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柴氏在宋朝的地位如何?南宋皇帝還記得柴氏嗎?

丨楠澤


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發動陳橋兵變在“禪讓”的名義下順利登基後,對後周柴氏的待遇不得不說算是中國歷史上被“禪讓”的皇族中最好的了。

首先在禮儀上一再對周恭帝一家表示尊崇,建隆元年(960)詔書雲:“雖周德下衰,勉從於禪讓;而虞賓在位,豈忘於烝嘗?其封周帝位鄭王,以奉周嗣。正朔服色,一如舊制。”你看,從禮儀上而言,柴氏的地位明顯是很高的,同時還下令對周室的宗廟,到了大祭的時候,還要差官員祭祀,老趙還立碑與太廟,約定新天子即位要到太廟去拜碑,碑文的內容只能由皇帝一個人知曉,到了靖康之變後,碑文內容才被揭曉,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

宋太祖對柴氏家族的態度及其特殊措施,深刻影響這宋朝的歷代皇帝們,他們大多能認真執行優待柴氏家族的政策,並不斷採取一些具體措施,來保證甚至擴大柴氏家族的各種特權。


特權庇護下的柴氏家族

“柴氏之賞延,直與宋相始終”

本來周世宗柴榮的直系後人到了開寶六年(973)柴宗訓死後,已經絕嗣。但宋仁宗貫徹執行祖訓,對周世宗之父柴守禮的直系後人,均作為後周遺族看待,由此造就了北宋邢州特權家族柴氏家族。

依靠宋朝政府給與的各種特權,柴氏家族世代仕宦,維持了官宦世家的地位,形成了又影響力的特權家族,而這些特權大體可概括為如下幾方面:

一、世襲爵位、官位

在柴宗訓死後,北宋朝廷討論後,執行了一套方案,就是從柴榮老爹的直系子孫中挑出來了柴詠,以供奉衍聖公孔子家族的方式,封其為崇義公,籤書奉寧軍節度判官事,這個爵位是世襲罔替的,柴詠致仕,他的長子早亡,次子柴若訥襲爵並襲職,僉書河南府判官廳公事,第二代崇義公活了三年就死了,柴詠又上言讓柴若訥的嫡長子柴務簡襲爵,之後是柴恪,可憐的柴恪最後死在了靖康之恥,全家被害。

本來按理說柴家到這裡應該算是到頭了,但南宋建立後,明確表示要繼續有待柴氏後裔,使其家廟不絕血食。

紹興五年(1135),承節郎柴叔廈通過政審後,承襲崇義公的爵位,這一傳,就傳到南宋滅亡。兩宋加起來,崇義公一共承襲了7代,共8人。但實際上崇義公已經不算柴氏直系了,算是旁系。

二、補官、遷官

宋政府“崇奉先代,延及苗裔”,頻繁對先代帝王之後加以錄用,給予補官或遷官的優待,柴氏家族所享受的這方面特權,有些已經形成了制度性的規定。兩宋之間,從宋仁宗開始,每一代帝王都會從柴氏家族中錄用至少一人為官,多為三班奉職、或一州長史。這種靠血緣就能為官的制度,在兩宋之際,除了開國將門外,幾乎沒有。

三、受田、錢物、免除徭役

除了獲得爵位、官位的柴氏族人享有俸祿外,柴氏家族還不時得到官府的賞賜,其平民身份的族人有時會得到免除徭役的待遇,這是柴氏家族經濟方面的特權。

總而言之,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嚴格執行了趙匡胤的祖訓,給予了柴氏家族諸多政治經濟上的特權,使得柴氏在邢州發展成一個相當具有影響力的大家族。


江畔初見月


960年大年初一,大周的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篡了柴家的江山,以宋代周

那時候,柴榮剛死不久,他的兒子後周三帝柴宗訓只有7歲,還有不到7歲的柴熙讓、柴熙謹、柴熙誨三個小弟弟,趙匡胤進皇宮時候,柴家一共四個兒子活著

坊間傳聞,大金攻破開封府時,在皇宮內院隱蔽處發現一石碑,上面刻有趙氏家訓,稱太祖碑誓,誓言有三,其中一條為保全柴氏子孫。事情真假難有定論,不過大宋一朝,柴家子嗣確實繁衍了下來

