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膽汁反流”是胃黏膜受損了嗎?有什麼科學依據?

Hello3187

是的,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膽汁反流就是說明胃粘膜發生了炎症。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又被叫做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統最為常見的疾病,引起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病因包括有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長期使用非甾體類的抗炎藥物、不良的飲食習慣、抽菸喝酒、膽汁反流等。

據統計有百分之90以上的慢性淺表性胃炎都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但是這個胃鏡的結果還提示有膽汁反流,所以膽汁反流也很有可能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一個主要因素,因為膽汁是屬於鹼性的物質,而胃內卻是有一個酸性的環境,俗話說“水火不容”,當膽汁遇到酸性環境,勢必就會造成胃粘膜的損傷,從而引起胃粘膜炎症的發生。

慢性淺表性胃炎病伴有膽汁反流患者的臨床表現除了反酸、食慾不佳、噯氣除外,大多還有口苦的表現。


小克醫學

回答是否有胃粘膜受損的問題前,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一下膽汁反流。

正常情況下,肝細胞分泌膽汁,經肝管-肝總管膽囊管儲存在膽囊中,當機體攝入食物後膽汁經膽囊管-膽總管排入十二指腸,促進食物消化。



那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膽汁直接排入十二指腸發揮作用,而十二指腸內的物質無論是膽汁還是食物,正常情況都是直接往下走進入小腸。在胃與十二指腸交界處的幽門括約肌,相當於門的作用,只允許食物從胃到十二直腸,反之則不行。但是當胃的幽門括約肌受損,即相當於失去門的作用,可造成十二指腸內容物進入胃內。

知道了什麼膽汁反流,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膽汁反流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吧!

在正常胃粘膜組織表面,有一層黏液性物質對胃粘膜起著很強大的保護作用。而十二指腸內的黏液亦呈酸性,加上膽汁刺激性強。當出現膽汁反流後,胃內酸性物質增多,加之膽汁刺激,胃黏膜保護屏障被破壞,如果此因素持續存在,就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 造成胃黏膜慢性炎症、糜爛甚至潰瘍,繼而引起上腹痛、嘔吐膽汁、腹脹、體重減輕等一系列表現的綜合徵。



膽汁反流性胃炎可分為原發性膽汁反流性胃炎和繼發性膽汁反流性胃炎:前者為非手術胃發生在過量十二指腸液反流;後者為胃幽門手術或膽囊切除後發生的胃膽汁反流。長期膽汁反流可以導致食管炎、胃黏膜糜爛性、增生性、活動性炎症、胃潰瘍、甚至促使發生胃癌的發生。

膽汁反流性胃炎在肉眼下表現為胃黏膜瀰漫性紅斑、充血、水腫;可見膽汁斑附壁,糜爛及出血,病灶以胃竇近幽門處最明顯。組織學上,胃黏膜層可出現血管充血擴張及炎性細胞浸潤,固有層可水腫;胃小凹上皮可出現增生和腸上皮化生,可伴腺體萎縮;黏膜毛細血管充血擴張或出血。

1.清淡飲食,減少睡前進食,正餐進食後避免立即臥位休息。



2.促胃動力藥物:通過促進胃排空,減少膽汁在胃內的停留時間,促進反流物的排空。

3.結合膽鹽類藥物:通過與膽酸和溶血磷脂酰膽鹼結合,繼而減輕膽鹽對胃黏膜的損傷。

4.抑制胃酸藥:胃酸和膽汁有疊加的作用,對胃黏膜的損傷作用強,抑酸藥對膽汁反流者同樣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