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为什么称唐玄宗为“汉皇”呢?

骑蜗牛走高速


长恨歌,恨到了哪里了?其可恨之处在于唐明皇的重色不理国政,又可恨杨贵妃的悲惨之死,更可恨安禄山的祸国之变。

此诗着重讲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二人的最真挚的爱情和杨贵妃死后,君王对她朝思暮想的可怜之相。

只因一贵妃,惹得百官嫉恨,万民怨声。

杨妃被处死,时局稳定后,明皇从蜀地返京,路经马嵬坡勾引伤心事,目睹物是人非,触景伤情,夜晚挑灯不能眠,日思寄望于梦境,一生一死,一别一恨,真情动人心魄。岁月不知年,心中恨思中。

此诗结构完整,语言生动自然,主题鲜明,首尾相应。联想丰富回味无穷。此诗抒情气氛浓重,史实与传说有机结合,想象大胆,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此诗为长篇叙事名篇。此诗是诗人于宪宗元和元年游仙游寺,有感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和民间传说而创作的。它歌颂了爱情的真诚和专一,三千佳丽只宠于一人。又表达了对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与可惜。当然,此诗的悲剧原因,是把杨贵妃祸国,安禄山反叛及贵妃悲死遭遇的结果都归到了唐明皇一人的重色误国之身上。内含可怜,可叹,可悲又含不亏之意。

唐明皇既是真爱的追求者,又是爱情的破坏者,他造就了两位主人公的生死长恨之歌。

作者把唐明皇写作汉皇,不是避讳,也不是假借,乃为实借,实喻,实嫁接,实移接之用词。此借移之用不是盲目随意用的。实是作者对历史汉家一统的追思和呐喊。不单是唐朝可这样借移之用,即是宋明二朝,作者只要有大胆的构思,照样可用汉皇一词。主旨是华夏民族自汉以后的历朝历代均视汉朝为正统的中华民族。即是明朝子民也可说成是汉家子民一样。它如我们说的,我们都是华夏子民,我们都是汉家子民,一个汉字可遮盖并代称历朝为汉民之朝。而唐朝皇帝也可比喻为汉家皇帝一样。所以白居易诗作才会有此喻之用。


福自福地來wjf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这里为什么不用"唐皇"呢?

这里有两个作用:

1.用典故开头,领起全诗。

汉武大帝一日烦闷,命宫里的音乐家李延年献唱,于是他就借机唱了一首《佳人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汉武帝问,真有这样的美人吗?在一旁的平阳公主说,有,就是他的妹妹。一见面,果然佳人倾国倾城,于是纳入宫里,就是后来的"李夫人"。

2.避讳。

《长恨歌》写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事,也含有误国的意思。作为唐朝命官的白居易怎么能直呼其名,说吾皇好色呢?说汉皇和说李隆基难道不怕掉脑袋吗?再说了作为一个唐代的大诗人"师魔"连用词"得体"都不会吗?

所以用"汉皇"既有倾国倾城的典故,又避免了文字狱,岂不妙哉!

其实这也是文学上讲的"障眼法",最主要的目的还是避讳。

其实唐代诗歌中用汉代唐的例子还有,不再赘诉。





风逐月影3


1、汉皇原指汉武帝刘彻,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唐朝人仰慕大汉雄风,因而多喜欢称本朝为汉,在文学创作中常常以汉称唐,于是唐明皇就被称作汉皇了。例如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兵车行》,也有“汉家山东二百州”句子。

2、长恨歌中不独唐明皇被称为“汉皇”,诗中的许多地名也是汉朝的,比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句,唐朝是没有渔阳这个地名的,只有范阳,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是时任范阳节度史。

3、由于诗人所处的朝代是唐朝,用汉皇来暗喻唐玄宗,这样写也是为了回避当今朝廷的讳,借前朝来影射今朝。唐代李白的《古风》之四三:“ 周穆八荒意,汉皇万乘尊”,借用汉朝李延年《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意思,都是假借汉皇的名,实指唐明皇李隆基迷恋杨贵妃误国。

