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鮮卑族人為什麼都是複姓?並且都很牛逼很有意境的樣子,比如:拓跋,慕容,宇文,獨孤?

故鄉的豬1980


鮮卑族是我國古代遊牧民族的一種,在整個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添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崛起於蒙古高原,後來在東漢時期分為兩部,後因他們主要居住在烏桓山和鮮卑山,所以也有了烏桓族、鮮卑族的名號,主要被當時的匈奴奴役驅使,所以從這一點來看,烏桓族,鮮卑族,乃至當時的匈奴,都有大體相同的文化根源。

而鮮卑族獨特的姓氏文化,還要從孝文帝說起,作為我國曆史上知名的少數民族政治家,父親是當時的獻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5歲就已經繼位,由於母親被賜死,所以當時他的權利也由祖母代為執行,在祖母的影響下,孝文帝也進一步進行了文化改革。

儘管是少數民族血統,但是他前衛的思想,絲毫不影響在位的改革舉措,不僅鼓勵革除鮮卑舊俗,而且積極推行改良措施,在他深刻認識到當時中原文明的先進之處時,積極鼓勵鮮卑人學習漢語,並且改穿漢服,為了進一步促進民族融合,他不僅以身作則,改用漢姓元,而且鼓勵通婚,極大地緩解了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

起初孝文帝也並沒有定姓,後來為了能夠凸顯貴族的社會地位,同時對那些有功德之人加以褒獎,所以孝文帝就應廣大貴族們的要求,制定了姓、族。其實這是一種變相的人才激勵制度,以姓定族,根據歷代功績大小區別。

據《魏書·官氏志》載,此八姓“皆太祖(拓跋珪)已降,勳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

根據當時孝文帝的意思就是為了防止所有人混為一談,根據《魏書》記載

定出姓族,“班鏡九流,清一朝軌”,以免“清濁同流,混齊一等”

畢竟當時古代人們看中的莫過於社會地位,而社會地位的高低比表面上來看是姓氏差異,但是實際上背後所存在的貧富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毫無疑問,根據社會貢獻來確定家族地位,不僅在當時,哪怕放到現在也是極其公平的,古代商業遠沒有現如今發達,所以只要社會地位足夠,社會財富的獲得,也就是水到渠成的。

就拿題主提到的複姓慕容,他們祖先實際上被稱之為東胡,更具史書資料《晉書·慕容廆載記》

“世居北夷,邑與柴蒙之野,號曰東胡”

說的就是鮮卑慕容一族祖先的由來,而東胡呢,指的是包含了眾多大小部落的東胡聯盟,當時主要盤踞在北方山區,內部包羅萬象,種族構成複雜,關於最終姓氏拓跋、慕容、宇文、獨孤的由來,實際上就是當時部落的名稱,當時分佈在東部的部落就被稱之為宇文部和慕容部,分佈在西部的被稱之為拓跋部,乞伏部和禿髮部。

之所以當時的鮮卑族能夠成功的統治中原王朝,與他們學習先進的中原文明有著極大的關係,孝文帝當時改進姓氏的漢化措施,極大地促進了民族融合,縱觀清朝時期,滿族統治中原,兩者還是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如果當時的滿清能夠以一種交流的態度,積極與中原文明融合,而不是採取強制性措施招致反感,相信也不會落魄至此。


歷史紅塵


沒啥稀奇,我們這一個村都姓慕的,姓赫連的,都知道他們祖先是鮮卑。

還有更古老的姓,蚩姓。


奔跑的羌刀刀


有一些姓氏讓人一聽就感覺很高大上,比如像慕容、宇文和獨孤等姓氏,只要一聽到這種姓氏,瞬間規格就提高了一個檔次。但是這些姓氏的來源都是鮮卑族人,難道說鮮卑族人連自己姓什麼都可以高人一頭嗎?

