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隆慶皇帝朱載垕其實是個大智若愚的高手

隆慶皇帝朱載垕其實是個大智若愚的高手

隆慶皇帝朱載垕

隆慶皇帝明穆宗朱載垕,是嘉靖帝朱厚熜第三子,明朝第12位皇帝。

嘉靖帝生在湖北安陸興王藩邸,因為堂哥武宗朱厚照沒有兒子沒有親弟弟,嘉靖帝作為武宗的堂弟成了皇位繼承人。嘉靖帝14歲進京當皇帝,一開始 就忙於大禮儀之爭,大婚後一直沒有生出兒子。一直到嘉靖十一年,嘉靖帝滿了25週歲還沒有生育。這讓嘉靖帝很是擔憂,搞了很多偏方,又是跳健身操、又是吃各種藥、又是祈福。要知道,嘉靖帝是家中獨子,有個哥哥很小就死了,嘉靖帝要是生不出兒子,就要步武宗的後塵,死後這皇位就得傳給六叔益王朱祐檳家了。

可惜那個時候沒有莆田人開的不孕不育醫院,不然嘉靖帝不差錢。一直生不出孩子,這可如何是好?他的前任、堂兄朱厚照就沒有生孩子,生不出孩子是個大問題。這段時間,因為生不出孩子,嘉靖帝還是比較謙虛老實的。

好在天不絕人,後來有人向嘉靖帝推薦了江西貴溪龍虎山的道人劭元節,經過劭元節一番裝神弄鬼,嘉靖帝竟然生出了兒子,而且八、九年內生了八子五女。看來這個劭元節是個不孕不育專家,倘若放到現在,開個不孕不育醫院肯定能賺大錢、發大財。

不過,到嘉靖四十五年底,嘉靖帝駕崩的時候,其他兒子都死光了,只剩下三子朱載垕了。嘉靖帝的父親興王朱祐杬,一共生了4個子女,但只有嘉靖帝得以成年。嘉靖帝忙了一輩子,最後就剩下朱載垕這根獨苗。不是兒子們不爭氣,實在是嘉靖帝許多事情做過了份,天怒人怨,遭到了報應。厚德載物,厚熜只能載垕。總算有兒子繼承皇位,嘉靖帝也算死能瞑目。朱載垕沒有當過皇太子,因為嘉靖嚇怕了,前面立了兩次太子,不就都死了,後來再也不敢立太子了,怕一立太子太子又會死;所以老三朱載垕從小就很少能見到親爹,道士說二龍不相見,嘉靖帝就不敢見兒子,也基本不聞不問兒子家的事,以至於皇孫萬曆帝朱翊鈞出生好幾年了,嘉靖帝都不知道,隆慶帝朱載垕只有兩個兒子,那麼嘉靖帝也就只有兩個孫子。

繼位之前的朱載垕是比較可憐的,生母杜康妃早年失寵,父親嘉靖帝對自己漠不關心,哥哥弟弟姐姐妹妹陸陸續續死的一個不剩。16歲時,朱載垕才被封為裕王,相比算是很晚了,在裕王邸生活了13年才於29歲那年當上皇帝。

隆慶皇帝朱載垕其實是個大智若愚的高手

期間有個搞笑的事,說是朝廷應該給朱載垕的歲賜連續3年沒有下撥給裕王府,這可急壞了裕王朱載垕,王府實在揭不開鍋了,朱載垕就籌措了1500兩銀子找人送給了嚴嵩的兒子嚴世藩,嚴世藩這人垃圾到了極點,收了嘉靖帝兒子的錢還到處炫耀,說連皇帝的兒子都要給我送銀子,你們不送怎麼行?上述總總,可見當皇帝前的朱載垕活在怎樣的壓抑之中。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年底,嘉靖帝死了,享年59歲。有人說,嘉靖帝是被海瑞上的《治安書》氣死的。這時,已經沒有別人搶皇位了,29歲的裕王朱載垕作為皇子,沒有經過太子的位子就登基做了皇帝,這在明代是罕見的。

上臺之初的形勢是相當不樂觀的,國內各種矛盾和危機,朝綱頹廢、官吏腐敗、“南倭北虜”之患、民不聊生之苦等等。朱載垕即位後,次年改元隆慶,朱載垕又被稱為隆慶皇帝,在高拱等人的操辦下,朱載垕開啟了史稱“隆慶新政”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父親嘉靖帝給他留得不只是爛攤子,也給朱載垕留了些正面遺產,比如得力的大臣徐階、李春芳、高拱等內閣輔臣,人才是第一寶貴的資源,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火。這些人都得到隆慶帝重用。

