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北大副教授赵某说,宋辽《檀渊之盟》,不是坏条约,真是这样吗?

曾经看央视9套纪录频道的节目,北大历史系一赵姓副教授在《历史的拐点·澶渊之盟》节目中说,北宋和辽朝签订的条约《檀渊之盟》,并不是那么坏的条约。《檀渊之盟》本来是一个以割地、赔款为主要内容的屈辱条约,怎么会是一个不那么坏的条约呢?

北大副教授赵某说,宋辽《檀渊之盟》,不是坏条约,真是这样吗?

然而,一个几乎十战九输的国家,在战争中以较小的代价,换取百年的和平,国家免受兴兵之累,老百姓免受涂炭之苦,就这一点来说,《澶渊之盟》确实不是那么坏的条约。因此,在下也支持赵教授的这个观点,原因如下。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国20万大军南下侵略宋朝,一路势如破竹,打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市)城下,作为宰相,寇准极力劝说皇帝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虽不太愿意,但最后还是亲征了,并亲自登上澶州北城督战,顿时士气大振,人人冲锋陷阵,个个奋勇杀敌,宋军还用飞弩射杀了辽军统帅萧挞览,重创辽军士气,在这一有利时机下,宋真宗派大臣曹利用出使辽营,与辽兵实际统帅萧太后谈判,萧太后担心僵持下去于己不利,便与宋朝在澶州签订了停战协定,史称《澶渊之盟》。

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确定“扬文抑武”的国策后,经过宋太宗时代,到达宋真宗时代,国策的弊端就已经开始显现。最明显的,就是宋朝到了这个时候,哪怕是在战争中,已经不再有大将涌现出来,主持战事的,大都是文臣,澶州之战就是如此,这么一场宋朝抵抗辽军的惊天大战,我们在历史记载中,只知道寇准的功劳,在战场上将军们是如何指挥、如何浴血奋战、将军们有什么具体的战略决策、战斗细节,在史料中,几乎看不到蛛丝马迹,看不到任何让人感受到震惊的战争场面,和将军御敌制胜的勇猛和谋略。

北大副教授赵某说,宋辽《檀渊之盟》,不是坏条约,真是这样吗?

虽然,在澶州之战的记载中,曾经出现过老将军高琼的名字,但之所以出现高琼的名字,并不是因为他作战勇敢,谋略超群,而是他帮助寇准去说服宋真宗亲征,表示皇帝可以放心亲征,他们会全力死战,确保皇帝亲征而去、全身而回,是帮助寇准的说客,是从侧面突出寇准功绩的一个辅助而已,最后战争的功劳,都是寇准的,将军和勇士们都成了炮灰,名字都没留下一个,更别说留名千古了。

这说明宋朝到了这个时候,重文轻武的效果已经达到,就是武将们再也没有兵变的可能了,将从中御,文臣管制武将,武将夺权的危险得以全部化解。只是,武将不能夺权的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不良后果,那就是战场上再也没有振臂一呼、杀声震天的武将的豪气了,武将被扬文抑武政策和喋喋不休的文官压制得低声下气,战场上那些将领们,就不可能再有死战,或战死的勇气了。

既不能出名将,便不能出劲旅,所以,每有战争爆发,十战九败。因此,既然在皇帝的亲征下取得个小胜利,让辽国入侵的势头受挫,乘这个机会签订一个赔钱消灾、花钱买和平的《澶渊之盟》,也不失一种相对较好的结局。所以,赵教授说《澶渊之盟》并不是那么坏的条约,是符合当时军队现状和战斗实际的。

北大副教授赵某说,宋辽《檀渊之盟》,不是坏条约,真是这样吗?

也确实,自签订《澶渊之盟》后,宋朝和辽国近百年时间内,双方友好,没有战争,这给无论是辽国,还是宋朝,都带来了休养生息和经济发展,于老百姓而言,更是善莫大焉!唯一的遗憾是,《澶渊之盟》开了花钱买和平的恶例,以后遇到外族入侵打不赢的时候,就不仅仅是花钱了,还有割地、称臣,牺牲的是国格尊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