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鮮卑、東胡等少數民族是否應該算作華夏民族?爲什麼?

小小嬴政


五胡亂華時期的匈奴以漢為國號,以劉為皇族姓氏,其華夏血統來源於兩漢和親,和親是政治聯姻,未必都是因為中原武力不行,比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因此匈奴王自稱兩漢和蜀漢之後裔比起曹氏家族,司馬家族確實在名份上更有政治號召力,畢竟人家是大漢天子的外孫一系傳承,至少是名義上如此,而曹家和司馬家是典型的篡位者;鮮卑皇族自稱古代黃帝后裔,這是寫於北魏國史之上,真實歷史是鮮卑源自東胡,與匈奴,漢族聯姻之後有華夏血統一點也不奇怪;其次北方多次大亂,北方漢族為避亂流入匈奴,東胡,鮮卑也屬於正常情況,甚至成為北方民族的王族也不奇怪,例如匈奴和吉嘎斯即很有這種可能,按照太史公記述,匈奴王族乃夏朝王族北逃之後演變;而吉嘎斯王族乃西漢李陵後裔,這幫人在唐朝還遠赴西安找李唐皇室認親,唐朝皇帝居然大大方方的認可了此事。

此外按照春秋大義所定義,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如耶律楚材雖是契丹人,但是卻以傳承儒家思想指導和影響蒙古政權在金元時期是被當做典型的中原儒士;沙陀族人李存勖李嗣源光復和沿用大唐國號,後世史家也沒把他們當外人,因為他們的李姓來自唐朝皇帝賜姓,自稱大唐皇帝比起漢族朱溫這個叛賊加篡位者更有政治法理;河北人趙陀割據嶺南,斷髮紋身,尚用南蠻習俗自然被視為典型南蠻,高昌王族本華夏血統,自隋末割據一方崇尚西戎習俗,堅決抗拒大唐的華夏文化輸入,在唐太宗和中原人眼裡自然被視作典型蠻夷,晚唐的張義潮家族有濃郁的粟特人血統,但是以華夏傳人自居,以一己之力光復淪陷於吐蕃的大唐西部領土,自然被視作華夏民族的民族英雄;所以進入中原的北方民族接受華夏文明自然成為華夏的一份子,這是符合中國自古以文化區分華夏與蠻夷的一貫做法的。


軍都長弓


天哪!!!兩千多年前開始了‘華夷之辯’,並且早就有了定論。。。現在還有如此多這類問題,究竟為什麼?

先說‘華夷之辯’吧。為什麼會有‘華夷之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朋友可以換,但是親人沒法換,所以古代是非常重視血脈關係的。華胥的後裔——華人,從女媧的時代開始,就確定了婚姻制度,用繼承自母系的姓來避免近親通婚。風兗部落通過部落之間的聯姻,影響力越傳越遠,無數的部族和華人有著扯不斷的血脈關係。

神農氏的炎帝姓姜,軒轅氏的黃帝姓姬,他們的姓都帶女字旁,他們母系是同族,都是女媧的後裔。炎帝是神農氏,蚩尤也是神農氏,他們的父系是同族,都是神農的後裔。。。這就頭大了。炎帝是羌人的領袖,後來的党項、契丹、還有現在的藏族、彝族都源自古代羌人。黃帝是軒轅的領袖,你不看字形,念讀音:軒轅、葷粥、獫狁、鮮虞、、、黃帝是中國北方遊牧部族的領袖。再看一下有黎有苗的蚩尤,黎族、苗族、瑤族、、、很多南方少數民族像漢族一樣祭祀蚩尤,不是沒有原因的啊。若要給炎帝、黃帝、蚩尤劃分民族,,,沒有瘋就好啊。

夏朝的時候,華夏的主要對手不是西邊炎帝的親戚,也不是北邊黃帝的親戚,而是戰神蚩尤的親戚——東夷。但是推翻夏朝的東夷領袖——商湯卻也是黃帝的後裔,你要怎麼算?華夏隨著夏朝的滅亡而滅亡了嗎?恐怕商湯也不會同意。商朝和周朝的時候,華夏的主要對手卻成了炎帝的親戚——西戎。你說炎黃子孫的周人應該怎麼算?只能是‘入夷則夷,入夏則夏’。

