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铁帽子王到底是个什么官衔?有多大权力?

自卑毁人一生


铁帽子王确切的说不算一个官职,而更像是一种皇室荣耀吧。铁帽子之所以铁,就像“铁饭碗”的意思差不多。清朝普通的亲王,子孙继承的时候是降一等,比如你是亲王,你儿子只能是郡王,而铁帽子王是不降级,子孙一直是亲王。


清朝和明朝的制度不相同,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儿孙富足,各个都封了诸侯,亲王多到不值钱,而且到了明朝中后期养这些世袭下来的皇亲国戚,将国库都败空了不少。清朝的皇子们并非人人都能成为亲王的,他们有可能封个郡主、贝勒,还有的甚至是镇国公、辅国公之类的。清朝的皇帝们对自己的皇子要求非常严格,也有犯了错被贬为庶人的。一个世袭的铁帽子王,在这样严苛的制度之下就显得难能可贵的。

铁帽子王世袭的说法其实并非皇太极或者努尔哈赤提出来的,而是乾隆帝首先想出来的法子。清朝初年,皇太极曾经册封过八个亲王,爵位也不是世袭罔替的。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给多尔衮平反,将皇室宗谱上的亲戚们都梳理了一遍,想要优待当年八大亲王的后人,恢复了他们的亲王封号,并且提出了亲王世袭制度。

铁帽子王的第一代一定是对江山社稷非常有贡献的皇族宗室,除了当年皇太极所立的八位,还有雍正最信任的十三弟允祥,道光之子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乾隆帝的孙子庆亲王奕劻。

至于铁帽子王的权力,就不大好说了。铁帽子王只是一种家族荣耀,除了可以世世代代拿出来吹牛逼,也可以保障世世代代的嫡长子能够得到皇家的优待。铁帽子不是亢龙锏、免死金牌、尚方宝剑什么的神器,甚至也不是一旦戴到头上就可以稳当吃皇粮一辈子的。虽然爵位可以一代代继承下去,但是只要犯了错,皇帝还是可以治罪,将铁帽子转给下一代或者同辈的兄弟。

铁帽子王一般能够得到比一般亲王更加优越的生活,说话的底气也强上三分。但是这项殊荣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权力,想在朝中站稳脚跟,还是要在官场上潜心打拼。如果皇帝能够重用的话就是权力和名誉集于一身的大臣,如果在朝中碌碌无为不被重用的话,反而还被同僚背后嘲笑徒有虚名,白占了这么好的一个坑啊。


木剑温不胜


先了解一下清代铁帽子王和普通亲王的区别。清代皇族首先有宗室和觉罗之分,宗室地位高于觉罗,宗室封爵初为九等,至乾隆时期达十四等(也有十二等之说,关键是世子和长子是否属于爵位),最高为和硕亲王,和硕亲王去世之后,其子降一级袭郡王爵,此后依次到最低的奉恩将军,而如果在亲王之前加上“世袭罔替”四个字,就是所说的铁帽子王,即子孙世代有一人袭亲王爵。

接下来再来看一个统计表,据学者江桥统计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皇族宗室的封爵情况,其中亲王一级,顺治朝10人、康熙朝14人、雍正朝20人、乾隆朝13人,计57人;郡王一级,顺治朝6人、康熙朝9人、雍正朝11人、乾隆朝12人,计38人。(依据《清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二、二百四十三、二百四十四)而在乾隆以前,铁帽子王有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侄)、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庄亲王硕塞(皇太极五子)、怡亲王允祥(康熙十三子)、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长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善孙)9人,

其中亲王7人,仅约占总数57人的12%,而郡王仅2人,所占百分比仅约5%。并且,9位铁帽子王有八位是在清初册封,仅怡亲王允祥是为雍正时册封,即使乾隆以后,也仅增加恭亲王奕訢(道光六子)、醇亲王奕譞(道光七子)和庆亲王奕劻(乾隆曾孙)三位铁帽子王,但增加的亲王数量却远不止三位。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宗室封爵情况统计表

