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消化不良會引起慢性胃炎嗎?

隨意120024591


先來糾正一下,首先並不是消化不良所導致的慢性胃炎,而是當胃黏膜有炎症之後導致的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種臨床症狀,而慢性胃炎是臨床上的一種疾病,只有當胃部存在有一定的炎症,損傷之後,才會導致消化不良症狀的發生。

消化不良並不是一種單純的胃部症狀,消化不良是各種胃部消化不良症狀的一個總稱,主要包括有上腹部的飽脹感,輕微的腹痛,噁心,噯氣,食慾缺乏等等。

無論是何種的胃部疾病大多都會有一定的消化不良症狀出現,這主要是因為胃部的炎症導致了胃黏膜對於食物的消化能力下降,從而使得消化不良症狀的出現。

常見的導致消化不良的胃部炎症有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胃竇胃炎,疣狀胃炎等等。除了胃炎之外,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也會導致消化不良的發生。

對於消化不良首先應該從生活飲食上進行改善,如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按時吃飯,不暴飲暴食,多吃一些有助於消化的水果和蔬菜,避免不易消化食物和辛辣食物的攝入。

關於緩解消化不良的藥物,對於胃腸蠕動功能較差的患者可以服用一些促進胃腸道蠕動的藥物,如曲美布丁,莫沙必利,西沙比利等,對於胃酸缺乏,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服用一些消化酶的藥物來促進消化功能的恢復,常用藥物有消化酶片,五肽胃泌素,對於胃黏膜有糜爛,潰瘍的患者可以服用保護胃黏膜藥物,比如果膠鉍,瑞巴派特,鋁碳酸鎂等等。

以上就是小克的觀點,歡迎各位提問和補充,關注小克,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小克大夫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人要生存,就離不開食物,更離不開胃,胃是食物的貯運場和加工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只有經胃消化過的食物,人體才能夠吸收,才可以為人體正常的生命運動提供動力。

  如果胃的消化功能出現問題,那麼是會直接影響到身體對食物吸收的,這樣就無法維繫正常的生命活動了。由此可見,胃的消化功能正常運轉,是多麼的重要。消化不良是胃的一種功能性病變,不過如果胃出現器質性病變,也一樣會影響到消化功能。簡而言之,消化不良是不會無故出現的,一旦出現,就說明胃出現了問題,這時有人可能會想到,是不是因為慢性胃炎引起的消化不良呢?事實上,也的確有這樣的可能,慢性胃炎就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胃黏膜出現炎性病變,那麼顯然會影響到胃對食物的消化,因此也就出現了消化不良的現象。

  消化不良與慢性胃炎之間的關係,一般應該是並存的,不應該存在消化不良引起慢性胃炎,也不能說是慢性胃炎引起的消化不良,這二者之間互為因果。在檢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二種不同的檢查結果,一種檢查說是消化不良;另一種檢查說是慢性胃炎,那麼這也可能只是診斷的角度不同而已,殊途同歸,只要徹底解決其中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也會有相應的好轉。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消化不良是多種疾病引起的持續或反覆發作的上腹部不適,表現在餐後飽脹、噯氣、噁心、反胃等症狀,根據原因不同可分為器質性和功能性兩大類。前者主要為消化系統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肝臟疾病或膽道疾病引起,後者可能繼發於上述疾病引起器質性消化不良或無明確原因導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而慢性胃炎是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改變的疾病。

由上可知,消化不良多是指胃和十二指腸區域的症狀,慢性胃炎更多強調胃黏膜的損傷狀態。消化不良的可能由慢性胃炎引起,兩者的症狀有很多重疊,致使不能很好區分消化不良和慢性胃炎。

長期的消化不良也會引起慢性胃炎。其治療,首先要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清淡飲食,戒菸忌酒,避免濃茶、暴飲暴食;針對反酸呃逆症狀,可使用抑酸藥,H2受體拮抗劑雷尼替丁,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雷貝拉唑等;針對腹脹、腹痛,可使用促胃腸動力藥胃復安、莫沙必利等;長期便秘等不適症狀,可使用微生態製劑,培菲康或金雙歧,調節腸道菌群。

