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于敏構型氫彈優勢大,對此你怎麼看?

黃樂論Jeffrey


威力最大的在俄國,小型化最好的在美國。于敏構型是我國氫彈的構型,要知道氫彈這種核武器的小型化非常難做,很多時候做到了小型化,但是威力也會銳減,既能保證小,又要保證威力大,世界各國都在想自己的辦法,但是核武器的構型是最高機密,互相之間不會共享,因此在美國和蘇聯的構型之外,我國想要氫彈和小型化,就必須要自己設計構型。

圖為美國核導彈內的W88彈頭,他平時和導彈是分裝的。


于敏構型的產生,使得我國可以擁有小型化和大當量的核武器,在一個不到一噸重的彈頭內,設計出爆炸當量達到70多萬噸的核彈,這並不容易。但是于敏構型的優點在哪裡?在於可以長期儲存,世界五大常任理事國雖然都是使用氫彈戰備值班,但是他們的大部分彈頭和彈體是分裝的,除非是不能拆卸的液體燃料洲際導彈,但是那種導彈儲存時間較短。在戰時,這樣的導彈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進入戰鬥狀態。

圖為W88導彈的結構。


而我國的于敏構型不同,他可以讓導彈搭載著彈頭長期儲存,這樣在作戰的時候,就不需要重新裝填彈頭,吊出彈藥庫直接就能上車發射,這樣的速度和效率要高很多。有些人認為于敏構型是改變了元素的半衰期,這不可能做到,現代科技做不到,但是結構的改變和設計,使得導彈對於儲存條件的要求降低,使得導彈的裝填速度加快,這是可以做到的。

圖為俄羅斯的亞爾斯導彈,俄羅斯有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導彈。


至於說于敏構型的威力大,現在還不知道,因為核武器的當量只有少數人知道,知道了也沒法說,但是有一點可知的,那就是威力最大的核武器在俄羅斯,所以于敏構型肯定不是威力最大的構型,也肯定不是小型化做的最好的構型,因為美國的核武器彈頭更輕更小,所以于敏構型應該是一種在威力和小型化上都做的不錯,但是分別不如美俄的構型,也還算是不錯了。

圖為我國東風31A核導彈,他可以長期戰備值班,導彈和彈頭可以一起裝上發射車。


海事先鋒


氫彈構型是國家絕密是不可能公開的,網絡上的氫彈構型大部分是推測。除了相關研發專家,設計製造氫彈的工程人員外沒有人知道中美氫彈構型之間的優劣,亦不知道于敏構型優點如何?科學是拿事實說話,推測的事物只能片面的說明問題。于敏,鄧稼先的確在我國氫彈研製工作中做出傑出的貢獻,是功臣。我們拿核試驗歷史事實來說,不講氫彈原理試驗,中國的第一顆氫彈要比其他核大國的氫彈更先進更實用。美國的首顆實用型氫彈在地面試爆,當量大,但很笨重,沒有空投。蘇聯首顆實用型氫彈,在飛機上空投但威力比中國氫彈小近一半。英國首顆氫彈只能算是大型加強彈。法國首顆氫彈比我國的重,用氣球吊裝空爆,威力比我國的小些。由此可見,我國於敏,鄧稼先設計的氫彈小巧,比威力大,實用性好。這只是以其他四個核大國首顆氫彈(美蘇均不包括氫彈原理試驗)相比較得出的結論。


天授大業-告成


這是寫完了整個答案後加的:文章比較長,請耐心看完。

首先,任何氫彈的結構無論是哪個國家都沒有正式公佈過,對於中國往往更是一個情報黑洞,更加不會公佈這類的絕密信息。

因此在武器圈外討論氫彈結構就是一個笑話。


其次我們的氫彈技術從本質上是落後於國外各國的。大家不要妄自尊大、夜郎自大、目中無人……


那麼現在W君來講講對於軍事情報分析的過程中遇到了消息來源不準確或者消息根本無法證實的情況下應該怎麼得出相對準確結論的一般方法。通過這個方法我們來倒推中國的氫彈到底在世界上的技術水平是怎樣的。這個方法也適用於其他各種武器技術水平的推導。


