下,他決心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皇位,於是力排眾議,改立朱允炆為太子。

對於朱元璋的舉勸,朱棣當然不滿,只是城府極深的他沒有表露出來罷了。

據史書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朱元璋舉行家宴,兒孫們齊聚一堂,其樂融融。朱元璋幾杯酒下肚,突然詩興大發,於是脫口而出吟了一句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

朱元璋書沒讀多少,大字也不識幾個,但這個上聯倒是也的有模有樣,他指名道姓地讓朱允炆對。

朱允炆憋紅了臉,思索半晌,才回了一句:雨打羊毛一片氈。

這個下聯過於平淡,朱元璋聽了不是蠻滿意,於是他讓朱棣對,朱棣頭腦一轉,鏗鏘有力地說道:日照龍鱗萬點金。

這個下聯氣勢如虹,霸氣十足,朱元璋聽了拍手稱讚。

然而,朱元璋不會料到,朱棣的這7字下聯竟然一詩成讖!

朱允炆繼位之後,溫順如羊的他出對於藩王的戒心,露出了虎爪,採取了削藩政策。結果這給了一直潛伏如淵的朱棣機會,他以“清君側”為名,開始公然造反。於是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徹底打響,而此次戰役之後的最終結果是朱棣大勝,朱允炆慘敗,於是朱棣成了真龍天子——直接接管了明帝國,而朱允炆則變成了沉默的羔羊。

然而,這隻“羔羊”的下落卻成了一個千古謎團。

為了江山做得踏實,朱棣來了個“雙管齊下”,他派出了兩股“搜查”小分隊,一隊是由鄭和領隊,走的是水路;一隊是胡濙鄰隊,走的是旱路。

鄭和是朱棣的心腹之人,這次委以重任也就不足為奇了。也正是因為這樣,在鄭和花了十多年七下西洋,名義上去“異國交流”,但實際上卻是探尋朱允炆的蹤跡,雖然鄭和並沒有收穫,但他卻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將東方文明帶往了世界,讓中國和世界有了交往。

而胡濙歷仕六朝,是明初重臣。建文帝時,他任兵科給事中,這是一個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近侍官職,官品級雖然不高,但位置很重要——能近距離接觸皇帝。

朱棣發動政變時,胡濙第一時間投奔了朱棣,因此,朱棣也對他委以重任,特別他很熟悉朱允炆,因此把他安排為尋找朱允炆的“探尋者”。

胡濙走遍大明的角角落落,找了整整十六個年頭,在這十六年裡,他從來沒有回過家,甚至連母親去世了,朱棣也不允許其回去奔喪。朱棣體會到了胡濙的艱辛和不易,提拔他為禮部左侍郎,讓他繼續尋找。

關於胡濙尋找朱允炆,史書是這麼記載的:

公元1423年,一天深夜,胡濙快馬加鞭來到了京城,竟直趕往皇宮。

聽說胡濙來了,已休息了的朱棣破例接見了他。而胡濙進宮之後,朱棣竟然與他徹夜詳談了一夜,直到凌晨四點才出宮。

至於他們究竟談了什麼內容,史書並無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6個字:與朱允炆有關。

而從兩人談到四點可以推算出3個結論。一是胡濙一定是獲知了朱允炆的下落,這才引起朱棣“徹夜無眠”。二是朱允炆一定沒有死。如果朱允炆死了,兩人還用得著徹夜長談?三是胡濙應該和朱允炆見了面。帝位已失、大勢已去的朱允炆向胡濙表達了自己的“清心寡慾”,願意皈依佛祖,青燈為伴,了卻殘生。他讓胡濙將自己的想法轉達給朱棣。

而朱棣聽了後,長吁短嘆,唏噓不已,找了半輩子的侄子,果真活在世上,可這時的朱允炆早已沒有了復位之心,而朱棣也就不想再殺他了。

當然,不管怎麼樣,朱允炆是出家了,是躲進了深山老林,還是從海上逃往西方了,最終因為“不知所終”,成了一直未破解的懸案。

600多年後,也就是2008年,閩東的寧德上金貝村修路時偶然發現一個頗有規模、形制奇特的神秘古墓葬,隨後關於古墓主人的身份便眾說紛紜,許多專家學者開始蜂擁前往考察研究。