消化不良和慢性胃炎是長久慢性疾病,治療上時間較長,一定要克服焦躁心理,慢慢調理。


藥事健康


消化不良的病因之一就是慢性胃炎,即慢性胃炎有可能導致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症狀的輕重與胃黏膜的病變程度並非一致。


大多數病人常無症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狀如上腹隱痛、食慾減退、餐後飽脹、反酸等。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有貧血、消瘦、舌炎、腹瀉等,個別病人伴黏膜糜爛者上腹痛較明顯,並可有出血,如嘔血、黑便。


胃鏡下可以看到胃粘膜變薄,出現粘膜萎縮改變,這是一種癌前病變,需通過營養管理、藥物治療來逆轉病變,要不然發展下去則可能逐步演變成為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及進展期胃癌。


胃腸疝外科劉星偉醫生


消化不良是一種由胃動力障礙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動不好的胃輕癱和食道反流病。消化不良主要分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質性消化不良。臨床上最常見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很多消化不良的症狀與慢性胃炎十分相似,並且在診斷的消化不良患者中,30%~50%都伴有慢性胃炎。但是兩者的輕重程度並沒有明確的關聯性,而且很多慢性胃炎患者通過給予促胃動力藥,症狀有明顯的改善甚至消失。

內鏡下將慢性胃炎分為非萎縮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兩大基本類型。在人口健康普查中發現,人們大多都存在淺表性胃炎,但因臨床上無症狀,因此無需治療。而消化不良是臨床常見的症候群,國內有研究報道,消化不良約佔消化內科患者52.6%,其中一半以上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臨床上常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患者通過治療症狀減輕,但胃鏡下胃黏膜病變與治療前並沒有明顯變化,這也就提示我們輕度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屬於同一概念的兩種不同表達方式。慢性淺表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屬鏡下診斷,而臨床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也可以說,長期消化不良是會引起胃黏膜病變,導致慢性胃炎的。


健康之初心血管科


功能性消化不良舊稱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組無器質性病變或僅有一般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候群,可反覆或持續發作,中青年多見,症狀以上腹部不適、疼痛、上腹脹,常發生於餐後,或餐後加重,並伴有噯氣、早飽、食慾下降、上腹隱痛或灼痛、噁心嘔吐等。消化不良十分常見,各國報道的患病率在20%~49%之間。一些資料顯示約佔內科門診總數的30%,消化病專科門診的40%~50%。

研究也發現,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與心理因素有關,如個性異常、焦慮、抑鬱,疑病積分明顯高於正常人,其生活中應激事件發生頻率也明顯高於正常人,如家族成員患病、傷亡、失業、失戀等。治療效果與心理因素有明顯關係,可服用舒 消 茶治療,各類慢性胃炎等都可根治,網上可搜到。,故醫生在為患者治療中應十分重視心理因素的作用。

  另外,某些遺傳因素和胃腸激素也與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的關係


陳微231593299


消化不良不一定會引起慢性胃炎,但是慢性胃炎很可能伴有消化不良。具體原因你可以看一下: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淺表性炎症的疾病屬慢性胃炎中的一種。可因嗜酒、喝濃咖啡、膽汁反流,或因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引起。調查顯示,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檢出率達80%~90%,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狀,如進食後上腹部不適、隱痛,伴噯氣、噁心、泛酸,偶有嘔吐。

西藥治療常吃多潘立酮、嗎叮林、莫沙比利等,能較大緩解,但稍不注意就會復發。中醫將淺表性胃炎歸為“噯氣”、“納呆”、“胃脘痛”範疇,因此治療時主要從健脾和胃、理氣止痛、溫中散寒、疏肝利膽這些方面來調理。

調理方為——丁香茶葉飲

原料:丁香茶葉3--5克(以產自長白山藥谷為最佳)

功效:理氣止痛,養胃健脾,抑制幽門螺桿菌活性,固本培元。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堅持1個月,定能見效。

