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哼!燕雀安知洪浩之志!

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

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北大的林校长这么说了。

我稍微有点不同意见。

在他的逻辑里,显然焦虑与质疑很不好,信心、勇气与行动非常好。

焦虑与质疑,被他放在了信心、勇气与行动的对立面。在我看来很是奇怪,因为这两者并不矛盾。

焦虑与质疑,是行动之前,对行动逻辑是否正确的推演与确认。那林校长的意思是:

先别质疑,干了再说。

然而我国有句成语,叫做南辕北辙:如果一开始没通过焦虑与质疑确定方向,信心越足、勇气越大、行动越积极,跑偏得就越远。

比如,如果我不注意唇形,只是一味有信心,有勇气,有张大嘴的行动,就会把鸿鹄念成洪浩。这是不是能让我们走向未来呢?

而且,人类从思维到行动,无法躲开质疑与焦虑啊——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是时刻在知觉系统与竞争调度之间捣鼓的。

设定目标→知觉系统与习惯性反应开始互相捣鼓,纠正错误并解决纷争→得出行动。

比如目标是:“我要读一篇稿子。”

知觉系统受到了刺激:“我看到了一个词叫鸿鹄,这怎么读呢?”

习惯性反应启动:“我习惯是读红狐的?但印象里也可以读洪浩?”

竞争调度开始迅速对决:“是读红狐还是洪浩呢?”

得出结果:“读洪浩吧!”

人类哪怕是喝一口水、吃一口饭,都在做一些自我质疑呢;我们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是自我质疑的结果——又怎么没创造价值呢?

实际上,人脑若无自我质疑机制,就谈不到理性演绎与归纳啦,就难免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信心十足,直面现实,直面未来,扑通,“洪浩!”

当然,焦虑与质疑本身,好像也可以创造价值。

我国有位前辈孟夫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显然他认为,焦虑与质疑是好的。

但那是孟夫子用历史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说点别的。

接触过职业体育运动的都知道,巨星级运动员大多心理不太健康。因为常人的斗志与求胜欲无法支撑那么繁重的身体与心理考验,最顶尖巨星基本无一例外是偏执狂与自大狂。与此同时,他们会长期处于焦虑与自我质疑的状态之中,比如乔丹,比如科比。这多少成为了他们努力的动力。

危机感与焦虑,可以成为动力吗?

197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系的马丁·赛里格曼先生——现在我们说他是现代积极心理学运动之父,他的习得性失助理论在理论和临床心里学家之间甚为流行——做了个实验。

电击一条狗,狗狂奔嚎叫,会主动跳过障碍;此后,狗就被训练得,一遇到电击就跳过障碍物了。

把狗绑住,令它们在电击时无法逃脱,习惯后,将狗置于同样的环境,狗会默然不动,等到电击结束。

单纯的痛苦,无法产生动力,只会让人习得性无助。所以一味吃苦没啥鸟用。

单纯的快乐,无法产生动力,只会让人贪图安逸,得过且过。

从痛苦与快乐的落差,才能够产生动力。

稍微有过点焦虑症候的诸位都知道,大多数焦虑来自于自觉无法控制周遭,一味焦虑是痛苦的,于是习得性无助;但一旦看得见改善的可能,焦虑可以成为动力,促使你行动,当你获得了部分的控制力后,便多少脱出了痛苦——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一缕希望,催着蒂姆·罗宾斯挖穿了监狱。每一天挖的那一点点,离黑暗越远,离自由越近,这种落差,才产生动力,是所谓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所以焦虑与质疑,是可以成为前进与动力的基点的。勇气、信心与行动,都是从焦虑与质疑中脱胎而来的。人只有在害怕时才能体现出勇敢嘛。

当年陈胜对哥们说,苟富贵勿相忘;哥们质疑他,说我们哪可能富贵呢?

如果没有这句质疑,怕也不会出来陈胜那句“燕雀安知鸿鹄哦不对洪浩之志”,陈胜这个人物形象也就没那么高大了。如果陈胜的哥们也是满怀信心勇气与行动,听了苟富贵勿相忘,就立刻大叫对对对,我们立刻去创业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感觉似乎也不大对嘛。

我们已有的一切现代学术,都是通过无数焦虑与质疑,真理越辩越明,弄到现在的——科学有别于迷信,也就在这点质疑与批判的精神。

所以,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希望大家不要质疑不要焦虑,只顾信心十足勇气倍增地行动呢?

我想来想去,大概是《摩登时代》里,希望工人如永动机一般赚钱,而不用动脑子思考的老板吧?

古人说,燕雀处堂,不知大厦之将焚;燕雀就不焦虑。而鸿鹄哦不对洪浩是要高飞的,所以焦虑。

校长先生大概希望我们当燕雀就好,就不要学鸿鹄哦不对洪浩了。

由一位大学校长,而非一个脑满肠肥的老板,说出希望大家只行动别质疑这种话,总觉得听上去有点讽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