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賞雪景何必非“進宮”不可?

賞雪景何必非“進宮”不可?

大雪飄揚,銀裝素裹,本週一,北京人爭相賞雪曬景,不亦樂乎。與之同時,也有不少人喊話按例週一閉館的故宮:“大雪敲門,不開一下嗎?”

“白雪鑲紅牆,碎碎墜瓊芳。”近些年,故宮成了北京一大賞雪“聖地”。點點揚花,片片鵝毛,配上飛簷翹角、紅牆金瓦,一下子將人們帶入詩詞丹青的世界。每逢大雪,紫禁城裡必定人滿為患。今冬初雪時,故宮八萬張門票一開門便售罄。而這回,瑞雪降碰上閉館日,想體驗一番“倚闌聽風雪,穿庭作飛花”的人們,自然會有呼籲故宮破例開門的衝動。

拋開故宮是否應該“開門迎雪”不談,下雪了只盯著故宮似乎也是個問題。北京這座古都的神韻,可不只藏在紫禁城。市內的景山、北海、天壇、頤和園,京郊的潭柘寺、八達嶺,乃至身邊的尋常街巷衚衕,“雨雪霏霏”之時,都不難尋覓得別樣的景緻、久違的詩情。一場飛雪美了一座城,又何必非“進宮”不可?

其實不只是冬雪,北京一年四季都不乏美景。但各處知名度確有差異,人們循美觀景也頗有按名頭而就的意思。比如說起百花鬧春,想到的就是穿行居庸關的“開往春天的列車”;說起楓葉銀杏,想到的就是香山、釣魚臺;說起老胡同,想到的就是國子監、南鑼鼓巷……這樣一來,凡頗負盛名處,大抵摩肩接踵,簡直“人比花多”;凡聲名寂寂者,則門庭冷落,鮮有人問津。可問題是,

只識“名景”,“人從眾”難盡興不說,一味盲從“打卡”也未免會丟掉一些探尋芳蹤的快意。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北京,起於民間的勝景不少。遠的有“燕京八景”,新晉的有頤和園金光穿孔、野鴨湖最美蘆葦蕩、首鋼大橋油畫晚霞等。它們原本“養在深閨人未識”,被有心人發現,並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上口口相傳後,才聲名鵲起成了備受追捧的“網紅”。這啟示我們,一方面要善於探索與發現,另一方面更要學會為美景花式“打call”。且看一些短視頻平臺,帶火了多少原本無名的景點。北京有豐富的自然、人文風情,相關方面也應該選擇更時髦的傳播方式,加大對各種景點的推介與宣傳力度,讓好地方更為人知,給大夥兒有更多選擇。這遠比某一個景點被擠爆,來得更有意義。

“吟詩作賦賞雪景,聆聽北平落雪聲。”探索、推介更多好去處,滿足市民、遊客的多樣化需求,讓人們不執迷於“進宮看雪”,或許是這場大雪留給我們更美好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