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歷史上有沒有跳過兒子直接立孫子為太子的皇帝?

飛鳥聽


關於君主繼承順序的問題,雖然春秋的說法是有嫡子立嫡子,無嫡子立長子,但這只是孔子的想法,並沒有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成為定製,很多時候都帶有隨意性,也就是看在任的君主喜歡誰就選擇以誰為繼承人。

比如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就沒有按照嫡長子繼承的規則,以扶蘇為繼承人,而是選擇了以他更喜歡的胡亥為繼承人,也就是秦二世。如果他有意以扶蘇為繼承人,那麼他就不會選擇讓復甦和蒙恬一起去監修長城,遠離自己,而會帶在身邊。而最後趙高、李斯之所以能夠擁立胡亥,最主要的原因也是胡亥離得比較近。

漢高祖劉邦則選擇了以他和呂后的兒子漢惠帝劉盈為繼承人。而在周勃等人剷除呂氏勢力後,選擇皇位接班人的時候,也沒有按照嫡長子的規則,而是選擇擁立了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甚至都不得高祖寵愛的代王,名義上是代王是當時還在世的高祖的兒子中最年長的,而且也是最賢明的。

到東漢末年的時候,漢靈帝在選擇太子的時候,雖然以嫡長子的規則來說,何皇后的少帝辯更合適,但因為董太后支持陳留王劉協,所以漢靈帝始終沒有確定太子。漢靈帝死後,何皇后才在宦官和何進的支持下,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帝,也就是少帝辯。

三國時期,也同樣出現了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既不選擇長子,也不選擇嫡子,而選擇自己喜歡的兒子的情況,而且是三國時期選擇繼承人的主流。比如袁紹選擇了小兒子袁尚,劉表選擇了小兒子劉琮,劉焉的小兒子劉璋也是在下屬的擁護下繼任為益州牧。

曹操一開始也沒有決心立曹丕為繼承人,曾考慮過的繼承人包括曹植、曹衝,甚至曹操死後,曹彰認為自己也有資格繼承魏王王位。孫權更是縱容太子孫登和魯王孫霸相互鬥爭,最後只能選擇了小兒子孫亮繼承帝位。反而是劉備,幾乎完全沒有猶豫過,就選擇了以自己最年長的兒子劉禪為繼承人。曹丕也曾經有過廢掉曹叡,另立太子的意圖。

到了唐朝,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奪儲的激烈鬥爭,唐太宗更是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從而獲得了太子的位置。在唐太宗時期,同樣出現了太子承乾一度失寵,而魏王泰一度嚴重威脅太子地位的情況,從而導致承乾冒險試圖效仿太宗,發動宮廷政變,比太宗禪位給他。而最後,太宗又同時廢黜了太子承乾和魏王泰,而選擇了小兒子晉王治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

在已經選定了太子作為繼承人的情況下,如果太子先死了,在元朝之前,一般的做法就是在剩下的兒子裡再選,而不會直接讓自己的孫子做繼承人。

一直到元世祖忽必烈,才第一次在太子去世後,直接以太子的兒子為皇太孫,也就是繼承人的情況。忽必烈本來選擇的太子是他的兒子真金,但是真金先他而死,但忽必烈也沒有考慮其他兒子,就直接立真金的兒子鐵穆耳為皇太孫,也就是繼承人。

明朝是第一個明確確定了嫡長子繼承製的朝代。朱元璋在稱吳王之後,就立長子朱標為世子,稱帝后也是很快就確立朱標為太子,並沒有考慮過其他人。按照朱元璋確定的繼承規則和順序,如果在朱元璋去世前,朱標就去世了,那麼就應該依次選擇剩下的兒子中最年長的。這也就是嘉靖帝繼位時所說的“倫序當立”的意思。

但朱元璋卻自己破壞了這個規則。朱元璋還在世的時候,朱標就已經去世了。如果按照朱元璋之前確定的繼承規則,接下來應當依次是秦王、周王、晉王這幾個和朱標一樣,都是馬皇后所產的嫡子,他們既是長子,也是嫡子。朱元璋本人在皇帝中算是長壽的,到他去世的時候,這幾個兒子都去世了,那麼接下來就應該是輪到燕王朱棣了。但朱元璋卻沒有讓朱棣當太子,反而是跳過自己的兒子,以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孫。

所以,朱棣後來起兵造反,攻破南京,登上帝位,並不是完全非法的,而是有自己的正當理由的。因為朱元璋去世的時候,他是朱元璋還在世的兒子中最年長的。所以,從他的角度來說,本來就應該讓他當皇帝,而不應該跳過他,直接傳到朱允炆。

朱棣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仁宗朱高熾是朱元璋還在的時候,就選定的燕王世子,也就是說,燕王的繼承人也是朱元璋指定的,而不是朱棣自己選擇的。朱棣本人更喜歡性格更像他的朱高煦,一直想立高煦為太子。高煦也一直在朱棣面前說高熾的壞話,想讓朱棣改立自己為太子。但朱棣很喜歡高煦的兒子瞻基,也就是後來的宣宗,所以,他最後還是沒有改立高煦,但卻在高熾還在的情況下,就指定瞻基為皇太孫。

選擇並指定接班人是君主的一項當然權力,即便是有祖制之類的繼承規則,任何君主都會更傾向於選擇自己更喜歡、更滿意的人為接班人。成祖在太子還健在的情況下,就隔代為太子指定接班人,這既是他作為君主對太子將來的君主權力的限制和干預,也是公開表明自己對太子的不滿意。

