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鐵帽子王到底是個什麼官銜?有多大權力?

自卑毀人一生


鐵帽子王確切的說不算一個官職,而更像是一種皇室榮耀吧。鐵帽子之所以鐵,就像“鐵飯碗”的意思差不多。清朝普通的親王,子孫繼承的時候是降一等,比如你是親王,你兒子只能是郡王,而鐵帽子王是不降級,子孫一直是親王。


清朝和明朝的制度不相同,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兒孫富足,各個都封了諸侯,親王多到不值錢,而且到了明朝中後期養這些世襲下來的皇親國戚,將國庫都敗空了不少。清朝的皇子們並非人人都能成為親王的,他們有可能封個郡主、貝勒,還有的甚至是鎮國公、輔國公之類的。清朝的皇帝們對自己的皇子要求非常嚴格,也有犯了錯被貶為庶人的。一個世襲的鐵帽子王,在這樣嚴苛的制度之下就顯得難能可貴的。

鐵帽子王世襲的說法其實並非皇太極或者努爾哈赤提出來的,而是乾隆帝首先想出來的法子。清朝初年,皇太極曾經冊封過八個親王,爵位也不是世襲罔替的。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給多爾袞平反,將皇室宗譜上的親戚們都梳理了一遍,想要優待當年八大親王的後人,恢復了他們的親王封號,並且提出了親王世襲制度。

鐵帽子王的第一代一定是對江山社稷非常有貢獻的皇族宗室,除了當年皇太極所立的八位,還有雍正最信任的十三弟允祥,道光之子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乾隆帝的孫子慶親王奕劻。

至於鐵帽子王的權力,就不大好說了。鐵帽子王只是一種家族榮耀,除了可以世世代代拿出來吹牛逼,也可以保障世世代代的嫡長子能夠得到皇家的優待。鐵帽子不是亢龍鐧、免死金牌、尚方寶劍什麼的神器,甚至也不是一旦戴到頭上就可以穩當吃皇糧一輩子的。雖然爵位可以一代代繼承下去,但是隻要犯了錯,皇帝還是可以治罪,將鐵帽子轉給下一代或者同輩的兄弟。

鐵帽子王一般能夠得到比一般親王更加優越的生活,說話的底氣也強上三分。但是這項殊榮不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權力,想在朝中站穩腳跟,還是要在官場上潛心打拼。如果皇帝能夠重用的話就是權力和名譽集於一身的大臣,如果在朝中碌碌無為不被重用的話,反而還被同僚背後嘲笑徒有虛名,白佔了這麼好的一個坑啊。


木劍溫不勝


先了解一下清代鐵帽子王和普通親王的區別。清代皇族首先有宗室和覺羅之分,宗室地位高於覺羅,宗室封爵初為九等,至乾隆時期達十四等(也有十二等之說,關鍵是世子和長子是否屬於爵位),最高為和碩親王,和碩親王去世之後,其子降一級襲郡王爵,此後依次到最低的奉恩將軍,而如果在親王之前加上“世襲罔替”四個字,就是所說的鐵帽子王,即子孫世代有一人襲親王爵。

接下來再來看一個統計表,據學者江橋統計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皇族宗室的封爵情況,其中親王一級,順治朝10人、康熙朝14人、雍正朝20人、乾隆朝13人,計57人;郡王一級,順治朝6人、康熙朝9人、雍正朝11人、乾隆朝12人,計38人。(依據《清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二、二百四十三、二百四十四)而在乾隆以前,鐵帽子王有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侄)、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莊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怡親王允祥(康熙十三子)、克勤郡王嶽託(代善長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孫)9人,

其中親王7人,僅約佔總數57人的12%,而郡王僅2人,所佔百分比僅約5%。並且,9位鐵帽子王有八位是在清初冊封,僅怡親王允祥是為雍正時冊封,即使乾隆以後,也僅增加恭親王奕訢(道光六子)、醇親王奕譞(道光七子)和慶親王奕劻(乾隆曾孫)三位鐵帽子王,但增加的親王數量卻遠不止三位。

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宗室封爵情況統計表

最後再來說說清朝封爵待遇,

至親王一級,可以領有八旗佐領,如道光年間規定:“嗣後恩封親王、著撥給外旗滿洲佐領六、蒙古佐領三、漢軍佐領三”,並可以領有護衛、太監(親王可有四十名),其妻子除嫡福晉外,親王還可有側福晉四名,而子女爵位也是按照母親等級而來;其俸祿也不等,順治時期,親王俸銀有一萬兩,而第五等級只有五百兩;此外,在典禮、刑法等方面也享有不同的待遇。對於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來說,只要承襲爵位,就可以永遠擁有這些特權,而普通的親王,爵位要一代代降等承襲,而相應的待遇也會下降,比如所領八旗佐領,