其實這只是一種假象,不論任何的姓氏,能在大家的口中朗朗上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被提起的數量比較多。

如果單純只是好聽的話,我們的字典當中可以組合起來的高端姓氏太多了,但是又有幾個人知道呢。

就拿慕容這個姓氏來說吧,所有知道慕容氏的人,幾乎都是因為金庸金老爺子吧,如果不是《天龍八部》當中的慕容復,誰會知道慕容居然也是一種姓氏。

說白了就是影響力的問題,就是因為聽的人多了,所以大家才會熟悉,正是因為熟悉,所以才會朗朗上口,才會被這麼多的大眾所接受。

也許慕容覆在天龍八部當中並不是什麼好人,可是南慕容、北喬峰直接就成了大家對於武林的口頭禪。

於是姑蘇慕容就成了一個很神秘,卻又意境很高的這麼一個姓氏,神秘是因為慕容家族一直想著推翻大宋,重顯自己鮮卑族人的輝煌。

也就是說整個鮮卑族人只剩下仨瓜倆棗,依然不忘記要復興自己的鮮卑美夢,這種精神讓大家感覺到很刺激、很帶感而已。

而宇文就更出名了,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隋朝是如何滅亡的,就是宇文大將軍親自動的手,將隋朝的皇帝隋煬帝直接砍死,於是才出現強盛一時的大唐。

再加上無數的電影電視,更是將宇文這個姓氏推到了風尖浪口。

就算對歷史不瞭解的朋友,也有無數的朋友玩過軒轅劍吧,宇文的大名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呀。

說白了就是宇文這個姓氏,不論是從歷史上,還是在遊戲當中,更或者說電視劇中,直接讓人熟悉到吐為止。

獨孤這個姓氏就更不用說了,前一段時間的電視劇《獨孤天下》裡面所講的就是獨孤家族的興起。

說實話這樣的姓氏,其實也只是兩個字組合在一起而已,真正讓大家念念不忘的是這些姓氏背後的故事。

鮮卑族人自從自己的國家被滅掉之後,一直在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的鮮卑再次復興,可是卻又因為種種的原因,或者說鮮卑的歷史已經成為了過去。

不論鮮卑族人如何的努力,最後的結局依然是水中月、鏡中花而已,慕容復一輩子都為了自己家族的興起,實際上卻因為自己的執念,讓慕容家族直接斷掉了傳承。

宇文家族想在這個亂世當中大展身手,卻被大唐李氏直接奪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可以說罵名自己背了,可是好處卻被別人搶走了,而獨孤家族也只是為他人做嫁而已。

可以說我們現在聽到的這些所謂的很有意境的名字,其實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而已,大家所認為的意境只是對於故事當中的主人公一種認同。

就好像我們一提到南宮,就會想到武林世家一樣,這幾乎成了一種本能。

當然了還有一些朋友直接提到了這樣的問題,日本的姓氏當中幾乎都是複姓,有沒有一種可能是鮮卑人直接跑到日本發展生存呢?

這個問題其實就很難回答了,畢竟鮮卑族人一直想著是復興自己的鮮卑國家,既然要復興,肯定是偷偷摸摸的,誰知道這其中有什麼關聯呢?


虎頭山小妖


除了漢族,少數民族大多都是複姓或四字姓名這個特點。

中國的少數民族在使用漢姓之前,大多是複姓或者是有這個特點的名字模式。比如彝族的阿達子楚、吉克雋逸,比如傣族名字軒轅拉鼓,比如歷史上的耶律大石,比如日本姓氏名字。漢族的單字姓氏是周代姓氏大爆發後逐漸演變出來的。原本與少數民族是一個特點。

有人說古代沒有民族概念,那是無知。古代的姓氏最早就是民族標誌,由於是以血親家族為單位集中生活的,而且是到達了民族規模的家族,所以一個族群就是一個姓氏。個人沒必要使用姓氏。比如夏后氏,姒姓,就是代表中國沿海支大鯀後裔,父系基因為O1的都是夏后氏。又比如桃花石是西域稱呼中國的,實際上是華婿氏和陶唐氏兩個名稱組合而來,是陶華氏或者唐華氏的意思。也是科舉第三名探花這個詞,代表內陸支老三苗蠻分支。同時他們也是有苗氏。姓為姜或姬、姚。

