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何以為家?

孩子,在大多數家長的心裡,都是寶貝,是要花費所有精力來養育的。特別是現在,大部分家庭一般也就一兩個小孩,好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轉,可以說,現在的小孩,都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小王子和小公主。

但還是有很多的家庭,並沒有把孩子完全放在心上,他們對孩子的想法,還是和過去一樣:有飯吃、有衣穿、不生病,這就是盡到了責任。

在今年上半年,有一部轟動一時的電影《何以為家》,劇中主人公贊恩把父母告上法庭,控訴的罪狀是,父母把他帶到了這個世界。

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何以為家?

贊恩來到了這個世界,卻並沒有體會到生活的美好,12歲已經擔起養家的責任,妹妹才11歲就被嫁出去了。

他厭惡這種生活,可是逃出去後,卻發現,無論自己走到哪裡,都無法擺脫這種人生。他對生活絕望,對父母憎恨,怨恨他們生了自己,卻沒有盡到養育的責任,反而還在不停的生,讓自己的弟弟妹妹繼續重複這種無望的人生。

妹妹被折磨致死,他為了給妹妹報仇,把那個人渣給捅傷了,自己也進了監獄。他認為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因為父母生下了他,因此,他要控訴自己的父母。

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何以為家?

一個孩子否定自己的父母,是對父母有多絕望,而這些父母又是有多不負責任?才讓自己的孩子如此憎惡自己。

01

玲玲才17歲,卻是濃妝豔抹,成熟的讓人看不出她還這麼小,三年前,她曾哭喊著:“我沒有媽媽。”如今她的狀況又如此讓人擔憂,這使人不由得討厭她的父母,好好的孩子,就因為他們的失責,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玲玲的爸爸有些殘疾,但不影響幹活,他去了外地的殘疾人工廠幹活,一年也不回來幾次,村裡很多人說他在外面有了別人。玲玲的媽媽雖然在家,但是私生活很是混亂,一個月也不回幾次家。玲玲本家叔伯去找她媽媽回家,想讓她在家照顧著點,但每次一不留神,她就又跑了,幾次過後,也就沒人再管了。

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何以為家?

玲玲還有個弟弟,比她小五歲,父母不在家,他們就一直由爺爺照看。爺爺給村裡做些雜活,申請了低保,勉強能顧著他們姐弟倆上學。因為父母不管,姐弟兩個比別的小孩成熟的就更早些。弟弟八歲的時候,就可以開著電動三輪車去鎮上,村裡的人都擔心,這麼小的孩子太不安全,但是爺爺不會騎,家裡沒人會的話,去鎮上很不方便。

弟弟確實比別人要大膽很多,也因為小,所以並不懂得別人是怎麼說自己的父母的。而玲玲不同,她成熟的早,她懂別人在背後都是怎麼嘲笑自己媽媽的,她因為母親感到羞恥。

三年前,爺爺因病去世了,她的爸爸回到了家,但媽媽還沒找到,沒能通知到,有些人就問玲玲:“你媽哪去了?怎麼沒回來?”玲玲感到很恥辱,她哭著大聲喊道:“我沒有媽媽。”

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何以為家?

她的媽媽到底是找著了,也回來了。但把爺爺安葬好之後,她的爸爸就又走了。她媽媽又恢復了以前的生活,如今家裡沒人管了,也更加肆無忌憚了。好在她還記得自己還有兩個孩子,隔兩天就會回來,給孩子帶些吃的,買些東西放家裡。

但小孩子畢竟不是小動物,只要吃飽活著就好,他們需要教育,需要家人的陪伴。沒了爺爺的陪伴和說教,再加上有這樣一個母親,若是一點影響不受 ,那是不可能的。

弟弟小,對媽媽的行為並沒有明確的認知,因此和媽媽比較親近,有時媽媽也會帶他出去,也因此,他的觀念和行為沾染上了成人的色彩,他用著成人才會使用的詞彙去罵人,在學校打架,甚至偷拿同學的東西。他沒發現自己和其他同學的差別,媽媽也沒覺出不對。但他終有一天會長大,終有一天會明白自己的經歷。

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何以為家?

而玲玲,她厭惡自己的媽媽,不和媽媽多說話。但是沒有人去認真的管教她,以她個人的認知,她也很難像那些普通家庭的女孩一樣,一步步求學、工作、戀愛、結婚。初中畢業後,她就不再上學了,在飯店找了一份工作。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雖未必完全正確,但在很多時候也是真理,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玲玲上班後,接觸的社會人漸漸多了,人也在慢慢地發生變化。村裡很多人都說,見她和一些小青年在一起,那些人看起來都不像是好人。

玲玲是否會走上她媽媽的道路,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希望不會。17歲,是一個女孩的花季,它應該是美麗、自信、絢爛綻放,而不是在別人的惋惜和感嘆之中。

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何以為家?

02

很久之前有一個電視劇,劇名已經忘記了,但主題曲中,有句歌詞卻一直印在腦海中“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到底是為什麼?”

如果父母並不想自己盡到責任的話,為何要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受苦呢?玲玲厭惡自己的媽媽,因為媽媽的所作所為,才讓自己在村裡被人說閒話,受到嘲笑。但是她的爸爸呢?因為距離遠,就可以逃避掉所有的責任嗎?

如果他對妻子,對兒女的關心多一些,這個家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嗎?掙錢養家並不是不負責任的理由,掙錢是為了讓家庭生活更好,而不是各過各的,自己瀟灑了,卻苦了孩子。

玲玲媽媽就更不用說了,明目張膽地表明瞭自己就是不負責任,就是不想養孩子。兩人作為父母,不僅自己被人嘲笑,也讓孩子感到羞恥,不知何時才能醒悟過來。

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何以為家?

作為旁觀者,請不要去一個孩子面前討論他父母的行為,尤其不要以看熱鬧的心態,誘導孩子評論自己的父母,你以為他只是一個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但孩子對別人的心思最敏感。別人的輕視,他們都能察覺。你以為自己只是一句問話,但卻傷害了孩子的自尊,讓他更加為自己的父母感到羞恥,這並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請不要對著孩子八卦他的父母。

03

《何以為家》中,贊恩說“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做好人,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值錢。我住在這裡的地獄,我像一堆腐爛的肉。 ”“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你這狗孃養的。滾,你這垃圾。’”

贊恩是清醒的,他一直在同命運做鬥爭,而有多少孩子像玲玲的弟弟一樣,被生活麻木了,重複著上一輩人的生活,就像贊恩爸爸在法庭上為自己的辯論“我也是這樣長大的”,一代一代重複著上代人的路,過著無望的生活。

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何以為家?

為人父母,請盡到自己的責任,不要讓孩子對自己、對人生只有痛恨,以為生活就只是一堆狗屎。

願所有的孩子都能被父母、被生活溫柔以待!

(圖片為《何以為家》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