“如恩封王公、將來降襲至何爵,即按所降之爵,應得之數存留,餘俱裁汰……軍功世襲罔替之王公內……其餘皆毋庸查辦”

鐵帽子王與普通親王的待遇差別大抵如此。當然,除此之外,還有政治上的特權,但是不同時期,每一任襲爵者都有不同特點,在此不多述。

當然,

鐵帽子王最重要的就是多了世襲罔替的權利,但也僅僅是相對的,歷史上幾大鐵帽子王都有被革爵的經歷,而且,其世襲也只在其中某一個支系,每一代也只有一個人,其餘子孫與普通宗室差別並不大


參考文獻

江橋:《清朝前期宗室人口狀況的初步統計與分析》


楚邾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世襲罔替”很多人不明白,意思就是世襲次數不限制,可以一直繼承下去,而且還是繼承最初的爵位,並不是每繼承一次就要降一級。清朝官方當時稱“世襲罔替”,而民間才稱之為“鐵帽子王”。鐵帽子王還不能更替或者廢除,也就是說他們的王爵之位永遠都不會被換掉,如果繼承者觸犯法律被剝奪爵位還可以由其他族人接替。

一:那麼“鐵帽子王”都有哪些人可以獲封?

一般來說是要對清朝有巨大貢獻的皇室嫡系子孫才可以封賞,也就是說必須先立下功勳才能成為鐵帽子王,而不是成了鐵帽子王才享有更大的權力,這一點和官職還是有所區別的,因為在古代很多爵位,雖然封官拜爵,但是在封官拜爵之前,他們的權力並沒有受封后大。

而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的鐵帽子王,有8位是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分別是(以下都是人物,可跳過看下一段鐵帽子王的權力)

努爾哈赤第二子——禮親王代善;

努爾哈赤同母弟舒爾哈齊第六子——鄭親王濟爾哈朗;

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

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

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

皇太極第五子——莊親王碩塞;

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克勤郡王嶽託;

禮親王代善之孫——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另外4位便屬於恩封,恩封就是因為維護清朝江山有功才受封的。

康熙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

道光皇帝第六子——恭親王奕訢;

道光皇帝第七子醇親王奕譞;

乾隆第十七子永磷的嫡孫——慶親王奕劻;

在清朝分封皇室爵位分別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等四種形式,輔國將軍以上就分為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

鐵帽子王則是屬於功封,他們基本上是世襲罔替;而恩封的則是世襲遞降(唯獨上面4位例外),也就是說承襲一次降一級,但是降到輔國將軍就不能再降。其他封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則不能世襲,甚至要每隔一代就降一級,因此可以看出鐵帽子王都是功勳卓著、永不降爵的。

二:那麼鐵帽子王如此厲害,他們的權力又有哪些?有多大呢?

一是上文所說,永世承襲,不降不廢;

二是俸祿極為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相比其他親王要多的多;

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也就是鐵帽子王府;

"鐵帽子王"在清朝中後期已經成為一個腐朽的利益集團,

"鐵帽子王"作為清朝封爵最高、地位最顯赫的權貴群體,不僅僅只有俸祿高、權力大,最主要的是他們子孫後代都一直享有這樣的權力,可以說永世不衰,所以到了清朝中後期,以鐵帽子王為首的腐朽集團就此誕生了,他們依仗權勢,擁有著極大的權力,把持朝政、安插黨羽,還經常貪汙公款,阻止國家改革,成為阻礙清朝發展的絆腳石,因為他們大多是八旗旗主,很長一段時間都奈何不了這些所謂的鐵帽子王,他們相互之間形成了一個利益集體,對清朝的發展和當時的國家有著極大的消極作用。

(鐵帽子王利益集體)

以上便是鐵帽子王的介紹以及擁有的權力。


羽評郡主


1、首先鐵帽子王是什麼?

清朝打江山的時候幾個難兄難弟!

老大當皇帝了,其他人封了爵!並且老大承諾:你們這個爵位可以一直世襲下去!(咱們都一樣)

2、權利有多大?