此外,胃病是慢性病,要注意調養。

首先,飲食規律化。其次,注意飲食衛生。再次,少吃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四是,保持精神愉快。

可吃一些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宜吃麵食和軟飯。避免煙、酒、咖啡、濃茶、碳酸性飲品(汽水)、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精神與心理調理。情緒是影響胃病的一個原因,如果長期精神緊張、情緒低落,老被憂愁、悲哀、焦慮、氣憤等不良情緒左右,再加上自身心理承受力又不強,很容易造成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從而導致胃腸道黏膜缺血、運動和分泌失常,發生胃腸道疾病。


隨意120024591


  消化不良與慢性胃炎之間的關係,一般應該是並存的,不應該存在消化不良引起慢性胃炎,也不能說是慢性胃炎引起的消化不良,這二者之間互為因果。


用戶1859972570553876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表層上皮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胃鏡可以發現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出血。可以發生在全胃也可以分別發生在胃竇、胃體、胃底或全胃。

功能性消化不良舊稱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組無器質性病變或僅有一般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候群,可反覆或持續發作,中青年多見,症狀以上腹部不適、疼痛、上腹脹,常發生於餐後,或餐後加重,並伴有噯氣、早飽、食慾下降、上腹隱痛或灼痛、噁心嘔吐等。消化不良十分常見,各國報道的患病率在20%~49%之間。一些資料顯示約佔內科門診總數的30%,消化病專科門診的40%~50%。

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與慢性淺表性胃炎同時存在。據胃鏡檢查統計資料,約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慢性淺表性胃炎,但其症狀多少與輕重程度並不與胃炎病變程度相一致,因此國內外學者多傾向將此類慢性胃炎的症狀納入功能性消化不良範圍,治療亦基本相同。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還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研究表明感染因素,如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與功能性消化不良有關,根除幽門螺桿菌後,部分患者症狀可以緩解。近年來也發現部分患者急性胃腸炎後可以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稱為感染後功能性消化不(PIFD),約25%的急性胃腸炎患者會發展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現此類患者胃黏膜具有炎性細胞核炎性細胞因子表達增加的現象,導致內臟敏感性增高,出現一系列臨床症狀。

研究也發現,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與心理因素有關,如個性異常、焦慮、抑鬱,疑病積分明顯高於正常人,其生活中應激事件發生頻率也明顯高於正常人,如家族成員患病、傷亡、失業、失戀等。治療效果與心理因素有明顯關係,據報道用安慰劑治療有效率可達30%~60%,故醫生在為患者治療中應十分重視心理因素的作用。

另外,某些遺傳因素和胃腸激素也與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其確切的機制尚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

對於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藥物治療原則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用藥要有針對性。根據其突出的症狀,從病理生理的角度選擇藥物。

2. 體現個體化的治療原則。具體病人具體分析,治療個體化。

3. 提倡間歇用藥,避免長期用藥。多數病人治療2~4周即可,僅少數病人需更長時間治療。

4. 胃運動障礙型者,用藥應以促胃動力藥為主,如嗎丁啉、莫沙必利等。胃運動障礙型最多見的症狀為上腹脹滿不適;

5. 潰瘍樣型者,則應以抑酸劑為主,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潰瘍樣型者以上腹痛為主要表現。

6. 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達喜等雖也常用,但居次要地位。研究資料顯示,此類藥物用於功能性消化不良,其療效與安慰劑比較基本相同。

7. 心理治療。 專業醫生心理疏導,必要時給予適量的抗焦慮、抗抑鬱藥物,如羅拉、賽樂特等,常會顯示較好療效。

8. 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如果消化不良症狀經過上述治療效果較差,且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可以進行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研究發現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幽門螺桿菌的檢出率約65%~75%,但此菌的存在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狀的出現之間的明確關係,尚待進一步研究。


健康運動中心馮春雷


感覺消化不良的時候就應該改變生活習慣,改變飲食結構,多吃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年輕人不存在消化不良的問題,消化不良主要是老年人,生理功能退化,對老年人來說消化不良會引起胃酸分泌過多會引起胃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