漢高祖劉邦是沛縣人,沛縣在是楚越故地,屬於南蠻。黃帝的後裔某楚王說過‘楚越非中國,南蠻非華夏’。華夏隨著秦朝的滅亡而滅亡了嗎?你若穿越到漢朝,敢對漢人說漢朝不是華夏,估計漢人會把你扔到匈奴那兒去。漢武帝的時候,司馬遷在《史記》裡記載:匈奴是一些逃亡的夏朝王室彙集很多部族,組成的王朝,主要是部族是獫狁——黃帝的親族。你說漢人應該怎麼算?如果以血脈為主的話,華夏正統應該是匈奴吧?

再說唐朝,你說鮮卑的什麼族呢?唐太宗的時候,房玄齡在《晉書》裡記載:鮮卑有熊之苗裔,世居北夷,號東胡。有熊是軒轅黃帝的親族,東胡是通古斯的不同寫法。唐朝之後不再有鮮卑人了,因為鮮卑人都成了唐人,你說唐人算是什麼族?

古代中國沒有‘少數民族’的概念,也沒有‘華夏民族’的概念。從明末顧炎武的《亡國與亡天下之辯》,就可以看出:華夏在古代中國人心裡是文化、是文明,而不是民族或者國家。華夏成為‘民族’是近代百年恥辱的結果,而非中國的傳統認知。百年恥辱期間,中國和西方列強抗爭的過程中,接受了西方文化。清末康有為第一次提出‘中華民族’或者‘黃族’的概念。民國的時候才有‘五族共和’的說法,粗粗劃分了滿蒙回藏漢五個民族,漢族這才第一次確定名字。共和國建國後,為了保護部族的文化,用了三十多年時間劃分了今天的56個民族。

學歷史必須尊重歷史事實,學中國文化必須尊重中國傳統。不要隨意把現代的概念穿越給古人,否則會出現這些貌似有理,卻永遠無法理得清楚的問題。比如明朝的朝廷裡有很多元朝留下來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他們的後裔在今天都是正正經經的漢族。你若按照‘祖宗隨子孫姓’的穿越概念法,那麼蒙古人、中亞人、白種人豈不都成了漢族?

反之,你若給祖宗們強加一個民族,然後倒推自己是什麼民族,你也會瘋的。你向上推一下自己的直系先人,你上一代有父母兩個,再上一代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四個,以20年為一代,以此類推500年前你有多少個直系的先人?有三千三百多萬。這種算法雖然排除了遠親結婚的情況,但還沒有算旁系呢。可見‘五百年前是一家’並非誇張。若是1000年前呢?你的直系先人數量已經超過人類有史以來的人口數量總和。即使考慮的遠親結婚的情況,這個數據也非常恐怖。所以1000年前的中國古人,你應該都把他們看成自己的先人,無論他們是什麼部族,無論他們是聖人還是惡魔,我們的身體流著他們的血脈。

古代中國沒有像古代歐洲一樣,古代歐洲羅馬帝國崩潰後再也走不到一起。因為古代中國沒有民族問題,有的只是脫離部族生活成為標準國人的時間先後不一樣。所以古代中國強大的時候很重視的是對部族進行教化和歸化,不是單純的武力鎮壓。‘非我族類’的族,與其說是民族的‘族’,不如說是‘月光族’的族,因為這個‘族’無關血脈,而是生活方式,或者說是文化認同。

匈奴、鮮卑、突厥都是中國古代遊牧部族,是華夏的分支。但是這裡沒有‘少數民族’也沒有‘華夏族’。部族建立的王朝不一定能讓後人認可為‘正統’,成為正統的關鍵是傳承華夏文明。但是不是‘華夏正統’不能說‘不是華夏人’,就像不是‘家長’不能說‘不是家人’一樣的道理。


夏天的蟲4


我們可以參考我說著名歷史學者譚其驤先生在《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曆代疆域》一文中的觀點。