給錢 (一年一萬兩白銀,相當於現在200萬)

給房子(大別墅,保姆,司機,保鏢)

誰都弄不了這些“鐵帽子王”,這些“鐵帽子王”呢也沒啥實權!

還得被老大時時看著,別造反!


總結一下:

鐵帽子王想要在政界摻一手的話還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畢竟手裡有一定的人手。皇帝怕就怕這個。

所以很少有鐵帽子王的後輩出類拔萃在朝政當中。往往都是庸庸無為的。(老大最喜歡這樣,慢慢的人手就都是自己的了)養著就好!


小歡叨叨叨


“鐵帽子王”是清朝乾隆時期的一種世襲爵位的制度。

古代爵位一般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

與明代不同,清朝乾隆年間的爵位在繼承過程中不會降級,無論是第二代、第三代,還是第n代,爵位都是世代繼承、不會被的剝奪、降級的,除非這個朝代滅亡。

而在明代,爵位是隨世代繼承而遞減、降級的,第一代如果被封為公,第二代就降級為侯,三代為伯······依次遞減,直到為平民為止。

“鐵帽子王”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是一種榮譽,而非官職。一般勢力強大的鐵帽子王都是因為身居要職,才能掌握大權。第一代的權力最大,因為他們一般都是有赫赫功績的功臣,深得皇帝信任。他們的後代雖然能繼承爵位,但權力是大不如前的,只有生活上能得到保障,享受好的待遇,至於在朝廷上是否得到重用,還是要看個人能耐了。

清朝乾隆時期的鐵帽子王一共有八位,加上後來被封的怡親王、醇親王、恭親王等,共有十二位。但鐵帽子王並不是一生無憂的,如果犯了錯,或皇帝看你不順眼,也是隨時可能會被替換下來的。在清朝,當上了鐵帽子王,又被拉下馬的人也不少。


老照片


清朝的鐵帽子王不是官銜,也不是頭戴鐵帽子的人,而是爵位,指的是世襲罔替的王爵,是否擁有權力,以及權力大小則不在於爵位,而在於官職和實權。

不知為啥看到“鐵帽子王”,腦海裡忍不住浮現起“綠帽子王”,好奇怪的感覺。

鐵帽子王是清朝特有的稱呼,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其他朝代也有世襲罔替的爵位,但不被稱為鐵帽子王,比如明朝開國功臣的爵位大多都是世襲罔替的,所封同姓王也是世襲。

古代的爵位和王爵制度

爵位,是帝制時代常見的制度,古今中外都有,是對帝王親屬或功臣之地位或功勞的認可,中國曆朝歷代都有,一般分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6個等級。

王爵又有等級之分,一般分為親王、郡王。

各個朝代的王爵並不一致,有的朝代王爵一般只封為宗室(如宋朝),有的朝代則可以封給功臣(如西漢初年、唐朝晚期);有的王爵可以世襲罔替,不用降級(如明朝),有的王爵則不能世襲(比如宋朝),清朝則是結合各個朝代,王爵一般只封宗室,且可以世襲,但要降等。

清朝的王爵制度

清朝宗室爵位分為四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

一般來講,獲得上述四等爵位的宗室不能世襲罔替,每世遞降一等,比如親王的兒子封郡王,郡王的兒子封貝勒,有多個兒子的只有長子才能繼承。

但鐵帽子王除外,他是親王中世襲罔替且不降等的王爵。

整個清朝,一共只有12個“鐵帽子王”。其中8個是在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宗室,屬於“因功封爵”,只要他們有兒子,兒子就可以一直繼承親王的封號,還可以配饗太廟;另外4個是在清中後期對穩固江山中有功而受封親王的,屬於“因恩封爵”。

8個開國“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其他4個“鐵帽子王”分別是: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鐵帽子王”的特權

鐵帽子王與一般親王相比,擁有以下三項特殊待遇:

1、“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

2、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3、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除此之外,其實並不擁有特殊權力。

“鐵帽子王”究竟擁有多大權力,在於戴帽子的人擔任何等官職。如果除了“鐵帽子王”這個爵位,你一個官職也沒有,那麼對不起,你一點實際權力都沒有。

比如著名的恭親王奕訢就是“鐵帽子王”,也是晚清時期的風雲人物,但他的權力主要是通過擔任“領班軍機大臣”、“議政王”、“領班總理衙門大臣”等職務來實現的,一旦慈禧罷免了他上述官職,儘管他仍是“鐵帽子王”,但手裡一點權力都沒有了。