當然,繁衍的也不容易,是否有李代挑僵,不得而知

柴榮四個兒子中,史書只有那個禪位的皇帝柴宗訓有明確記載

他被降為鄭王,移居湖北房陵,在20歲的時候,也就是公元973年,病逝。房陵是今天的房縣,北宋時候為流放之地,柴宗訓到底怎麼死的今天誰也不知道,或許真的是病死的吧。不過死後也留下了子嗣,有五個兒子繁衍,鄭王爵位倒沒有被允許承襲

就這麼過了將近一百年,到宋仁宗時期,趙家想起了柴家,先是找了一些柴家子孫封為三班奉職(大宋五十三階武職中第五十二階),後來又找了一個年齡大的,封為崇義公(專管周廟祭祀)。按照後來宋徽宗一句話“嘉祐中擇柴氏旁支一名封崇義公”,可知,柴進嫡脈應該絕嗣了

也是在宋徽宗年間,趙家又給柴家恩寵,除了崇義公一爵之外,還給柴家恩賜了一主脈,選年齡最大的柴家族人的祖父,為柴宗訓後人,對這一脈族人恩賜宣義郎監周陵廟,永為定製,世代如此

南宋時期,趙家依然記得柴家子孫

趙構在皇位穩定後,於紹興五年,尋找到柴家族人柴叔夏,封其為“右承奉郎,襲封崇義公,奉周後”,後人可襲爵。如果當官,爵位會轉賜族內他人,不影響升遷

至於柴進其他三個兒子,史書記載不知其蹤,估計是被殺了,或者改姓藏起來了吧。也有坊間傳言,當時的潘美、盧琰各收養一名,其中盧家的那一脈繁衍壯大

總的來說,柴進家後人,如果真的活下來了,宋朝對他們的待遇還可以,後人除了祭祀周廟,能和常人一樣當官


靈石蘊珠寶


歷史回到公元959年,這一年周世宗柴榮(郭榮)去世,兒子柴宗訓(郭宗訓)七歲,但也只得登上帝位,即周恭帝。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和禁軍統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掌管軍權,擁有實權。960年初始,有消息稱契丹大軍南下,欲攻打周。得此消息,不辨真偽的懵懂宰相範質急忙上奏,讓趙匡胤率軍北上迎敵,這一假消息,致使後周丟失了江山,成就了趙匡胤的大宋基業。

陳橋驛兵變是非常著名的歷史事件,趙匡胤被眾人黃袍加身,成了皇帝,隨後回到開封,美其名曰讓周恭帝禪位於他,開啟大宋基業。七歲的柴宗訓(郭宗訓)能有什麼辦法,面對來勢洶洶的趙匡胤,只得接受如此的命運安排。趙匡胤兵不血刃就奪得了天下,那作為後周臣子的趙匡胤,登上皇位後是如何安排,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周世宗柴榮(郭榮)的後人呢?

在《水滸傳》裡我們知道有個柴進,整天無所事事,生活富裕,吃香的喝辣的,也沒有什麼人敢惹他。一副紈絝子弟的派頭,據說他就是柴氏的後人。雖說柴進看起來很是陽光,可好像在大宋的地位也不顯赫,也沒有具體的官職,只是大家都稱他為柴大官人,難道宋朝給了他什麼特殊的待遇?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後,心裡還是很糾結的,畢竟江山有巧取豪奪之嫌,心裡難免會有愧對周世宗的提攜之情。於是在失眠幾晚後,給其後人規定:宋朝世代厚待柴氏一門,柴氏子孫如有犯罪一定要從輕處罰,甚至免罪,就算是謀逆大罪,也不可以拉出去砍了,只得賜死,留下柴氏顏面,更不可以株連。

但事實上果真如此嗎?我們知道周世宗的名字叫柴榮,這只是後人的記錄,柴榮作為郭威的養子繼承帝位。所以他應該會改姓郭,郭榮才是他的名字。所以說後周皇室始終是郭姓,周恭帝的名字也是叫郭宗訓,柴氏不是國姓,也沒有貴族身份。

陳橋驛兵變後,周恭帝被趙匡胤封為鄭王,他的兄弟紀王郭熙謹和蘄王郭熙誨,分別被潘美和盧琰收養,從而也改姓潘和盧姓。紀王郭熙改名潘惟吉,蘄王郭熙誨改名盧璇。遜位後的周恭帝郭宗訓實際上被流放到了房州(今湖北十堰),公元973年20歲左右的郭宗訓去世,史籍沒有明確記載他有沒有後代,鄭王的爵位也無人繼承,我個人認為他沒有後代。今天雖然在福建有林姓說是郭宗訓的後代,當時是為了免遭宋朝的清殺,逃到南方改姓林。這是否真實,還需史學家考證。

