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焦虑,平常心和原则性【校家交流01】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产生焦虑最多的领域之一”。这话不是我说的,不过事实的确如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经常会收到家长的求助:“我想让孩子多参与一些体育运动,但是孩子就是不动弹!我该怎么办?”“老师,我们这孩子学习一点都不自觉,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不听话。气死人了”“老师,他要求我买的学习资料,做了两页就不做了,学习没有动力,光想着玩游戏。你能不能找他谈谈。”“老师,我们孩子成绩太差,题错一堆,我应该怎样提高孩子的成绩”......

类似的问题,往往会在和孩子发生争吵后,以及考试后大量出现~

我参加工作没几年,教育案例和教育经验也有限。而且也没孩子~(女朋友都没有呢......),所以关于『怎么教育自己孩子』『怎么处理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我绝对谈不上什么指导,但是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想和大家交流。

教育孩子:焦虑,平常心和原则性【校家交流01】

希望大家能充分阅读,独立辩证地思考,有选择性的认同和接受。也希望能对你带来一些帮助。

[壹]、因为教育孩子而产生的焦虑和情绪处理

首先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教育孩子的焦虑,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说,你得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焦虑,然后我们才能更好的去面对这种情绪不是?

1.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产生的焦虑,首先是因为对孩子的爱

我们爱这个孩子,因而愿意去管这个孩子,这是教育孩子而产生焦虑的源头。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您是一个想对孩子的负责父母。但这简直不能太棒了!焦虑所体现的,并不全是负面的。人人都会焦虑,适度的焦虑也往往意味着认真负责。如果我们这样为自己做心理建设,是不是“头痛”就会好一些呢?

2.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来源于比较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种对比,来源于和同龄孩子的对比,也来源于和自己成长经历的对比,也来源于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我们对于“好”的认知之间的差距。

“别的孩子能考95,我的孩子只考了70。”——会焦虑(和别的孩子比较)

“别的孩子拿了荣誉,拿了奖状,受了表扬,我家孩子没有”——至少会有点丧气(和别的孩子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主动多做练习,整理错题,我们作业都不好好完成,这可咋办!”——会焦虑(和别的孩子比较/孩子行为和对“好”的认识之间的差距)

“我当年学习条件差,学习非常刻苦,这孩子怎么一点都不爱学习?不刻苦。”——会焦虑(和自己比较)

比较带来落差,落差带来焦虑。这不止体现在比孩子,也体现在方方面面。别人有而我没有的东西,都会让我们产生焦虑,我们有而别人没有的东西同样也会带来虚荣(愉悦)

所以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考了95分的孩子家长也一样焦虑,因为觉得孩子没有考第一

能坐的起飞机头等舱的商务精英也焦虑——我怎么这么失败?到现在还没有自己的私人飞机?

追求更好,其实是一件好事。追求产生目标,目标产生比较,比较带来焦虑。焦虑是一种多么最正常的产物。所以才会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吧!

但是比上是没有止境的,多好才算好呢?所以让我们也发现发现可爱的孩子们的优点吧~考虑一下一个叫做知足的东西吧!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美丽,玫瑰花和油菜花都有美感。试着去关注,甚至记录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吧。自己和自己比,说不定看到的闪光点会多一点,幸福感会多一点,焦虑会少一点,和孩子的关系和谐一点。

3.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来源于我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将来就找不到好的工作,就不能有好的生活~”

这样的担忧好像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过在这句担忧中,“好”的概念太模糊,到底多好算好呢?有没有一些更加具体的描述呢?

从辩证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种常见的担忧。

(1)第一个角度:的确,有学历,有扎实本领的人,特别是有高级知识技能,独特技能的人,是一种稀缺的人力资源。对于别人而言陌生的领域,这些人有着一定的发言权。这样的人本身能创造较大的价值,他们也会获得比常人较多的经济收获。特别是如果还有勤劳的品质,的确能用物质带来自己更好的生活条件。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多少。这样的“精英”有多少呢?

