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逼疯了老师,也逼疯了家长!解锁家长们陪娃背后的“焦虑”!

冬已去、春已至、疫情去、盼开学~


可能最后的三个字“盼开学~”道出了无数家长的心声吧!毕竟家长班的最长考试期限是一个寒假,很明显,今年考题超纲啦!


以前曾经看过,“2019年如果你在微信公众号里面搜索教育+焦虑,你会搜索出10万+以上的文章,一共3470篇。如果你搜父母+家教+焦虑,10万+以上的文章,(就是刷屏的文章)有6751篇。”

我理解家长们的焦虑,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高科技都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节奏——“快”。


生活中我们付钱网络支付“几秒搞定”;娱乐中抖音、快手“几秒钟”就能逗你开心,刺激你的多巴胺分泌;


饮食中只要你头脑闪现想吃啥,并且有钱(这个是必要条件,哈哈!),刚下单外卖小哥就会在不久敲响你家的门,保你来一场饕鬄盛宴!


于是我们也想把这种“快”转移到孩子身上,觉得不学习的娃身上有着可怕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那么陪娃学习就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最近收到许多家长私信,一致的反映着;“老师,你啥时候把孩子带走?我家里的速效救心丸要不够用啦!”


亲爱的家长们,我想对你们说:


01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这世上所有的关系都是指向相聚,唯有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指向离别。


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孩子们现在充满着对周围世界的好奇,爸爸妈妈现在就是他们最大的安全感,就是他们的超级英雄,所以他们会问无数个为什么,新奇的探索着这个未知的世界。


父母们平时很忙碌,为了生活劳累奔波,有时候下班到家孩子已经睡着了,那么面对现在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好好享受与孩子的独处时光呢?


3-10岁是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好的习惯能使孩子有条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合理的配置自己周围的资源,最终受益终身!


有时候你会发现和孩子无法沟通,小家伙说的你根本不懂,那你就要反思啦,你错过了孩子经历的什么?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共读一本书;一起看一部有意义的电影;一起为晚餐准备丰富的菜肴。


在欢声笑语中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畅所欲言,你会发现这个时候你和孩子的心靠的更近啦,你不再是那个严厉的父亲母亲,而是孩子们心底的那个神一样的存在,你也解锁了一个做父母的新模式,何乐而不为呢?


不是说孩子在旁边上网课,你在旁边“王者荣耀、吃鸡”。


你别以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心里都有数。


我班有个孩子面对此情此景问爸爸:“凭什么你们玩让我学习啊?”孩子爸爸当时一愣,被7岁儿子问的哑口无言,从此以后只要孩子学习,全家总动员,学语文时候爸爸负责听写,妈妈和孩子一起写字。


英语课是孩子的主场,上课学完英语回家给爸爸妈妈讲课,还视频教爷爷英语呢!


孩子爸爸说:“我儿子天天回家给我们上课,我们两口子天天上“夜大”呢!”孩子期末考试成绩来了一个大反转,喜人的成绩谁不开心?


中国人的传统可能就是比较含蓄,像“爸爸妈妈爱你”这种话说的人寥寥无几,其实很正常,大家都觉得心里有数就行,说出来酸溜溜的干啥!


那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有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恒河猴实验”。


他们把刚出生的8只小猴和母猴分开,给小猴制作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用铁丝网制作的“铁丝妈妈”,另一个是用软布制作的“绒布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有一个提供牛奶的装置,可以为小猴解决饮食问题。


心理学家本以为铁丝妈妈能够模仿喂奶,一定更受小猴的欢迎。


但事实上,小猴们除了饥饿时爬到铁丝妈妈身边,一吃饱便迅速返回,抱着绒布妈妈,紧紧依偎在它怀里,它们对绒布妈妈产生了深深的依恋。


每当小猴发现自己正面对一些害怕的事物时,它们便很快跑向绒布妈妈,抱住它寻求保护和安慰。


情感需求是我们的基本需求,情感需求最直接、最重要的来源就是父母。我亲爱的战友们,从今天开始给孩子一个拥抱,一句“爸爸妈妈爱你吧!”


02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


事过半年,罗森塔尔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级优秀,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这个实验证明,你想要孩子是什么样子,给她鼓励未来就会变成你想要的样子,教育是点燃一把火,不是熄灭一盏灯。


现在很多家长会扼杀孩子好奇的天性,进而“唯成绩论”,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要给孩子鼓励,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她开心的探索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在她跌倒的时候,满身泥泞的时候给她安全的港湾可以依靠,鼓励她勇敢面对前方的荆棘,胜利的曙光在向她招手。


记得有一次我去“西西弗书店”买书,看到了2幕场景,想分享给你们听。


第一幕——


一个孩子手捧着一本童话故事书,兴致勃勃的拿给妈妈看,激动的准备和妈妈分享,只见孩子刚要开口,妈妈面色俱厉的说:“我告诉过你多少次,生活中就没有什么公主、奥特曼,你看这个书,把那个给我。”


一边说一边把一本实用性(小学生必读书目)书籍扔给孩子。我在想也许这个姑娘未来会有遗憾,也许未来成为个童话故事作者也不一定不是吗?


第二幕——


去过西西弗书店的都知道座位不是那么多,孩子妈妈明显很累啦,那个妈妈一边蹲着一边手扶书架,孩子在津津有味的读着书,时而兴高采烈的遥起睡了的妈妈,分享着故事里的美好。


妈妈在憔悴的面容下依然欣欣然的听着,然后肯定孩子的新发现。


03

父母“和”而“不同”


父母必须是同一战壕的死党,不能各自为战,更不能互相拆台,红脸和黑脸要分工明确。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孩子吃过晚饭后,妈妈让孩子学习,可是这个时间就是动画片播出的时间,孩子自然不情愿,马鞍答应只要写完就可以看,结果孩子应付了事,错字连篇,妈妈恼火,不许看动画片了,并且惩罚加倍写,孩子哭闹不停,妈妈咬住青山不放松,孩子爸心疼孩子,气不过的大声和妈妈嚷:“至不至于”,就让他看一会再写呗。


然后由2个人的战场,迅速变成家庭战争,事情倒闹大了。那么孩子这个时候会怎么想呢?孩子要么容易钻空子,要么就是迷茫失错,要么就是自责愧疚,下次这种情况还会发生。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在全心全意的爱孩子,给孩子全部也在所不惜。父母若是对孩子太过溺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很容易折翼。


家庭中在一些问题上有分歧在所难免,我希望在有分歧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做的事是——维护对方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底线、并且要守住底线。


如果觉得对方处理的不妥当,可以背着孩子进行探讨,进而寻找最佳方案。


教育的终点是孩子,然而起点必须是从家长这里开始。




1、文章重在分享,我们对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保持中立态度,不对其准确性、合理性和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不对因信息不准确、不合理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因使用发生偏差,我们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3、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所有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原作者认为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如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告知,我们立即予以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