姓代表母系,氏代表父系。今天民間涉及傳統文化的內容時還是以氏相稱,比如寫個天地國親師的對子都是以某氏門中開頭。反而是學術層面、官方首先使用混亂了。古代一般母系姓為單字,比如姬姓、媯姓、姒姓、姜姓、姚姓、贏姓等。父氏通常是雙字,防風氏、有扈氏、陶唐氏等等。當然也有單字的情況,比如山西陶寺遺址明顯就是陶唐氏使用陶氏這個詞。德意志自稱達氏蘭,實際就是達氏,蘭指國家。猶太叫九,也叫九韋氏。只不過習慣上雙音節更普遍。有扈氏、有苗氏就是強行雙音節的體現。(注:有苗氏應該是它稱和後稱,就是後來才命名的,三苗也是。實際上苗蠻自己稱苗為秧,比如祖先神姜秧,秧與苗同義,但苗是出自貓叫聲,應該是後來才有的。在藏族和苗族裡基本是秧這個語音,就是說三苗叫三秧才對。實際是指后稷子孫)

周代之前族群有姓有氏,個人有名字,父子採用連名製表達關係。這種方式在很多少數民族裡至今還保留著。比如臺灣原住民和涼山彝族。歷史上各少數民族也都是這種親人連名的方式。西方人也是,而且西方人各種血親連名之後使得名字很厄長。漢族在周代打破了族群集中生活的狀態,小家族不得不開始使用新的姓氏去區分,於是各自根據家族源流、地名、官名、職業名等等取了新的姓氏,也造成了姓氏大爆發。漢族的父子連名制沒有了,但名和字分立的文化很可能是這個文化的遺留,名代表父輩,字代表子輩。

漢族這麼演進了姓氏,漢文化又強勢,這就使得後來的少數民族也有了屬於小家族的姓氏。比如完顏氏、耶律氏以及鮮卑姓氏慕容、拓跋、獨孤等等。這些姓氏通常都是古代重要的傳承詞彙,所以少數民族的姓氏名字是具有歷史文化屬性的,不像漢族名字更多是根據字義、語音自由取名的。漢族保留的複姓也具有歷史文化屬性,比如司馬、上官、歐陽等。西方的姓氏名字也是古詞彙為主,所以西方人名姓氏也可以用來破解古文化。就是說鮮卑的獨孤、慕容、拓跋、宇文都可以根據語音去解讀其文化、民族根源。比如獨孤就是毒蠱,出自北三苗。比如拓跋是馱八,指馱著八芒星太陽,可以理解為鳥馱者太陽,也可以理解為在四方形祭祀臺上祭祀太陽神。佛教阿彌陀佛就是這個意思,米為太陽,佛為四。同時漢字四就是這個意思,四方形祭祀臺上有八芒星。在良渚遺址的鳥符刻畫上不僅有四字,其階梯式臺階就是祭祀臺,也是早期金字塔不斷由縮小的四方形祭祀臺壘高的由來。可見,所謂少數民族只不過是由於歷史原因潰逃出去的、被髮配出去的、沒能返回的,實際深層文化都與華夏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為何 姓 多為單字,氏多為雙字。這其實是古人的一種樸素科學認知。最早的古文化可以通稱為薩滿文化,薩滿文化是以日月為核心的萬物有靈崇拜,帶有強烈的生殖崇拜,是一種巫文化,同時也是樸素的科學探索意識。陰陽平衡思維可能非常早就有,比如男性生殖器崇拜是出自母系社會的,你可以理解為女人的喜好,也可以理解為陰陽平衡。後來內陸支脫離九黎自成一派,採用女性生殖器崇拜為主。所以漢族重玉璧。也被稱為女媧之腸。就是說原本屬於九黎是伏羲代表,脫離九黎成女媧代表。而沿海支是男性生殖器崇拜,但是夏代帝王卻稱呼為母系的後。單數為陽,雙數為陰。可是母姓都是單字,這就是一種陰陽平衡思維,所以父氏就必須是雙字雙音節。如果沒有特定的原因沒必要這麼統一的設置。古代君王自稱寡人,實際上寡是指婦女,而且古代封王也是單字王為高層級的。比如秦王李世民。可見都是有講究的。漢族最後姓氏更多采用單字估計與自己體系早期的女性生殖器崇拜有關,與玉璧為大有關。正因為如此,才會使得有意無意的把姓和氏搞得含混不清。