氫彈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幾個大國都承認他們有氫彈,但是具體的氫彈測試信息並不對外完整公佈,氫彈的結構材料技術都僅僅存在於幾個簡單的原理圖上(而且這些原理圖的誤導性很大),各種技術上情報上政治上的壁壘導致氫彈的準確信息成為迷霧。因此氫彈可以說是一個情報黑洞。


在這種情況下W君的數據庫就會引入一個決策分析模型進行不確定性決策分析(或許有點枯燥啊):

簡單的說就是上面的一個公式,通過計算機的迅速迭代分析各種可能性,基本上從幾百萬遍的數據組合中就可以計算出一個比較接近於真相的結果。


在這個公式裡面W、A、S體現了不確定分析的三個要素決策變量、隨機自然狀態、總價制度。決策變量A是我們可以知道的一些零星的資料信息,不保證正確也不確定完全不正確。隨機自然狀態S則是目前所發生的決策分析相關事件的隨機態。


我們目前能得到的相對比較準確的信息是:

  • 世界上有幾個國家氫彈試驗成功
  • 氫彈的爆炸當量大部分已知(核試驗監控臺網數據進行佐證)
  • 各國國家核試驗的頻次
  • 各國投放核武器的載體資料
  • 各個國家公佈的核武器數量
  • 核裁軍中銷燬核武器的數量/進度/費用
  • 各個權威專家在公開媒體上對核武器所發表的言論

……

依據這些零碎的信息,我們可以帶入計算模型勾勒出一個全世界核武器的簡單圖景。


那麼結構優勢怎麼判斷?

很簡單了,最終核武器的結構優勢無外乎體積、重量、威力三個要素:體積和重量越小越好,威力越大越好。


那麼所謂的于敏結構和泰勒烏拉姆結構可以從現在的資料中推導出來。先說下中國的結構于敏構型的氫彈於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進行氫彈原理試驗,當量30萬噸。1967年6月17日由飛機空投的330萬噸當量實戰型氫彈試驗成功。當時使用的載機是從蘇聯直接原裝進口的圖-16轟炸機,這種轟炸機的最大載彈量為9噸,但是其武器艙掛載能力為3噸多一點,因此可以推斷第一顆氫彈的重量小於3噸。

在軍博裡H639-23的等比例模型上可以看到氫彈的基本外形,如果加上當年助降的降落傘等設備這枚氫彈或許是相當巨大的。同時推斷美國的第一枚氫彈62噸噸重量,于敏結構在小型化上有了一定的優勢。但很多人對氫彈的瞭解似乎就停止到這些里程碑式的資料上。


為何美國第一顆氫彈重達62噸呢?美國的第一顆氫彈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很多人都不清楚。

這是美國第一顆氫彈的實驗裝置,類似於鍋爐的金屬桶狀物體就是氫彈的本體了。由於其聚變燃料使用的是液態氘,因此這種構型的氫彈叫做——溼式氫彈。液態的氘需要極低溫度保存,因此大部分外圍設施(重達50噸以上)都是冷卻設備。

最後這個氫彈爆炸當量為1040萬噸TNT當量。

但這樣的爆炸裝置顯然不具備實戰特性。但有必要指出的一點——這個65噸重量的核裝置就是典型的泰勒烏拉姆模型。泰勒烏拉姆模型處於保密狀態。

很有意思的是美國的這個溼式的氫彈模型並沒有實戰意義,直至1953年蘇聯另闢蹊徑採用氘化鋰進行了乾式氫彈的實驗取得成功,才使氫彈可以投放到戰場上。當年的氫彈代號叫做Sloika,是一種蛋糕。

蘇聯利用分層的核材料進行逐步引爆直至點燃最下層的氘化鋰發生聚變反應。這個結構當年並不保密,但由於材料特性爆炸過程中氘的聚變量相當的小,這枚氫彈的爆炸當量僅僅為40萬噸。當時蘇聯認為氫彈實用化很難達到100萬噸TNT當量以上。

但Sloika模型中用到的氘化鋰固體給了美國人以啟發(這是中情局獲得的最有價值信息之一),迅速的改進了泰勒烏拉姆模型,將液態氘換成了固態的氘化鋰。這樣美國的氫彈小型化也就完成了。泰勒烏拉姆結構先天的更加容易利用固態材料。


那麼泰勒烏拉姆結構的實質是什麼?