公元1118年,文字青年宋徽宗想起祖輩趙匡胤,知大宋天下的來源,於是下詔:太祖受周世恩,天下得到禪讓。嘉佑時期,選擇柴氏的一個旁支作為周恭帝的後人,封崇義公,享受世襲。既然是旁支,足可以說明周恭帝沒有直系後人。

宋朝的很多皇帝都是藝術家,喜多愁善感,也喜歡玩弄風情,正因為有如此人文情懷,所以對周世宗後人沒有趕盡殺絕,而且為了宣揚宋朝仁政,美其名曰也給了一些優待政策。 雖然趙匡胤有善待柴氏後人的言論,但諸如丹書鐵券之類的實際行為,我覺得不存在。對於宋太祖趙匡胤的做法,我覺得存在如下三個方面的原因:1、確實有愧疚之心,周世宗對趙匡胤不錯,而且委以重任,本想趙匡胤能代他好好照顧兒子周恭帝,沒想到趙匡胤直接奪了後周江山。2、樹立自身形象,趙匡胤很不一般,他的心機很深,而且是個廣告大咖,他精心策劃黃袍加身,就是讓世人感覺他自己也是無奈,眾人非要我做皇帝,我不做都對不起大家。這種方式在後來的杯酒釋兵權又用了一次,效果非常好。3、體現仁德,前面我分析了,周恭帝沒有直系後人,勢力不存,對大宋的威脅不大,於是做做好人,給柴氏後人一些優待政策,安撫民心。

因此說柴氏在宋朝其實沒有什麼政治地位,宋朝皇帝能否記得柴氏那要看心情。有時翻起歷史,這些皇帝還是會想起柴氏的,畢竟是鳩佔鵲巢。






史道驛站x


文|小河對岸

宋朝善待柴氏,那是眾所周知的。宋太祖趙匡胤曾給其子孫,留下三條遺訓,其中一條就是要善待柴氏,即: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而在《水滸傳》、《說岳全傳》等小說中,也都塑造了小旋風柴進、小梁王柴桂等柴氏後人。雖然,柴進、柴桂都走上了“謀逆”之路,但從二人之前享受的待遇來看,宋朝對柴氏子孫還是比較善待的。此雖是小說,但也側面反映出宋朝善待柴氏子孫的觀念已深入人心。

而實際上,周世宗的嫡系子孫不但不姓柴,還為了要避難被迫改作他姓。提起周世宗的名諱,我們一般都稱之為柴榮,但這並不是當時的正確稱謂。後周是由郭威所建立,而郭威的親生諸子皆被後漢隱帝所殺。最終,郭威也只得將江山傳給了並無血緣的周世宗。一朝江山不二姓,過去我們亦常以“江山易姓”來指“改朝換代”。

周世宗以柴皇后之侄的身份,是不具有繼承後周皇位名分的,而只能以郭威之(養)子的身份才具有繼承後周大統的名分。據《新五代史·周本紀》記載:..後兄守禮子榮,幼從姑長(於)太祖(郭威)家,以謹厚見愛,太祖遂以為子。

周世宗自小就跟隨其姑母(柴皇后),而生活在郭威的家裡,因謹慎篤厚而受到郭威夫婦的喜愛。於是,就被郭威收養為己子。在宗法上,周世宗算是郭威的過繼子,也當然得從郭姓。故而,周世宗應該叫郭榮,而不是柴榮。

後周皇室這一支脈,始終姓郭而不姓柴,周恭帝也應該叫郭宗訓,而不是柴宗訓。而在周世宗繼承皇位之後,柴氏也並不具有皇族身份,周世宗待其生父柴守禮以“元舅”之禮,為避免父子見面的禮儀尷尬,周世宗與其生父終生沒有再見面。

《新五代史·周家人傳》:..周太祖聖穆皇后柴氏,無子,養後兄守禮之子以為子,是為世宗。守禮字克讓...世宗即位,加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光祿卿。致仕,居於洛陽,終世宗之世,未嘗至京師,而左右亦莫敢言,第以元舅禮之。