即位後,隆慶帝馬上糾正其父嘉靖帝的弊政,之前以言獲罪的諸臣全部召用,已死之臣撫卹並錄用其後,據說這兩項是根據嘉靖的遺詔執行的,但不管是不是遺詔,按照隆慶的寬厚性格,即使沒有遺詔,隆慶帝很可能也會陸續糾正,比如他的曾祖父朱見深,特別愛做平反的工作。隆慶帝脾氣好,對大臣也愛護,廷杖大臣這樣的事情在嘉靖時期常有的事情,但隆慶帝下不去這個手,有一次大臣在他面前爭論的口水橫飛,吐到隆慶帝的臉上,也沒有關係。

我研究明史發現,明英宗朱祁鎮、明憲宗朱見深、明穆宗朱載垕這三位很像,性格溫和,待人寬厚,頭腦簡單,心地善良,不愛主動惹是生非,最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不管怎麼說,必須致力於解決困擾朝局多年的“南倭北虜”問題。隆慶帝採納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的建議,與蒙古俺答議和,並有俺答封貢,外患問題算是得到了基本解決,從此蒙古人很少會來騷擾,為什麼?因為騷擾的目的本是要茶葉,現在通過議和,實現了和平要茶葉,就沒有必要武力來搶了。還有一件大事,隆慶元年(1567年),隆慶帝宣佈廢除海禁,史稱隆慶開關。大明朝又開始有了朝氣。

隆慶皇帝朱載垕其實是個大智若愚的高手

值得一說的就是隆慶開關。明太祖在洪武四年,頒佈海禁令,“瀕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後來福建等省沿海走私活動增多,早前朝廷也爭論過,但是始終沒有開禁。

隆慶帝上臺不到一個月,就昭告群臣:“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當時的福建巡撫就上書,建議海外貿易合法化。隆慶帝馬上同意廢除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東南沿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明朝出現一個比較全面的開放局面。

學者王裕巽經過分析認為,從1567年到1644年這段時間,海外流入大明國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只不過,後來清廷又禁海,這一禁就禁到1840年代。200年閉關鎖國,可惜啊!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人用堅船利炮敲開了中國的大門,我們說的鴉片戰爭,英國人是不承認的。當初英國政府等西方列強當局主要是想和清朝進行貿易,希望能在中國定居,能在北京設個大使館。在英國人的連打帶嚇下,清政府被迫同意開放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五個城市,是為五口通商,當年這被認為是國恥。

隆慶帝輕輕鬆鬆就同意了開關,同意了對外商業貿易合法化。對外交流,對外開放是近幾百年來的趨勢,我們在清末被迫開放過程中,或許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但這個傷害總是要面對的,自立自強、積極主動,傷害就小一點。

就像一個人得了病,諱醫忌藥是不行的,良藥苦口,早喝早好。清末一批仁人志士就提出要師夷長技,轟轟烈烈搞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對外開放的潮流已不可阻擋。

時至今日,不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都在積極努力推進改革開放事業。通商的五口,今日無不以當年作為五口通商城市感到驕傲,無不以開近代風氣之先覺得自豪。

159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寫了一封親筆信,派使者送給大明的萬曆帝,信中表達了英國和明朝更好開展貿易往來的願望。

隆慶皇帝朱載垕其實是個大智若愚的高手

伊麗莎白 萬曆皇帝

隆慶皇帝朱載垕其實是個大智若愚的高手

伊麗莎白給明朝的信

由於使者遭遇不幸,信沒送達,後來該信被保存在英國國家博物館。1986年,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邀請英國女王訪華,女王將該信作為禮物送給李先念主席,遲到了300年的信終於由女王親自送到,成為兩國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話。官方也承認收到了一份大禮。我想,這封信一定是隆慶開關的結果。

說隆慶帝無能,我認為是不妥當。據說隆慶帝的確不善於表達,第一次上朝,竟然沒有說一句話。父親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兒子隆慶帝好不容易同意上朝了,居然三棍子打不出個悶響,群臣急得沒有辦法,徒有失落。

有不少史學家認為,隆慶帝的一生,基本上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張居正主持修纂的《穆宗實錄》對隆慶評價極高,意思是說,隆慶帝比較寬厚,安靜,知人尚任,識大體,不折騰,故天下太平。我認為這是比較中肯的評價。