簡單地說,“鐵帽子王”是一種地位和待遇的象徵,跟權力不掛鉤,類似於現在某官員享受正部級待遇,但沒有擔任實際官職,那他手裡一點權力都沒有。

另外,“鐵帽子王”看似很鐵,其實一點都不鐵,因為“鐵帽子”是皇帝給你的。

皇帝既然可以給你,也可以給你摘掉,而且很容易找到理由。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清代所謂“鐵帽子王”是一種俗稱,一種爵位,並非官銜。乃是對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一種通俗說法。

  鐵帽子王享有的特權主要有三條:“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賜予世襲罔替王府。

  鐵帽子王爵位尊貴,但只是一種爵位,雖然比一般親王享有更多待遇和特權,但至於權力則還要看具體擔任什麼差事。

  清代自興至亡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因佐命清興以功封的有八位;在清平時期輔政有功或其他原因恩封的有四位。即,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而恩封的首任“鐵帽子王”則往往是掌握實權者。比如首任怡親王允祥。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的熱播下,允祥知名度頗高,其作為康熙帝皇十三子,是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的鐵桿。胤禛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胤祥不僅在雍正即位前,雍正即位後也出力甚大。被雍正贊為“柱石賢弟”,得到世襲罔替許可。雍正八年去世時諡為“賢”,雍正帝又特別在其諡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中的怡親王載垣就是最後一任怡親王。

  而允祥生前深受雍正信任和重任,權力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再如首任恭親王奕訢。奕訢知名度也頗高,其為道光第六子。道光臨死前遺命皇四子奕詝繼位,同時封奕訢為親王,所以號稱“皇封”親王。咸豐死後與慈禧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後出任議政王,又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掌握國柄或身處權力中心斷斷續續近三十年。

  首任醇親王奕譞則是因其子載湉繼位,賞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也短暫掌握大權,但其為人老實謹慎,對權力不貪戀。

  首任慶親王奕劻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嫡孫,光緒十年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深受慈禧信任。光緒二十年(1894年),進爵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六十大壽時加恩世襲罔替,成為鐵帽子王,但他還沒死清朝滅亡,所以“世襲罔替”也就是一句空話。

  庚子國變後曾與李鴻章共同主持辛丑議和善後。奕劻靠慈禧信任掌權後極其貪婪,治國無方,貪財有術,與另一滿族大臣那桐號稱“慶那公司”。滿洲親貴都認為大清實亡於奕劻,以至於其死後溥儀甚至要從“謬、醜、幽、厲”四字中為他選諡號。

  需要說明的是,鐵帽子王並非都是親王,其中功封的鐵帽子王中就有克勤郡王、順承郡王以郡王世襲罔替。


趙燕雲


講真,有書君頭一次聽說“鐵帽子王”這稱呼還是從清宮劇裡知道的。“九子奪嫡”大戰中,雍正皇帝的兄弟中唯一一個忠心耿耿擁護他的人——十三皇子允祥,為了他赴湯蹈火,感動了雍正,將其封為鐵帽子王。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也有一段涉及鐵帽子王的情節:和珅與金大煙袋互掐時,和珅說自己是滿洲正紅旗出身,金大煙袋回應他祖上是鐵帽子王首位。原本盛氣凌人的和珅一聽鐵帽子王這幾個字,頓時臉色大變,趕忙下跪行禮。

能讓權傾一時的和珅下跪叩拜,可見鐵帽子王的地位有多尊貴。然而演戲畢竟是有許多虛誇的成分。那麼真實歷史上,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官職,又有多大權力呢?下面,有書君就根據相關史料細解一下這個稱呼。

一、“鐵帽子王”是一種身份,而不是特指某種具體官職。

相對於明朝朱元璋對子孫後代浩蕩的皇恩來說,清朝的封爵制度要嚴苛的多了。皇子們如果沒有功勳,並不一定會被封為親王,也可能被封為郡王、貝勒、鎮國公、輔國公等。

即便是被封為親王,這個王位也不是世襲的,其後代繼承爵位時都要降級別。譬如,父親為親王,兒子就只是郡王,孫子就是貝勒,層層遞減,到最後變成了普通旗民。

在大部分爵位不能世襲的情況下,世襲就顯得很是珍貴,代表著榮耀,獨立府邸,高俸祿和高福利。

鐵帽子王就是對世襲罔替王爵的稱呼。由於物以稀為貴,所以顯貴,乃至成為一種特殊身份的標誌。

縱觀整個清朝,一共只有12個鐵帽子王,清初有八個,其中有我們熟知的“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多爾袞的弟弟多鐸;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還有和多爾袞一起扶持順治帝即位的另一個攝政王,鄭親王濟爾哈朗。

