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深圳,逼走的不僅是華為!

在深圳,流傳著一個勵志又可悲的創業故事:

一個深圳商人,10年前,以80萬元的總價賣掉了一套自己在南山的大房子,還掉銀行貸款後,手拿著剩下的60萬元去創業。經過這幾年努力,白手起家的公司終於開始走上了正軌。辛苦打拼賺到了400多萬元純利潤。然後,他用這些錢做首付,把自己當初賣掉的那套房子又了買回來。

深圳,逼走的不僅是華為!

這樣的環境,不把華為逼走才怪!

華為出走,深圳受傷

最近,關於搬遷到東莞松山湖一事,華為官方已經對外給出了明確回覆:“華為松山湖基地建設已有一段時間,早已在深莞兩地安排正常通勤用車,華為松山湖南方工廠早已正常運轉,均為正常業務佈局。”

而早在今年4月份,任正非也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華為總部基地永遠在深圳”。

但這並不能打消大家的疑慮,因為在市場看來就是一句話:華為出走,深圳很受傷。

深圳,逼走的不僅是華為!

不可否認,“逼走”華為的原因很多,但高房價、高地價絕對是其中之一。

時至今日,很多人都對深圳樓市的瘋狂記憶猶新,這漁村流行著一句話:本來可以靠買房掙錢,卻偏要裝X買股票搞創業!

如今的購房人群,和股市6000點時在證券營業部看到的那群大爺大媽,表情似乎都是一樣的。

當然,很多人都離不開房地產,華為也是。

深圳,逼走的不僅是華為!

2015年,華為旗下的綠苑公司在東莞買下兩塊商住用地,總建築面積約31萬㎡,樓面價基本也就2000多元/平。這個價格,在深圳,後面再加個零,也未必能拿到。

產業空洞化

但低價有低價的原因,華為遷莞,最高興的當然是東莞。

在華為要搬遷的消息傳出之際,東莞喜滋滋地對外宣佈了一組數據:

在2015年企業納稅排行榜上,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位列主營業務收入和納稅兩個第一。官方未公佈具體數據,但估計營收已到千億級別,納稅額在20億元左右。

要知道,2014年華為東莞的納稅額還在10名開外,只有2.4億元。一番騰挪,這條“巨龍”給地方帶來的好處已經逐漸顯現。

深圳,逼走的不僅是華為!

而在此之前,華為不僅為龍崗區帶來了稅收和工業總產值的貢獻,也因華為在高新技術產業的地位,坂田街道乃至龍崗區也逐漸獲得全國乃至國際上的關注,間接推動了龍崗的舊改及城市更新項目,另外,還給房地產市場帶來了巨大的購買力。

但凡事都是一柄雙刃劍。

日本在經濟泡沫時期,許多實體經濟產業將自己的工廠搬到了例如中國大陸這類勞動力更便宜的地方,導致了日本產業的空洞化。

所以這一幕,似曾相識。

畢竟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會生生不息。華為的文化和人才資源,就是華為的核心和優勢,而這種資源並不是目前的東莞、惠州等深圳周邊城市,靠著“產業輻射”這個詞,就能完整提供的,他們即使房價夠低,也無法匹敵深圳對知識人才的聚集力,因為幾個城市在公共配套、發展空間、無地域主義氛圍等等方面,差距太大。

深圳,逼走的不僅是華為!

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更多的產業轉移到大都市衛星城,深圳的神話也將不斷的延續,不管是城市化方面還是房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