所謂能力,有識人馭人之能,有親自操刀之能。有的人,他不懂得怎麼打戰、籌糧、出謀劃策,但是他能識人,能團結一批才俊為自己所用,比如漢高祖劉邦,他說的: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隆慶皇帝朱載垕其實是個大智若愚的高手

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有的既能團結能人,又能親自操刀,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有的人會做事卻無團結英才的本領,但他能衷心耿耿服務老闆,這樣人的往往能成為一方骨幹,比如朱元璋的養子沐英等。有的人自己有點小聰明但是容不下能人,比如嘉靖帝朱厚熜;有的人自視甚高但實際又沒有本事,比如崇禎帝。有的人知道自己無能,但是不想作為,比如萬曆帝。

人生其實也就是這麼個情況,自己會做的,自己做;自己無能力,但能找到會做的人,且容得下,留得住。

隆慶帝無疑就是第二種人,知道自己幹不了親自操刀的技術活,沒有祖上洪武、永樂大帝的本事,那就讓大臣們做,放開手腳讓他們做。前面提到隆慶手下的大臣徐階、李春芳、高拱,還有張居正,這一個個都是獨當一面的大才,終明一世而言,這幾個人都是排在很靠前經天緯地之才。

這些人才在隆慶手裡也的確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尤其是帝師高拱,此人雖然有些驕傲,但是思路清晰、作風硬朗、敢說敢作,是隆慶朝的臺柱子,據說從小缺少父愛的隆慶帝一度打心裡把老師高拱當作父親,時不時地會向高拱撒個嬌。試想,一個領導手下團結了這麼多能人,這個領導的水平如何就不言自明瞭吧!假如這些人是在崇禎帝手下,會是怎麼樣呢?今天殺一個、明天殺一個,總能敗光。

有史學家說,隆慶帝一朝沒有什麼風浪,在位6年碌碌無為,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一代庸主。如果以王朝出了大事然後把大事平定下來作為高度評價標準,那實在是不應該的。

我想起了良醫治未病的典故,扁鵲的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剷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

隆慶皇帝朱載垕其實是個大智若愚的高手

扁鵲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症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使鄉里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扁鵲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扁鵲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癒,所以扁鵲聞天下。

隆慶帝最大的愛好是美色、喝酒、遊玩,駕崩的時候只有35歲,是過渡縱慾掏空了他,老朱家好不容易在嘉靖帝手上活到59歲(不上朝換來的),是堂哥武宗壽命的兩倍。明朝的皇帝都比較短命,除了朱元璋、朱棣父子,後世皇帝沒有人活過60歲,基本在三、四十歲就玩完了。孝宗、憲宗、英宗、代宗、宣宗都沒有活過40週歲,隆慶帝的早逝,讓這個趨勢一下回到解放前。好在兒子萬曆帝又活到58,但萬曆帝以後全是40歲以下的短命鬼。

隆慶帝在位只有6年,筆者看過《穆宗實錄》,剛登基不久就不願意召見大臣,為此有大臣上疏,說君臣暌隔可不好。隆慶帝對政治談不上濃厚興趣,但總體上能保持政權的協調運轉,對大臣信任有加,任期內雖有大臣相互傾軋,但這基本都在可控範圍內,該離開朝廷的離開了(比如徐階),該留下來的留下了(比如張居正),所以是正常的。

可以說,隆慶帝缺乏具體處理政務的能力,但是他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並能採取其他辦法補救,應該是屬於大智若愚的人。

我學明史認為,作為皇帝,隆慶帝比父親嘉靖帝能容人、比堂伯父武宗能耐得住寂寞,比兒子萬曆帝能駕馭群臣,比玄孫崇禎帝鎮定。他不善言辭,抓大放小,沉湎玩樂當甩手掌櫃,這本是明朝皇帝的優點,而史學界卻認為這是他最大的不足。

嘉靖帝一輩子與天鬥、與群臣鬥,鬥智鬥勇,據理力爭、寸步不讓,取得了大臣群死群傷的輝煌戰績,但鬥了一輩子,上蒼就給他留了朱載垕這麼一個兒子,而且這個兒子的性格和嘉靖帝截然相反,少言寡語、與人為善、不愛惹事,而且隆慶帝在工作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真是造化弄人。

客觀地說,隆慶帝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但交給他兒子萬曆帝的攤子是重新裝修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