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柴氏在宋朝的地位如何?南宋皇帝还记得柴氏吗?

丨楠泽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在“禅让”的名义下顺利登基后,对后周柴氏的待遇不得不说算是中国历史上被“禅让”的皇族中最好的了。

首先在礼仪上一再对周恭帝一家表示尊崇,建隆元年(960)诏书云:“虽周德下衰,勉从于禅让;而虞宾在位,岂忘于烝尝?其封周帝位郑王,以奉周嗣。正朔服色,一如旧制。”你看,从礼仪上而言,柴氏的地位明显是很高的,同时还下令对周室的宗庙,到了大祭的时候,还要差官员祭祀,老赵还立碑与太庙,约定新天子即位要到太庙去拜碑,碑文的内容只能由皇帝一个人知晓,到了靖康之变后,碑文内容才被揭晓,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

宋太祖对柴氏家族的态度及其特殊措施,深刻影响这宋朝的历代皇帝们,他们大多能认真执行优待柴氏家族的政策,并不断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来保证甚至扩大柴氏家族的各种特权。


特权庇护下的柴氏家族

“柴氏之赏延,直与宋相始终”

本来周世宗柴荣的直系后人到了开宝六年(973)柴宗训死后,已经绝嗣。但宋仁宗贯彻执行祖训,对周世宗之父柴守礼的直系后人,均作为后周遗族看待,由此造就了北宋邢州特权家族柴氏家族。

依靠宋朝政府给与的各种特权,柴氏家族世代仕宦,维持了官宦世家的地位,形成了又影响力的特权家族,而这些特权大体可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一、世袭爵位、官位

在柴宗训死后,北宋朝廷讨论后,执行了一套方案,就是从柴荣老爹的直系子孙中挑出来了柴詠,以供奉衍圣公孔子家族的方式,封其为崇义公,签书奉宁军节度判官事,这个爵位是世袭罔替的,柴詠致仕,他的长子早亡,次子柴若讷袭爵并袭职,佥书河南府判官厅公事,第二代崇义公活了三年就死了,柴詠又上言让柴若讷的嫡长子柴务简袭爵,之后是柴恪,可怜的柴恪最后死在了靖康之耻,全家被害。

本来按理说柴家到这里应该算是到头了,但南宋建立后,明确表示要继续有待柴氏后裔,使其家庙不绝血食。

绍兴五年(1135),承节郎柴叔厦通过政审后,承袭崇义公的爵位,这一传,就传到南宋灭亡。两宋加起来,崇义公一共承袭了7代,共8人。但实际上崇义公已经不算柴氏直系了,算是旁系。

二、补官、迁官

宋政府“崇奉先代,延及苗裔”,频繁对先代帝王之后加以录用,给予补官或迁官的优待,柴氏家族所享受的这方面特权,有些已经形成了制度性的规定。两宋之间,从宋仁宗开始,每一代帝王都会从柴氏家族中录用至少一人为官,多为三班奉职、或一州长史。这种靠血缘就能为官的制度,在两宋之际,除了开国将门外,几乎没有。

三、受田、钱物、免除徭役

除了获得爵位、官位的柴氏族人享有俸禄外,柴氏家族还不时得到官府的赏赐,其平民身份的族人有时会得到免除徭役的待遇,这是柴氏家族经济方面的特权。

总而言之,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严格执行了赵匡胤的祖训,给予了柴氏家族诸多政治经济上的特权,使得柴氏在邢州发展成一个相当具有影响力的大家族。


江畔初见月


960年大年初一,大周的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篡了柴家的江山,以宋代周

那时候,柴荣刚死不久,他的儿子后周三帝柴宗训只有7岁,还有不到7岁的柴熙让、柴熙谨、柴熙诲三个小弟弟,赵匡胤进皇宫时候,柴家一共四个儿子活着

坊间传闻,大金攻破开封府时,在皇宫内院隐蔽处发现一石碑,上面刻有赵氏家训,称太祖碑誓,誓言有三,其中一条为保全柴氏子孙。事情真假难有定论,不过大宋一朝,柴家子嗣确实繁衍了下来

当然,繁衍的也不容易,是否有李代挑僵,不得而知

柴荣四个儿子中,史书只有那个禅位的皇帝柴宗训有明确记载

他被降为郑王,移居湖北房陵,在20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973年,病逝。房陵是今天的房县,北宋时候为流放之地,柴宗训到底怎么死的今天谁也不知道,或许真的是病死的吧。不过死后也留下了子嗣,有五个儿子繁衍,郑王爵位倒没有被允许承袭

