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極不開心,焦慮,壓抑,苦悶,貧困,怎麼辦?

用戶1448509710465


有史以來,我們的祖先生活在貧困與天災同在的歲月裡,充滿著各種危險,還會受著有病找不著醫的境地,才形成一套心理自我防禦機制,比如對未來的擔擾及恐懼等。所以焦慮等情緒是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一部分,人們為了尋求快樂,改變不了世界,就會自我困擾,明知退一步海闊天空,卻偏要自尋煩惱。

每一個人都有自由生存的權力,就個體來說同等擁有自尊與自愛,我們常常羨慕天真快樂那種人不傻而心傻那種知是而樂、簡單又快樂,其實這就是心態問題。



情感的東西就是心理意識的東西,情感如同一個心理倉庫,裝著如同沸水似的心理能量待衝動,衝不出自設的“快樂原則”而得以渲洩就會不愉快。人們對外界有著好奇、對比、攀比、渴望、虛榮、慾望、追求、猜疑、嫉妒等等這些心理能量衝動違背了自己的“快樂原則”,產生了自卑、無力感、壓抑感、苦悶感、焦躁感等負能量,也就不快樂了。

無限攀升的慾望使我們努力去工作、賺錢、娛樂,於是我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佔有慾望越來越強烈,拼命買些沒有多大使用價值的東西充滿著家裡,成了擺設式垃圾。原本我們的生活在最初的困難時幾十平方的空間也能苦中有樂,為了追名逐利,日夜煩惱而總難快樂。



俗話說心轉病移,過份焦慮就是想不開,過份貧苦也會想不開,時間一長就會得了抑鬱症。有位哲人說過:“學會忘記是生活的技術,學會微笑是生活的藝術。”我們要正確面對生活中的不愉快,特別是貧苦的事,擁有超強記憶力是讓人羨慕的,但因此也記住了那些使自己不愉快的傷心碎片。

鮑勃.道爾記:“倘若一天的開始是快樂的,並且沉浸在那種快樂的感覺中,不隨著某些事情改變的心情,依據吸引力法則,你就會吸引更多類似的人和情境,並向人們傳遞那種幸福快樂的感覺。”因此,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結局無法改變,別用傷心的事來懲罰自己。哀莫大於心死,對於巨大的悲哀會使人們喪失行為能力和生的願望,自己將自己打敗,把自己的心擊個粉碎。

負能量的時候情商基本低下,智商會趨向於人生最低點,所以怎麼想也會想不通,逆商也幾乎喪失。過度傷心的人內心是玻璃心,相當脆弱,需要情感渲洩,所以要學會想哭就哭,多與家人、朋友溝通,發洩完成就不會產生絕望。美國科學家通過對諸多患者的研究中發現他們在痛苦地哭泣過後,自我感覺都比哭前好了許多,他們的健康狀態也會改善,快速的不會影響正常做事。



哭泣後,情緒強度一般可減低40%,強忍著不哭,心結沒有開釋的,身體免疫力極速下降,輕則易感冒,重則腿腳無力戀床不起,還會得結腸炎、胃潰瘍等與情緒壓抑有關的疾病。研究心理學的專家發現人在悲傷時所流出的眼淚,蛋白質含量很高,帶有應急激素,所以也是最佳減壓方法,用於撫慰創傷,把創傷移轉為具體化、形象化的情境中,也是心理學上的心理應急轉換機制中的補償機制,情緒平復,智商就恢復,能夠正確對待。

人們常說化悲痛為力量,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沙赫待認為,情緒的產生受到環境事件的刺激、生理的喚醒和認知解釋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其中認知過程中起至關重要作用。正是我們的無知才會束手就擒,找不到一丁點兒應對方法,面對失敗或別人的傷害不去面對,採用自殘式自我懲罰,人不管自己有多痛苦,只要別想不通到死掘到底,那會形成抑鬱症。

一個人真的害怕貧困嗎?真正原因不是這樣的,我們每一個人曾經都有最寒酸的日子都挺了過來,所以現在的人缺乏挫折教育。過去的寒酸被自己當成了恥辱的歷史,才會忘記了最初的模樣,一個國家也提倡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為什麼我們卻要忘記初心?



