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疫情期間在家呆了快2個月,明天就要上班心裡比較壓抑,如何解決?

蔣哥生活記事


不明白你壓抑什麼,在家待久了怕不適應上班節奏嗎?其實沒必要,上班會讓自己充實,怎麼會壓抑,你真的想多了,心態很重要。

積極準備上班的工作就行了。



塵外


很正常的!就像小時候我們在上學的時候,天天盼望著放假了,放假了過了新鮮勁又天天盼著開學,可是真的到了開學的時候,又有一點莫名的傷感!

不想上班並不是我們不喜歡這個工作了,而是已經習慣了疫情期間在家陪伴著父母孩子,幸福的生活馬上要過去,所有有一絲不情願也是正常的!

生活需要繼續,工作也需要繼續,為了生活我們要繼續努力奮鬥才能更好享受以後的幸福生活!


鄭漂90後小胖


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不少人“被迫”休了個長長的假期。如今,隨著疫情的控制,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復工。有人開心雀躍,終於可以上班啦,不用在家當鹹魚了!

有人卻產生了惶恐,擔心復工後,節奏突然加快,自己又回到了從前那種痛苦狀態:一整天都耗在工作中,不是在上班的路上,就是在上班中……

更有人擔心自己又回到了之前的狀態:工作上日復一日,心生疲倦,卻碌碌無為,沒有太大的提升;下班後,總想補償自己,尤其當工作的壓力與痛苦實在太大了,常常得花很多時間來解除痛苦——回家就看電視、躺在沙發上、腦袋放空、喝酒狂歡、到處玩樂、把薪水拿來做各類購物消費……更糟糕的是白天毫無成就感,晚上上線打遊戲,透過虛擬世界來獲取真實世界無法得到的認同與成就感。日復一日,自己也很痛苦,卻無力掙脫這種惡性循環的狀態。

於是,很多人都希望能在工作和生活兩者之間劃出一道清晰的分界線,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將兩者割裂開,覺得這樣自己更能快速切換,才能活得輕鬆一些,少些痛苦與混亂。

一、認清現實

首先,我們需要認清一個現實:

工作與生活不可能有清晰的分界線。

對許多人而言,工作就是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難以分開。當我們進入社會,開始工作,工作就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工作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的生活質量與工作有關,我們的情緒與工作有關,我們的思維、認知也與工作有關。

如果工作本身就屬於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又怎麼可能去劃一條線把它們硬生生地割裂開呢?這條線似乎從哪裡劃下去都難以精準。

二、如何平衡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在比例,而在心理感覺。

其次,工作與生活雖然不能割裂,但可以尋求兩者的平衡。

這平衡不在比例,而在心理。

工作與時間的分配問題不在於數字與比例,並非30:70或是50:50這樣的切分,而是在於能不能減少“切換的強烈感受”。好的平衡在於能讓人對生活和工作的態度平均一些,而非兩個極端。

當人能享受某件事情時,這件事情的痛苦指數也就沒這麼高了。如果大家樂在工作,在工作場合感受到愉悅與成就感,就不會覺得工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每天花費在工作至少超過1/3的時間。如果工作本身能帶來“錢以外的東西”,就不會整天盯著時鐘來確認下班時間以求解脫,更不會“度日如年”。

所以,時間分配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我們要想辦法讓自己駐留在一個不會感覺到痛苦的工作(或是事業)中。這工作可能是跟你的夢想有連結、能讓你從中獲得樂趣、跟你的天賦才能相符合;或者在工作中能夠獲得自我認同、成就感、自我實現、有共同志向的夥伴等等。

如果工作中能收穫這些東西,就算那不是自己的事業、就算自己只是一個基層僱員,每天還是會感覺自己有獲得。每天能感受到自己穩定地朝著目標前進,你就不會一直介意工作所佔的時間比例。

三、你為什麼那麼看重上下班的分界點

如果上班下班的分界點對你很關鍵,下班之後你一點兒都不想再涉及有關工作的事情,這可能反映了目前的工作讓你覺得很痛苦,而下班時間則讓你有鬆一口氣的感覺。

若是如此,這恐怕表明你目前做的這份工作很可能只是在賣時間來換薪水,純粹只是餬口的勞動。

工作沒有帶給你太多內在的成就感、沒有讓你更靠近人生目標,這種狀態下誰都會希望工作時間越短越好、希望事情別推到我頭上、能提早關電腦絕不久留、回家更不會思索任何工作上的事情。

因為每天都在咬著牙忍耐著度過上班的一分一秒,光這忍耐一定就把力氣都耗盡了。看到有人寫說什麼讓工作跟生活沒有界線,這肯定會讓人生氣的!

四、如何面對不喜歡的工作

如果工作不是你喜歡的,但又不能放棄時,該如何讓自己活得快樂?