4、也有人认为唐朝人写古题汉府乐留下来的习惯,沿用汉朝名称代指唐朝。



宇宙圆盘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皇,是指汉武帝刘彻。与在这里借指唐玄宗李隆基。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

首先古时候皇帝都是有忌讳的,首先点名写肯定是不合适,那那么都要找一个代替隐喻现今的皇帝。

其次,为什么是汉武帝呢?汉武帝刘彻,征讨四方,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后开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

而唐玄宗守国平疆的功绩可与汉武帝相媲美。

而金屋藏娇就是因,刘彻儿时对阿娇的一段话而成为典故。所表达的情感像极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所以用汉皇比喻再合适不过了。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一点影视界


白居易的《长恨歌》,主题是围绕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展开的长篇叙事诗,虽然主角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但白居易使用的却是汉皇和杨姑娘这样的假名代称。



诗中有两处提到,分别是“汉皇”和“汉天子”。(1)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2)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账里梦魂惊。在这里白居易否认了中心人物的真实身份,这个和我们现在的写作方式是吻合的,虽然素材取自你,但有点“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意思。这样做可以避免祸从口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毕竟唐朝还在,各种势力中很难保证不会一家也没有出来阻止你揭丑杨短的。所以白居易写的是汉皇,你只要正确理解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就可以了,至于他为什么这样写,除了我的猜测,可能还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自身的其他一些顾虑有关,但一定是仔细斟酌后的结果。



这里还有一首同时期诗人韩翃作的七绝诗——《寒食》,他在涉及到皇家的时候和白居易的手法是一样的。我们看作品原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的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到处柳絮飞扬。寒食节的东风吹着皇宫里的柳树,夜色降临的时候我看到皇宫里忙着给皇上的五个大舅哥送蜡烛。古代的寒食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皇家更要起带头作用的,这引起作者内心的不平,但又顾忌不能指摘,所以也是借用汉成帝和王皇后的几个兄弟来讽刺唐皇。即使历史发展到今天,影视作品,文字作品纵然有原型也不会指名道姓的进行创作,个中缘由大家心里都有底,分寸掌握的好了,唐皇也就是汉皇了,张某也许就是张三吧。


斤斗山下


1、借古讽今,委婉含蓄。

再强势的诗人,也避免不了所生环境的制约。生为大唐子民,总不能指名道姓去骂大唐天子吧。那有了委屈怎么办?有了私愤怎么泄?好办啊,借古讽今,指桑骂槐的伎俩便可以耍一耍了。如果有人问起,就会辩解道:没说你,说他呢。再逼问到底说谁,则会说:见过捡钱的,还没见过拾骂的呢?一般具有包容的时代,大家各让一步也就OK了。

2、时代特色,唐人多用汉王借指唐王,已成时俗。积久成习,人家能说得,我就能说得。[呲牙]翻开唐代文著,就会发现借汉说唐由来已久,绝非从白乐天开始。所以《长恨歌》借汉王说唐王也非啥创新,也算是信手拈来吧。再说了,既然说汉成习,语义也就很明确了。同时赞美了玄宗威武如汉天子,也算是对本朝的赞许吧。😄

3、繁荣大唐,也只有强盛大汉与之相比更为恰切。中国历史上常有“强汉盛唐”的说法。无论是疆土之辽阔,还是对外之用兵,甚而国内之繁荣,二者都有相似之处。在唐之前的历朝历代,也许只有汉朝的强盛可以匹敌大唐。所以,唐人用汉来自比,还似乎夹带了些许的自豪。这也许是唐人常常提及汉朝的原因之一吧。

由此看来,白香山的“汉王重色思倾国”,也就是信笔一写,没有多少神秘在其中。他就是写玄宗,只是习惯了不好直呼其名而已。[大笑][大笑][大笑]

下图来自网络 汉天子 汉宫飞燕 大唐贵妃 中国女帝 大唐天子











星穿海底


1、汉皇原指汉武帝刘彻,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唐朝人仰慕大汉雄风,因而多喜欢称本朝为汉,在文学创作中常常以汉称唐,于是唐明皇就被称作汉皇了。例如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兵车行》,也有“汉家山东二百州”句子。