就这么过了将近一百年,到宋仁宗时期,赵家想起了柴家,先是找了一些柴家子孙封为三班奉职(大宋五十三阶武职中第五十二阶),后来又找了一个年龄大的,封为崇义公(专管周庙祭祀)。按照后来宋徽宗一句话“嘉祐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可知,柴进嫡脉应该绝嗣了

也是在宋徽宗年间,赵家又给柴家恩宠,除了崇义公一爵之外,还给柴家恩赐了一主脉,选年龄最大的柴家族人的祖父,为柴宗训后人,对这一脉族人恩赐宣义郎监周陵庙,永为定制,世代如此

南宋时期,赵家依然记得柴家子孙

赵构在皇位稳定后,于绍兴五年,寻找到柴家族人柴叔夏,封其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后人可袭爵。如果当官,爵位会转赐族内他人,不影响升迁

至于柴进其他三个儿子,史书记载不知其踪,估计是被杀了,或者改姓藏起来了吧。也有坊间传言,当时的潘美、卢琰各收养一名,其中卢家的那一脉繁衍壮大

总的来说,柴进家后人,如果真的活下来了,宋朝对他们的待遇还可以,后人除了祭祀周庙,能和常人一样当官


灵石蕴珠宝


历史回到公元959年,这一年周世宗柴荣(郭荣)去世,儿子柴宗训(郭宗训)七岁,但也只得登上帝位,即周恭帝。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和禁军统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掌管军权,拥有实权。960年初始,有消息称契丹大军南下,欲攻打周。得此消息,不辨真伪的懵懂宰相范质急忙上奏,让赵匡胤率军北上迎敌,这一假消息,致使后周丢失了江山,成就了赵匡胤的大宋基业。

陈桥驿兵变是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赵匡胤被众人黄袍加身,成了皇帝,随后回到开封,美其名曰让周恭帝禅位于他,开启大宋基业。七岁的柴宗训(郭宗训)能有什么办法,面对来势汹汹的赵匡胤,只得接受如此的命运安排。赵匡胤兵不血刃就夺得了天下,那作为后周臣子的赵匡胤,登上皇位后是如何安排,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周世宗柴荣(郭荣)的后人呢?

在《水浒传》里我们知道有个柴进,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富裕,吃香的喝辣的,也没有什么人敢惹他。一副纨绔子弟的派头,据说他就是柴氏的后人。虽说柴进看起来很是阳光,可好像在大宋的地位也不显赫,也没有具体的官职,只是大家都称他为柴大官人,难道宋朝给了他什么特殊的待遇?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后,心里还是很纠结的,毕竟江山有巧取豪夺之嫌,心里难免会有愧对周世宗的提携之情。于是在失眠几晚后,给其后人规定:宋朝世代厚待柴氏一门,柴氏子孙如有犯罪一定要从轻处罚,甚至免罪,就算是谋逆大罪,也不可以拉出去砍了,只得赐死,留下柴氏颜面,更不可以株连。

但事实上果真如此吗?我们知道周世宗的名字叫柴荣,这只是后人的记录,柴荣作为郭威的养子继承帝位。所以他应该会改姓郭,郭荣才是他的名字。所以说后周皇室始终是郭姓,周恭帝的名字也是叫郭宗训,柴氏不是国姓,也没有贵族身份。

陈桥驿兵变后,周恭帝被赵匡胤封为郑王,他的兄弟纪王郭熙谨和蕲王郭熙诲,分别被潘美和卢琰收养,从而也改姓潘和卢姓。纪王郭熙改名潘惟吉,蕲王郭熙诲改名卢璇。逊位后的周恭帝郭宗训实际上被流放到了房州(今湖北十堰),公元973年20岁左右的郭宗训去世,史籍没有明确记载他有没有后代,郑王的爵位也无人继承,我个人认为他没有后代。今天虽然在福建有林姓说是郭宗训的后代,当时是为了免遭宋朝的清杀,逃到南方改姓林。这是否真实,还需史学家考证。

公元1118年,文字青年宋徽宗想起祖辈赵匡胤,知大宋天下的来源,于是下诏:太祖受周世恩,天下得到禅让。嘉佑时期,选择柴氏的一个旁支作为周恭帝的后人,封崇义公,享受世袭。既然是旁支,足可以说明周恭帝没有直系后人。

