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焦慮,平常心和原則性【校家交流01】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產生焦慮最多的領域之一”。這話不是我說的,不過事實的確如此。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經常會收到家長的求助:“我想讓孩子多參與一些體育運動,但是孩子就是不動彈!我該怎麼辦?”“老師,我們這孩子學習一點都不自覺,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是不聽話。氣死人了”“老師,他要求我買的學習資料,做了兩頁就不做了,學習沒有動力,光想著玩遊戲。你能不能找他談談。”“老師,我們孩子成績太差,題錯一堆,我應該怎樣提高孩子的成績”......

類似的問題,往往會在和孩子發生爭吵後,以及考試後大量出現~

我參加工作沒幾年,教育案例和教育經驗也有限。而且也沒孩子~(女朋友都沒有呢......),所以關於『怎麼教育自己孩子』『怎麼處理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我絕對談不上什麼指導,但是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想和大家交流。

教育孩子:焦慮,平常心和原則性【校家交流01】

希望大家能充分閱讀,獨立辯證地思考,有選擇性的認同和接受。也希望能對你帶來一些幫助。

[壹]、因為教育孩子而產生的焦慮和情緒處理

首先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教育孩子的焦慮,是怎麼產生的。也就是說,你得明白自己為什麼會焦慮,然後我們才能更好的去面對這種情緒不是?

1.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產生的焦慮,首先是因為對孩子的愛

我們愛這個孩子,因而願意去管這個孩子,這是教育孩子而產生焦慮的源頭。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您是一個想對孩子的負責父母。但這簡直不能太棒了!焦慮所體現的,並不全是負面的。人人都會焦慮,適度的焦慮也往往意味著認真負責。如果我們這樣為自己做心理建設,是不是“頭痛”就會好一些呢?

2.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產生的焦慮,來源於比較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種對比,來源於和同齡孩子的對比,也來源於和自己成長經歷的對比,也來源於孩子的行為表現和我們對於“好”的認知之間的差距。

“別的孩子能考95,我的孩子只考了70。”——會焦慮(和別的孩子比較)

“別的孩子拿了榮譽,拿了獎狀,受了表揚,我家孩子沒有”——至少會有點喪氣(和別的孩子比較)

“別人家的孩子,主動多做練習,整理錯題,我們作業都不好好完成,這可咋辦!”——會焦慮(和別的孩子比較/孩子行為和對“好”的認識之間的差距)

“我當年學習條件差,學習非常刻苦,這孩子怎麼一點都不愛學習?不刻苦。”——會焦慮(和自己比較)

比較帶來落差,落差帶來焦慮。這不止體現在比孩子,也體現在方方面面。別人有而我沒有的東西,都會讓我們產生焦慮,我們有而別人沒有的東西同樣也會帶來虛榮(愉悅)

所以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考了95分的孩子家長也一樣焦慮,因為覺得孩子沒有考第一

能坐的起飛機頭等艙的商務精英也焦慮——我怎麼這麼失敗?到現在還沒有自己的私人飛機?

追求更好,其實是一件好事。追求產生目標,目標產生比較,比較帶來焦慮。焦慮是一種多麼最正常的產物。所以才會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吧!

但是比上是沒有止境的,多好才算好呢?所以讓我們也發現發現可愛的孩子們的優點吧~考慮一下一個叫做知足的東西吧!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美麗,玫瑰花和油菜花都有美感。試著去關注,甚至記錄孩子的進步和成長吧。自己和自己比,說不定看到的閃光點會多一點,幸福感會多一點,焦慮會少一點,和孩子的關係和諧一點。

3.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產生的焦慮,來源於我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

“如果孩子學習不好,將來就找不到好的工作,就不能有好的生活~”

這樣的擔憂好像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過在這句擔憂中,“好”的概念太模糊,到底多好算好呢?有沒有一些更加具體的描述呢?

從辯證的角度,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這種常見的擔憂。

(1)第一個角度:的確,有學歷,有紮實本領的人,特別是有高級知識技能,獨特技能的人,是一種稀缺的人力資源。對於別人而言陌生的領域,這些人有著一定的發言權。這樣的人本身能創造較大的價值,他們也會獲得比常人較多的經濟收穫。特別是如果還有勤勞的品質,的確能用物質帶來自己更好的生活條件。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多少。這樣的“精英”有多少呢?

