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對於一個兩歲半的小孩,該如何教育才是給他最大的愛?

目睹之巔


我的孩子現在已上高中,個人覺得兩三歲的孩子不需要什麼教育,但這時候是人生觀的啟蒙階段,可以考慮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以及尊老愛幼的好習慣!

我結婚後就與愛人商量好,把父母從那個窮山溝裡接來杭州一起生活,至今一直三代同堂,孩子是奶奶帶大的。

奶奶習慣了貧窮的生活,家裡買回來的水果覺得貴,自然是捨不得吃的,都留給孫子吃,慢慢地孩子潛意識裡就認為奶奶是不需要吃的,我隱約感覺到問題似乎有些不對,不得到改變則慢慢會使孩子變得自私自我。

在孩子不滿三週歲的時候,我跟孩子講了一番道理,並做了約定:爺爺奶奶辛苦了一輩子,爸爸從學生時代開始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努力,長大後讓爺爺奶奶過上城裡人一樣的美好生活。現在爸爸做到了,而奶奶卻還是省吃儉用,希望懂事的孩子幫爸爸一個忙,以後買回來的水果必須讓奶奶先品嚐,吃飯的時候好菜必須放在奶奶面前等等。

於是,孩子一直按我要求的做,直至現在,這些瑣碎的約定早已不再是約定,在他的潛意識裡已經有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長輩是用來孝敬的,而不是索取!

儘管父母一直與我們住在省城,我們每年春節也都回老家看望叔伯、姑媽、舅舅、姨媽等長輩,給他們拜年,但我規定孩子未經允許不得收受長輩的壓歲錢。壓歲錢本是中華傳統習俗,是長輩對孩子的關愛與祝福,在物質生活貧瘠的時代,壓歲錢也是長輩對小孩生活的補貼與獎勵,亦或是親戚之間的禮尚往來。隨著改革開放幾十年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現代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相當充裕(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壓歲錢逐漸演變為孩子們相互攀比與揮霍的經濟來源,不僅失去了傳統文化所賦予的意義,反而帶來了負面效應。即使在欠發達地區,根據行為科學家的調查研究發現,壓歲錢對大多數家庭來說,仍然保留了傳統文化所賦予的意義,卻也給部分孩子的潛意識裡養成了一種索取的習慣,而這種習慣會慢慢地萌芽成孩子的懶惰與不勞而獲的人生觀,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因此我從孩子學會說話開始,就給孩子一個嚴格的規定,未經允許不得收受長輩的紅包,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壓歲錢除外,同時我也給孩子分析了不收受紅包的理由與道理:“因為爸爸現在有出息了,回去拜年是為了看望並孝敬長輩,如果收了壓歲包心裡如何過意的去?”所以至今每年開學了同學們比誰的壓歲錢多,他卻不屑一顧,從不羨慕。


育兒可道


我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我的大兒子12歲了我的小孩子已經十歲了,我教育孩子原則是心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壞,長大了能夠適應社會生存就行,至於兩歲半的孩子該怎麼教育?我個人覺得應該是,多陪陪小孩說說話唱唱歌多運動,色彩塗鴉,看圖識物,凡是自己的東西安全的東西都可以給他玩,不是自己東西就要告訴他這東西不是我們的,我們不能玩,就算小孩哭鬧也不要寵他,可以玩一些簡單的玩具,可以看一些低齡小孩的啟蒙教育,以及動畫片,但是一天最多就安排在兩三個小時就可以了,看電視的距離要稍微遠一點,兩米以外。


無花居主人


我們家有一個三歲半的哥哥,一個兩歲1個月的妹妹,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講,談不上教育,如果硬要歸到教育,那應該是啟蒙吧!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高質量的陪伴,而不是陪著,或者教育。

兩歲半,正是大運動能力突飛猛進的時期,是語言爆發的敏感期,這一階段的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越來越強,但語言表達能力還不足以能夠完整描述,會比較容易出現哭鬧、不愛分享、粘人、甚至打人等在成人看來等很可怕的行為。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看護著的耐心,傾聽,尤其是媽媽,可以帶孩子多進行戶外運動,接觸大自然,當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或者情緒時,能夠用心傾聽,陪伴和溝通;同時,要開始立規矩,尤其是安全行為意識的培養。


朋又圈


對於一個三歲不到的孩子,基本上能分清自己與別人。自私的一面也不加隱藏體現出來。能夠辨別喜.怒.樂.等多種表情。行為上處於模仿時期,所以做家長的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待人接物,尊老愛幼等。培養孩子,在某些方面應該有取捨,那些該做,那些不該做應該明白,留一些時間給孩子,別做甩手家長。帶孩子精神與物質同樣重要,愛孩子等於愛自己,孩子培養的好與不好,曰後直接影響到整個家庭的盛衰,所以做家長的應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起榜樣。


寒梅曲苑


尊重他/她,把他/她當做一個獨立的人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