我覺得現在非常需要恢復姓和氏的雙軌制,母傳姓,父傳氏,互不干擾。兒女既有性也有氏,可以解決重名嚴重的問題。母姓要傳下去就必須生女兒,父氏要傳下去就必須生兒子。同時也符合男女平等的這個時代思維。


國病


答案非常簡單:歷史都是人創造的,如果覺得某些元素(譬如姓氏、國家)等很有逼格,原因只有一個——這些元素的背後,肯定有非常厲害的狠角色。

言歸正傳,我們從鮮卑這個民族開始挖掘起。想要了解鮮卑族人的那些複姓,必須先要了解鮮卑族“都是怎麼來的”。

根據一些史學家考證,歷史上的鮮卑族來源於西伯利亞大陸。早先的西伯利亞地區,氣候遠遠比現在溫暖,所以更為宜居。在氣候劇變,極地變冷後,古代西伯利亞人中,有一小部分從北極地區遷徙往南,逐漸進入氣候更為適宜的亞洲,並與東夷、炎黃等部落混血,從而成為中國文明的締造者之一。

這些史學家認為,如今俄語中的“西伯利亞”,即為“鮮卑利亞”,意為“鮮卑人的土地”。當然,這個論調的爭議比較大,我們暫且不下定論,還是從這些南下的鮮卑人說起。

在和漢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鮮卑人與漢人不斷融合,最終被漢文化漸漸同化。最終被史冊所記載的鮮卑貴族,一共包括鮮卑六部。它們分別是:

東部鮮卑三部:段氏,慕容和宇文,

中部鮮卑兩部:拓跋和禿髮,

西部鮮卑一部:起伏鮮卑,

吐蕃化的鮮卑:吐谷渾鮮卑。

段氏鮮卑是少數民族中最早南下的,很快就融入在了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中,他們是大理段氏的祖先。金庸小說筆下的段譽、一燈大師段智興,其實都是鮮卑人的後裔。

慕容鮮卑,也是比較早漢化的一支鮮卑部落。生活在西晉王朝的右北平到上谷一帶。喜歡漢文化,愛戴漢族的步搖帽,又稱“步搖鮮卑”。慕容鮮卑建立起了燕國。同樣的,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裡邊,一心想復國的慕容復,就是根正苗紅的慕容鮮卑。

這個事就有點尷尬了。在《天龍八部》裡,慕容復和段譽打得你死我活,但放到歷史上,只能給他們一句話的評語:“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同樣是鮮卑人,幹啥非得打得你死我活呢?真是的。

宇文鮮卑與隋朝、唐朝,都有著很深的淵源。隋唐的大將軍宇文化及武藝無雙,一度位極人臣。後來卻被竇建德攻滅,最終全家被殺。其中的一個旁支被保留了下來,便是後世的契丹。

換句話說,《天龍八部》裡的蕭峰,祖上也是鮮卑人。整來整去,都是一家親戚。。

拓跋鮮卑所建立的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而北魏孝文帝拓跋弘,堅定不移地選擇了漢化,否則中國的長江以北,鬼知道會成為什麼樣子,說不定會和“法蘭斯斯坦”“德意志斯坦”變成一個德行。

禿髮鮮卑,源於拓拔鮮卑,早在東漢末年、三國初時,拓拔部的禿髮匹孤率領部分部眾遷至河西(即黃河以西的地區),活動於甘肅和青海一帶,開創了禿髮部,該部曾以西平(今青海西寧)為都城;東晉十六國時期,禿髮部被鮮卑乞伏部建立的西秦消滅。