最后再来说说清朝封爵待遇,

至亲王一级,可以领有八旗佐领,如道光年间规定:“嗣后恩封亲王、着拨给外旗满洲佐领六、蒙古佐领三、汉军佐领三”,并可以领有护卫、太监(亲王可有四十名),其妻子除嫡福晋外,亲王还可有侧福晋四名,而子女爵位也是按照母亲等级而来;其俸禄也不等,顺治时期,亲王俸银有一万两,而第五等级只有五百两;此外,在典礼、刑法等方面也享有不同的待遇。对于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来说,只要承袭爵位,就可以永远拥有这些特权,而普通的亲王,爵位要一代代降等承袭,而相应的待遇也会下降,比如所领八旗佐领,

“如恩封王公、将来降袭至何爵,即按所降之爵,应得之数存留,余俱裁汰……军功世袭罔替之王公内……其余皆毋庸查办”

铁帽子王与普通亲王的待遇差别大抵如此。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政治上的特权,但是不同时期,每一任袭爵者都有不同特点,在此不多述。

当然,

铁帽子王最重要的就是多了世袭罔替的权利,但也仅仅是相对的,历史上几大铁帽子王都有被革爵的经历,而且,其世袭也只在其中某一个支系,每一代也只有一个人,其余子孙与普通宗室差别并不大


参考文献

江桥:《清朝前期宗室人口状况的初步统计与分析》


楚邾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世袭罔替”很多人不明白,意思就是世袭次数不限制,可以一直继承下去,而且还是继承最初的爵位,并不是每继承一次就要降一级。清朝官方当时称“世袭罔替”,而民间才称之为“铁帽子王”。铁帽子王还不能更替或者废除,也就是说他们的王爵之位永远都不会被换掉,如果继承者触犯法律被剥夺爵位还可以由其他族人接替。

一:那么“铁帽子王”都有哪些人可以获封?

一般来说是要对清朝有巨大贡献的皇室嫡系子孙才可以封赏,也就是说必须先立下功勋才能成为铁帽子王,而不是成了铁帽子王才享有更大的权力,这一点和官职还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在古代很多爵位,虽然封官拜爵,但是在封官拜爵之前,他们的权力并没有受封后大。

而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的铁帽子王,有8位是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分别是(以下都是人物,可跳过看下一段铁帽子王的权力)

努尔哈赤第二子——礼亲王代善;

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齐第六子——郑亲王济尔哈朗;

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

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

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

皇太极第五子——庄亲王硕塞;

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克勤郡王岳托;

礼亲王代善之孙——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另外4位便属于恩封,恩封就是因为维护清朝江山有功才受封的。

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

道光皇帝第六子——恭亲王奕訢;

道光皇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

乾隆第十七子永磷的嫡孙——庆亲王奕劻;

在清朝分封皇室爵位分别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等四种形式,辅国将军以上就分为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

铁帽子王则是属于功封,他们基本上是世袭罔替;而恩封的则是世袭递降(唯独上面4位例外),也就是说承袭一次降一级,但是降到辅国将军就不能再降。其他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的宗室则不能世袭,甚至要每隔一代就降一级,因此可以看出铁帽子王都是功勋卓著、永不降爵的。

二:那么铁帽子王如此厉害,他们的权力又有哪些?有多大呢?

一是上文所说,永世承袭,不降不废;

二是俸禄极为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相比其他亲王要多的多;

三是赐予世袭罔替王府,也就是铁帽子王府;

"铁帽子王"在清朝中后期已经成为一个腐朽的利益集团,

"铁帽子王"作为清朝封爵最高、地位最显赫的权贵群体,不仅仅只有俸禄高、权力大,最主要的是他们子孙后代都一直享有这样的权力,可以说永世不衰,所以到了清朝中后期,以铁帽子王为首的腐朽集团就此诞生了,他们依仗权势,拥有着极大的权力,把持朝政、安插党羽,还经常贪污公款,阻止国家改革,成为阻碍清朝发展的绊脚石,因为他们大多是八旗旗主,很长一段时间都奈何不了这些所谓的铁帽子王,他们相互之间形成了一个利益集体,对清朝的发展和当时的国家有着极大的消极作用。

(铁帽子王利益集体)

以上便是铁帽子王的介绍以及拥有的权力。


羽评郡主


1、首先铁帽子王是什么?

清朝打江山的时候几个难兄难弟!

老大当皇帝了,其他人封了爵!并且老大承诺:你们这个爵位可以一直世袭下去!(咱们都一样)

2、权利有多大?

