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薄情帝王朱祁镇与锦衣卫的故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

《明朝那些事儿》风靡大江南北,里面作者描写人物很有一手。其中土木堡之变一段写得格外传神,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朱祁镇被俘虏到瓦剌后的岁月。人人常说“伴君如伴虎”,但是在当年明月的笔下,我却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朱祁镇,一个具有人情味,讲义气的皇帝。

除了朱祁镇之外,他身边忠心耿耿的锦衣卫袁彬、哈铭也是他能够在瓦剌军中活下去的重要助手。这段故事我看了好几遍,非常感动。这是一段温情的故事。

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再次为我们丰富了朱祁镇这个皇帝的形象。他让无数人恨得牙根痒痒,恨不得亲手下去揍他一顿。

然而当年明月却没有写之后的故事,那个正直而善良的锦衣卫袁彬是怎样一点点被自己所效忠的皇帝差点害死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才让我真正看清了,真实的皇帝,他就是孤独,他就是冷血,他不讲人性,只讲利益。

今日一文,就让日航君和你一起去通读那《明朝那些事儿》中没有讲到的锦衣卫袁彬与皇帝朱祁镇的故事吧。

薄情帝王朱祁镇与锦衣卫的故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

朱祁镇让无数人都恨不得揍他一顿

一、朱祁镇和袁彬的俘虏岁月

因为考虑到很多作者可能没有看过《明朝那些事儿》,我就多嘴几句,讲一下朱祁镇和袁彬同生共死的故事吧。

土木堡之变,因为朱祁镇轻信宦官王振导致战役失败,六十万精锐军队损失殆尽,文武百官几乎全体阵亡,连皇帝朱祁镇都被瓦剌军队俘虏。

随后京城人心惶惶,大明几乎亡国。这时候大臣于谦挺身而出,一手指挥了北京保卫战,扶朱祁钰即位,随后击败瓦剌军,朝廷再次回到了安稳之中。

薄情帝王朱祁镇与锦衣卫的故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

多亏了于谦在,不然大明就没了

而朱祁镇则成为了瓦剌军的俘虏。当时朱祁镇的侍从基本上都如鸟兽散,只有袁彬一人留了下来,不离不弃,史书上记载:

“(袁彬)上下山坂,涉溪涧,冒危险,彬拥护不少懈。”

后来朱祁镇随着瓦剌军到了沙漠之中,生活物品很少,只有一顶帐篷和一车一马。去过沙漠的朋友都知道,沙漠之中温差特别大,白天又热又晒,到了晚上又迅速变冷。朱祁镇娇生惯养,此时又是缺衣少食,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过得十分艰难,面对这种情况,袁彬常常是:

“夜则与帝同寝,天寒甚,恒以胁温帝足。”

在寒冷的夜晚,袁彬往往以自己的体温来为朱祁镇取暖,甚至袁彬还会抱着朱祁镇的脚给他取暖。

蒙古草原上十分寒冷,一日袁彬中了风寒,这在缺医少药的草原上几乎是必死之事。朱祁镇此时也是急得不可开交,干脆就压在袁彬身上,用自己的体温帮助袁彬取暖。不久袁彬满身大汗,风寒退去,才保住一命。史书上对于两人的关系是这样记载的:

“帝居漠北期年,视彬犹骨肉也。”

终于,这一段流放的岁月结束了,朱祁镇和袁彬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大明,但是对这两人来说,这一次回来并不是坦途而是一段新的冒险。

薄情帝王朱祁镇与锦衣卫的故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

回国之后对于二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二、归来后的岁月

归来之后,朱祁镇被软禁了起来,袁彬仅仅是被授予了锦衣卫百户的官职。后来朱祁镇夺门之变成功,重新当上了皇帝,此时的朱祁镇还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朋友袁彬,袁彬也因此升职成了锦衣卫指挥使。

似乎时间并没有在两个人的感情中产生隔膜,朱祁镇非常宠幸袁彬,只要是袁彬的要求没有不答应的。后来袁彬娶妻子,朱祁镇还命外戚孙显宗主持,可以说是风光一时。其实这些赏赐、恩赐等都没有太打动我,毕竟光看钱是看不出真感情的。真正打动我的是这样一段话:

“时召入曲宴,叙患难时事,欢洽如故时。”

重新做回了皇帝的朱祁镇和袁彬依然像以前那样亲密,两个人经常一起聊之前在瓦剌的患难岁月,言语亲切仿佛之前一样。

薄情帝王朱祁镇与锦衣卫的故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

袁彬和朱祁镇交往依旧

要知道,之前朱祁镇是个几乎毫无地位、毫无出路的囚徒皇帝,袁彬是冒着死亡的危险去照顾朱祁镇的(而且确实好几次差点被也先杀死);后面朱祁镇成为了万人之上的真皇帝,但是还能像之前一样和袁彬来往,可能这就是男人之间的友谊吧,那种同生共死过的友谊。

后曹吉祥、曹钦发动了兵变,兵围宫城,想要杀掉朱祁镇。做为朱祁镇多年的朋友和生死与共的兄弟,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袁彬的心情。虽然史书上没有明说,但是我们可以想象着袁彬手提长刀,带着锦衣卫,心中不停地祈祷自己同生共死的兄弟朱祁镇不要出事。

我想如果历史就到这里的话,会是一个非常温馨的故事。人们都说帝王不讲义气,人们都是帝王没有恩情,人们都说帝王不认兄弟。你看,这不有一个朱祁镇和袁彬的故事,你看这不有一对典范?