(2)第二个角度:并不是说我们的孩子将来不可能是这样的精英,退一步,也并不是我们的孩子将来一定不会有稳定体面的工作。而是除了期待之外,我们有没有类似“打底”的准备?是否有一个应对最差情况的心理准备乃至打算?

在“失败”这件事上,教育和任何其他事情并无不同。教育也会有“失败”——教育的结果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当然对于“教育失败”的标准,对于每个家庭是不一样的。

我们可以尽力避免这种可能性,但是不能否认这种可能性。

人的崩溃有时就源于不能接受失败,不能接受不顺利。我个人觉得只有明白并接受教育是存在“失败”的可能的,预设最差的情况,我们才能在教育孩子不顺利时,最大程度的保持冷静。有冷静的头脑才能去想办法,这样才能永远有希望。

从这个角度来讲,焦虑,崩溃我们可以理解,情绪也可以有适当的发泄。但是说到底,焦虑,崩溃到底有什么用呢?要想办法。不停的想办法。

(3)第三个角度: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是不确定就一定那么可怕吗?学习一定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吗?有时我会觉得,这种担忧一定程度上相当虚无的。孩子成绩不好,就一定没有未来吗?

我道听途说不一定真实的数据:全国本科录取率大约为23.8%,一本录取率大约为7.87%,211录取率大约为2.69%,985录取率大约为0.89%(2018年数据)。对于很多家庭而言,孩子考大学应该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教育目标了,那么你看看,其实能考上本科的,已经是少数人了。

那没考上本科的人,就没法活了吗?我的感受是,那些所谓的当年学习没你好的同学,生活的也挺好的啊~中国这么大,世界上这么大,可以供个人生活,工作的平台是有多少啊。大多数人,都能找到一个位置。

况且,孩子现在的成绩,很具体,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分数。一些孩子文化课成绩不好,但是却有其特长。我就经常赞叹,现在的孩子怎么画画画的那么好!所以有时,我们可不可以考虑挖掘孩子的其他长处呢?

事实上,画画也是需要学习的啊,也有很多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音乐也是需要学习的啊,乐理,技巧;就连打游戏也需要学习研究啊,技能的施放时机,团队的配合.....

世界是在变化的,现在的行业,多种多样,已经远不止我们认识的教师、医生、公务员、工程师、律师...才叫职业。有大量新兴的文化娱乐产业,需要有绘画技术的绘画师,动效师......;视频行业的兴起,需要大量的剪辑师,音效师,演员......;游戏的商业化推广需要电子竞技运动员(我们口中“打游戏的”和NBA,足球联赛一样,都是行业商业推广的一种表演);中国男足踢那么烂,中超球员的薪金却相当之高(人少,矮子里拔将军,相对优秀的运动员更少,形成了卖方市场)

所以,家长们,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30岁以后就停止学习了,让我们睁开眼看看这个世界吧!

当然事实上,普通高考依然是大多数孩子都要走的路。大数人都走的路不一定是最适合每个人的,但一定是最给人安全感的。而选择类似艺术、体育、甚至劳技的路径,注定是需要勇气的。走任何的路也都是辛苦的。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去了解现在的世界,了解我们的孩子,去至少看到其他的可能性。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一种声音一定是鼓吹“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和别人产生差距的”。(本来人和人就有差距啊,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不想,也无意鼓吹什么。事实上我觉得这种声音是有道理的,也是比较现实的。但是我们也要去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并且也去听听别的声音,而不是深陷一种声音的焦虑,或者另一种声音的盲目自信中。

“未来的路怎么选?,大家自己定喽~”——《无间道》

要对社会有信心,要对孩子有心。要有自己的决断,而不是一窝蜂的去抢喂鸡的双黄连。

[贰]、简单谈一谈教育孩子可以注意的一些地方吧

我本来是不想码这么长的。因为大多数人没有这个精力和耐心去阅读长文。但是自己写文章的思路从来都是做布朗运动的——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也罢,自己的风格嘛!不过以后得学着也做做思维导图。

