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张益达斯内克丶


论诗的主旨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也许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说法,但最准确的只有一种,那就是作者自己的看法。

只有作者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他想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其他人的解读不能代表作者本身。

那么白居易写《长恨歌》是怎么想的?他又是怎么看待自己这首诗的呢?

白居易写给元稹的信中,提到了他自己对《长恨歌》的看法。

也就是著名的《与元九书》:

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着重分析了《与元九书》的前部分,也就是白居易认为的诗歌主张,他认为诗歌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

这时候看这段话,就是白居易说:我的诗,大家喜欢的都是杂律诗和《长恨歌》这一类。他们看重的,都是我看不起的。我看得起的是讽谕诗,很激进很直接,还有闲适诗,很恬淡很舒缓,但直接舒缓这种,大家不太喜欢。现在真爱我的诗,还和我一样活着的,也就元稹你了。但是到了千百年后,还会出现像你这样的人吗?他们会了解我的诗热爱我的诗吗?

老白把《长恨歌》直接排在讽谕诗外面了,而且他对这篇作品并没有那么满意。

《与元九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小故事:

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

就是说有个叫高霞寓的军使,想娶个娼妓,这个妓女就哔哔:“我会唱白居易的《长恨歌》,能和其他同行一样?”于是这个妓女就涨价了。

白居易对这一类事件怎么看呢:

此诚雕篆之戏,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

这种微末伎俩根本不值得称赞,但现在的人就喜欢这样,就重视这样。

所以白居易对这种现状非常不满。

那么我们就大致能知道《长恨歌》想表达什么了。

不是讽谕诗,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不存在批判现实。如果真的是批判现实的作品,白居易也不会轻视自己的作品。

由此,《长恨歌》的主旨清晰起来了:描写爱情悲剧。

皇帝荒淫而误国,是皇帝个人的悲剧。

妃子政治牺牲品,是妃子个人的悲剧。

皇帝与妃子相爱,却天人永隔,是他们爱情的大悲剧。

两个人的爱情和各种错误交织在一起,无奈而痛苦。

这首诗能告诉大家什么呢?白居易不认为这种诗歌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就写了个爱情故事而已,所以批判说可以歇歇了。

错误是谁造成的呢?没有人能说清楚,是皇帝好色产生的?还是红颜祸水论?说不清楚,或者二者兼有。

白居易也压根没想就这个政治事件来一段太史公曰,他最后的感慨还是落在爱情两个字上。

所以穿凿附会的可以在墙根休息一会了,阅读理解做得累不累?

作者自己都那样说了,难道你比原作者都理解他的作品?

我曾赠白居易一个绰号:没遮拦。

没遮拦白居易想搞谁就搞谁,搞得皇帝都很头大,《长恨歌》要是真想批判点啥,估计当朝就被禁了,还轮得到你我在这里哔哔?

---------丸----------


祁门小谢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这首长诗的主旨有二:

一为批判,批判统治者唐明皇荒淫误国。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后,开始不上早朝,不理朝政,把政事全交给李林甫、杨国忠等人。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些诗句描写李扬两人天天唱歌跳舞,寻欢作乐,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二为同情,同情李杨的爱情悲剧。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反映的是马嵬兵变中杨贵妃被赐死的历史事实。唉,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这些诗句表现了李隆基伤心,痛苦与孤独,还有对杨贵妃无尽的思念。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李杨之间在乞巧节那天发下的爱的誓言。

有人说,这两个主旨反映作者白居易创作时的矛盾。其实,我觉得并不矛盾。

批判,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从人民的角度来说,一个帝王由励精图志到玩物丧志,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大唐由盛转衰,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同情,是站在人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帝王李隆基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爱谁不爱谁是他的自由,没必要苛责他。两人的爱情悲剧令人叹息……


融融118


《长恨歌》,看题目——“长”表示时间久;“恨”是“遗憾”的意思;“歌”是一种文体,歌行体的一种。

什么让人产生长长的遗憾呢?诗人白居易写了杨玉环和李隆基的一段爱情故事。

诗歌开篇写“杨家有女初长成”,“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得美,受宠爱,“三千宠爱集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场爱情改变了时人的观念。