接受一份讓自己“深惡痛絕”的工作必然有很多的不得已。但如果你想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在下班時間留一塊時間給自己來提升,為將來打基礎。

一天24小時,扣除8小時睡覺,扣除8-10小時的痛苦工作,但每天最少該保留一些時間,來做些能讓你累積“籌碼”的事情。換句話說,現在迫於無奈的工作或許很讓自己痛苦,可是這樣的日子可以通過你的努力而儘快結束哦。

一份讓我們痛苦的工作,讓人不禁想逃避承擔責任,這往往讓我們很難在工作中體現別人能認可的價值。不斷地惡性循環,最終我們能從工作中獲得的報酬必然是會越來越低的,甚至被淘汰。

但如果我們喜愛自己的工作,並能從中獲得趣味與成就感,這都能降低“工作只是像坐牢一樣的某種義務”的感覺,促進我們投入更多的時間與心力,長期來看升職加薪就不是難事了。而這樣的正循環,我們對生活與工作滿意度更會節節提高。

所以,越是工作讓人痛苦、越是讓你不斷看時間期待下班的環境、越是看到主管就讓你胃痛難過,下班回家後,反而更該多投資一些時間幫自己累積未來的籌碼。

這很難,但必須要去做——只要你還有辦法,每天應該空出一些時間幫自己做些長期的改變。雖然一天兩天無法看到成效。但隨著自身籌碼的不斷累積,我們更容易找到一個更能展現我們天賦的、獲得成就感並樂在其中的工作。

廣州聽說吧心理諮詢結語

生活和工作並沒有絕對的衝突,關鍵是看我們如何看待工作,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若感覺自己對工作和生活產生了一些困擾,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聽說吧心理諮詢


我認為:在家呆了兩個月,明天上班的話不能說是壓抑,要是呆在家兩個月不出門那才是壓抑。首先你是習慣了在家裡的節奏,不擔心上班下班遲到早退。不擔心單位的規章制度。想吃吃,想喝喝,想睡睡。多多少少產生了惰性和依賴感!想著明天去上班感覺不適應了一下。

其實很多人疫情間在家久了,等到通知上班都有這種牴觸的情緒和焦慮!只是你的節奏感被打亂了,只要把作息時間調整過來用不了幾天就適應了,時間會改變人的習慣!




孤心淚9324


你好,我是泡泡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明天要去上班,為什麼會感到壓抑呢?可以去上班了,不應該挺高興嗎?你是不是因為疫情還沒徹底清楚,現在去上班,心裡有壓力呢?害怕會被感染?

其實這個問題不用怕,既然已經復工可以上班了,就說明你工作的單位已經做好了準備!自己注意防護就行!

還是因為在家裡休息了一個多月,突然讓去上班,心裡堵的慌,不想去上班呢?如果是這種情況,那就是說明這一個多月,你待在家裡,把自己待懶了[捂臉],剛說去上班,心裡會有些不痛快,因為我接到通知的時候,和你也是一樣的心情!

受疫情影響,我們待在家裡不出門,是為了避免病毒交叉感染,這也是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了。現在疫情雖然沒結束,國家也允許我們也可以復工復產了,我們做好防護,做好自我保護就行!為了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我們復工是必要的!這也是我們為國家做貢獻的時候!朋友高興點,大家一起努力!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 謝謝








泡泡葫蘆島


疫情後上班來自於幾個方面:
一、公司企業業績受影響,波及最大的餐飲酒店休閒娛樂行業基本還是暫停狀態。復工的也是面臨眾多要求與考驗。
二、企業是否裁員保留幾名維持營運等都是上下之間在考慮的問題,疫情下每個行業都會受影響,特別中小企業。
三、個人上班面對的工作程序與節奏打亂,心情起伏低落,上下班行色匆匆的人群也是口罩大軍,心裡自然有所謹慎。

總結:調整適應工作節奏需要心裡安慰,很多人上班了班甚至失業在家,我們已經上班的更要做好個人防護,多與上司同事溝通疫情期間如何建立工作優質方案,對客戶對工作流程加以科學優化,力爭特殊時期作出共克時艱的團結,用智慧去挑戰目前的困難!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f9034bc6986c4101a9045670e0cb483e\

我的茶館我的茶


這叫心靈慣性,簡單來說,你適應了一種生活,就很難再去適應另外一種,就像肖申克的救贖裡的老布克,因為適應了監獄生活,出獄後反而不適應了。這是不適應與壓抑,其實還夾雜帶著畏懼,對新環境的畏懼,想要拜託壓抑,就得甩掉這種恐懼感,轉一下注意力,悄悄地對自己說一句,再大的事也大不過生死,沒什麼大不了,何況工作也可以讓我賺錢,獲得成就感,找到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靈心感悟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很羨慕你,終於有一個正大光明的理由出去浪了!雖然兩點一線。

為什麼會感到壓抑呢?

有個成語叫“近鄉情怯”,是不是和你現在很貼切?有擔憂?有反感?有恐懼?還有沒有一絲躍躍欲試的緊張呢?

如果缺少了這一絲絲的躍躍欲試,我建議你重新考量一下這份工作對你的意義。

我們生活的底層動力是我們的心理力量。為了滿足我們的需要。馬斯洛把需要分成五個層級。你對自己瞭解得越多,滿足得越充分,越容易幸福。同樣的,越沒有滿足,越覺得挫敗,壓抑,不開心☹️。連帶著行動就費力。理智告訴你,必須這樣做,但是心底裡不願意,就產生了衝突。長久的衝突對身體和心理都是折磨,形成疾病也不稀奇。

所以,上了班之後,邊想,邊調整吧。列出自己的資源和優勢,自己的意願,主動做出計劃。說不定在目前的工作中有你需要的東西。把它挖掘出來吧!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才更容易開心。希望你可以慢慢到達。

祝安



向陽生長劉十七


在家裡呆時間長了都有點懶惰,但為了生活必須要前進,上一段時間有好了,剛開始是有點不想去,這就是說人學懶很快,學勤快都不想,我也是這樣的但上班人還是充實些時間過了快些,友友們為了生活大家懂起來吧。


我們的生活點滴


可能是,在家兩個月,已經習慣了在家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不想上班,這次疫情可能心裡有一種陰影。做好防範措施,到山裡散散心,那樣會更好。為了以後更好的生活,加油!比如這種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