氫彈聚變的本質在於氫原子(氘)受到能量激發導致氫原子之間進行聚變。這種能量激發主要來自於三點,燒蝕壓、等離子壓、輻射壓。但是燒蝕壓會使材料過早的分崩離析碎成碎片而等離子壓則會使核材料等離子化導致反應終止。因此更好用的是輻射壓。利用輻射壓可以深入到核材料物質內部激發核材料的聚變反應。那麼X射線就成了最好的選擇(原子彈爆炸本身就可以產生大量X射線)

泰勒烏拉姆模型本質就是利用彈體內結構匯聚X射線到聚變材料的模型。在典型的泰勒烏拉姆模型中X射線引起的瞬間光輻射壓是14億倍大氣壓。達到了140太帕。

這個模型就很符合W80這類的核彈頭的設計了。


說回于敏結構

于敏結構本質上還是雙球起爆的氫彈結構。在回憶錄《我的1967》中這樣記載:

試驗那一天,火箭取樣隊只留下我一人,火箭發射隊留下了鄭隊長和一名戰士,八院留下了3名搞遙測的人,其他人都去了白雲崗參觀場。零前20分,我們留下的人都進工號隱蔽起來,關嚴了防護門。
閃光過後,我迫不及待地衝出工號,跑到工號頂上,往東一看,但只見靶心上空低處飄動著一朵小小的蘑菇雲。
我心裡咯噔一下:糟糕!甲球響了,但沒有引爆乙球,此次氫彈試驗失敗了。我急忙跑進工號,想制止鄭隊長停止發射遙測火箭,但為時已晚,兩枚遙測火箭都已經發射完畢。我懊悔不已。
當然,兩枚遙測火箭測量的數據都是零,兩枚取樣火箭採集的都是本底樣品。
這是核試驗以來,第一次遭到失敗。任何科學試驗,失敗總是難免的,核試驗也不例外。

“甲球響了,但沒有引爆乙球”,說明我們的氫彈內部結構是一個雙球結構。

這樣推斷于敏結構可能是這樣的

W君認為誰更有優勢?

早期研究氫彈的模型過程中於敏結構顯然更加簡單利於操作。其X射線透鏡的設計會在小當量氫彈的構成中取得一定優勢。

但當聚變材料裝填量需要進一步擴大的時候,于敏結構的劣勢就體現出來了,這種結構的劣勢是無法將X射線匯聚到更大體積的聚變材料上。因此會導致氫彈的當量走到最後會有一個天花板。


其實這種于敏構型在美國的很多氫彈中也有使用,同樣泰勒烏拉姆模型的氫彈我們自己國家也有大量的裝備。說兩種構型的優劣實際上是談不上的。

其實中國最新的北光之星氫彈,也是採用的泰勒烏拉姆模型。而美國的W88核彈則又是使用了類似於于敏構型的結構。


看完這個回答,大家是不是可以自己判斷一下了呢?是不是感覺殊途同歸了呢?


再多說一句,現在氫彈裡面用的聚變材料是氘,這是一種穩定的同位素沒有半衰期。所以不存在過期一說。


軍武數據庫


氫彈在世界上只有兩種構型,一種是美國人的泰勒·烏拉姆構型(TU構型),另一種就是于敏構型,雖然很多人現在對於敏構型都不屑一顧,斷言稱這一構型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沒有優勢。但是我想說的是,氫彈作為這個世界上最絕密的技術,我們這些凡人能知道多少?說于敏構型不存在或者很爛的人他們的科學依據在哪裡?連美國人都說于敏構型是天才的發明,中國人為什麼要打自己的臉?我個人對氫彈肯定也是不瞭解的,但是我們從祖國研製氫彈的歷程來分析,就可以得出于敏構型確實有其獨到的優勢!


