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深圳領頭,珠海崛起,大灣區如何穩住“底盤”?

深圳領頭,珠海崛起,大灣區如何穩住“底盤”?

2020年,製造業仍然是中國城市的重要議題。

1月3日,2020年首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首個議題聚焦製造業穩增長。此前一年間,國內製造業多次亮出“警示燈”——去年上半年,國內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3.0%,尚不足2018年同期一半(6.8%)。同時,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2019年12個月中有8個月製造業PMI位於榮枯線下方。

曾在歐美、日本等國家出現的“工業空心化”問題,開始懸於中國城市上方。在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的研究中,如今,那些服務業佔比較高的城市開始日益意識到製造業的重要性,“現在各個城市在制定自己的戰略時,希望把製造業保持在25%的比例。”

接近全國工業經濟增加值1/10的大灣區,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

在去年初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了大灣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定位,其中就包含製造業轉型升級任務;在此之前,廣東也在不斷強調“堅持製造業立省不動搖”。但去年上半年,珠三角9市除深圳外,其餘8市工業增速與上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

在此背景下,大灣區城市將如何選擇下一步發展重點?上週,廣東省統計局對外發布一則有關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的研究報告,結合去年一系列動作,或許可以管窺大灣區發展方向。

深圳领头,珠海崛起,大湾区如何稳住“底盘”?
深圳领头,珠海崛起,大湾区如何稳住“底盘”?

2018 年珠三角9市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指數 圖表來源:《粵港澳大灣區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研究》

擴容

工業對於經濟穩增長有多重要?

廣發證券(000776,股吧)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不久前分析指出,儘管服務業佔比提升是大城市發展的規律,但增長速度過快往往會帶來GDP增速下降。究其原因,根據OECD國家發展經驗,服務業勞動力生產力水平平均低於製造業40%。因此,“在政策中性的條件下要實現比較快的GDP增長,就要想辦法避免服務業佔比的過快上升”。

在大灣區,這種說法似乎是成立的。

珠三角9市2018年GDP增速與工業增加值增速對比

深圳领头,珠海崛起,大湾区如何稳住“底盘”?

數據來源:《粵港澳大灣區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研究》與各市統計公報

報告以2018年工業增加值為指標,對大灣區城市工業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衡量。將其與GDP增速對比可以發現,在珠三角9市中,包括珠海、佛山、江門、肇慶和深圳在內的5市,2018年工業增加值增長率均高於GDP增長率。換句話說,對於大部分大灣區城市而言,帶動GDP增長的關鍵仍來自工業。

不僅如此,在大灣區,工業表現較好的城市,往往在經濟表現上也較為突出。工業增加值增長率較高的珠海、江門與深圳的GDP增長率在9市中分別位於第1、第3和第4。而排名第二的東莞,工業增加值增速也達到6.4%。

去年,穩住工業“底盤”,在面臨新一輪增長需求的大灣區顯得格外迫切。11月,廣東專門舉行全省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省委書記李希再次強調“堅持製造業立省不動搖”,並指出“把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推進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建設的重中之重”。

廣東提出,將強化廣州、深圳“雙核聯動、比翼雙飛”,推動形成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製造業空間佈局——以服務業著稱的廣州,被納入廣東製造業發展全局當中。

事實上,作為大灣區兩個中心城市,廣州與深圳剛好構成兩種不同發展模式:2018年,深圳成為全國首個規上工業增加值突破9000億元的城市,“中國製造業第一市”當之無愧;而廣州儘管工業增速排名靠後,但服務業“一騎絕塵”,不僅以佔GDP的71.7%比重高居珠三角城市之首,並且在內地城市中僅次於北京,排名第二。

去年,發展“先進製造業”成為廣州的關鍵詞。1月,廣州在多年建設“製造業強市”基礎上,將打造“先進製造業強市”納入六個“強市”建設目標中。3月,廣州率先開啟高新區擴容大幕,廣州科學城面積增長近3倍,隨後,深圳與佛山也開始推動高新區擴容。

但廣州製造業問題猶存。廣州2018年工業增加值不到深圳一半,甚至不敵佛山。在具體產業發展上,主導產業汽車製造業尚未迴歸增長,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去年也出現發展承壓……種種跡象顯示,“雙核”齊飛尚需時日。

提檔

不久前,佛山向外透露其去年GDP突破萬億消息後,被認為是製造業城市的發展樣本。同一天,東莞市委書記梁維東提到,預計東莞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為下一步邁入萬億大關奠定了基礎。

城叔上週剛討論過佛山的情形,現在主要聊聊東莞。

儘管經濟總量上稍遜一籌,但在製造業增量上,東莞毫不遜色——其不僅工業增速超過佛山,若計算5年工業經濟佔GDP比重,東莞從2013年44.2%上升至47.2%,在珠三角9市中僅江門與此類似,在製造業大市中,此種增幅也實屬罕見。

珠三角9市5年間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對比

深圳领头,珠海崛起,大湾区如何稳住“底盘”?