其實曾經的艱苦是有意義的,那不會忘記,因為自己把它當作了引以為豪的努力轉折點。記得小時候沒有大米吃,好不容易有了米飯,先用鼻子聞它一分鐘,再用心品鑑,卻終身只忘。人世間最大的悲苦是自我折磨傷害,當智障到只知疼痛不知悲苦時,才會發現只不過是一個人的心態。

下面有幾種心理療法:

一,改變食譜。

傷心落淚的人通常吃不下飯去,所以要想辦法弄點最最愛吃的飯菜,用香氣誘人的食物來轉換心情。很多女孩哭過後會大吃一頓,第二天能夠正常上班。

二,認知行為療法。

通過改變行為和思維上來消除,傷心過度的人會以扭曲的方式來詮釋所發生的事件做出自己的段設。認知療法是以糾正和改變自己去除不良認知,建立新的認知及改變自己的情感認知和行為發生變化,以促進心理障礙的好轉。

認知療法的三原則是:你的一切情緒由自己的思想或認知產生的,你在想什麼,感覺是什麼;你的思想被消極情緒控制了,心中滿是黑暗時刻;心中在不斷歪曲與擴大,加劇著痛苦這一最大根源。改變思考摸式:去除絕對化想法;別把任何類似的倒黴集合成強大的自我傷害;去除焦慮,焦慮背後就是迷惘和想不開;別縮小自己,輕視自己;愛武斷下結論,愛亂推論;亂扣帽子標籤,認為自己好愚蠢。



三,行為療法,直接把痛苦轉化為行動力,比如:超常規學習、跑步、品嚐美食、按摩、尋求別人的幫助、幫助別人、找別人傾訴、去寧靜處吶喊。

四,順其自然式的“森田療法”。

森田認為說理是徒勞的,要像佛禪中的“頓悟”狀態,就是讓患者認識並體驗到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體驗到對超自己控制能力的平常事,自我認識情感活動規律,悅吶地接受自己的情感,不去壓抑和排斥它,讓其自生自滅。培養自己的平常心,跟佛系療法差不多,內觀心,外觀世,正確應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五,小事不做,何以致千里。

人的不快樂大都出現在完成不了,明明那件事完成大半了,何不把一件事分成千個目標,完成了九百九十九個而失敗了,至少幸福了九百九十九次,剩下一次的失敗也釋懷了。走的路多了,心理明燈就出現了,小事不為,自會焦慮又迷茫。

適度的壓力在自我耐壓範圍內可以使我們挑戰自我、挖掘潛力、激發興趣創造力。累是自己把自己壓入高壓狀態或溫水煮青蛙抗不了風險等多重上下內外把自己壓到無力的境地。

總之,萬法歸宗心轉病移,再貧苦的事也別死執,最窮不過討飯,不死終會出頭。通過轉移到其他方面,等以後有能力來解決就解決,覺得不值得解決或無法解決就放下,人生有好多事等著去做。人的一生本沒有任何意義,也不是因為痛苦與高興就有意義,而是因為我們所做的事件有意義。

小草也是生命,抬起自己上百倍的石頭而生長,其實不是的,而是學會了夾縫中求生存,快樂的追趕著太陽。


情櫻靈動


積極進取,努力拼博,把窮帽子甩掉,其它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關鍵的關鍵是這頂窮帽子把你壓成了現在的這種狀態。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努力奮鬥吧,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痴騎朽翁


知足之人苦也樂,心窮之人富也妒,壓抑苦悶與焦慮,走出逆境靠自強,沒有過不去的坎,懶惰之心無良藥,社會需要誠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