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歷史上海滄是內嵌在泉州府同安縣的飛地,為什麼會屬於漳州而不是泉州?

閩南蓑笠翁


海滄,古稱漳州府海澄縣三都,現屬廈門市海滄區。

除去東孚後的海滄,實際上是一個半島,南側瀕臨九龍江與龍海市的海澄鎮各守南北兩岸,東側與廈門島隔海相望,北面與杏林共享馬鑾灣,西側是唯一的陸地與東孚、龍池接壤。

海滄的這四面,就屬南側水程最遠,因此從地圖上看,海滄真算是一個“礙眼”的飛地,讓這地圖邊界看的有些難受。


以至於到了1957年,當局總算還地圖一個規整,將龍池和海滄做個置換,使得漳州和廈門在交界線上由凹凸不平變成平順。

這算怎麼回事呢?古人到底是怎麼看待這個現象,目的又是如何呢?

其實,海防與貿易目的才是海滄成為“飛地”的真實理由,年代當在北宋之前。

海滄境內,古老的遺蹟極少,以現有村落看,唐代末期的漸美,北宋時的青礁、蘇厝、何山兜算是其中的最早者。其他的村落姓氏,大都是南宋以後移民,顯然,以現有海滄人追溯前人往事,是無法知悉曾經的真諦的。

在海滄開發過程,曾在新陽翁角路、海滄囷瑤和上瑤等地發現起於唐,連貫至五代,終止於宋的多處窯址,其陶瓷形式與東孚、同安基本相近,應是同一系列。


(海滄出土的古陶瓷)

以此觀之,圭海君推測,海滄在進入漳州體系之前,應是古同安縣的一部分,甚至在海外的新垵人,有時候也會被訛傳為同安人。

或許,海滄還存在一段不為人所知的空白歷史。

這段歷史沿革應從同安說起。

閩南地區最早的建置來自東漢東吳時期的東安縣(今南安豐州),當時管有整個南福建,自然包括漳州,及海滄。

到了西晉,同安及以南地區開始出現不可忽視的人煙,很短的一段時間內,朝廷將東安縣以南新設了同安縣,縣城在今同安,其地域廣至整個廈門和漳州北部,但不知出於何種考慮,同安縣很快就被廢棄了。

(五代時閩南區劃圖)

直到南北朝時期的梁代,才重新在古同安以南的九龍江西溪南岸設置了龍溪縣。

有縣自然有縣界,只可惜當時的龍溪縣與梁安縣邊界人煙不多,可能也就沒有大張旗鼓勘過界,但大致是沿著九龍江北溪及相應的山頭走線。

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五代時大同場及同安縣的設立,當此時漳州郡城已從漳浦遷往龍溪,並將龍溪縣城一併移改至今日的薌城區,於是以前不那麼重要的九龍江成了漳州郡的絕對門戶。

恰逢大同場的設置,漳州就開始和泉州講條件了,過去,為了管理方便,在海口地區以大江和大山劃界是老傳統,但時至今日,這種劃分方式已經嚴重影響了漳州的發展和海防,且海滄位於同安海岸的最西側,人煙稀少,泉州方面正值海上貿易的黃金時期,自然是無暇分兵駐守的。


於是,可能在商議之後,泉州決定將九龍江出海口北岸的海滄劃歸漳州,由漳州自行負責海防,而與之相近的文圃山及龍池,因是南泉州的“文化高地”自然是不能捨棄的,於是就有了環繞文圃山的地盤仍屬泉州,而改以角美、壺口的溪流作為漳泉界限,角美地區近九龍江的石美、東美等地屬漳州。

能夠加以印證的一條信息是,從大同場分出的武德場,在設立長泰縣後,也在北宋時期由泉州改屬漳州,或許是因為長泰離泉州太遠,但圭海君更趨向於認為長泰因地處九龍江北溪流域才有這個動作,就像唐代龍巖由汀州改屬漳州一樣。


朝廷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扶持漳州成為九龍江的唯一地主。

於是乎,北宋漳州三個海防要寨之一寧海寨正式落戶海滄,使之成為九龍江口漳州的海防重心。而海滄也在後來逐漸演變為海口鎮、濠門巡檢司、安邊館等海防和商業要地。

從政區上看,海滄在北宋時屬於漳州龍溪縣永寧鄉新恩裡,新恩之名自然是暗指海滄新附之意,比之相鄰的同鄉海洋上裡和海洋下里,一看便知。

故而,海滄成為飛地,正是因為她佔據了九龍江出海口北岸的戰略地位,不得不承擔起漳州的海防任務,而時至今日,這種各州府各自為政的現象一去不復返,海滄已經無需再履行門衛義務,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情了。


這就是圭海君臆想中的海滄故事,歡迎指正。

..............................


圭海四記


說一個小時候的聽說故事吧。



角美圩最早是兩府兩縣交接共管之地,是一條大街。從同安縣沿海延伸到漳州府城驛道上的一個大圩市是一個固定圩。那個年代閩南是落後之地,和現在的閩北偏遠地區一樣,大部分都是沒有固定市,只有十日一圩或者半月一圩,比較繁華的地方就是三日一圩或者隔日休市,像角美圩那樣的固定圩非常少。而當時的政府歲入最重要的是田畝稅和人丁稅。而這兩個稅是固定的,比較難做手腳。而圩市的稅收是地方政府的最愛,但是圩市的管理魚龍混雜也是辦事人員最不喜歡的。一條街比較繁華自然就會有乞丐乞討,而乞丐無故死掉就得政府做手續負責到亂葬崗掩埋,而乞丐因為無籍,辦事人員都很煩。傳說那時候角美圩死了一個乞丐,漳州龍溪的趁晚上偷扔到泉州長泰的一邊,而長泰的再偷扔回去。扔了幾次後,兩邊底下的辦事人員合謀偷運到邊上的灌口地界。同安縣灌口的辦事人員有一文書,人很不錯就安排人員將這名乞丐掩埋了。但是領導很不高興,明顯就是被人擺了一道,要求那文書出文上告鬧一鬧,以防以後再出這樣的事。而那文書文筆厲害,寫成妙文將此事層層上告,最後上面下放龍溪長泰同安三縣會商處理。多番協商不成,泉州的長泰縣提出要不長泰和龍溪各劃半邊街給同安,圩市三縣共管,於是灌口管理就延伸到角美街(就是泉州的長泰和同安合謀弄了漳州龍溪一塊肥肉)。

所以出現奇景一圩三個縣,一塊豆腐賣三縣。但漳州府龍溪縣也不小心被分割出一塊飛地來。

傳說,也就不清楚年代和實際情況,也或許為假,也經不得推敲,地名也有出入,但是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海滄成為飛地!

敬請奎海四記兄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