起伏鮮卑的記載較少,比較缺乏存在感。但吐谷渾鮮卑可就不一樣了。唐詩裡就有這麼兩句非常帥的記載:“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這就證明,吐谷渾是他們當之無愧的領袖,否則絕不可能得到“喜提唐詩”的地位。

所以,我們的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單單就以鮮卑族的這幾個分支而言,慕容鮮卑建立了燕國(前燕、後燕等四個帝國),宇文鮮卑位極人臣,最後還衍生出了契丹族,段氏鮮卑當了皇帝,吐谷渾鮮卑是威震一方的諸侯。個個都是狠角色,沒有一個是吃素的。

正是因為有這些名垂青史的大人物,才讓這些稀有的姓氏被人所熟知。因為人們對這些姓氏瞭解很少,一共就聽到了那麼幾個名字,還個個都是皇帝、大將軍。在大眾的心目中,這些姓氏的逼格,自然就上去了。

而且金庸老先生,還給這些姓氏狠狠添了一把柴。宇文鮮卑的後裔,與慕容鮮卑的後裔,被譽為天下齊名的兩大高手。這逼格是不是更上了一層樓呢?


渭水徐公


據《廣韻》,宇文即俟汾,老朽認讀它是阿爾泰語之唉布斯,其意為草。

慕容即木倫,阿爾泰語之河。它們一直駐牧遼西大淩河流域,古屠何國即他們所建,屠何即陀羅亥,大人之意,《山海經》已記載此大人之國。大人是尊稱,不是髙個子。


用戶3253102189658


上古華夏子孫有姓也有氏,而氏多為複姓氏。例如公孫氏丶司馬氏、有巢氏、盤古氏丶康回氏丶柏皇氏丶方雷氏、公共氏丶伊祁氏……。

而姓則是部族的宗支的代稱,描繪某一部族和某一國家時都冠以姓。例如上古時的孤竹國,國主為檀氏,屬子姓,就可以說有國名曰孤竹,其國姓子。《山海經》有時也是這樣介紹各方國的,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鮮卑源於華夏,鮮卑人自遠古以來就屬於華夏文明的邊緣人群,所以剛進入中原時還保有華夏文明的遠古特質,其姓氏也多為複姓例如拓跋丶宇文、慕容丶獨孤…。

據說鮮卑屬於姬姓,源於黃帝部族的一支,與夏丶周是同宗同源。在周朝時,鮮卑是周朝的諸侯國之一,封為子爵,稱之為鮮卑子!


鬼影147951010


鮮卑族是複姓,主要原因是,主要是來自音譯。早期鮮卑人原本是沒有嚴格的姓氏的,起名字比較隨意,有隨便起個名字的,有把父名掛在後面的(就和現在維吾爾族習慣一樣),比如東漢末期的鮮卑大王叫“檀石槐”,他的兒子就叫“和連”,三國時期的鮮卑大王叫“柯比能”。後來受中華文明的影響(鮮卑人仰慕中華文明是比較有傳統的),各部落的首領以部落名作為自家的姓氏。比如十六國時期出現的宇文氏、慕容氏、段氏(大理段氏的祖先)和後來的拓跋氏。到南北朝時期好像所有的鮮卑人都有了姓氏,漢字記錄的基本上都是兩三個音節的音譯。