(氫彈原理都是用原子彈爆炸擠壓熱核材料聚變,只是其中各種材料的結構位置數量有所不同)

美帝第一枚氫彈"邁克"有足足的82噸重,當時沒有飛機可以運送,只好放在馬紹爾群島的埃尼威托克珊瑚島引爆,實際上這隻能算是一個熱核裝置,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核彈,而他們第一枚可以實戰的氫彈也足足有21噸重。反觀我國的第一顆核彈知道多重嗎?一噸!用轟6甲運輸空投的,一上來就是實戰型的小型化核彈,這個起點有多高不言而喻,和美國人一直服役到1991年的MK28核彈頭是一個等級的,而美國人是經過了數百次的核試驗才將自己的核彈頭縮小到一噸的級別,我國的第一枚核彈一上來就是一噸級的實用武器級,在當時中國那麼落後的工業體系和材料科學條件下能製造出這麼牛逼的東西,這不能不說是于敏構型的天生性優勢!

(美國第一枚實戰氫彈,21噸,這麼個大傢伙)

(我國第一顆氫彈,1噸,這麼個小傢伙)

我們再來看研製時間,美國人花了7年2個月,蘇聯人花了6年3個月,法國人花了8年6個月,英國人花了4年7個月,而我們中國人只花了2年8個月。這其中的技術來龍去脈我們可以捋一捋,美國人花了大把心血研製出來,先是被蘇聯人偷走學了一波,然後教給了英國小弟。而法國人1960年就研製成功原子彈,比中國早了四年,但是卻在後面被中國人反超了,當時的中國被美國和蘇聯全方位封鎖,想要從外界得到技術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美國人的TU構型幾乎不可能傳到中國來,因此于敏構型是絕對存在的而且是完全獨立自主發展出來的,而法國人的技術來源最大的可能就是基於大陸平衡政策的英國佬在加入歐共體上被法國人卡脖子後做出的交換。所以氫彈原理其實就是美帝和我兔兩個國家分別突破並獨立發展出各自構型的。

(我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

對於敏構型最大的爭論點就是其在小型化以及維護性上是否高於TU構型,核彈頭的小型化主要包括了兩點第一就是小型化扳機,第二才是先進熱核彈頭的設計,這兩者缺一不可,而在這之外又受制於工業水平和材料科學的先進程度,所以美國人在先進核彈頭小型化上確實比中國要先進,W87核彈頭重量在200到272千克,中國的最先進水平相當於W78水平,大概在300到400千克之間,與法國人相當。但是並不說明美國人的構型就優秀,而於敏就落後,要知道我國的核試驗次數只有美國人的幾十分之一!

再說維護性,其實核彈原理就是三相彈,TNT引爆原子彈,原子彈再引爆核聚變,TU和于敏兩種構型雖然不同,但是原理基本還是相似的,而且核材料也是一致的,壽命主要取決於其元器件的老化以及核材料的衰變期,這些我覺得五大流氓應該都差不多,不會存在什麼差異,說全世界只有30枚實戰氫彈在中國的我覺得也是誇大其詞。我國於敏構型的優勢主要還是起點高,減少了核試驗次數,為國家節省了一大筆經費,而且在小型化上與TU也不相伯仲!于敏老先生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科學家,不僅是國寶,也是世界級的大師,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軍史吐槽君


說到氫彈,現在網絡上爭論最大的就是美國的T-U結構型(泰勒-烏拉姆型)和我們國家的于敏構型了,關於于敏構性氫彈,絕大部分人都是認為最大的優點就是能使我國的氫彈長久保存,因為于敏構性氫彈解決了元素半衰期的問題,從而使得我們國家的氫彈能更加的易於保養和維護!

對於于敏構性氫彈,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先說明我沒有對科學前輩有任何不敬,希望某些人不要亂扣帽子。首先我可以肯定的是,

我們國家的氫彈結構確實是與西方國家的T-U型結構不一樣的,我們確實獨立掌握了一種完全的核彈小型化技術,這個從我們國家試爆的第一科氫彈就可以證明,因為以我們當時的能力,是不可能做出美國的T-U型結構氫彈的,因此我們的氫彈技術的的的確確是第一無二,自己掌握的,這裡再次向那些工作在一線的科學前輩致敬!