1.平常心、和情绪的控制

很多家长呢,会因为孩子做的不好而生气(或许是因为没有好的成绩,或者是没有好的习惯,或者是做错了事),但是,孩子本来就会做错啊。孩子本身除了一些生命本能和无意识的模仿,其他的不是一开始就会的啊。

所以,时刻提醒自己,孩子如果没做好,也是正常的。接受孩子的现状,冷静,想办法解决。

最好不要孩子一没做好,甚至顶撞自己,就气不过,自己情绪崩溃。

这都是正常的,太普遍了(事实上孩子是会和你吵一辈子的。有自己的想法,有不同观念,这是孩子长大了。高兴点儿.........做好长时间间歇性吵架的准备......)

而我想说的平常心,是尽量把自己修炼成一个神仙一样,看待教育问题的角度高一些。把现象放在规律之中。比如和孩子发生矛盾,也不是不能发脾气,吵架就是为了争取话语权,争取权力,确定界限,也是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吵架我们也能获得一些对方的信息。

但是,请用高一点的眼光去看待吵架。不要因为吵架气坏身体,伤了感情。更不要怕吵架。把争论当成是手段之一。不论是鼓励,惩戒,采取措施,都要有适当的目的性。

对了,除了打骂,也有很多其他平和但是原则坚定,非常厉害的处理方式,建议大家了解一下。事实上“打孩子”,基本是亚洲人,拉丁人比较鲜明的教育文化特色。

2.原则性,和长期坚持

孩子的自觉自主,对待学习的高效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他们自己就会的。所以当孩子没有达到要求时,我们的生气是空洞的,没什么意义的。你生气了,甚至打骂,把他玩游戏的手机摔了,意义会有,但不是很大。

因为优秀的习惯是需要培养的。这个培养是需要大人参与的。如果孩子没有的好的习惯,至少有50%的原因出现在大人身上(50%我说低了)。

而习惯的培养,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了,值得单独写一篇。

简单来说,是教育理论中的强化理论。需要坚定的底线原则,需要长期的坚持。需要明确的做法,也需要及时的调整。并且,越早越好。

教育孩子是持久战,不要寄希望于一个孩子7、8年都没有的习惯,你要求他两个月就能做好。

3.做一个学习型的家长,善于学习、思考、总结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似乎教师的子女当中,优秀的,有良好习惯,有良好的成绩的孩子比例比较高。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我身边的同事的孩子就是这样的例子:孩子在美国读博的并且论文获奖的,大学考到同济的(985),在班里名列前茅的,有特长的,懂礼貌的......

为什么呢?因为教育如同医学一样,也是有知识和理论的

只不过医生给我们说的话,我们不敢不听,因为我们几乎不懂,内容太专业。其实教育也一样,但是话题门槛太低,谁都可以表达见解,所以教育经常被说三道四。

而教师是了解比较专业的教育规律和理论的。所以在自己子女的培养上,成才的似乎多一些。

所以这提醒我们,做一个学习型的家长。在工作和琐碎的繁忙中,也去了解一些教育理论,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理论。和优秀孩子的家长多去交流,看看别人的做法(注意参考做法而不要照搬)

另外,还要学习,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只是知道喜欢吃什么),了解他们担心什么吗。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喜欢哪个明星吗?你了解他喜欢哪种音乐吗?你上过B站吗?知道鬼畜吗?了解他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精神需求和认同吗?

如果你不了解,那么你和孩子的沟通很有可能会变成你单方面的说教。

如果你不了解,你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奖励和有效的行为规范。

尾声

治大国如烹小鲜,教育孩子也可以比喻成做菜。我觉得谁当父母都是没有经验的,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先看看菜谱(教育案例,教育理论)不妨碍我们在不断的反思调整中,把菜做好。

最重要的是不断的去学,去做,去反思调整。拥有平常心和耐心,而不仅仅是情绪崩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