陳橋兵變之後,年幼的周恭帝被迫退位,被趙匡胤降封為鄭王。而在趙匡胤率部進入皇宮之後,六宮迎拜,趙匡胤見有兩位宮人各抱一個小孩,也在下跪之列,便問是何人之子?原來是周世宗的兩位皇子,紀王(郭熙謹)與蘄王(郭熙誨)。趙匡胤環顧諸將,該如何處置這兩個小孩?侍衛們揣摩出趙匡胤的心意,便將此兩位皇子抓起來而欲誅殺。

但趙匡胤的部將們,畢竟都曾追隨過周世宗,很多人在良心上也都有些過意不去。於是,盧琰冒死向趙匡胤進言道:昔時堯舜授受不廢朱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趙匡胤又問大將潘美的意見,潘美也說道: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不安耳。

趙匡胤也有些羞愧,便讓侍衛放回了兩位皇子。其後,盧琰、潘美各收養一位皇子。紀王(郭熙謹)被潘美收養,改名叫潘惟吉。蘄王(郭熙誨)被盧琰收養,改名叫盧璇。周世宗還有一位皇子曹王柴熙讓,在動亂中不知所終。

而周恭帝郭宗訓則被遷往(流放)房州(今湖北十堰),至973年,僅有20歲的郭宗訓便逝世了,死在了較為敏感的年紀,至於郭宗訓有無子嗣,缺乏相關史籍的記載。但從鄭王的爵位,至此便告終了來看,郭宗訓至少在宗法名分上並無嫡系子嗣。而據今天福建等地的一些林氏族譜記載,郭宗訓還是有子嗣的,為免遭宋皇室的殺害,遷到了南方並改姓了林。

而再據史載:..政和八年(1118年),宋徽宗詔曰:昔我藝祖(太祖)受禪於周,嘉佑中(嘉佑四年,即1059年)擇柴氏旁支一名封崇義公。議者謂不當封周。然禪國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禮蓋未盡。除崇義公依舊外,擇柴氏最長見在者以其祖父為周恭帝后,以其孫世世為宣義郎,監周陵廟,與知縣請給,以示繼絕之仁,為國二恪,永為定製。

兩宋所封崇義公,乃柴氏旁支,並非周世宗嫡系一脈。至宋徽宗在位期間,宋室以禮蓋未盡為由,又擇取柴氏見在的最長者,而以其祖父為周恭帝之後,以其孫為宣義郎,監周陵廟。從中也可以明確,宋朝官方是確認周恭帝已無後的。才擇取柴氏見在的最長者,並以其祖父為周恭帝之後,而崇義公的爵位一直延續到南宋滅亡為止。

宋朝雖是歷史上最具人文情懷的朝代,但對能危及宋室正統性的周世宗嫡系子孫,還是不能容忍其公然存在的。而對不會危及宋室正統的柴氏旁支(並不具有繼承後周的名分),則網開一面,多加照顧。

滿清入關之後,明宗室嫡系皆遭屠戮,而待滿清江山穩固之後,也封了旁支又旁,甚至都到了辨不得身份真偽地步的朱之璉為延恩侯,以負責明陵的祭祀及管理事宜。以此體現自己的皇恩浩蕩,但清朝之延恩侯,從其享受的待遇而對比前朝列代,可以說令人啼笑皆非,終不過是滿清豢養的家奴而已。

參考史籍:《新五代史》、《續資治通鑑》等等。


有知社


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奪了後周柴家的天下。趙匡胤為塞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他封七歲的小皇帝柴宗訓做了鄭王,尊符太后為周太后,

以延續周室煙火。三年後,柴宗訓被遷往房州。房州,古稱房陵,位於鄂西北大山之中,乃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流放地之一。由此可知,柴宗訓至多隻是籠子裡的金絲雀罷了。又過了幾年,20歲的柴宗訓在此去世。他死後,符太后出家號為玉清禪師,淳化四年十月(993年),符太后薨,宋廷以後禮葬於懿陵,陪於其姐西北。

《新五代史》說,周世宗柴榮共有子七人,“長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宜哥與其二,皆為漢誅”;宋乾德二年(964年),“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所終”。至此為止,柴榮的直系後裔不是早夭,就是失蹤不見了。