给钱 (一年一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200万)

给房子(大别墅,保姆,司机,保镖)

谁都弄不了这些“铁帽子王”,这些“铁帽子王”呢也没啥实权!

还得被老大时时看着,别造反!


总结一下:

铁帽子王想要在政界掺一手的话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毕竟手里有一定的人手。皇帝怕就怕这个。

所以很少有铁帽子王的后辈出类拔萃在朝政当中。往往都是庸庸无为的。(老大最喜欢这样,慢慢的人手就都是自己的了)养着就好!


小欢叨叨叨


“铁帽子王”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一种世袭爵位的制度。

古代爵位一般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

与明代不同,清朝乾隆年间的爵位在继承过程中不会降级,无论是第二代、第三代,还是第n代,爵位都是世代继承、不会被的剥夺、降级的,除非这个朝代灭亡。

而在明代,爵位是随世代继承而递减、降级的,第一代如果被封为公,第二代就降级为侯,三代为伯······依次递减,直到为平民为止。

“铁帽子王”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一种荣誉,而非官职。一般势力强大的铁帽子王都是因为身居要职,才能掌握大权。第一代的权力最大,因为他们一般都是有赫赫功绩的功臣,深得皇帝信任。他们的后代虽然能继承爵位,但权力是大不如前的,只有生活上能得到保障,享受好的待遇,至于在朝廷上是否得到重用,还是要看个人能耐了。

清朝乾隆时期的铁帽子王一共有八位,加上后来被封的怡亲王、醇亲王、恭亲王等,共有十二位。但铁帽子王并不是一生无忧的,如果犯了错,或皇帝看你不顺眼,也是随时可能会被替换下来的。在清朝,当上了铁帽子王,又被拉下马的人也不少。


老照片


清朝的铁帽子王不是官衔,也不是头戴铁帽子的人,而是爵位,指的是世袭罔替的王爵,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大小则不在于爵位,而在于官职和实权。

不知为啥看到“铁帽子王”,脑海里忍不住浮现起“绿帽子王”,好奇怪的感觉。

铁帽子王是清朝特有的称呼,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其他朝代也有世袭罔替的爵位,但不被称为铁帽子王,比如明朝开国功臣的爵位大多都是世袭罔替的,所封同姓王也是世袭。

古代的爵位和王爵制度

爵位,是帝制时代常见的制度,古今中外都有,是对帝王亲属或功臣之地位或功劳的认可,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一般分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6个等级。

王爵又有等级之分,一般分为亲王、郡王。

各个朝代的王爵并不一致,有的朝代王爵一般只封为宗室(如宋朝),有的朝代则可以封给功臣(如西汉初年、唐朝晚期);有的王爵可以世袭罔替,不用降级(如明朝),有的王爵则不能世袭(比如宋朝),清朝则是结合各个朝代,王爵一般只封宗室,且可以世袭,但要降等。

清朝的王爵制度

清朝宗室爵位分为四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

一般来讲,获得上述四等爵位的宗室不能世袭罔替,每世递降一等,比如亲王的儿子封郡王,郡王的儿子封贝勒,有多个儿子的只有长子才能继承。

但铁帽子王除外,他是亲王中世袭罔替且不降等的王爵。

整个清朝,一共只有12个“铁帽子王”。其中8个是在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宗室,属于“因功封爵”,只要他们有儿子,儿子就可以一直继承亲王的封号,还可以配飨太庙;另外4个是在清中后期对稳固江山中有功而受封亲王的,属于“因恩封爵”。

8个开国“铁帽子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其他4个“铁帽子王”分别是: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铁帽子王”的特权

铁帽子王与一般亲王相比,拥有以下三项特殊待遇:

1、“世袭罔替”, 隔代不降爵;

2、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3、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

除此之外,其实并不拥有特殊权力。

“铁帽子王”究竟拥有多大权力,在于戴帽子的人担任何等官职。如果除了“铁帽子王”这个爵位,你一个官职也没有,那么对不起,你一点实际权力都没有。

比如著名的恭亲王奕訢就是“铁帽子王”,也是晚清时期的风云人物,但他的权力主要是通过担任“领班军机大臣”、“议政王”、“领班总理衙门大臣”等职务来实现的,一旦慈禧罢免了他上述官职,尽管他仍是“铁帽子王”,但手里一点权力都没有了。