專家看到古墓有三個特點:一是墓地寬大。整座墓佔地近兩百平方米。二是構造奇特。古墓從內到外分舍利塔、拜亭、墓坪三部分構成,古墓舍利塔的蓮花基座造型與安徽鳳陽明皇陵及淮安明祖陵的蓮花座造型完全一致。三是皇家氣派。古墓為弧形條石砌成高大圓拱,精緻豪華,墓前石柱高約四、五米,墓壁旁牆頭上的雲紋龍頭石雕氣勢恢宏,墓的結構和格局處處體現出一種縮小的皇家氣派。

同時從與墓相領的寧德華嚴寺珍藏的一件明代雲錦袈裟,經專家鑑定,這件袈裟是明永樂之前製作的,由五十片面料拼接而成,工藝非常複雜;袈裟周邊設計的圖騰狀十八隻五爪金龍,均是閉嘴龍,是典型的明初龍造型,極有可能是明初洪武帝朱元璋所敕制,而袈裟下半部內嵌“福壽”兩字的宮燈狀圖飾,正是朱元璋的獨家標誌。

專家通過考證後,得出這樣的結論:上金貝古墓疑似為建文帝朱允炆陵寢。

當然,史學界目前還沒有形成一致結論,相信不久的將來,這個謎團會最終破解。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哪了?這無疑是大明王朝的第一懸案。這個案子到現在都是一個謎團,沒有人知道,但是根據考證和傳說,我們統計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種下落:

第一:宮中自焚說。根據《明實錄·太宗實錄》的記載,“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這是說朱允炆被身邊的人逼迫,自焚而死。這種說法最不可信,首先建文帝可能會被燒死,但是肯定不會是被身邊的人逼迫而自焚的,這純粹是朱棣的自我意淫。

第二:出家為僧說。根據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的記載,在朱棣軍隊攻進南京城的時候,建文帝的貼身太監王鉞想起了朱元璋的遺囑:說給建文帝留下一個箱子,裡面全是和尚的一身打扮,於是建文帝削髮為僧,趁著戰亂逃出了南京城,外出當了和尚。他出家的寺廟也有多處說法,有的說是在湖南新田大觀堡,有的傳說在杭州的東明寺。

第三:出家為道說。有的學者經過考證,朱允炆晚年隱居在江西上饒三清山任三清宮住持道士,並在那裡留下了“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的陵墓,還有相關的石雕、門聯以及雕刻等200多處,這些古籍和文字都深深的隱含著建文帝逃遁的蹤跡。

第四:逃亡到西南隱居起來。在貴州省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有一處神秘的景觀,就是紅崖天書,這些文字造型奇特,歷來是一個謎團,各有各的說法,根據當代學者林國恩九年的考證,認為這些天書就是建文帝命人所刻的“討燕檄詔”。這說明至少建文帝來過這個地方。也很有可能在明朝統治力量相對薄弱的大西南隱居下來。


你喜歡的那些事


按理說朱允炆是沒有資格做皇帝的。他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標的第二個兒子。本來朱標才是皇位的繼承人,但是朱標在37歲的時候病逝。按照皇位繼承製度,接下來長孫應該是繼承人,但是朱標的大兒子朱雄英八歲就早夭,所以次子朱允炆陰差陽錯地成了皇位的繼承人。


朱允炆出生於公元1377年12月5日,從小聰明好學,孝順懂事。深得爺爺朱元璋的喜愛。朱元璋駕崩後,1398年6月30日,21歲的朱允炆在南京即位,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年號為“建文”。