另有野史記述,陳橋兵變後,趙匡胤見柴熙謹、柴熙誨兄弟依舊住在宮中,於是問群臣:“此復何待?”隨即命人將兩個小孩兒帶走。後周的開國將領盧琰見狀不妙,冒死諫阻:“堯舜授受不廢朱(丹朱,堯之子)、均(商均,舜之子),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此時趙匡胤見愛將潘美垂頭不語,就問他:“汝以為不可耶?”潘美回答說:“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未安。”趙匡胤聽後,當即收回成命,讓潘美抱養了柴熙謹,盧琰抱養了柴熙誨 。後來柴熙謹更名為潘惟正(一說潘惟吉),柴熙誨更名為盧璇。

在另一個版本的記述中,趙匡胤在宮中看到兩個孩子後,問左右當如何處置,趙普簡單明瞭地說了兩個字:“去之!”然後才有潘美救人的情節。

此後直到仁宗年間,宋室才又一次想起了柴家人。如上所述,此時柴榮的直系後裔已經找尋不到,因此只能“擇柴氏族人最長一人除京官,已在班行則換文資,仍封崇義公。”政和八年(1118年),徽宗下詔曰:“昔我藝祖受禪於周,嘉佑中擇柴氏旁支一名封崇義公。議者謂不當封周。然禪國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禮蓋未盡。除崇義公依舊外,擇柴氏最長見在者以其祖父為周恭帝后,以其孫世世為宣義郎,監周陵廟,與知縣請給,以示繼絕之仁,為國二恪,永為定製。”從此柴家後人才明確有了崇義公和宣義郎兩個世襲官爵。


小南76217859


柴氏,一個在宋朝期間十分神秘的家族,而大多數人只是在《水滸傳》中瞭解到柴氏有一塊免死金牌(除謀反之罪外,其餘罪名皆可赦免),那麼是什麼讓柴氏在宋朝中如此受重視,經久不衰呢?小墨願帶您揭開這個謎題。

時光回溯,宋朝江山是由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所創建的王朝,那在此之前又有著怎樣的一段故事呢?

三結義

當然此處可不是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雖然沒有了桃花,但這段結義同樣動人。

當初趙匡胤與大哥柴榮、三弟鄭子明結拜時曾約定,日後奪得天下,三人輪流做皇帝,按照約定,柴榮當上皇帝。當柴榮病危之時,他堅守當初的諾言,要傳位於趙匡胤,可趙匡胤堅決不幹,而鄭子明認為大哥柴榮有兒子,應當讓他的兒子柴宗訓即位,三兄弟再三推辭,柴榮只好把兒子柴宗訓叫來,給二位叔叔磕頭,謝他們讓了江山,本來一切都向好的局勢發展,可天不隨人願,沒過多久,天下大亂!

陳橋兵變惹是非,趙匡胤醉斬鄭子明

汴梁東京的陳橋接連打來三道戰表,趙匡胤率苗光義等眾屬下前往平叛,到了陳橋卻發現並無反兵反將,這時眾人才解釋道是他們打的假戰表,想擁立趙匡胤為皇帝,不由分說,將趙匡胤黃袍加身,跪拜在地。

而當時在病中的鄭子明聽聞此事勃然大怒,認為趙匡胤不顧當年結義的情誼,對不起已逝的柴榮,於是闖上金殿,破口大罵,而正逢趙匡胤酒醉,被罵得心頭火起,怒斬鄭子明,自此昔日結義三人僅存趙匡胤一人,而當他酒醒後萬分懊悔,卻無能為力。

塵埃落定

而原本坐上皇位的柴宗訓被驅逐出京,做雲南王,而他的妹妹柴美蓉留在京城,陪趙匡胤之子趙德芳讀書,二人感情深厚(趙德芳是日後的八王爺,柴美蓉嫁入楊家,與楊六郎楊延昭為妻,育有楊宗保一子)。自此兄妹二人不能相見,多年之後楊六郎受奸臣陷害,被髮配雲南,兄妹二人才得以相見,在此不提。

趙匡胤並非薄情寡義之人,親手斬殺自己的兄弟,又趕走了自己的侄子令他萬分愧疚,於是他便賜柴氏一塊免死金牌,並要求以後歷代趙家子孫不得為難柴氏,此後趙氏與柴氏並無明顯交集。

我是墨白說說,一名初中生歷史解讀者,期待您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真摯的見解,關注我,我們共品歷史,共探謎題!