(2)第二個角度:並不是說我們的孩子將來不可能是這樣的精英,退一步,也並不是我們的孩子將來一定不會有穩定體面的工作。而是除了期待之外,我們有沒有類似“打底”的準備?是否有一個應對最差情況的心理準備乃至打算?

在“失敗”這件事上,教育和任何其他事情並無不同。教育也會有“失敗”——教育的結果沒有達到我們的期待。當然對於“教育失敗”的標準,對於每個家庭是不一樣的。

我們可以盡力避免這種可能性,但是不能否認這種可能性。

人的崩潰有時就源於不能接受失敗,不能接受不順利。我個人覺得只有明白並接受教育是存在“失敗”的可能的,預設最差的情況,我們才能在教育孩子不順利時,最大程度的保持冷靜。有冷靜的頭腦才能去想辦法,這樣才能永遠有希望。

從這個角度來講,焦慮,崩潰我們可以理解,情緒也可以有適當的發洩。但是說到底,焦慮,崩潰到底有什麼用呢?要想辦法。不停的想辦法。

(3)第三個角度:未來是不確定的。但是不確定就一定那麼可怕嗎?學習一定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嗎?有時我會覺得,這種擔憂一定程度上相當虛無的。孩子成績不好,就一定沒有未來嗎?

我道聽途說不一定真實的數據:全國本科錄取率大約為23.8%,一本錄取率大約為7.87%,211錄取率大約為2.69%,985錄取率大約為0.89%(2018年數據)。對於很多家庭而言,孩子考大學應該是一個非常具體的教育目標了,那麼你看看,其實能考上本科的,已經是少數人了。

那沒考上本科的人,就沒法活了嗎?我的感受是,那些所謂的當年學習沒你好的同學,生活的也挺好的啊~中國這麼大,世界上這麼大,可以供個人生活,工作的平臺是有多少啊。大多數人,都能找到一個位置。

況且,孩子現在的成績,很具體,指的是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分數。一些孩子文化課成績不好,但是卻有其特長。我就經常讚歎,現在的孩子怎麼畫畫畫的那麼好!所以有時,我們可不可以考慮挖掘孩子的其他長處呢?

事實上,畫畫也是需要學習的啊,也有很多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音樂也是需要學習的啊,樂理,技巧;就連打遊戲也需要學習研究啊,技能的施放時機,團隊的配合.....

世界是在變化的,現在的行業,多種多樣,已經遠不止我們認識的教師、醫生、公務員、工程師、律師...才叫職業。有大量新興的文化娛樂產業,需要有繪畫技術的繪畫師,動效師......;視頻行業的興起,需要大量的剪輯師,音效師,演員......;遊戲的商業化推廣需要電子競技運動員(我們口中“打遊戲的”和NBA,足球聯賽一樣,都是行業商業推廣的一種表演);中國男足踢那麼爛,中超球員的薪金卻相當之高(人少,矮子裡拔將軍,相對優秀的運動員更少,形成了賣方市場)

所以,家長們,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30歲以後就停止學習了,讓我們睜開眼看看這個世界吧!

當然事實上,普通高考依然是大多數孩子都要走的路。大數人都走的路不一定是最適合每個人的,但一定是最給人安全感的。而選擇類似藝術、體育、甚至勞技的路徑,註定是需要勇氣的。走任何的路也都是辛苦的。但是這不妨礙我們,去了解現在的世界,瞭解我們的孩子,去至少看到其他的可能性。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聲音。有一種聲音一定是鼓吹“孩子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會和別人產生差距的”。(本來人和人就有差距啊,這是客觀存在的)我不想,也無意鼓吹什麼。事實上我覺得這種聲音是有道理的,也是比較現實的。但是我們也要去想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聲音。並且也去聽聽別的聲音,而不是深陷一種聲音的焦慮,或者另一種聲音的盲目自信中。

“未來的路怎麼選?,大家自己定嘍~”——《無間道》

要對社會有信心,要對孩子有心。要有自己的決斷,而不是一窩蜂的去搶餵雞的雙黃連。

[貳]、簡單談一談教育孩子可以注意的一些地方吧

我本來是不想碼這麼長的。因為大多數人沒有這個精力和耐心去閱讀長文。但是自己寫文章的思路從來都是做布朗運動的——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也罷,自己的風格嘛!不過以後得學著也做做思維導圖。