极尽恩爱,极尽享乐,然后“安史之乱”了,唐玄宗李隆基带领杨贵妃一行逃往蜀地,行之马嵬,士兵哗变,把这场战乱起因归结到杨氏兄妹身上,“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海誓山盟终成空,李隆基迫于形势下令赐死了杨玉环,“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其后在入蜀路上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唐明皇想起了杨贵妃,他的余生都用来怀念她。但是那又怎样呢?如果时间可以重来,那场死别依然是死别。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慨叹;“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白居易期望;但最终也还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当时不知身为皇帝的李隆基是因为贪恋生命,还是顾及国家,他终究做了帝王做的事情——背叛了爱情。那场死别被人咏叹了千年。

所以我认为《长恨歌》的主旨就是通过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表达诗人的遗憾之情。



好风读书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长恨歌》文末之四句,怕是很难让人忘记吧,我们读《长恨歌》,不知情其何处生,又缘何而终,一个爱情的遗憾,总让人为之潸然。《长恨歌》为什么是情诗不是政治讽刺诗?《汉书 艺文志》言:"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中国古代诗歌,抛却诗歌辞藻声韵,无外乎两个传统,诗言志,诗缘情,自《毛诗序》起,情志合一。于是我们探讨下《长恨歌》的"情"与"志"。

一、《长恨歌》之志:白居易的儒生气质

众所周知,汉武以降,"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来已久,中唐恰逢安史之乱,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儒学复兴义不容辞,白居易作为中唐大历诗风余绪下的成长起来的诗人,面对气骨衰颓的诗歌,一度发动了新乐府运送,以模仿杜甫的现实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的目的就在于服务政治,社会以及教化,这是诗歌的出发点,也是旨归,所以,一篇诗歌如果纯粹吟风弄月,这断然不是白居易想要的。我们回过头来的看《长恨歌》,虽然这是白居易早期的作品,但是不能否认,后期新乐府的思想是凭空而来的,所以,早期的儒学思想必然在他的诗歌有迹可循,也是《长恨歌》里面的政治思想:讽刺唐明皇重色误了一个盛世大唐啊。

二、《长恨歌》之情:哀乐之心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如前面所言。"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诗言志先于诗言情,诗缘情,情从何处来?——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发言为何?为心中志,志之所述,为诗是言、诗歌的内容。简单说,情感,被我们的诗人感受到,转换成想要表达的,就是志,最后写下了的诗歌。没有情感的触动,空言志,是很枯燥的。所以回看《长恨歌》,我们最动人的是情,难道写这篇诗歌的作者白居易是无情的人,借助神来之笔写出虚假文字赚我们的眼泪?要知道,白居易写诗歌,多是改的一字不剩,这些《长恨歌》里的情爱诗句,难道不就是诗人有意为之的嘛?

三、总结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把事情割裂开来,中国古代的思想讲究"和","和才能衍生万物,白居易的《长恨歌》既不是一首纯粹的爱情诗,也不是一首纯粹的政治诗歌。但是必定是情动于中,哀乐于心,才能有所体悟,发而为之言。其言,即《长恨歌》,我认为是一首情感占据主导的爱情诗,政治讽刺的目的,只占据一个次要的地位。


一往文学


《长恨歌》,其主题研究者们流传的约莫着六种:爱情主题说、隐事说、讽喻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与泛主题说;而常见的观点有三:其一是讽喻主题说,认为此诗的是讽喻明皇;其二是爱情主题说,认为《长恨歌》歌颂了李、杨爱情的坚贞不二;第三是将讽喻与爱情融为一体。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据陈鸿《长恨歌传》透露:兄弟伙三人一起“游仙游寺”,说起当年李、杨爱情,相与感叹!白居易受兄弟质夫相邀,写下此诗。

李隆基在位四十多年,开启了开元盛世,使李唐王朝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帝国,与许多卓越的封建帝王一样,他迷醉在自己创建的文治武功、太平盛世中,把国事、边事交给李林甫、高力士这班人,自己呢,以声色自娱,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落得仓皇逃窜。

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皇帝也是人,可惜连自己最爱的人都保不住,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夜半无人私语时,我这皇帝当的还有什么劲儿!


在我看来,白居易这首《长恨歌》,主题就是爱情!对李、杨爱情的歌颂,从纯爱的角度出发,不能因为李隆基是皇帝,就必须牺牲自己最爱的人!假如再来一个盛世,此恨应当不会再有的!

关于《长恨歌》中的恨,历来有不同看法,俞平伯先生认为,,马嵬之变中杨妃未死,而是沦落风尘, 所以“以贵妃之尊乃不免风尘之劫,可恨孰甚焉。”这是对杨妃而言的,另一方面,李隆基却也是睹物思人、愁肠百结,最后恨不能保全杨妃,抑郁而死!