简单地说,“铁帽子王”是一种地位和待遇的象征,跟权力不挂钩,类似于现在某官员享受正部级待遇,但没有担任实际官职,那他手里一点权力都没有。

另外,“铁帽子王”看似很铁,其实一点都不铁,因为“铁帽子”是皇帝给你的。

皇帝既然可以给你,也可以给你摘掉,而且很容易找到理由。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清代所谓“铁帽子王”是一种俗称,一种爵位,并非官衔。乃是对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一种通俗说法。

  铁帽子王享有的特权主要有三条:“世袭罔替”, 隔代不降爵;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赐予世袭罔替王府。

  铁帽子王爵位尊贵,但只是一种爵位,虽然比一般亲王享有更多待遇和特权,但至于权力则还要看具体担任什么差事。

  清代自兴至亡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因佐命清兴以功封的有八位;在清平时期辅政有功或其他原因恩封的有四位。即,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而恩封的首任“铁帽子王”则往往是掌握实权者。比如首任怡亲王允祥。在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热播下,允祥知名度颇高,其作为康熙帝皇十三子,是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的铁杆。胤禛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胤祥不仅在雍正即位前,雍正即位后也出力甚大。被雍正赞为“柱石贤弟”,得到世袭罔替许可。雍正八年去世时谥为“贤”,雍正帝又特别在其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中的怡亲王载垣就是最后一任怡亲王。

  而允祥生前深受雍正信任和重任,权力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再如首任恭亲王奕䜣。奕䜣知名度也颇高,其为道光第六子。道光临死前遗命皇四子奕詝继位,同时封奕䜣为亲王,所以号称“皇封”亲王。咸丰死后与慈禧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后出任议政王,又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掌握国柄或身处权力中心断断续续近三十年。

  首任醇亲王奕譞则是因其子载湉继位,赏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也短暂掌握大权,但其为人老实谨慎,对权力不贪恋。

  首任庆亲王奕劻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嫡孙,光绪十年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深受慈禧信任。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爵亲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六十大寿时加恩世袭罔替,成为铁帽子王,但他还没死清朝灭亡,所以“世袭罔替”也就是一句空话。

  庚子国变后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善后。奕劻靠慈禧信任掌权后极其贪婪,治国无方,贪财有术,与另一满族大臣那桐号称“庆那公司”。满洲亲贵都认为大清实亡于奕劻,以至于其死后溥仪甚至要从“谬、丑、幽、厉”四字中为他选谥号。

  需要说明的是,铁帽子王并非都是亲王,其中功封的铁帽子王中就有克勤郡王、顺承郡王以郡王世袭罔替。


赵燕云


讲真,有书君头一次听说“铁帽子王”这称呼还是从清宫剧里知道的。“九子夺嫡”大战中,雍正皇帝的兄弟中唯一一个忠心耿耿拥护他的人——十三皇子允祥,为了他赴汤蹈火,感动了雍正,将其封为铁帽子王。


《铁齿铜牙纪晓岚》里也有一段涉及铁帽子王的情节:和珅与金大烟袋互掐时,和珅说自己是满洲正红旗出身,金大烟袋回应他祖上是铁帽子王首位。原本盛气凌人的和珅一听铁帽子王这几个字,顿时脸色大变,赶忙下跪行礼。

能让权倾一时的和珅下跪叩拜,可见铁帽子王的地位有多尊贵。然而演戏毕竟是有许多虚夸的成分。那么真实历史上,铁帽子王究竟是什么官职,又有多大权力呢?下面,有书君就根据相关史料细解一下这个称呼。

一、“铁帽子王”是一种身份,而不是特指某种具体官职。

相对于明朝朱元璋对子孙后代浩荡的皇恩来说,清朝的封爵制度要严苛的多了。皇子们如果没有功勋,并不一定会被封为亲王,也可能被封为郡王、贝勒、镇国公、辅国公等。

即便是被封为亲王,这个王位也不是世袭的,其后代继承爵位时都要降级别。譬如,父亲为亲王,儿子就只是郡王,孙子就是贝勒,层层递减,到最后变成了普通旗民。

在大部分爵位不能世袭的情况下,世袭就显得很是珍贵,代表着荣耀,独立府邸,高俸禄和高福利。

铁帽子王就是对世袭罔替王爵的称呼。由于物以稀为贵,所以显贵,乃至成为一种特殊身份的标志。

纵观整个清朝,一共只有12个铁帽子王,清初有八个,其中有我们熟知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的弟弟多铎;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还有和多尔衮一起扶持顺治帝即位的另一个摄政王,郑亲王济尔哈朗。

