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耿飚学习架桥,敌军挑夫队误入,红军收大洋不打收条,算违规吗?

1931年,是蒋介石频频向红军发动"围剿"的一年。第二次"围剿"在5月底遭到惨败后,紧接着又发动了第三次"围剿"。这次,蒋介石亲任"总司令",调集30万大军,还从英国、日本、德国等国请了军事顾问,以陈诚、罗卓英、蒋鼎文、卫立煌等嫡系部队为骨干,何应钦为前敌司令,分左、中、右三路向红军的中央根据地压来。

耿飚学习架桥,敌军挑夫队误入,红军收大洋不打收条,算违规吗?

这时,红军积极防御、在运动中歼敌的战略战术,经过两次反"围剿"的检验,已经日臻成熟。第二次反"围剿"后,耿飚就带领部队利用战斗间隙,抓紧战术技术训练。当时红军中流传着"胜利在脚"、"会走路就能胜利"的口号,把提高部队行军能力当作重要技术来练。

江西一带,河流纵横,徐彦刚就让耿飚带领特务连练习在河上架桥,以便在未来的战斗中,用一座座桥梁把进军路线连接起来,提高通行能力。

耿飚学习架桥,敌军挑夫队误入,红军收大洋不打收条,算违规吗?

红军架桥没有工程机械,完全靠手工操作,也就是捆扎、连接、固定等几道环节。材料一般是毛竹、树木、门板。但是具体实施起来,问题就多了。徐彦刚是进过黄埔军校的,他交给耿飚一本《工程学》,让他读几遍,照着做,还说:"多实验几遍就行了。"

耿飚虽然读过几年私塾和工人夜校,可是读这本《工程学》还是到处碰上拦路虎,特别是那些外文的计算公式,简直比"天书"还难懂。徐师长就耐心地教给他。几天之后,他明白了个大概,再边琢磨边教给战士。对于有些连自己的名字都认不得的战士来说,这些知识就更难懂了。当时天气炎热,一堂课下来,大家汗流浃背,还是弄不明白。耿飚说,干脆,到野外"比着葫芦画瓢"去。边干边学,架起几座桥来,本领就学成了。

耿飚学习架桥,敌军挑夫队误入,红军收大洋不打收条,算违规吗?

第一座桥完全按书本上一道例题提供的数据,寻找了一段河床开始施工。首先要标定桥轴线,这需要制式仪器。但是那时候红军哪里有仪器啊!耿飚是学过公路测量的,于是他就教战士们自制就便器材。

他们用子弹箱拼起来做标图板,用木匠直尺当二角尺,用蜡条杆涂上颜色代替标志杆,指北针是现成的。为了使数据准确,他们在计算了河的宽度后,还专门挑了几个会游水的战士,拉一根绳子测量一下,以验证他们的计算。第一座桥是有桩的便桥,以后他们又学会了架浮桥。

耿飚学习架桥,敌军挑夫队误入,红军收大洋不打收条,算违规吗?

架浮桥的关键在于确定流速和锚驻桥身。经过个把月的训练,那本《工程学》被耿飚翻烂了,大家的架桥技术也提高了。于是开展架桥、拆桥的反复练习。百十米宽的小河,只要个把小时就能架起一座可供部队通行的浮桥。

耿飚学习架桥,敌军挑夫队误入,红军收大洋不打收条,算违规吗?

有一次,他们到一个山坳里的小河上练习架桥,那里地处偏僻,没有人烟。他们刚把桥架好,同志们都钻到灌木丛中乘凉,忽然从对面山路上走来一队挑夫,还有几个国民党兵押送。挑子都沉甸甸的,压得扁担"吱吱"响。耿飚立刻警觉起来,让大家做好战斗准备。这个挑夫队走到耿飚刚架起的桥附近时,犹犹豫豫地停下来,大概以为走错了路。

耿飚学习架桥,敌军挑夫队误入,红军收大洋不打收条,算违规吗?

因为一个小时前他们路过的时候,这里还仅是一条光秃秃的湍急的河流,怎么返回的时候突然间冒出一座桥来呢?耿飚见他们人数不多,武器也简单,便抓住机会,命令战士们从桥上向对岸冲去。七八个挑夫扔了担子就跑。几个国民党兵也吓蒙了,枪都来不及从背上取下来,仓皇四散逃去。

耿飚在缴获的挑子里,发现一张礼单。原来,这些挑子里全是光洋,是一伙土豪劣绅送给"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军队的"搞劳"。红军照单全收,只是没法给这些老爷们打收条。

耿飚学习架桥,敌军挑夫队误入,红军收大洋不打收条,算违规吗?

学会架桥,对第三次反"围剿"十分有利。因为那次反"围剿"中红军用的是"拖牛"战术,以强行军、急行军和敌人周旋,仅用3万人的兵力,硬是把蒋介石30万大军"肥的拖瘦,瘦的拖死"。红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敌人的锋芒之间闪电式地穿插、迂回,大大增强了这种"拖牛"战术的威力。说得更形象化些,红军以其铁脚板在河流上、山岭间架起了通向胜利的桥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