一坐上皇位,年輕氣盛的朱允炆就急於鞏固自己的權力,削弱各地藩王的勢力。短短一年之內,就廢掉了五個藩王的實權,最後只剩下了難以對付的燕王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手握重兵,覬覦帝位已久。當意識到自己將是朱允炆的下一個清洗對象時,朱棣先是假裝精神失常,整日裝瘋賣傻、胡言亂語,讓朱允炆放鬆了警惕。1399年7月,朱棣終於痛下決心鋌而走險,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開始了他爭奪皇位的行動,與朱允炆展開了一場持續三年的軍事對抗行動。


建文四年六月(1402年6月),燕軍渡過長江,直逼南京城下,朝廷已經無反抗之力,燕軍不戰而勝,殺入皇宮。

在最後的混戰中,皇宮裡燃起了熊熊的大火,最後在灰燼中發現了幾具燒焦的殘骸,已經不能辨認。朱棣下令搜尋朱允炆“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但終無下落。所以誰也不能肯定朱允炆真的死了,也有人說他喬裝成和尚逃離了南京。


傳說朱允炆出逃之後,在浙江蘭溪東山上的一座古寺歸隱。東山又名皇回山,是金華山脈的一部分。當地流傳著建文帝朱允炆在東山削髮為僧的傳說,寺院中還保留有朱允炆的隱居遺址和古碑遺蹟。

1402年7月17日,朱棣登基稱帝,改年號為“永樂”。但是,朱允炆的下落始終是朱棣的心頭大患。如果朱允炆還在世,朱棣這個皇帝就不是名正言順,有篡位之嫌。1416年,朱棣下令興建紫禁城,5年後正式遷都北京,以圖個眼不見為淨。


古越永哥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幾百年來各種說法不一,有說朱允炆投身火海,自焚而死;也有說他一直隱居在江西三清山;也有說他去了東南亞等等,但都是沒有任何證據的推測。

那麼,這幾年有種新的說法,說朱允炆躲到了青海省樂都縣的馬圈溝口的瞿曇寺。針對這種說法,專家提出了很多證據,還是蠻靠譜的,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個說法。

青海瞿曇寺,傳說是朱允炆隱居之地


瞿曇寺


青海省樂都縣的馬圈溝口地區,有個佔地2.8萬平方的長方形院落,就是傳說中朱允炆隱居的地方。整個寺廟院落都是屏障,前前後後都是有圍牆。

關於瞿曇寺的來歷,據《明史稿》記載,明朝建立初期,西北一帶的元朝殘部還在不斷的反撲,當地局勢很不穩定,朱元璋就派大將藍玉前來鎮壓。結果被當時藏族部落誤會,以為明朝是來消滅他們的,一時間更加混亂,甚至有部落乘機鬧分裂,想要割據一方。

此時,在青海海心山傳揚佛法的三羅喇嘛,就出面勸誡安撫周邊各部落。三羅喇嘛的聲望很高,真就把大部分鬧事的部落給安撫下去了。

《明史稿》中有記載,“西寧番僧三喇,為書招降罕東諸部”,說的就是這個歷史事件。後來,事件上報到朱元璋這裡,朱元璋大加讚賞,封三羅喇嘛為西寧都綱司,並修建瞿曇寺。這個三羅喇嘛就是瞿曇寺的第一代主持。