可以说,他们个个都是战功赫赫,为清初建国立业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国之栋梁。


他们被封赏的条件一是要皇室宗亲,二是必须功劳卓著。他们享有的特权也一样,世袭罔替,有独立王府,还有高于普通王爷一倍的俸禄。

但他们爵位并不同。他们之中有六位亲王还有两位郡王。在朝廷中担任的具体官职等级也不相同。

铁帽子对他们最大的意义不是他们自己的官位多高。而是这顶铁帽子可以无限次数继承给一名子孙,不用像其他的王侯爵位一样逐代降级承袭。

所以,和珅一听是铁帽子王的后代立即跪拜,并非一定是对方现在的官职高吓住了他。而是对方尊贵的世袭身份镇住了他。

二、铁帽子王是一种荣誉象征,不是权力标志。

清初的八个“铁帽子王”,是在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的时候就被册封爵位,但当时还没有“铁帽子王”这种说法,因为他们没有铁帽子,爵位也不是世袭罔替的。

有铁帽子王这一明确说法,是从乾隆年间开始的。乾隆四十三年,为表彰开国诸王,乾隆皇帝决定把功封与恩封区别开来,才有了“世袭罔替”的制度。


同年,乾隆为多尔衮翻案昭雪,并恢复八大铁帽子王的爵号,这才形成清初“八大铁帽子王”。彼时,多尔衮已经死了128年了,再大的权力他也不可能用得着了。但对于宗室后代来说,意义则是重大的,因为这标志着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众所周知,清朝是皇权空前集中的一个朝代。因此,不管是铁帽子王还是其他亲王,其权力大小都是在皇权的笼罩下施展的。这一点,从清朝晚期封的几个铁帽子王的官场沉浮可见一斑。

清朝后期所封的铁帽子王有三个: 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这三顶铁帽子,都是因为鼎力协助太后老佛爷抓牢手中的皇权立下了功劳而获此殊荣的。

恭亲王奕欣的铁帽子由来不用说也都知道,他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叔父摄政王。他思想前卫,能力超群,曾一度权倾朝野。

他跟慈禧联手发动“辛酉政变”,除掉了咸丰皇帝遗诏任命的“肃顺,端华”等顾命八大臣,全力推助慈禧登上了政治舞台。对于咸丰皇帝死后,两宫太后和同治小皇帝这个孱弱皇室组合的皇权确立,的确是功不可没。

然而大家有所不知的是,被除掉的顾命八大臣中的肃顺,端华也都是清初铁帽子王的后世传人。当权力僭越皇权时,他们一样被当权者毫不留情的剔除,铁帽子并没啥保护作用。

不仅他俩,据史载,乾隆之前的九位“铁帽子王”的后代中有八位都有过被夺爵的经历。

醇亲王奕譞头上铁帽子的来源是因为他的儿子做了光绪皇帝。他另一个儿子的儿子,后来成了末代皇帝溥仪。

醇亲王一生庸碌保守,是慈禧太后忠实的拥护者。他总领北洋水师事务时,在京津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挪用公款,为祝贺慈禧太后生日,亲自监工督造颐和园。在他心里,老佛爷的欢心高于一切。因此他也是晚清唯一一个政途平坦,善始善终的铁帽子王。

恭亲王奕欣和庆亲王奕劻的结局却都挺惨,当他们成为慈禧太后皇权控制的绊脚石时,老佛爷找个时机毫不客气的就把他们的铁帽子摘掉了。

可见,铁帽子王虽然养尊处优,其实并无实权,身处政坛,他们一样是担惊受怕,如履薄冰。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清朝的铁帽子王就是类似英国的世袭贵族。可能爵位很高,但实职并不高;可能享受的福利待遇非常优厚,但手中并无实权。

因为在清朝,说了算的,永远是坐在龙椅上或者是帘子后面的人,他们一句话,随时可以把铁帽子掀掉甚至打入地狱。因此,铁帽子王名“铁”实不“铁”。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铁帽子王”是一种俗称,指清朝世袭罔替王爵的称呼,整个清朝一共只有12个,清初有八个。