數據來源:《粵港澳大灣區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研究》與各市統計公報

自2018年開始,華為研發中心落戶曾為東莞帶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但這並沒能掩蓋多年來廠租節節攀升為製造業發展帶來的困擾。據媒體報道,屢禁不止的地下黑色廠房租賃市場,讓企業租房成本在短短兩年內最高翻了一番。

但廠租優勢恰是東莞製造業“命門”。

在不少人看來,東莞製造業增長與深圳企業溢出效應密不可分。過去得益於“三來一補”而形成的代工產業鏈,成為承接深圳溢出企業的基礎——數據顯示,東莞外貿依存度從1995年433.8%的歷史最高峰下降至2018年162%;而更為重要的是,與佛山類似,低成本仍是東莞製造業賴以發展的關鍵因素。

這也進一步鞏固東莞產業形態。廣東省社科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曾分析,對於東莞來說,華為是鮮有的,各類中小廠家才是東莞產業主體。

黃群慧在分析中國製造業發展時曾指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並不是只管高端的製造業,而應該是把大量的製造業、所謂的中低技術的製造業,通過信息化、高精尖的技術,去把它融合在一起”。對於面臨“成本窪地”效應減弱的東莞,比起爭奪下一個“華為”,更重要的是在現有加工產業優勢上做文章,推動創新升級。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調研東莞厚街時發現,這個以製鞋和家居聞名的產業一條街,正在發生變化。仍然以老辦法生產加工的企業大幅縮減,並向東南亞地區轉移;而成功實現數字化轉型的企業才能實現發展。

但總體而言,大灣區城市企業技術改造仍然較為緩慢。

2018 年珠三角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分項指數

深圳领头,珠海崛起,大湾区如何稳住“底盘”?

圖表來源:《粵港澳大灣區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研究》

上述研究報告對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四市的工業經濟創新發展來源進行了分析,在企業研發人員、企業研發投入、企業研發產出、企業研發機構、企業技術改造和企業創新環境6個指標中,企業技術改造是廣州、深圳得分最低項,在佛山、東莞,該項得分僅高於企業創新環境。

四座城市2018年企業技術改造指數

深圳领头,珠海崛起,大湾区如何稳住“底盘”?

數據來源:《粵港澳大灣區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研究》

“一說高端化,就是智能化。還有無人駕駛汽車,其實這個市場很小,或者短期內根本看不到實實在在的需求。所以,應該把傳統的製造業和信息化、服務化、綠色化,結合起來。”黃群慧指出。

趨勢

大灣區城市制造業發展仍需注入新的思路。而以14.1%稱冠大灣區城市工業增速的珠海,則以“黑馬”之姿提供了一種參考。

2018 年大灣區工業增加值增速對比

深圳领头,珠海崛起,大湾区如何稳住“底盘”?

圖表來源:《粵港澳大灣區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研究》

珠海工業增加值從何而來?根據當地媒體報道,2018年,珠海實現裝備製造業工業增加值增幅達8.6%,在珠海支柱產業中,生物醫藥產業增加值增幅達到27.3%,成為帶動珠海工業經濟的有力“推手”。

除了珠海多年積累的生物醫藥產業基礎外,與澳門對接,使其有了又一個發展突破口。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曾分析指出,香港、澳門被認為擁有高校、科研、金融、國際化等方面的優勢,珠海則優先在航空航天、裝備製造、智能製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領域謀劃佈局重大產業項目,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隨著大灣區建設的提速,珠港澳之間的產業聯動,正成為一種趨勢和共識。

以落戶橫琴新區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為例。截至2018年11月底,產業園累計註冊企業達107家,其中澳門企業26家。產業園還與澳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成立研究院,為產業發展提供科研支持。

不僅是珠海,城叔與多個專家溝通時,他們對珠三角的一致感受是,當地已經形成很好的產業配套和協同效應,而在大灣區背景下,還應進一步放大此優勢。

大灣區城市間的互補性究竟有多強?報告比較了9市區位商(當地產業產值/全國產業產值)大於1的產業,除廣州主導產業分佈比較均勻外,其他8市均有所不同。

深圳领头,珠海崛起,大湾区如何稳住“底盘”?

2018年廣州和深圳區位商大於1的製造業行業分佈情況 圖表來源:《粵港澳大灣區工業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研究》

比如,深圳以計算機、通信及電子設備製造業為主,珠海以化學、金屬和醫藥為主,佛山主要是金屬礦物、電氣和紡織,而東莞則是造紙、皮革和文教,其餘城市特色產業分別為惠州的石化、中山的紡織、江門的鐵路和食品以及肇慶的木材加工。

與珠海類似,江門正成為珠三角地區另一個製造業增長極。在2018年實現9.4%的工業增速後,去年,在大灣區基建提升利好下,以軌道交通為主的裝備製造業進一步迎來利好——一個例子是,為廣珠城際鐵路生產12列CRH6-200動車組,為中車廣東軌交車輛有限公司帶來了落戶江門以來最大訂單。

數據顯示,去年1-8月,江門裝備製造業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5.33億元,同比增長16.1%。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