我們是如何處理歷史上的中國這個問題呢?我們是拿清朝完成統一以後,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以前的清朝版圖,具體說,就是從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以前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的範圍。所謂歷史時期的中國,就以此為範圍。不管是幾百年也好,幾千年也好,在這個範圍之內活動的民族,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民族;在這個範圍之內所建立的政權,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政權。簡單的回答就是這樣。超出了這個範圍,那就不是中國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國的政權了。

為什麼作出這樣的決定?我們的理由是這樣:首先,我們是現代的中國人,我們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中國"作為中國的範圍。我們知道,唐朝人心目中的中國,宋朝人心目中的中國,是不是這個範圍?不是的。這是很清楚的。但是我們不是唐朝人,不是宋朝人,我們不能以唐朝人心目中的中國為中國,宋朝人心目中的中國為中國,所以我們要拿這個範圍作為中國。

這還要從"中國"兩個字的意義起。"中國"這兩個字的含義,本來不是固定不變的,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且不提《詩經》等古籍中的"中國"是什麼意思,簡單說起來,拿"中國"兩個字表示我們國家的主權所達到的範圍,這個觀念是鴉片戰爭之後才形成的。在這以前的"中國"二字,在各種場合有各種樣子的用法。遠的我們不講,鴉片戰爭以後的初期,這個觀念還沒有完全固定下來。舉一個例子,魏源寫《聖武記》所用的"中國",有時候是符合現在的概念的,譬如他講到蒙古,把蒙古算中國,俄國算外國;講到西藏,把西藏算中國,印度算外國。

但有的時候,他還採用一種老觀念,把18省同新疆、西藏、蒙古對立起來,只把18省叫中國。有的明清著作中,甚而至於因為作者本人跑到西南的貴州、廣西少數民族地區,他作筆記就把貴州、廣西這一帶的少數民族地區不看作中國,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內地看作中國。"中國"兩個字,按照現在的用法,形成是很晚的。鴉片戰爭以後的初期還沒有完全形成,基本上到晚清時候才形成。講到"中國"就是表示我們國家的主權所達到的範圍,這是鴉片戰爭後經過了幾十年才逐漸形成的。

我們再回頭來講,我們是現代人,我們不能以古人的"中國"為中國。這不是說我們學習了馬列主義才這樣的。而是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後一時期就不能拿前一個時期的"中國"為中國。舉幾個例子:春秋時候,黃河中下游的周王朝、晉、鄭、齊、魯、宋、衛等,這些國家他們自認為是中國,他們把秦、楚、吳、越看成夷狄,不是中國。這就是春秋時期的所謂"中國"。但是這個概念到秦漢時候就推翻了,秦漢時候人所謂"中國",不再是這樣,他們是把秦楚之地也看作中國的一部分。這就是後一個時期推翻了前一個時期的看法。到了晉室南渡,東晉人把十六國看作夷狄,看成外國。到了南北朝,南朝把北朝罵成索虜,北朝把南朝罵成島夷,雙方都以中國自居。這都是事實。但唐朝人已經不是這樣了,唐朝人把他們看成南北朝,李延壽修南北史,一視同仁,雙方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同樣,在宋朝也把遼、金、夏都看成是外國,看成夷狄。但是元朝人已經不這樣了,已經把遼、金、夏跟宋朝一樣看成"中國"。元朝人已經不用宋朝的看法了,難道我們還要作宋朝人?所以我們說現代人不能以古人的"中國"為中國。後一代的人把前一代的人的概念否定,不採用前一代人的概念,這是由來已久,自古而然的,沒有什麼奇怪。我們現在當然不應該再以東晉人自居,再以宋代人自居。總而言之,我們是現代人,不能以古人的"中國"為中國。

而且,譚其驤老先生的觀點,已經成為學術界的共識。而為什麼譚老先生的觀點能被學術界接受,是因為大家都不是不長腦子的民族主義蛋白質。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當中也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果妄圖割裂內地與邊疆的歷史淵源,就是分裂國家,就是違憲。

我覺得我沒必要再多說了,畢竟裝睡的人永遠也叫不醒。


北洋海軍陸戰隊


算啊,為什麼不算。錢穆先生說過:

“中國人的民族觀念,其內裡常包有極深厚的文化意義。能接受中國文化的,中國人常願一視同仁,胞與為懷。”

也就是說血緣只是維繫民族的眾多因素之一,最重要的還是文化認同。只要認同中華文明都能算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不管你是南方漢人、北方漢人還是匈奴、鮮卑人,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

其次“民族”這個概念雖然很早就出現在史料中,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卻是實實在在的舶來品。1840年以後,西方列強帶給中國的不僅有鴉片,看過我們以前文章的都知道還有現代金融。“民族”和“國家”概念也是在這時傳入中國的。

在此之前,中國人只有“天下”的概念,沒有具體的邊界。中華文明傳播到哪裡,哪裡就是中國。匈奴、鮮卑、東胡在長期與中原王朝對抗與交流中早就接受了我們的文化。

最典型的就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如果不是中學學過《木蘭辭》,大部分人都會認為花木蘭是漢人女子,這個就是文化的力量。

中國人的現代民族意識產生於清末,當時中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為了救亡圖存,1902年梁啟超先是首次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

民國後,袁世凱為了保證國家領土不被列強蠶食,又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概念。再後來孫中山認為“我們國內何止五族”,他認為應該團結各族百姓,共同熔成一個“中華民族”,至此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才真正形成。

匈奴、鮮卑、東胡等少數民族融入中華在前,尤其是鮮卑人早就融入漢人之中,民族概念產生在上千年之後,所以他們必須屬於中華大家庭。

史料不輯


這個題目有個小毛病,鮮卑與東胡並不是兩個並列的民族,鮮卑是從東胡中分化出來的一個民族。匈奴、鮮卑等古代民族,現在都已消失了,他們其中的一部分融入到華夏民族之中,成為現代漢族的一個來源。

為什麼華夏民族能夠海納百川?匈奴、鮮卑這些曾盛極一時的北方民族,又是如何裂變的?下面我做一番全面的梳理。

1、中華之民族觀:華夏之辨,不在血緣,而在文化。

現在我在網上常看到有人探討純種漢人,不免覺得好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古代以來,漢族或華夏族的民族觀,所謂的華夷之辨,華夏與夷族的區別,從來不是以血緣劃定的,而是以文化區分的。

來看看孔子的華夷觀。

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韓愈《原道》)孔子認為,你用夷禮,用夷族的文化,那就是夷族;你用華夏之禮,用華夏的文化,那就是華夏族。就是這麼簡單。

我舉個例子,戰國時代名將樂毅,諸侯亮、王猛等人的偶像。要說血統,大家知道他是什麼人嗎?他的祖上是狄人,狄人在戰國時建了一箇中山國,樂毅的先祖樂羊就是從中山國跑到趙國的。但是沒有人把樂毅視為夷族,因為華夏文明不講這個血統論。

秦末天下大亂,秦將趙佗乘機割據南方,自立為南越王。後來漢朝派陸賈出使南越,趙佗見到陸賈時,坐無坐相,兩腳張得大大的。陸賈便斥他:“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棄冠帶……”,你雖有中國人之血統,但棄中國之禮義,就是蠻夷了。趙佗聽了趕緊危襟正坐,道歉說:“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所以,不是血統正就算華夏族。

與孔子一樣,孟子也說過“用夏變夷”。所謂“變夷”,就是用文化的力量,去改變夷人之文化,最後融進華夏朋友圈裡。

說到這裡,我對中國文明有一種深深的驕傲,因為直到20世紀,納粹德國還在搞種族屠殺,美國還有種族歧視,歧視猶太人,歧視黑人,還在以血緣論斷。而我們中華文明,早在兩千多年,早就超越血統論,而是以文化論為核心。