瞿曇寺有朱元璋下令修建


朱允炆隱居證據之一:耿炳文


長興侯耿炳文是明朝的開國大將,是朱允炆的姻翁(姐夫的父親)。從洪武十九年開始,耿炳文就被派到青海西寧駐守,到了洪武三十年,耿炳文更是被任命為徵西將軍。

所以,從洪武十九年也就是1386年,到1402年的靖難之役之後,耿炳文都是青海地區最高軍事長官,整個青海地區都是他的勢力範圍。

所以,如果朱允炆逃到這裡隱居,在耿炳文的勢力範圍內應該很安全。而且信奉藏傳佛教的瞿曇寺,在當地有極高的聲望。沒事一般人不會往那裡跑,所以隱蔽性是很好的。

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很有可能在瞿曇寺隱居


朱允炆隱居證據之二:肅莊王朱楧


根據甘肅蘭州的《渭源縣誌》記載,朱允炆逃離京城之後,先是去了雲南,然後是四川,最後在甘肅蘭州停留過好幾年。在蘭州的時候,朱棣已經找到了朱允炆的蹤跡。

公元1412年,武當山玉虛宮的孫碧雲,受命到蘭州秘密尋找建文帝。結果,孫碧雲還沒找到建文帝,卻引起了肅莊王的注意。所以肅莊王就秘密的把建文帝送到了樂都瞿曇寺。

而護送建文帝的侍衛,就是當時樂都的軍政長官楊剛中,和他的三個結義兄弟,分別姓盛、姓徐、姓剛。這四個人受命保護建文帝。

至今,在距離瞿曇寺十幾公里開外的楊家村裡,還流傳著一本家譜,家譜裡就有記載,楊家祖先,在明洪武八年從浙江省仁和縣,遷到了青海樂都,並“扈”駕瞿曇,授千戶職。

“扈”是隨從,“架”則專指這個帝王所乘的車架。所以,當地人認為,這句“扈架瞿曇”說的,就是保護朱允炆前往瞿曇寺的事情。而且,這並不只是記載在楊家的族譜中,結義兄弟中的另外三個,盛家、徐家、剛家的家譜中,也都有相似記載。

深山朝佛圖暗藏玄機


朱允炆隱居證據之三:《深山朝佛圖》


瞿曇寺裡一直保存完好的一幅壁畫,《深山朝佛圖》,也證實了朱允炆曾經隱居在此的事實。壁畫中一位年輕高僧在深山打坐修行,周圍都是趕著犛牛的藏族信眾,整個畫面看起來十分祥和安寧。

然而,在這幅畫的左邊,卻有一群舉著大旗,身穿盔甲的馬隊,這就明顯和壁畫的內容意境很是不搭了。但正是這個不協調的壁畫裡,卻透露出不一般的信息。專家認為,這個年輕高僧,應該就是建文帝。而這些軍隊呢,那也是為了保護他而存在的。

朱允炆隱居證據之四:瞿曇寺的建築規格

這個瞿曇寺雖然位於偏遠的青海省樂都縣,而且信奉的是藏傳佛教,但是寺廟的整個建築規格卻是漢式皇家建築風格,寺廟還被稱為“高原上的小故宮”。

專家認為,這很可能與朱允文隱居在此有這很大關係。瞿曇寺裡有個隆國殿,它的房頂以及房頂裝飾,就是採用的“重簷廡殿頂”的建築風格。

“重簷廡殿頂”是我過封建社會里檔次最高的皇家建築。現在故宮的太和殿屋頂,就是我國最大最為典型的重簷廡殿頂。而瞿曇寺隆國殿的屋頂,用的也是這種建築規制。

還有隆國殿的構架,以及細節方面的設計,都和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前身,奉天殿高度相似。包括它的門窗,門窗上的花紋,也都是故宮獨有的,在其他建築上都沒有過相似的花紋。

屋頂上的那些吻獸。包括正吻,屋脊上的截獸,小跑,套獸等等,這些都和故宮早期的吻獸是非常一致。還有隆國殿兩邊的抄手斜廊,和故宮奉天殿一樣,也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從這些方面來看,瞿曇寺其實就是一個明朝的宮廷建築。

隆國殿的屋頂和太和殿是一樣的


另外,瞿曇寺的須彌座前面,有一塊高約兩米的木牌,上面的用漢、藏、梵三種文字,寫著“皇帝萬萬歲”。再看看木牌背面刻著,“大明宣德二年初九日,御用太監孟繼、尚毅、陳亨、袁琦建立”。

從這塊木牌來看,隆國殿就是建成於宣德二年,也就是公元1427年。當時的朱棣已經去世多年。但是建文帝朱允炆如果還活著,那也不過是才年過五十。

專家認為,這個木牌上的皇帝很有可能指的就是建文帝,而這個隆國殿很有可能就是朝廷專門為建文帝建的。那就奇怪了,朝廷他不是應該追殺朱允炆嗎?那為什麼反過來為他建立這樣一座佛剎呢?