当你不带任何预设的想法读这首诗歌时,也许也能感到那种讽刺的味道,可慢慢静下来,把一份美好的爱情带入其中,便会感到,他们的完美爱情,不也是诗人希望的开明盛世吗?


非诗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名垂千古的杰作,但因其主题至今令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曾引 发过大规模的讨论,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长恨歌》想要表达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讽喻、爱情和多重,我们来一一解读:


爱情主题

《长恨歌》中的一些句子,比如:

“天生丽质难自弃” 、“回眸一 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等句子这些都体现了白居易对贵妃美貌的欣赏和赞美。而诗句: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 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是白居易对李杨之间忠贞不渝爱情的肯定。 而且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些句子足以见得诗人不但对李杨爱情充满了无限同情,更希望他们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和前人作品中赞美或同情李杨爱情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

讽喻主题

《长恨歌》中 :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虽然是客观事情的描述,但是也从侧面批判了唐明皇纵情声色,不理朝政开始懒政,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更是讽谏唐明皇一味宠幸杨贵妃,致使杨氏一门尤其是杨国忠权倾朝野。对于这些事件的态度,很多评论学者认为其实在借用爱情故事对这段爱情进行批判。


多重主题

《长恨歌》中,白居易感情丰富,读来让人爱恨交加,有爱情、有隐事、有讽谕、有婉讽,另外更是满怀感伤。因此大家至今争论不休的原因,是其暗含了多重主题。所以一味地说表述哪种是不确切的。


还有其他主题,望大家来补充~~


妙摘


谢qzuser200835414邀请!

有一句话如果你不陌生的话,那么你便能很好的了解醉吟先生——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如果你明白这句话的道理,就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上去理解白居易为什么写下千古名篇《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开篇便直指唐明皇贪爱女色,然后转锋叙贵妃承万千宠爱于一身,“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读到此间,你可见玉环之美令明皇倾心而痴迷从此不早朝,君王一旦沉迷酒色便意味着懒政,于国而言便是一场灾难。

专宠的结果,便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当杨氏风光之时,偏偏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安禄山,来一场安史之乱,乐极生悲。天下大乱之后,所以的罪恶都归为红颜祸水,爱情的悲剧虽然以贵妃之死拉下帷幕,但是,封建王朝的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的历史教训便留在那里,令人且悲又叹。所以,醉吟诗人便挥毫泼墨写下了一百二十句的长篇叙述诗,咏叹杨贵妃与明皇的悲剧爱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多少深情留不住,此恨绵绵真是永无绝期。爱情是人世间永恒的旋律,上至王公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对爱情的向往也是永无绝期的。此刻,你若有时间不妨打开唐诗与白居易一起重温那长恨歌中的悲欢离合。

时间关系诗略不述,你若喜欢诗便自己走进诗海,去读之品之必得其真谛。

水寒雅芙随笔




水寒雅芙


对于历史上因美人误国的皇帝,人们对他们的态度要么是恨,要么是不屑,要么是觉得可惜,但对于唐明皇,人们更多的反而是同情他。我想,这应该与《长恨歌》有很大关系。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为了应好友陈鸿请求而作。由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当时已成佳话,陈鸿有感于此,有意创作一篇有关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传奇小说,所以说白居易这篇《长恨歌》相当于小说的一个序吧。

这是一首感伤的叙事长诗,其表现的主题思想有讽刺和同情的双重意味。前半部分毫不掩饰的描写了唐明皇荒淫做乐的奢华生活,直接点明那时候唐明皇“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爱美人不管江山的本性,导致国人观念“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大家都想生个漂亮的女儿给皇上,这才是王道。就如我们当今,个别地区孩子娶妻的成本越来越高,尤其是天价彩礼层出不穷,导致有些人会在生男生女上做比较,认为“生女儿赚大了”。总得来说,诗歌的前半部分是长恨的根本原因。

后半部分,作者笔锋直转,重在描述唐明皇对感情的忠诚,着力刻画相思之情。从效果上说,后半部分才是诗歌的精华部分,同情的因素明显的超过了讽刺。但后世有很多人认为,这是白居易受当时人臣的身份所制,毕竟诗歌所述之事过去仅五十余年,你要是通篇讽刺太唐皇帝先人,也是大不敬。但也有不买账的人,比如宋朝魏泰做评时认为,白居易作为臣子在讲述先皇事情用词不当,没有一点君臣之礼。不管怎么说,《长恨歌》问世以来,人们更关注的是唐明皇的儿女情长方面,其误国之实却很少被人提起。这也许就是该诗歌最大的成功吧。