可以說,他們個個都是戰功赫赫,為清初建國立業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國之棟樑。


他們被封賞的條件一是要皇室宗親,二是必須功勞卓著。他們享有的特權也一樣,世襲罔替,有獨立王府,還有高於普通王爺一倍的俸祿。

但他們爵位並不同。他們之中有六位親王還有兩位郡王。在朝廷中擔任的具體官職等級也不相同。

鐵帽子對他們最大的意義不是他們自己的官位多高。而是這頂鐵帽子可以無限次數繼承給一名子孫,不用像其他的王侯爵位一樣逐代降級承襲。

所以,和珅一聽是鐵帽子王的後代立即跪拜,並非一定是對方現在的官職高嚇住了他。而是對方尊貴的世襲身份鎮住了他。

二、鐵帽子王是一種榮譽象徵,不是權力標誌。

清初的八個“鐵帽子王”,是在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的時候就被冊封爵位,但當時還沒有“鐵帽子王”這種說法,因為他們沒有鐵帽子,爵位也不是世襲罔替的。

有鐵帽子王這一明確說法,是從乾隆年間開始的。乾隆四十三年,為表彰開國諸王,乾隆皇帝決定把功封與恩封區別開來,才有了“世襲罔替”的制度。


同年,乾隆為多爾袞翻案昭雪,並恢復八大鐵帽子王的爵號,這才形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彼時,多爾袞已經死了128年了,再大的權力他也不可能用得著了。但對於宗室後代來說,意義則是重大的,因為這標誌著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

眾所周知,清朝是皇權空前集中的一個朝代。因此,不管是鐵帽子王還是其他親王,其權力大小都是在皇權的籠罩下施展的。這一點,從清朝晚期封的幾個鐵帽子王的官場沉浮可見一斑。

清朝後期所封的鐵帽子王有三個: 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這三頂鐵帽子,都是因為鼎力協助太后老佛爺抓牢手中的皇權立下了功勞而獲此殊榮的。

恭親王奕欣的鐵帽子由來不用說也都知道,他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叔父攝政王。他思想前衛,能力超群,曾一度權傾朝野。

他跟慈禧聯手發動“辛酉政變”,除掉了咸豐皇帝遺詔任命的“肅順,端華”等顧命八大臣,全力推助慈禧登上了政治舞臺。對於咸豐皇帝死後,兩宮太后和同治小皇帝這個孱弱皇室組合的皇權確立,的確是功不可沒。

然而大家有所不知的是,被除掉的顧命八大臣中的肅順,端華也都是清初鐵帽子王的後世傳人。當權力僭越皇權時,他們一樣被當權者毫不留情的剔除,鐵帽子並沒啥保護作用。

不僅他倆,據史載,乾隆之前的九位“鐵帽子王”的後代中有八位都有過被奪爵的經歷。

醇親王奕譞頭上鐵帽子的來源是因為他的兒子做了光緒皇帝。他另一個兒子的兒子,後來成了末代皇帝溥儀。

醇親王一生庸碌保守,是慈禧太后忠實的擁護者。他總領北洋水師事務時,在京津遭受嚴重水災的情況下,挪用公款,為祝賀慈禧太后生日,親自監工督造頤和園。在他心裡,老佛爺的歡心高於一切。因此他也是晚清唯一一個政途平坦,善始善終的鐵帽子王。

恭親王奕欣和慶親王奕劻的結局卻都挺慘,當他們成為慈禧太后皇權控制的絆腳石時,老佛爺找個時機毫不客氣的就把他們的鐵帽子摘掉了。

可見,鐵帽子王雖然養尊處優,其實並無實權,身處政壇,他們一樣是擔驚受怕,如履薄冰。

綜上所述,有書君認為,清朝的鐵帽子王就是類似英國的世襲貴族。可能爵位很高,但實職並不高;可能享受的福利待遇非常優厚,但手中並無實權。

因為在清朝,說了算的,永遠是坐在龍椅上或者是簾子後面的人,他們一句話,隨時可以把鐵帽子掀掉甚至打入地獄。因此,鐵帽子王名“鐵”實不“鐵”。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鐵帽子王”是一種俗稱,指清朝世襲罔替王爵的稱呼,整個清朝一共只有12個,清初有八個。