所以說,指定隔代的繼承人直接繼承自己的權力,本身就是一個風險比較高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剝奪了那些本來按照規則,更有資格繼承的人的機會,他們當然是心存不滿的。而在出現這種情況後,臣下當然也很容易因為各自的利益或者是想法不同,在隔代的繼承人和按規則應當繼承的人之間選邊站隊,從而導致政治鬥爭。


蕭武


按照宗法制度,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使太子先於皇帝而去世後,宣佈太子的兒子為繼承人,也不能叫太子,而是“太孫”。元朝和明朝都有過“孫子直接繼承爺爺江山”的事例。

元世祖忽必烈一共生有12個兒子,正宮察必皇后所生者四:長朵兒只,早卒;太子真金;安西王忙哥剌;北安王,後封北平王的那不罕。

中統初元,漢人臣僚有鑑於蒙古國時期的汗位繼承法易啟釁端,紛紛上言,請依漢制早立嫡長,以正國本。忽必烈接受了這個意見。中統三年(1262),封真金為燕王,守中書令;翌年,兼判樞密院事。至元十年(1273年)正式冊立為皇太子,仍兼中書令,判樞密院事。

電影《馬可波羅》中的太子真金

真金太子地位的確立,是以漢製為依據取得的,因此他對學習漢文化一直抱積極的態度,樂於親信漢人儒士。忽必烈晚年,有大臣曾建議禪位於太子,然而由於鬥爭的激烈,加以真金和忽必烈的政見也不統一,最終

真金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二月病死,諡號明孝太子。真金死後,忽必烈雖未冊封真金的兒子鐵穆耳為皇太孫,但一直有意將這個孫子作為接班人培養,且將太子舊璽賜予鐵穆耳。忽必烈駕崩後,鐵穆耳繼位,是為元成宗。元成宗冊封其父真金為皇帝,廟號“裕宗”。忽必烈之後的元朝皇帝,都是真金的後代。

上圖電視劇《遊俠張三丰》中的朱標,張國榮飾演

明太祖洪武帝有26個兒子,長子朱標生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在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朱標就被立為世子。

洪武元年(1368),大明肇建,朱標就被立為皇太子。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周王朱橚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最高。上圖明東陵遺址現狀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病薨。太子去世後太祖痛哭不已,祔葬孝陵東,即明東陵,諡“懿文太子”。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被封為皇太孫,建文元年(1399)朱允炆即位後追尊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明成祖靖難以後複稱懿文太子。

明朝還出現過太子、太孫並存的情況,如:永樂年間,在太子朱高熾健在時,冊封太子之子朱瞻基為皇太孫;萬曆年間,在太子朱常洛健在時,冊封太子之子朱由校為皇太孫。


鄧海春


在我國曆史上,嫡長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係。在許多人的印象裡,皇位都是應該傳給自己的兒子的,但是,其實也有直接把皇位傳給自己孫子的皇帝。糾正題主的一個錯誤,皇帝跳過兒子立孫子為儲君,而不能稱為“皇太子”,可稱“皇太孫”。



元朝的忽必烈,早年立的太子不幸去世了,於是他就立太子之子為皇太孫。忽必烈的太子真金,比忽必烈死的都早,忽必烈白髮人送黑髮人。深思熟慮後,忽必烈直接立真金的兒子鐵穆耳為皇太孫,一方面是此人比忽必烈的大部分兒子能力都強,另一方面是為了緬懷太子。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朱元璋,明朝時期,明確規定嫡長子繼承皇位制,但是朱元璋卻沒有履行。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直接跳過自己的所有兒子,選了朱標長子朱允炆為儲君。且不說他還有很多比朱允炆有能力的兒子在吃醋,規定的是立“嫡長子”,您可不能只顧“嫡”不顧“子”啊。於是,“子”不開心了,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

如果跳過兒子,直接立孫子為帝,那麼首先要考慮孫子的能力是否大過孫子,孫子是否有駕馭皇權的能力,自己能否保護他一輩子,如果這些做不到,那麼很難成功,朱元璋便是一個例子。


歷史密探


實際上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不能算跳過兒子,應為他兒子朱彪已經被立為太子,只不過他兒子沒有等待繼位就去世了,這種情況歷史上很多,都不符合樓主所問。

查閱史料,尚未發現沒有立兒子,直接立孫子為太子的皇帝。但在春秋時期,有兒子活著孫子直接繼位的事例。

衛靈公有個老婆叫南子,然而南子生性淫亂,跟與宋國公子朝私通。衛靈公裝作沒看見,可他兒子蒯聵看不下去了。靈公三十九年(前496年),蒯聵計劃去朝見南子時殺了她。結果蒯聵派出的刺客戲陽看到南子後後悔了,蒯聵屢次向戲陽示意,南子發現了蒯聵的陰謀,告知靈公。靈公大怒,蒯聵被迫逃往宋國,靈公又把蒯聵的門客全部驅除出境。

靈公四十二年(前493年)春,靈公欲立少子郢為太子,公子郢推辭不受。這年夏天,靈公死了,南子就讓公子郢承靈公之意即位,公子郢卻讓蒯聵的兒子姬輒即位。於是姬輒即位,是為衛出公。


饞史喵


有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沒有立其他的兒子為太子,而是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後著手削藩,結果四叔朱棣來了個清君側,成了第一個藩王造反成功的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