專家是這麼說的,朱棣在位22年,朱允炆是四處躲避,隱姓埋名。但是,到了朱棣駕崩之後呢,形勢就不一樣了。朱棣的兒子洪熙皇帝朱高熾即位之後呢,他就改變了他父親的那種治政的方略。

朱高熾登基後實施仁政,並大赦天下,尤其對於建文帝的一些支持者下了特赦令。所以,這個時候,建文帝就可以在瞿曇寺露面了。

隆國殿屋頂上的吻獸和太和殿相似


專家認為,這個朱允炆不僅隱姓埋名,成功躲過了朱棣的追查,而且還遇到了朱高熾這樣的好皇帝,並在瞿曇寺得享晚年。

據史料記載,除了洪熙皇帝朱高熾大開赦令外,明朝十三朝皇帝中,就有七位皇帝曾為瞿曇寺下達過勒喻。其中碑七道、誥命兩道、印五顆,封瞿曇寺主持為大國師。

明朝這麼多皇帝大力的扶持瞿曇寺,到底是為什麼?那是不是真的隱藏著朱允炆在此歸隱的歷史事實呢?


歷史的視界


穩操勝券的朱棣並沒有馬上入城,控制了金川門的他決定留給自己和侄子一點時間,這大概也是作為朱允炆曾經嚴令三軍“無論何時,不可傷及燕王性命”的回報。\r

再說朱允炆命一眾大臣把那鐵箱從奉先殿找了出來,這鐵箱是木製的,表皮全用鐵皮包裹,用兩把鐵鎖鎖著,再看鐵鎖,鎖眼裡也灌滿了鐵汁,無法打開。\r

朱允炆連忙叫人用斧錘砸開,只見裡面裝著一隻玉璋、四幅卷軸、三張度牒(和尚工作證),分別寫著應文、應能、應賢三個名字,另外還有僧衣,僧帽,僧鞋各三套,剃刀一把。\r

眾人七手八腳打開卷軸,原來是四幅橫幅畫,畫工差強人意,但畫得非常細緻。\r

每卷右首都寫有六個行書大字,左端也寫著密密麻麻的小字。\r

那些字遒勁有力,率真流暢,字體深沉,章法不囿陳規,全然不似大書法家劉基的結字嚴謹、點畫清朗、清秀優雅,筋骨內含。\r

朱允炆這下算是明白了——這那裡是什麼誠意伯卷軸,這分明是爺爺留給他的救命稻草。\r

\r

他連忙看那第一幅,橫幅右首豎書六字:自僧而興第一。畫的是一位少年行腳僧人,託缽化緣的情形。僧人面長,大口而環目,下巴前突,卻正是朱元璋的自畫像。又接著看後面的小字:朕起自寒微,少時曾牧牛于田野,曾行乞於鬧市,曾獵食于山林。深知民間之疾苦,後應天命,\r

率眾南北征討一十五載,年四十而登至尊之位,自知千秋萬世,乃痴人說夢,漢唐盛世,終有盡時。順天者,天必恤之,愛民者,民必愛之,切記切記。\r

剛看完\r

,監察御史葉希賢馬上遞上第二幅,這一幅六字是:自僧而治第二。畫的是一位僧人的背影,僧人後腦有小塊凹陷,消瘦的背上負了一個包袱,手拄一支竹杖,攀行在山間石階上,捲起的褲管下,露出右小腿肚上一點鮮紅……\r

朱允炆知道這畫的就是他自己——他頭型不好曾被祖父嫌棄,他的右小腿上自幼就有一顆紅色痦子。\r

再看左邊的註釋:朕之嫡孫允炆,寬厚有餘而威嚴不足,內難服眾王,外難懾強番,必遺禍子孫也,朕四子棣,威毅果斷,聰敏超群,足堪君臨天下,然眾臣諸王,亦皆不服,朕唯有令叔侄一戰 ,勝者則天下莫敢不服耶。\r