清朝跟明朝不同,皇子並不一定會成為親王,他們可能被封為郡王、貝勒、鎮國公,輔國公等。至於獲得封地,那更是想都別想,清朝的皇子們大都是待在京城的。

而且就算被封為親王,這個王位也不是世襲的,絕大部分的親王,其後代繼承爵位時都要降級別,你的父親為親王,你一般就只是郡王,你的孩子是貝勒,不斷往下,到最後成了普通旗民,避免了明朝那種一堆親王啃國家的現象。

在大部分爵位不世襲的情況下,世襲就顯得很是珍貴,代表著榮耀,榮耀的標配的工資多和有獨立府邸,而這些,是從乾隆年間開始的。

清初的八個“鐵帽子王”,是在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的時候就被冊封爵位,但當時還沒有“鐵帽子王”這種說法,因為他們沒有鐵帽子,爵位並不是世襲罔替的。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為了顯示厚待皇親宗室,藉著給睿親王多爾袞平反的機會,重新梳理了一遍皇室宗親譜系,恢復了清初八大宗室王爵最初封號,並將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明確頒行,這才有了最早的“八大鐵帽子王”。

鐵帽子其實很不靠譜,一點都不保險,因為爵位雖然不會被皇帝除去,但是繼承爵位的人是隨時可以換的,整個清朝“鐵帽子王”被治罪後換人的有不少。

我們來看一下十二位“鐵帽子王”的第一代。

1、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禮親王,四大貝勒之首,德高望重,善終。

2、努爾哈赤侄子濟爾哈朗,鄭親王,戰功卓著,皇太極時代四大親王之一,清朝歷史上除多爾袞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號的人。

3、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睿親王,清初攝政王,權傾朝野。

4、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豫親王,戰功彪炳,死於天花。

5、皇太極長子豪格,肅親王,戰功卓著,被多爾袞幽禁,後被殺。

6、皇太極第五子碩塞,莊親王,戰功不小,曾為議政王。

7、代善長子嶽託,克勤郡王,作戰勇猛,是一位大將。

8、代善之孫勒克德渾,順承郡王,立有大功,早逝。

9、康熙帝第十三子允祥,怡親王,受哥哥雍正信任,出任議政大臣。

10、道光帝第六子奕訢,恭親王,清末軍機大臣。

11、道光帝第七子奕譞,醇親王,光緒初年軍機處的實際控制者。

12、乾隆帝之孫奕劻,慶親王,曾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簡而言之,“鐵帽子王”是一個爵位,沒有權力,但他們往往會兼任其他官職,這是權力的來源,從上面可以看出,第一代的權力都不小,畢竟爵位都是他們拼來的,自然身居要職,不過他們的後代自然要差不少,大多擔任滿蒙八旗都統之類的職務,權力並不是很大,至於醇親王出了一個攝政王(溥儀他爹)。

“鐵帽子王”在清朝只是能夠享受更好地生活待遇,至於在朝廷上有多大的權力完全是看能不能受到皇帝的重用,不然也只是一個清閒的皇室宗親罷了。


平沙趣說歷史


鐵帽子王,是大清朝的爵位,並非官職。


清朝初期的八大鐵帽子王是八旗旗主,手下有兵,那權力可是不小。兵權在任何朝代都是至關重要的,包括現在的外國。

鐵帽子王是皇太極建立大清之後封的爵位,他爸爸努爾哈赤的後金時代,他自己也只是個四貝勒,稱帝以後,親王就最高了,貝勒淪為第三等爵位。


鐵帽子王權力有多大,從順治繼位成清世祖的明爭暗鬥就能看出來。當時,豪格掌握正黃旗兵馬,多爾袞和多鐸兩白旗,代善控制兩紅旗,正藍旗莽古爾泰也當仁不讓。當時豪格和多爾袞都有可能當皇帝,但是他們誰當了,對方的兩旗人馬一定不服,因此不想當皇帝代善等人提議讓福臨當。這個事例就說明清初的鐵帽子王權力之大,能推舉皇帝?你說權力大不大。

後來的四個鐵帽子王,權力也不小。和碩怡親王允祥掌管兵部,和碩恭親王鬼子六奕訢是議政王,和碩醇親王奕譞是載湉也就是光緒他爸爸,和碩慶親王奕劻是清朝首任內閣總理大臣,你說權力大不大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