題主覺得這些鮮卑複姓感覺很有逼格的原因是有歷史上幾個姓的鮮卑家族著實出了不少叱吒風雲的時代牛人。比如慕容氏折騰了幾代人,前前後後建立了五個燕國,外加一個吐谷渾;拓跋氏魏國統一了北方,大白高國(西夏);宇文氏稱帝的北周也統一過北方;獨孤氏雖然沒出過皇帝但是出過一個堪稱超級傳奇偶像的獨孤信(年少英俊善騎射,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征戰一生位極人臣,女兒三個當了皇后,楊廣和李淵都是獨孤信的親外孫)。還有長孫氏在隋唐之際也出過幾個風雲人物。其他的鮮卑姓氏基本上就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了。


whoimixmu


少數民族人口少,區別於漢人姓氏,之所以覺得複姓的人很多很厲害的,其一是通常人們對周邊常見的東西容易忽略或者感官疲勞或者是慣性思維。其二是漢人人口實在太過龐大,一個人能接觸到的信息和能夠記憶的有限,甚至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是花費在生活瑣事。把少數民族當成國外事件,把漢人當成國內事件,國內經常有礦難車禍工廠爆炸每天都會發生大量的各種災害完成人員傷亡,卻很少引起民眾的大量關注,反而國外的一次災害卻能夠引起全中國網民和新聞界的關注,國內的創新和發明很少引起國內民眾的關注,反而國外隨便一個創新發明創造都能過被國內民眾看成是重大的革命。實在是中國漢人人口太多了,一個優秀的人很難同時得到13億漢人的關注,但是民族對立和對立民族或者國外事件卻能夠很輕易的進去民眾視野。


聞道龍舟劉


鮮卑人的複姓的由來都有各個的原因。

拓跋

拓跋力微。據《魏書·序紀》記載,拓跋氏歷史的序幕是從拓跋毛開始的。他為“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謂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約都是一個氏族部落聯盟中的氏族部落。拓跋毛後,五傳到了拓跋推寅時候,正值東漢初年,拓跋氏開始從原來的居地向南移動。“南遷大澤,方千餘里,厥土昏冥沮洳”。七傳到了拓跋鄰,以所在地荒遐,又謀南遷,因年老,傳位於子拓跋詰汾,帥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難八阻,於是欲止。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歷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獸之說,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話傳說。拓跋詰汾死,子拓跋力微立。在《魏書·序紀》裡,拓跋力微被稱為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歲。在拓跋氏歷史上,力微是有貢獻的,因此他被稱為始祖。

慕容

慕容氏是鮮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領族人遷居遼西,曾隨同司馬懿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立下戰功,被封為率義王。莫護跋在荊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縣境內)建立國家。據說當時北方的漢人流行戴步搖冠(一種帶有懸垂裝飾物的帽子),莫護跋見了也很喜歡,也做了一頂,整天戴在頭上。鮮卑人見了他這種打扮,都稱他為“步搖”,因當地語言“步搖”同“慕容”讀音相近,所以傳到後來就成了“慕容”。莫護跋的後人便乾脆以此作為部落的名稱。西晉時,慕容廆佔領燕北、遼東一帶,自稱鮮卑大單于,他的兒子慕容皝後來建立前燕國,從此正式以慕容為姓。東晉十六國時,慕容氏在北方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國,前後歷時七十多年。

獨孤

一、尋根溯祖

起源於北魏時代北鮮卑部落,本姓劉,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後代。劉秀之子劉輔的裔孫劉進伯官度遼將軍,在攻打匈奴時失敗,被囚禁於獨山(今遼寧海城境內)之下,他的後代有尸利單于,為谷蠡王,號獨孤部,傳至六世孫羅辰時,隨北魏孝文帝遷居洛陽,遂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稱獨孤氏。

宇文

據《周書》記載:(宇文氏)其先為鮮卑君長,有名普回者,“因狩得玉璽三紐,有文曰:皇帝璽。普迴心異之,以為天授。其俗謂天子曰‘宇’,謂君曰‘文’,因號宇文國,並以為氏”。這就是說,宇文為鮮卑族酋長的姓氏。魏晉時北方鮮卑族有宇文氏部落,自稱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從祖先葛烏菟起世襲為鮮卑東部大人(十二部落首領)。普回襲任大人後,在打獵時偶然拾到一顆玉璽,上刻“皇帝璽”三字,自以為是天授神權,於是自號宇文(當時人呼天為“宇”,呼君為“文”,意即“天子”)。東晉時宇文氏進據中原,便以宇文為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