其次,我上面說到的氫彈結構技術,就是被大家成為的于敏構性,但是我個人認為,于敏構型的優勢不是什麼獨一無二的延長氫彈的保存,改變元素的半衰期,

元素的半衰期是其本身固有的特性,是發生在原子核內部的事,怎麼可能人為的改變?就算是在今天,也沒有技術能做到改變元素的半衰期,更加不用說是在上個世紀中葉了,可以說如果真的能改變元素的半衰期了,那麼這種科學成就可以比肩牛頓和愛因斯坦。

還有一點,官方貌似從來沒有說過我們的于敏構性氫彈是可以改變元素的半衰期的,關於于敏構型的眾多報道以及資料,更多的是來自於自媒體和一些所謂的專家,

所以于敏構型氫彈的偉大之處就在於這是我們國家自己掌握的氫彈技術、核彈小型化技術,而不是什麼比美國T-U結構更加新進、更加易於保存氫彈的技術,相反,我們的氫彈小型化技術還落後於西方,也就是于敏構性氫彈技術沒有網絡上說的那麼厲害,因為DF31上面的核彈頭質量大概700Kg左右,爆炸當量最大可達70萬噸TNT,而美國的W88核彈,質量只有360KG左右,爆炸當量最大47.5萬噸,明顯美國的核彈小型化技術要強一點。我知道我這樣說很多人又要噴我了,但是這就是事實!

最後來說氫彈維護問題,現在很多人覺得美俄都把氫彈銷燬了,只剩我們還有氫彈,這個說法是錯的,如果說美俄銷燬了大當量氫彈,那麼還說的過去,現在美俄處於戰備值班的就是氫彈,或者說,五常現在使用的核彈全部都是氫彈,原子只是三哥、巴基斯坦這樣不入流的核國家玩的氫彈原料現在是使用氘化鋰,在反應的時候會產生氚,而不用實現就加入氚了,因為氚的半衰期只有12.5年,這個不容易保存是真的,但是現在氘化鋰的基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再說一遍,氘不是放射性元素,沒有半衰期,這個希望大家不要再噴了!


哨兵ZH


全中國懂于敏構形的不會超過10個人,出了中國沒有,一個都沒有,如果有人家早下蛋了。一幫白痴談什麼氫彈?


亢龍有悔44


氫彈是內爆式的,這個都是公開的,但是具體如何構型,目前都是機密,能造原子彈的國家不一定能造氫彈,原因就是如此。中國能在那麼落後的條件下能造出氫彈,而且一上來就可以用飛機攜帶投放,更是難上加難,不管于敏構型先不先進,就憑在那麼艱苦條件下能造出武器化的氫彈,于敏居功至偉!


一小百姓


于敏構型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創造的奇蹟!是在TˉU構型外另一種獨創!此點是世界公認的!由於特殊原由只能寫到此!!!!



221369258


現在已知的歐美氫彈都是T-U構型,還有一種千層餅構型已經被證明是不能實現大當量聚變的。

有沒有于敏構型還是個未知數。但是從中蘇核技術交流情況來看,蘇聯提供核技術的時候,蘇聯已經實現了T-U構型氫彈的試爆。根據于敏事蹟的介紹,于敏進行的是計算任務,解決核聚變的參數。氫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核裂變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如何持續多久,使得聚變發生。

如果於敏構型真的存在,也應該是T-U構型的改進。如果說有優勢,倒不見得。中國的氫彈小型化很晚才實現。這種延遲是否就說明中國的和美國的有差別?不能。因為中國的核試驗次數很少。數據肯定不如美國豐富。美國說中國涉嫌竊取美國氫彈資料也不會是空穴來風。

因此說如果確實有于敏構型,應該和歐美的T-U構型差別不大。因此也不存在中國的氫彈保存時間比歐美的更長久。


天明遙遙山海關


我覺得我是胡侃。

提問題的胡問,回答的亂答。

這種國之重器,那個明確知道結論的敢在這裡回答你?

就於敏構型和TU構型而言,在目前公開的資料中,並沒有明確的差異。

至於是不是隻有中國有氫彈,我認為你想多了。氫彈這麼落後的武器,五大誰還用?

大家不都是三相彈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