小墨史觀


很多人覺得柴(周)宗訓二十歲去世就沒有後代,這個想法忽略了古人的生育能力,君不見宋徽宗20歲以前就有超過10個孩子,權臣高儼13歲被殺時有四個遺腹子,順治23歲就有14個孩子,娶妻與否也並不影響生育,如晉惠帝的長子就是在其13歲時出生。

根據林氏族譜(柴氏後代姓林),柴宗訓至少有5子4孫(也有說法說他有6子20孫),這之中有個孫子叫柴御,在宋朝做官,另有玄孫一名在宋徽宗時期被封為宣義郎。

很多人說柴宗訓是被害死的,我要是宋朝皇帝肯定在他留下一車孩子之前殺了他,這麼多的後代,不是把目標由點成面嗎?所以柴氏被苛待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到了南宋,柴宗訓後人極大可能和宋徽宗、宋欽宗一起“北狩”,南宋的三恪能找到的只有柴宗訓兄弟的曾孫柴叔夏,並由他襲封崇義公。

另外旁支也有優待,宋史記載:

  仁宗天聖六年,錄故虢州防禦使柴貴子肅為三班奉職。七年,錄故太子少傅柴守禮孫詠為三班奉職。其後,又錄柴氏之後曰熙、曰愈、曰若拙、曰上善併為三班奉職,曰餘慶、曰誠為州長史、助教,曰貽廓等十一人復其身,仍各賜錢一萬。又錄世宗曾孫揆、柔及貴曾孫日宣、守禮曾孫若訥皆為三班奉職。


黑山羊歸來


柴氏的地位在宋朝的地位不算顯赫,但也沒有受到宋朝皇帝的迫害,這就比南唐後主幸運多了。這種地位的人在哪個朝代都不會太顯貴的,要是權利太大,影響力也就大了,這樣一來,江山就易姓了,要是衰敗了,趙匡胤會被流言蜚語給淹了,就不會有現在這麼好的聲譽了。

趙匡胤在“太祖誓碑”中明確規定必須善待柴家的後人,並且賞給了他們丹書鐵券,到了徽宗時期,丹書鐵券還拿在柴進手裡,這是演義,不具有真實性。

但是這一說法是比較可疑的,柴宗訓去世的時候年僅20歲,柴宗訓的兒子柴永琦被降封為鄭國公,從此世世代代世襲。但是到了宋仁宗時期,柴宗訓的嫡系就斷了,宋仁宗只好在柴家的旁支中尋得一位輩分最大的人來接替這個爵位,並且讓他擔任祀奉後周宗廟的職位。

北宋滅亡之後,康王趙構在臨安建立南宋,在高宗紹興五年,即公元1135年,高宗趙構又找到了柴家的後人,名叫柴叔夏,高宗讓柴叔夏擔任右承奉郎,封崇義公,並且世世代代襲爵位,由此可以看出,從最初的鄭國公到崇義公地位明顯又降低了。但是宋朝的皇帝始終沒有忘了本,知道自己家的皇帝位子是怎麼來的,相比其他王朝,前朝皇家貴族基本上是屠戮殆盡,不留後患。


南柯多萌



那麼我們要搞明白題目中的柴氏是指代哪個家族?


柴氏

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是通過黃袍加身也就是陳橋兵變奪來的,那麼他奪的是誰的皇位呢?也就是後周皇帝周恭帝,也可以說就是奪了柴氏家族的江山!因此柴氏宗族原本是後周王朝的皇族,被趙匡胤這麼一折騰,一下從皇族的身份跌為平民,那麼問題也就來了,也就是題主所提到的問題,柴氏家族在宋朝的地位如何?


陳橋兵變

趙匡胤出生於公元927年,趙匡胤出身于軍人世家,於乾祐元年(948年)投身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參與征討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屢立戰功。趙匡胤等人於公元

951年擁立郭威為帝即周太祖,定都東京開封(即今天河南開封),國號為周史稱後周。顯德6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去世,其子柴榮訓繼位即周恭帝。

公元959年,柴榮駕崩,周恭帝柴宗訓繼位。

960

年,趙匡胤就散佈謠言,說北漢、契丹來伐,請命率軍開赴陳橋驛。趙匡胤在這裡,自導自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大戲,發動了陳橋兵變,隨後改國號為宋,把自己變成了宋太祖。