《明朝那些事儿》确实是写到了这里,没有往后写,因此每每想到袁彬之事,我都会赞叹许久。帝王家,还是有真情尚在的。

薄情帝王朱祁镇与锦衣卫的故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

然而实际上帝王家没有什么所谓的真情在

三、自古无情帝王家

但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温情故事,也没有什么童话故事,所谓的帝王之情竟然如此寡淡!随后袁彬遭受了人生中的大变。

朱祁镇的皇位其实也算是一种篡位所得,因此朱祁镇常是疑神疑鬼,但是有人会动摇自己的统治,因此常常动用特务政治。其中锦衣卫门达便是朱祁镇的得力干将之一。

当时门达依靠朱祁镇的宠爱,在朝中作威作福,朝中大臣多屈服于门达的淫威之下,但是袁彬铁骨铮铮不肯屈服于门达,因此受到了门达的诬陷。门达诬陷袁彬罪名为:

“诬彬受石亨、曹钦贿,用官木为私第,索内官督工者砖瓦,夺人子女为妾诸罪名。”

即说袁彬收叛逆之臣石亨、曹钦的贿赂;偷偷挪用官木给自己用;夺人女儿为妾等。这时候我们会以为朱祁镇还是会义无反顾站在袁彬一方,然后怒斥造谣生事的小人门达。但是没有,袁彬被抓入了锦衣卫的大牢之中,朱祁镇仅仅说了这样一句话:

“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

随便你怎么处理袁彬,只要留他一条命就好了。我不知道朱祁镇在说这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是他想到了旧情想留袁彬一命?还是他薄情寡恩想要放弃袁彬?

袁彬此案天下皆知冤枉,但是没有人敢上前为袁彬伸冤,毕竟连才智过人,深受皇帝信任的内阁大学士李贤都死在了门达的手下,这个时候谁又敢去当出头鸟呢?

薄情帝王朱祁镇与锦衣卫的故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

袁彬遭受了人生剧变

最终只有一人,那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军匠杨埙,敲响了多年未敲响的登闻鼓为袁彬伸冤。杨埙的奏疏上有如此一句话:

“臣本一介草莽,身无禄秩,见此不平,昧死上言。”

我想这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正义吧。天底下的人都知道皇帝你当年和袁彬患难与共,为何今日你竟然如此对待袁彬!难道皇帝你就如此薄情寡恩吗?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杨埙是被人指使得做了这些事情,但是我认为,杨埙所做的事情,所抒发的正是每个人心中所潜藏的正义感,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出来的,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出来的。

在审讯之中,门达想要借助杨埙反咬一口袁彬和李贤,但是杨埙铁骨铮铮,丝毫不畏惧,反而大喊:“此门锦衣教我!”袁彬也拿出了当年怒斥也先和喜宁的勇气,史书上记载:

“达色沮不能言,彬亦历数达纳贿状,法司畏达不敢闻。”

这三者的对比是多么明显!神色沮丧的门达,义正言辞的袁彬,畏畏缩缩的法司。似乎真相几何已经很明显了,如果朱祁镇稍微念点旧情,不,别说是旧情了,哪怕朱祁镇还在乎那所谓的正义和公理,袁彬也应该被释放。

但是结果是袁彬被判处绞刑,最终通过钱财免死;杨埙被判处斩首,最后从轻发落改为禁锢。

之后袁彬被送到了南京锦衣卫养老,终其一生也没有再见过朱祁镇,没有再见过那个曾经在寒风中一同取暖的好兄弟,没有再见过那么薄情寡义的君王。

薄情帝王朱祁镇与锦衣卫的故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

此后袁彬再也没见过朱祁镇

在南京的岁月总是无聊,因此袁彬回忆往事,将自己和朱祁镇在瓦剌的故事写了下来,取名为《北征事迹》。

《北征事迹》一书的文采并不好,并且多有白话,可以看出袁彬并不是那种文化水平很高的人。但是通读全文,平平淡淡,安安静静,仿佛在说别人的事情。里面袁斌没有夸耀自己护驾有功的功劳,没有贬低诋毁害了自己的皇帝朱祁镇,有的只是字里行间的温情与怀念。

似乎在说:“皇上,再来一次我还会如此保护你。因为你不仅仅是我的皇上,更是我的兄弟。”

这一刻,朱祁镇不是那个薄情寡义掌握着生杀大权的皇帝,而是那个在瓦剌军中蓬头垢面常常急得满身大汗的少年。

薄情帝王朱祁镇与锦衣卫的故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

平淡的文字里流露出的是袁彬的情感

四、后记

朱祁镇驾崩后,袁彬官复原职,而曾经陷害他的门达则被流放充军。换了一般人的话,这时候恐怕是要痛打落水狗了,但是袁彬没有,而是去给门达送行并且给了他一些钱。

在袁彬任职锦衣卫指挥使期间,锦衣卫行事安静,不像原来一样嚣张跋扈。

袁彬死时已经是八十七岁的高龄了,位极人臣,烜赫一时。

袁彬最怀念的,可能不是位极人臣的岁月,而是与朱祁镇肝胆相照的岁月吧。

有时候人这一辈子,活得就是点念想了吧。

薄情帝王朱祁镇与锦衣卫的故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

袁彬墓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薄情帝王朱祁镇与锦衣卫的故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