2、长恨歌中不独唐明皇被称为“汉皇”,诗中的许多地名也是汉朝的,比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句,唐朝是没有渔阳这个地名的,只有范阳,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是时任范阳节度史。

3、由于诗人所处的朝代是唐朝,用汉皇来暗喻唐玄宗,这样写也是为了回避当今朝廷的讳,借前朝来影射今朝。唐代李白的《古风》之四三:“ 周穆八荒意,汉皇万乘尊”,借用汉朝李延年《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意思,都是假借汉皇的名,实指唐明皇李隆基迷恋杨贵妃误国。

4、也有人认为唐朝人写古题汉府乐留下来的习惯,沿用汉朝名称代指唐朝。



御前带刀侍卫


前人称赞白居易写长恨歌,非有绝世之才未易到也。他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才华是突出的。这里只谈他为什么在开头一句称汉皇的问题。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两句诗的"倾国".和"御宇"都是有出处的。倾国,全国的人都为之倾倒。"汉书,李夫人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个名叫李延年的乐师,武帝很喜欢他,一天,李延年在武帝面前,一边跳舞一边歌唱:"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对这首歌很感兴趣,于是问,世上真有这样的绝代佳人吗?这时,平阳公主(武帝姐姐)插话道,李延年的妹妹就是这样的佳人。武帝急忙召其进宫,一看 果然是绝代佳丽,于是就将他留在身边,称之为李夫人,很是宠爱。

御宇:"晋书,武帝纪","握图御宇,敷化导民"。意为汉武帝管理国家,教化人民。

这样看起来说的就是汉武帝了,而凭谁看了也明白是说的唐玄宗,大家只能佩服他,起头起得巧妙,也不会说其他了。.





木山文


李唐皇族自称是汉朝前将军李广的后人,毋庸置疑,李广是汉朝的臣子。李唐自称汉皇、汉家表示自己现在是汉室正统,而不再是汉室的臣子。而崔卢等都是汉室的臣子,(李唐初期,因为隋以前崔氏一直排在李氏前,李氏是在北魏后期逐步崛起,因联姻与长孙,宇文,独孤,杨坚成统一利益集团)。

汉朝奠定的利益集团一直到明清之际还在发挥影响力。明末的南京刑部尚书、文坛领袖、独领明末文坛20年的江苏太仓人王世贞、万历朝首辅江苏太仓人王锡爵、文学家书法家江苏长洲人王穉登,清朝中期的吏部员外郎江苏金坛人王澍,依旧按家族在汉朝时的郡望自称“琅琊王世贞”、“太原王锡爵”、“太原王穉登”、“琅邪王澍”。

所以,后世一位伟人说,“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再者,李唐本身就有鲜卑血统,从这一角度也是需要向汉统靠拢。

一点浅见。



雨落一方


首先不单单是《长恨歌》中以汉比唐;大部分唐朝的诗人在诗歌中都特别喜欢“以汉喻唐”。“以汉喻唐”就是喜欢用汉朝的名称典故来反映唐朝的事情,这是唐诗中出现频率极高的现象。

问题中说到的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汉皇重色思倾国”的诗句,将唐玄宗称为“汉皇”;还有杜甫《兵车行》的“武皇开边意未已”直接将唐玄宗比为汉武帝。


原因是什么呢?两个朝代都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比较大的朝代,汉在前唐在后,一是利用前人的事迹来隐喻现在发生的一些事情,或者是缅怀前人的事迹表达自己的情怀。这样的事情现在也大有人在做。

还有就是两个朝代都比较强盛,这种强盛是比较相似的强盛,一个是过去的强盛,一个是当下的强盛,即是一种对比也是一种自居。拿当下和过往的辉煌朝代同比春秋。

唐朝诗人之所以如此,两个朝代的强盛相似有关键的意义所在,有很多当下不便的地方可以用汉朝的事情来隐喻或发泄,当下的局势或是不满,以及自己个人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