仁慈的皇帝

趙匡胤在歷代帝王中算是一個比較仁慈的君主了,篡位後,念及柴榮對自己的知遇之恩,對待柴榮的後人也比較寬大,都沒有殺死。柴榮的其中一位後人,被宋朝開國名將潘美收養。

趙匡胤對此,也再未過問。

趙匡胤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當中為數不多的不殺功臣的一位皇帝,於公元961年上演了一場杯酒釋兵權的好細,以和平的方式,下掉了不傷君臣和氣就解除了大臣的軍權威脅,成功地防止了軍隊的政變,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內方略。(雖然此舉也間接導致了宋朝後期軍隊效率最低,有能力的打仗的人沒兵權,沒能力打仗的人有兵權)

據陸游《避暑漫抄》記載:

趙匡胤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夾室,謂之誓碑。平時,這塊碑用銷金黃幔遮蔽,房門緊鎖,只有太廟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時才可啟封,謁廟禮畢,奏請恭讀誓詞。新天子讀誓詞時,只有一名不識字的小黃門跟隨,其他人都站在庭中,不敢仰視。天子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誦,然後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金軍攻滅北宋後,將太廟財物搶劫一空,太廟之門洞開,太祖誓碑露出真容。

太祖誓碑高七、八尺,闊四尺餘,上刻誓詞三行,每行一誓:“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趙匡胤的最後一個誓言也是最為嚴肅的,意思是說,他的後代子孫誰違背了誓言,上天必誅之。

結語

稱帝的趙匡胤立下“誓碑”:

“不準殺士大夫上書言事者; ”

“凡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即使有謀逆大罪,亦不可株連全族,只可於牢中賜死,不可殺戮於市。”

“不遵此訓者,吾必不佑之!”

這是趙匡胤對柴榮的一生的歉疚。也是趙匡胤對柴氏家族的愧疚,但趙匡胤也並未愧對柴氏子孫,這種關係只能在亂世中才能造就的吧。

因此柴氏家族,並沒有像許多小說作品那樣描述的一樣可以在宋朝橫著走,但趙匡胤已經給了柴氏家族僅此於皇族的最大優待,甚至有幾點待遇比皇族還好(如果柴氏家族犯了最大的謀逆罪,也只追究主犯責任,不得連坐,而且主犯只能在獄中賜死,不能拉到集市砍頭。)當然了,優待是優待,你趙匡胤畢竟還是改變不了從柴氏家族手上搶了江山的事實。不過自古以來成王敗寇是鐵的定則,誰也沒有辦法去指責趙匡胤什麼。最起碼從皇帝的角度來說,趙匡胤能做到這一步,也算是少有的仁慈君主了。

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歷史如明鏡


大宋朝,“柴”姓是一個敏感的姓氏。

宋朝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本來是後周世宗柴榮的結拜兄弟。柴榮死後,趙匡胤在陳橋驛起乒“黃袍加身”,讓後周小皇帝柴宗訓當了鄭王,小皇帝后來被遷往房州。因此說,趙匡胤的帝位就取於柴氏寡婦孤兒之手,奪了柴家天下。


由於之前柴榮對趙匡胤恩重如山、情同手足,所以他也並不是知恩不報之人,也清楚軍事鬥爭的利害關係,在對待柴氏後人和士人階層上,他還是比較仁厚的。於是,他留給子孫的三條“祖訓”:一不殺柴氏子孫,優待恭帝母子,賜柴氏鐵券文書,保證柴宗訓及其子孫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他臨死還規定子孫後代都不許殺柴家人。即“凡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二不殺士大夫,三不殺上書言事人。



據說,這丹書鐵券後來就傳到《水滸傳》所說的人物柴進手上。柴進即為後周世宗柴榮的子孫,是皇族後裔,所以才衣食無憂,生活滋潤。趙匡胤的這一招深得人心,宋朝很快鞏固了政權。

到了宋仁宗時,柴氏後代又被封為崇義公,給田千頃,以奉祀周室祭祀。

宋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閏九月,在不廢崇義公之封的條件下,又立後周恭帝(柴宗訓)之後為宣教郎,監周氏陵廟,世世為國之“三恪”。

據清代趙鬢《二十二史札記》卷25中說:徽宗詔柴氏後已封崇義公,再官恭帝后為宣教郎,監周陵廟,世為三恪。

南宋朝時期,宋高宗又令柴叔夜襲封崇義公。宋理宗又詔任周世宗八世孫承務郎柴彥穎襲封崇義公。文中描述:此皆見於本紀及續通鑑長編者。蓋柴氏之賞延直與宋相終始,其待亡國之後,可謂厚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