應天城破時,允炆不須慌亂,當與楊應能、葉希賢就地剃度,化名應文、應能、應賢,趁火起時率二人從鬼門出,然後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城西,再一路向西南,抵滇後,當可獲故人庇佑,餘生無憂也。\r

箱中有祖傳玉璋一隻,留予應文為念,望一心向佛、悠遊天下,亦自在哉!\r

天哪,原來這三四年的戰爭,只是未卜先知的爺爺,為了替叔叔朱棣樹立天威而刻意安排的,自己只是連接兩個時代的一座橋。他又取過那隻玉璋,痴痴看著上面的“奉天承運”四個字,心中不由百感交集,轉頭看時,楊應能、葉希賢早已義無反顧的在剃度了,也就不再猶豫,褪下冠冕,解開頭髮,讓翰林院編修程濟給自己也剃度了。\r

片刻之後,君臣三人已經成了三位世外之人,應文也不再去看那其他兩幅卷軸,只留下玉璋和自己那一幅, 其餘三幅收入鐵箱,依舊取鎖鎖了,令太監送與城外的朱棣。\r

這時忽有人入報,宮外起火,應文雙手合十,默唸法號數聲,吩咐眾人四散逃命去罷,自己則只帶了 應能、應賢二人及少量金銀也逃出宮去了。\r

馬皇后及幾位嬪妃不願意走,竟投火自盡了。\r

火勢越來越大,應文、應能、應賢三人出了鬼門(所謂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的一道矮門,只能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見門外剛好有一艘小船,船上有一位道士,對眾人道:“昨晚夢見高皇帝,命我至此等候。”,於是三人乘船而去。\r

這道士自然是朱元璋生前便安排好的,那送情報給朱棣以及在宮裡放火的人,說不定也是他。\r

應文等三人本是君臣,現如今以師兄弟相稱,出了京城,一路向西,邊遊邊走,倒也沒有遇到大的阻礙。\r

次年八月,三人到達雲南——此地當時由與應文自幼友善的黔國公沐晟鎮守。沐晟把他們安置在風景秀麗,人煙稀少的武定獅子山,並在山上建了一座寺廟,取名“正覺寺”,供他們居住。清朝時改名為正續寺。\r

在出逃的三十八年,應文往來於滇蜀黔桂粵之間,足跡遍佈獅子山、白雲山、高峰山、飛虹山……卻再未到過爛柯山,朱棣也終其一生都沒有找到他。\r

直到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為了救被騙子楊行祥牽連充軍的幾十個和尚,應文才不得已透露了自己建文帝的真實身份。\r

欽差大臣不敢怠慢,馬上向正統皇帝彙報,正統皇帝於是將應文秘密迎入大內,讓曾經伺候過他的老太監驗明正身後,供養在宮裡,宮裡人都尊稱為他為“老佛”。進宮後的第二年——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年底,“老佛”就圓寂了,享年六十四歲。\r

正統皇帝命將其葬於北京西山,不封不樹,碑文只刻“天下大法師之墓”,那玉璋也就從此下落不明瞭。\r

今天我們在獅子山看到的這些對聯,就是寫這件事情的。 \r

1、滄桑變太奇,可憐一璋一缽一袈裟,匆匆把君王老了,直到那華髮盈頭,面目俱非,聽夜靜鐘聲,皇覺始歸正覺;\r

黃粱夢已醒,回憶走東走西走南北,處處都荊棘叢生,何如這曇雲滿地,莊嚴自在,看潭澄月影,帝心默印禪心。\r

2、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依然皇覺舊;\r

叔負侄,侄不負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r

後記\r

再說那朱棣, 命令自己的大軍退守龍江驛, 本人則猶猶豫豫的在金川門外紮下營寨。如今已是勝券在握,如何安置那書呆子氣的皇帝侄兒卻成了大問題——要公然奪位,畢竟還是有些不妥。正在朱棣內心天人交戰間,卻忽然有人來報,宮中起火!朱棣不由大驚失色,馬上命人入城救火。\r