清朝跟明朝不同,皇子并不一定会成为亲王,他们可能被封为郡王、贝勒、镇国公,辅国公等。至于获得封地,那更是想都别想,清朝的皇子们大都是待在京城的。

而且就算被封为亲王,这个王位也不是世袭的,绝大部分的亲王,其后代继承爵位时都要降级别,你的父亲为亲王,你一般就只是郡王,你的孩子是贝勒,不断往下,到最后成了普通旗民,避免了明朝那种一堆亲王啃国家的现象。

在大部分爵位不世袭的情况下,世袭就显得很是珍贵,代表着荣耀,荣耀的标配的工资多和有独立府邸,而这些,是从乾隆年间开始的。

清初的八个“铁帽子王”,是在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的时候就被册封爵位,但当时还没有“铁帽子王”这种说法,因为他们没有铁帽子,爵位并不是世袭罔替的。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为了显示厚待皇亲宗室,借着给睿亲王多尔衮平反的机会,重新梳理了一遍皇室宗亲谱系,恢复了清初八大宗室王爵最初封号,并将爵位世袭罔替的制度明确颁行,这才有了最早的“八大铁帽子王”。

铁帽子其实很不靠谱,一点都不保险,因为爵位虽然不会被皇帝除去,但是继承爵位的人是随时可以换的,整个清朝“铁帽子王”被治罪后换人的有不少。

我们来看一下十二位“铁帽子王”的第一代。

1、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礼亲王,四大贝勒之首,德高望重,善终。

2、努尔哈赤侄子济尔哈朗,郑亲王,战功卓著,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清朝历史上除多尔衮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

3、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睿亲王,清初摄政王,权倾朝野。

4、努尔哈赤十五子多铎,豫亲王,战功彪炳,死于天花。

5、皇太极长子豪格,肃亲王,战功卓著,被多尔衮幽禁,后被杀。

6、皇太极第五子硕塞,庄亲王,战功不小,曾为议政王。

7、代善长子岳托,克勤郡王,作战勇猛,是一位大将。

8、代善之孙勒克德浑,顺承郡王,立有大功,早逝。

9、康熙帝第十三子允祥,怡亲王,受哥哥雍正信任,出任议政大臣。

10、道光帝第六子奕訢,恭亲王,清末军机大臣。

11、道光帝第七子奕譞,醇亲王,光绪初年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

12、乾隆帝之孙奕劻,庆亲王,曾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简而言之,“铁帽子王”是一个爵位,没有权力,但他们往往会兼任其他官职,这是权力的来源,从上面可以看出,第一代的权力都不小,毕竟爵位都是他们拼来的,自然身居要职,不过他们的后代自然要差不少,大多担任满蒙八旗都统之类的职务,权力并不是很大,至于醇亲王出了一个摄政王(溥仪他爹)。

“铁帽子王”在清朝只是能够享受更好地生活待遇,至于在朝廷上有多大的权力完全是看能不能受到皇帝的重用,不然也只是一个清闲的皇室宗亲罢了。


平沙趣说历史


铁帽子王,是大清朝的爵位,并非官职。


清朝初期的八大铁帽子王是八旗旗主,手下有兵,那权力可是不小。兵权在任何朝代都是至关重要的,包括现在的外国。

铁帽子王是皇太极建立大清之后封的爵位,他爸爸努尔哈赤的后金时代,他自己也只是个四贝勒,称帝以后,亲王就最高了,贝勒沦为第三等爵位。


铁帽子王权力有多大,从顺治继位成清世祖的明争暗斗就能看出来。当时,豪格掌握正黄旗兵马,多尔衮和多铎两白旗,代善控制两红旗,正蓝旗莽古尔泰也当仁不让。当时豪格和多尔衮都有可能当皇帝,但是他们谁当了,对方的两旗人马一定不服,因此不想当皇帝代善等人提议让福临当。这个事例就说明清初的铁帽子王权力之大,能推举皇帝?你说权力大不大。

后来的四个铁帽子王,权力也不小。和硕怡亲王允祥掌管兵部,和硕恭亲王鬼子六奕訢是议政王,和硕醇亲王奕譞是载湉也就是光绪他爸爸,和硕庆亲王奕劻是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你说权力大不大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