1.平常心、和情緒的控制

很多家長呢,會因為孩子做的不好而生氣(或許是因為沒有好的成績,或者是沒有好的習慣,或者是做錯了事),但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錯啊。孩子本身除了一些生命本能和無意識的模仿,其他的不是一開始就會的啊。

所以,時刻提醒自己,孩子如果沒做好,也是正常的。接受孩子的現狀,冷靜,想辦法解決。

最好不要孩子一沒做好,甚至頂撞自己,就氣不過,自己情緒崩潰。

這都是正常的,太普遍了(事實上孩子是會和你吵一輩子的。有自己的想法,有不同觀念,這是孩子長大了。高興點兒.........做好長時間間歇性吵架的準備......)

而我想說的平常心,是儘量把自己修煉成一個神仙一樣,看待教育問題的角度高一些。把現象放在規律之中。比如和孩子發生矛盾,也不是不能發脾氣,吵架就是為了爭取話語權,爭取權力,確定界限,也是交流的一種方式。通過吵架我們也能獲得一些對方的信息。

但是,請用高一點的眼光去看待吵架。不要因為吵架氣壞身體,傷了感情。更不要怕吵架。把爭論當成是手段之一。不論是鼓勵,懲戒,採取措施,都要有適當的目的性。

對了,除了打罵,也有很多其他平和但是原則堅定,非常厲害的處理方式,建議大家瞭解一下。事實上“打孩子”,基本是亞洲人,拉丁人比較鮮明的教育文化特色。

2.原則性,和長期堅持

孩子的自覺自主,對待學習的高效不是憑空而來的。不是他們自己就會的。所以當孩子沒有達到要求時,我們的生氣是空洞的,沒什麼意義的。你生氣了,甚至打罵,把他玩遊戲的手機摔了,意義會有,但不是很大。

因為優秀的習慣是需要培養的。這個培養是需要大人參與的。如果孩子沒有的好的習慣,至少有50%的原因出現在大人身上(50%我說低了)。

而習慣的培養,這就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了,值得單獨寫一篇。

簡單來說,是教育理論中的強化理論。需要堅定的底線原則,需要長期的堅持。需要明確的做法,也需要及時的調整。並且,越早越好。

教育孩子是持久戰,不要寄希望於一個孩子7、8年都沒有的習慣,你要求他兩個月就能做好。

3.做一個學習型的家長,善於學習、思考、總結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現象,似乎教師的子女當中,優秀的,有良好習慣,有良好的成績的孩子比例比較高。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我身邊的同事的孩子就是這樣的例子:孩子在美國讀博的並且論文獲獎的,大學考到同濟的(985),在班裡名列前茅的,有特長的,懂禮貌的......

為什麼呢?因為教育如同醫學一樣,也是有知識和理論的

只不過醫生給我們說的話,我們不敢不聽,因為我們幾乎不懂,內容太專業。其實教育也一樣,但是話題門檻太低,誰都可以表達見解,所以教育經常被說三道四。

而教師是瞭解比較專業的教育規律和理論的。所以在自己子女的培養上,成才的似乎多一些。

所以這提醒我們,做一個學習型的家長。在工作和瑣碎的繁忙中,也去了解一些教育理論,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理論。和優秀孩子的家長多去交流,看看別人的做法(注意參考做法而不要照搬)

另外,還要學習,瞭解自己的孩子。瞭解他們喜歡什麼(不只是知道喜歡吃什麼),瞭解他們擔心什麼嗎。你瞭解自己的孩子喜歡哪個明星嗎?你瞭解他喜歡哪種音樂嗎?你上過B站嗎?知道鬼畜嗎?瞭解他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精神需求和認同嗎?

如果你不瞭解,那麼你和孩子的溝通很有可能會變成你單方面的說教。

如果你不瞭解,你就不能進行有效的獎勵和有效的行為規範。

尾聲

治大國如烹小鮮,教育孩子也可以比喻成做菜。我覺得誰當父母都是沒有經驗的,但是這不妨礙我們先看看菜譜(教育案例,教育理論)不妨礙我們在不斷的反思調整中,把菜做好。

最重要的是不斷的去學,去做,去反思調整。擁有平常心和耐心,而不僅僅是情緒崩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