2、匈奴的漢化過程

匈奴與漢鬥了三百年,最後分裂為兩部分,一部分北匈奴,向中亞、西亞發展,另一部分則徒居徒居中原。

從東漢末到西晉初,匈奴基本漢化了,姓氏也漢化了,王族都採用“劉”姓,認為自己是漢室劉氏的外孫一系。兩晉十六國期間,匈奴建立了漢、前趙、夏等政權。

劉淵把政權稱為“漢”,可看出漢化到什麼程度。劉淵從小拜崔遊為師,學習經史,“淵以壯年遊京師,與諸名士遨遊成均,持論上下,固彬彬雋爽才也。”他的才學是可以同西晉名士“持論上下”的。史書還稱他:“用賢納諫,恭儉勤勞,卓有中國君人之度。”

劉淵的兒子劉聰,“博涉經史,善屬文”,也是接受華夏之經史教育,能寫一手好文章。劉淵的侄子劉曜,後來前趙的皇帝,

與劉聰一樣,喜歡讀書,文筆優美,常自比於樂毅、蕭何、曹參。

很多人以為“五胡”文化水平很低,這是不對的。以孔孟的觀點看,這時的匈奴人實際上已經是逐步融入華夏文明瞭。在赫連勃勃的胡夏政權之後,匈奴走向衰落,融入各民族中,最後,一部分與華夏合流了。

3、鮮卑的漢化過程

鮮卑是一個非常大的民族,在其鼎盛時期,勢力從東北亞到蒙古高原到河西走廊至青海高原,擁有中原,當時其民族勢力一點也不亞於漢族。但是最後,不是漢族鮮卑化,而是鮮卑華夏化了,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文明的力量。

其實鮮卑是個內部構成很複雜的民族,是很多民族揉合體。鮮卑人建立的政權很多,有慕容氏的前燕、後燕、西燕和南燕,乞伏氏的西秦,禿髮氏的南涼,吐谷渾氏的吐谷渾國,拓跋氏的代國、北魏、東魏和西魏,宇文氏北周等等。

五胡時代,慕容鮮卑是比較早興起。慕容鮮卑的興起,始於慕容廆,在西晉分崩離析之際,他收容大量中原漢人流民,推廣儒學教化,重視教育,加快了鮮卑漢化的進程。慕容廆的孫子慕容俊是一代明君,漢化非常徹底。史書載:“

俊雅好文籍,自初即位至末年,講論不倦,覽政之暇,唯與侍臣錯綜義理,凡所著述四十餘篇。性嚴重,慎威儀,未曾以慢服臨朝,雖閒居宴處亦無懈怠之色雲。

不要小看“五胡”,在晉朝盛起玄談之學時,五胡卻是紮紮實實地學習儒家之經典,五胡政權對儒學的推廣,要比東晉做得好呢。

與慕容鮮卑相比,拓跋鮮卑的漢化較慢,文化上較落後。進入北魏後,孝文帝主持大規模的漢化變革,對後來鮮卑融入華夏打下基礎。今天的漢族,其重要的歷史來源之一,就是鮮卑。


回望五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守護大中華縱橫捭闔的血脈精魂。歡迎關注“君山話史”。


君山話史


這些民族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稱霸中國北方,甚至給華夏族帶來巨大災難,但是最後都被強大的漢文化所同化,因此,他們已經徹底融入了華夏族,據稱現在沒有任何一名漢族人是純漢族,就證明了名族融合不僅是在文化上,風俗上,還有聯姻,也就是說還有血緣上的融合,也許這些民族剛開始融入華夏的時候,他們還有些自己的獨特風俗文化,但經過上千年時間的洗禮,也就被時間打敗,徹底的成為華夏族的一員


niefone


北方遊牧民族,從黃帝時期直到滿清時期,和農業耕種民族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生產方式有區別,精神是一樣的,都是炎黃子孫。遠古祖先,都是現代智人。只是,都處在遷徙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路線,不同的生產方式。現在,都在華夏大地上,自然是華夏民族。也有的認為,華夏民族是漢族的前身,但是,在過去,是沒有這麼細的區分的。只是現代民族學人類學的紙上概念的區別。過細的區分,除了增加少數民族的特權,真的沒有任何意義。


蚩尤2020


北方遊牧民族能夠強大,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是漢族流民,歷史上的幾個有影響力的遊牧民族,最早開始都是一個部落,經過吸收不斷壯大,經過幾次大的民族融合,到現在漢族血統還比較純就是證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