這時剛好太監送鐵箱到,朱棣也來不及看了,先救火才是。火救滅後,雖然找到數具屍體,但都已經燒的面目全非,不可辨認了。\r

朱棣只得令人打開鐵箱,馬上看到了剩下的那三幅卷軸,見缺了一幅,自然心中懷疑,遂親自審問那些來不及逃跑的官員,終於有一個扛不住鞭子的官員招了,說出了朱允炆剃度出走之事。\r

朱棣這才明白,侄兒已將皇位讓給了自己,但儘管如此,朱棣還是不能徹底放心,因為就目前的客觀情況來看,建文帝只要不死,對自己始終是個威脅,長江以南許多地方依然效忠建文帝,中都鳳陽有忠於建文帝的孫嶽鎮守;背後的山東還在鐵鉉掌握中;淮安有託孤大臣梅殷“擁兵淮上”;雲貴地區的黔國公沐英之子沐晟也未臣服。\r

當然,此事他是萬萬不能對天下明說的,他只好一面宣佈建文帝已自焚而死,廢除建文年號,準備登基,一面派人去尋找已經出家的朱允炆,並在南京興建“大報恩寺”以待 ,希望能報答朱允炆的讓位大恩。\r

朱棣對外宣佈,將 朱允炆以帝王之禮葬之 ,並追諡為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後此諡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改廟號惠宗,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一個“讓”字,也可以算是大明王朝對朱允炆的一種最終肯定。\r

在朱棣登基後,又派出胡濴,鄭和等人多次在國內外尋找朱允炆,最終未果。\r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七月,朱棣在應天稱帝,年號永樂。\r

作為大明王朝歷史上與朱元璋並稱為“祖”的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勵精圖治。在看了剩下的三幅卷軸之後,不動聲色,依舊鎖入鐵箱,令人置於奉先殿密室之中。\r

朱元璋晚年曾對國都的選址不甚滿意,曾說“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維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惟願鑑朕此心,福其子孫。”\r

到後來,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果然遷都北平,改為北京,又將那箱子一併帶往北京,並仍然藏入奉先殿密室。\r

餘下兩幅卷軸的內容如下。\r

第三幅,左首六字:至俘而平第三,畫的是一位年輕帝王,立在土丘之上,被幾個手執兵器的番兵,團團圍住,無法脫身,眼看就要當了俘虜。左端註釋為:北元胡虜,狡詐兇殘,亡我中華之心不死,子孫當常屯兵北疆以備之,朕歸天五十餘年後,\r

朕之後世子孫繼大統者,如親征失敗,被擒,眾臣可擇其弟兄子嗣中較年長者立之,方可破敵投鼠忌器之奸計也。\r

第四幅, 左首六字:至縊而休第四,畫的是一人身穿內衣,光著左腳,披頭散髮自縊在一棵樹上。註釋為:我朱氏帝業,共得天眷二百七十六年,自古以來,一姓天下,終有完結之時,此天命難違,不可抗也。\r

對於軍事才能比起朱元璋也毫不遜色的永樂大帝朱棣來說\r

,兩百年之後的事情,他自然管不了,但是五十年後,算下來還是自己的孫輩在做皇帝,怎麼能就當了俘虜呢?不行,必須先下手為強!\r

於是朱棣以追討華夏傳國玉璽為名,一共五次北伐蒙古,而且其中有四次是親征,最後一次竟死在了回師途中的榆木川(\r

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幾次北伐打得蒙古最強大的韃靼部龜縮一隅,卻讓相對弱小的瓦剌部乘機崛起。而朱棣的重孫朱祁鎮還是做了瓦剌的俘虜。\r