至于白居易朋友后来所作传奇小说《长恨歌传》,笔者是没看过有介绍,不知道是否有流传下来。





戴草帽的小老鼠


这个在网上可以搜得到,大意就是白居易与友人同仙游寺,说及唐明皇和杨玉环旧事,友人鼓励白居易说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

于是白居易便写了这首长诗。

所以,《长恨歌》的主旨与家国无关,仅仅是“情”而已,并不需要过度的解读。

诗里没有政治,没有战争,没有教化,只是简单地叙述一个帝王对深爱的女人的宠爱和思念。

陈寅恪先生根据此诗考证杨玉环进宫时是否为处女有些过,毕竟艺术渲染不等同历史真相。

而其它人非要在此诗中探讨什么不理朝政,任用奸臣,亡国之痛、红颜祸水之类的潜台词更是无稽之谈。

仅仅是爱情而已。

小可曾一度怀疑,白居易中晚年的无限风光和这首诗脱不了干系。因为按正统观点来说,唐明皇是前明后昏,而且大唐的衰落要算在他的头上。所以他算半个亡国之君。

亡国之君,这是任何一个君主都不愿承担的标签。何况后面的那些唐朝皇帝,结果就在朝廷不知道如何挽回君主形象的时候,这首《长恨歌》出现了,诗里把唐明皇描写成一个深情款款的帝王,淡化了他的昏庸与失职。

一个为了爱情而失去江山的帝王,总比一个昏君要强吧?

白居易的《长恨歌》,扭转了皇室的形象,所以皇帝自然对白居易高看一眼,加上他本身也肯和光同尘,所以一路高升不在话下。

一首长恨歌,改变了白居易的命运。

至少小可这样认为!

正所谓

长恨歌中泪纵横,君王何事太深情。

莫言安史负荆罪,拟作风流洛阳城。


亦有所思


《长恨歌》的主题向来有争论,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歌颂爱情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二是批判唐玄宗重色误国。我偏向后一种说说法。原因如下:

一、本文主旨是开篇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重色”两字就是对唐玄宗的定性,自古以来,我们对优秀君王都强调“重德思贤”,怎可“重色思倾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不讲爱情的,讲各安其位,各尽其才,做皇帝的,怎能“不要江山要美人”,睡女人,也不是情之所至,而是为了江山社稷,后继有人,要雨露均沾,绝不可一人专情。

二、从文章的描写来看,文中前面的文字多是情欲描写,和爱情无关,“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是典型的情色描写,用今天的话改写就是:你看她,笑容撩人;你看她,美色无敌。在华清池那温暖的水里,我轻捏着她滑腻的肌肤,让人酥麻。宫女把她酥软的胴体扶到床边,这是我和她的第一次鱼水之欢。她摇摇摆摆,情色撩人,我按捺不住。一夜纵情,体乏无力,日上三篙,我还搂着这美丽的女人。纵情神色的皇帝历来广受批判,何来歌颂。

三、从文中后面的文字看,多半是描写唐玄宗的凄凉,缺少慰藉,这种情感和爱情中的思念相比,还是有差异的。我觉得现代讲爱情中的思念,应是对对方的牵挂和担忧,但文中看不出这种牵挂和担忧。“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这些诗句都是凄清的描写,而非是对对方的挂念,把唐玄宗的处境写得如此凄惨,目的不是为了写他爱情的忠贞,而是为了反思,“要知今日如此,何必当初。”

四、 最后部分,倒是写出了杨玉环的一片痴情,那是告诉我们,唐明皇的“重色思倾国”,是害人害己,让后人引以为戒。“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几句全是以杨玉环的口气说的,或者说是作者为杨玉环说的,让我们深深同情和怜惜杨玉环的一片痴情,让我想起了李商隐的《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综上,《长恨歌》的写的就是:告诫后人,以唐明皇李隆基为戒,不要重色轻德,要以国事为重,否则,害人害己。

皇帝自古以来,就是孤家寡人,没有爱情,没有家庭,没有爱好,有的只是国家。那些附属风雅,艺术才能高过治国才能的,都是不务正业;那些对待人事,不从国家出发,只从个人喜好出发,多半身死国灭。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看法,希望得到的关注、点赞、转发和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