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廣東名人故居第二篇:梁啟超故居

廣東名人故居第二篇: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遊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講起梁啟超故居,有很多處地方,今天克里斯介紹的是,位於廣東江門新會的梁啟超故居。梁啟超故居在江門市新會區會城鎮茶坑村。梁啟超故居建於清光緒年間,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磚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書室、迴廊等建築組成,建築面積有400多平方米,與小鳥天堂距離不遠。

故居有一正廳、一便廳、一飯廳、二耳房,兩廳前各有一天井,便廳側有梯級直達其頂部樓亭書房,可遠眺崖海風光;怡堂書室是梁啟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啟超少年讀書、接受儒家傳統思想的地方,清光緒十八年夏天,梁啟超攜同新婚妻子李蕙仙回鄉,就居住在書室的偏房,長女梁思順也出生於此。為緬懷任公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以及在教育、學術上的卓越貢獻,2001年又建成梁啟超故居紀念館,建築面積達1600平方米,建築形式中西合璧,既有晚清嶺南僑鄉建築韻味,更隱現天津飲冰室風格 ,興建的紀念館前還有一個巨大的魚池。紀念館以豐富的歷史圖片展現了任公愛國圖強、畢生奮鬥的事蹟,陳列展出了任公的部分著作,有《飲冰室合集》、《歐遊心影集》和《時務報》、《清議報》、《國風報》等珍貴典籍,再現了任公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思想體系,使人們對梁啟超先生有更正確、更深入的認識。

紀念館大院中央樹立著一尊銅像,高2、38米,重400多公斤,他是由新會籍的廣州美術學院林敦厚教授、雕塑家林漢強父子設計。銅像中的梁啟超一手叉腰,一手緊握書卷,目光堅毅執著,作深思狀,再現了當年憂國憂民、不斷探索,併為之奮鬥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戰鬥不息的風采。

怡堂書室是少年梁啟超讀書的地方。梁啟超出身於詩書世傳的耕讀之家,其祖父梁維清是晚清秀才,父親梁寶瑛是一個潔身自愛的君子,終生信守儒家傳統道德規範,與他父親一道執教於鄉里。怡堂書室是梁啟超曾祖父建造,青磚牆壁,紅磚地面,古樸典雅,佔地124平方米。書室左右各為一耳房,左耳房為書塾先生梁寶瑛的臥室,右耳房是1892年梁啟超與新婚妻子李蕙仙的臥房,長女梁思順也出生於此。

奎樓,俗稱“文昌閣”,坐落在茶坑村口,是一間四方形兩層建築,閣高三層,風簷雙疊,石柱四立,簷角瓦脊嵌鑲著碧綠硫璃瓦筒,二樓頂門口, 牆上嵌著1塊青石,鐫刻“奎閣”兩字;首層樓門青石門楣上, 書刻“宏文學社”四字,莊嚴古樸,富有民族風格

在梁啟超故居正門外,有一水榕樹亭亭如蓋,蔭地三畝餘,主杆約3人合抱,相傳它乃倒插的榕樹株杆長成。榕樹生命力特別頑強,但纖插繁殖也需遵循植物固有的生長規律,相傳梁啟超少時常在河邊吟誦詩書,河岸一帶別富靈氣,令倒插榕樹株杆感衝破普通植物固有的生長規律,逆轉生長,實屬罕見。

地址:新會會城鎮茶坑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