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去世,廟號“太宗”,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在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由明世宗朱厚熜改廟號為“成祖”,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r

後來,在三大殿大火中逃過一劫的鐵箱還被一位太后、兩位皇帝打開過。他們分別是明英宗的母親孝恭孫太后、嘉靖皇帝和天啟皇帝。\r

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 “土木堡之變”後,正統皇帝朱祁鎮被蒙古瓦剌軍俘虜,他的母親孫太后打開鐵箱,在於謙等人的支持下,根據祖訓另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挫敗了瓦剌人“挾天子以令天朝”的陰謀。\r

繼承堂哥明武宗朱厚照皇位的,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公元1521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皇帝,他由於好奇打開過鐵箱,對於先祖的未卜先知佩服得五體投地,可惜走錯了方向,把此異能歸為神道,從此痴迷於修煉丹藥,求仙問道,慢慢心理變態,雖然在"壬寅宮變"裡沒被宮女們勒死,最終還是死於丹藥過量。臨死前幡然悔悟,無奈地將卷軸鎖入鐵箱。\r

還有就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1620年—1627年在位),這位工程師皇帝打開鐵箱,根據卷軸屈指一算,大明江山已經危在旦夕,內心之惶恐可想而知。可惜他也只是走對了一半方向,他多次向葡萄牙在澳門的鑄造廠購買紅衣大炮,更在寧遠大捷之後想方設法要設計出威力更加巨大的火炮類武器。\r

可是當時的科技水平實在有限,實驗過程又缺乏安全措施,於是造成了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5月30日的皇家火藥廠局——王恭廠大爆炸,該爆炸引爆了貯存在那裡的約一千噸火藥,正在工作的數百匠人和周邊上萬無辜群眾瞬間殞命,連附近兩噸多重的石獅子都被衝擊波推移百步。由於頭天加班太晚,而沒有準時上班的朱總工程師雖然倖免於難,但卻也嚇得不輕,只得也把卷軸鎖回鐵箱,並於次年英年早逝。\r

又過了十七年,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天啟皇帝的弟弟,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崇禎帝無比悲憤地咬破手指,奮力留下血書遺詔:“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隨後在絕望中登上煤山(也稱萬壽山,今北京景山),在一株老槐樹下自縊身亡,時年35歲。貼身太監王承恩對著崇禎遺體行了三拜九叩的臣子之禮後,也以身殉國,吊死在老槐樹旁邊的海棠樹上。\r

根據野史記載,當初大內奉先殿(奉先殿乃是大明皇室供奉祖先牌位的宮殿,相當於皇室的家廟,南京、北京都建有。)中有一間密室,看管的十分嚴密,專門保管各種皇家密寶,相傳其中有誠意伯劉伯溫所藏的鐵箱在內,說沒有重大變故不能隨意開啟。而朱由檢從繼位就一直處在內有奸佞魏忠賢“夫婦”,外有強敵努爾哈赤的焦頭爛額狀態,以及更加致命的腐敗吏治、自然災害和農民起義,他到死也沒有想起來打開鐵箱看看。\r

其實老祖宗朱元璋還是替他留了個應急方案的:明朝禁衛軍自洪武年間就有個慣例,在西華門設馬廝和兵器庫,常年備有一定數量的快馬、寶刀、強駑,手銃。朱棣遷都後也依然承襲父制,而且朱棣甚至在南京還留有一套完整的政府部門。但是大明王朝的覆滅猶如摧枯拉朽,崇禎皇帝最終失去了實施這些逃跑方案的機會。\r

北京城破之後,那鐵箱被逃出的宮人所獲,經數年輾轉,又回到朱明皇室後人手中,後人開啟來看,看到是三副繪圖卷軸。那最後一副:繪圖中人模樣,身穿短衣,光著左腳,以頭髮覆面懸在空中,與傳說中上吊後的崇禎帝的情況並沒有太大區別。

以上內容出自小編的科幻小說《朱明玉璋考》,請不要當成史料觀摩,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