宋朝的很多皇帝都是艺术家,喜多愁善感,也喜欢玩弄风情,正因为有如此人文情怀,所以对周世宗后人没有赶尽杀绝,而且为了宣扬宋朝仁政,美其名曰也给了一些优待政策。 虽然赵匡胤有善待柴氏后人的言论,但诸如丹书铁券之类的实际行为,我觉得不存在。对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做法,我觉得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确实有愧疚之心,周世宗对赵匡胤不错,而且委以重任,本想赵匡胤能代他好好照顾儿子周恭帝,没想到赵匡胤直接夺了后周江山。2、树立自身形象,赵匡胤很不一般,他的心机很深,而且是个广告大咖,他精心策划黄袍加身,就是让世人感觉他自己也是无奈,众人非要我做皇帝,我不做都对不起大家。这种方式在后来的杯酒释兵权又用了一次,效果非常好。3、体现仁德,前面我分析了,周恭帝没有直系后人,势力不存,对大宋的威胁不大,于是做做好人,给柴氏后人一些优待政策,安抚民心。

因此说柴氏在宋朝其实没有什么政治地位,宋朝皇帝能否记得柴氏那要看心情。有时翻起历史,这些皇帝还是会想起柴氏的,毕竟是鸠占鹊巢。






史道驿站x


文|小河对岸

宋朝善待柴氏,那是众所周知的。宋太祖赵匡胤曾给其子孙,留下三条遗训,其中一条就是要善待柴氏,即: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而在《水浒传》、《说岳全传》等小说中,也都塑造了小旋风柴进、小梁王柴桂等柴氏后人。虽然,柴进、柴桂都走上了“谋逆”之路,但从二人之前享受的待遇来看,宋朝对柴氏子孙还是比较善待的。此虽是小说,但也侧面反映出宋朝善待柴氏子孙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而实际上,周世宗的嫡系子孙不但不姓柴,还为了要避难被迫改作他姓。提起周世宗的名讳,我们一般都称之为柴荣,但这并不是当时的正确称谓。后周是由郭威所建立,而郭威的亲生诸子皆被后汉隐帝所杀。最终,郭威也只得将江山传给了并无血缘的周世宗。一朝江山不二姓,过去我们亦常以“江山易姓”来指“改朝换代”。

周世宗以柴皇后之侄的身份,是不具有继承后周皇位名分的,而只能以郭威之(养)子的身份才具有继承后周大统的名分。据《新五代史·周本纪》记载:..后兄守礼子荣,幼从姑长(於)太祖(郭威)家,以谨厚见爱,太祖遂以为子。

周世宗自小就跟随其姑母(柴皇后),而生活在郭威的家里,因谨慎笃厚而受到郭威夫妇的喜爱。于是,就被郭威收养为己子。在宗法上,周世宗算是郭威的过继子,也当然得从郭姓。故而,周世宗应该叫郭荣,而不是柴荣。

后周皇室这一支脉,始终姓郭而不姓柴,周恭帝也应该叫郭宗训,而不是柴宗训。而在周世宗继承皇位之后,柴氏也并不具有皇族身份,周世宗待其生父柴守礼以“元舅”之礼,为避免父子见面的礼仪尴尬,周世宗与其生父终生没有再见面。

《新五代史·周家人传》:..周太祖圣穆皇后柴氏,无子,养后兄守礼之子以为子,是为世宗。守礼字克让...世宗即位,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光禄卿。致仕,居于洛阳,终世宗之世,未尝至京师,而左右亦莫敢言,第以元舅礼之。

陈桥兵变之后,年幼的周恭帝被迫退位,被赵匡胤降封为郑王。而在赵匡胤率部进入皇宫之后,六宫迎拜,赵匡胤见有两位宫人各抱一个小孩,也在下跪之列,便问是何人之子?原来是周世宗的两位皇子,纪王(郭熙谨)与蕲王(郭熙诲)。赵匡胤环顾诸将,该如何处置这两个小孩?侍卫们揣摩出赵匡胤的心意,便将此两位皇子抓起来而欲诛杀。

但赵匡胤的部将们,毕竟都曾追随过周世宗,很多人在良心上也都有些过意不去。于是,卢琰冒死向赵匡胤进言道:昔时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赵匡胤又问大将潘美的意见,潘美也说道:臣岂敢以为不可...但於理不安耳。

赵匡胤也有些羞愧,便让侍卫放回了两位皇子。其后,卢琰、潘美各收养一位皇子。纪王(郭熙谨)被潘美收养,改名叫潘惟吉。蕲王(郭熙诲)被卢琰收养,改名叫卢璇。周世宗还有一位皇子曹王柴熙让,在动乱中不知所终。

而周恭帝郭宗训则被迁往(流放)房州(今湖北十堰),至973年,仅有20岁的郭宗训便逝世了,死在了较为敏感的年纪,至於郭宗训有无子嗣,缺乏相关史籍的记载。但从郑王的爵位,至此便告终了来看,郭宗训至少在宗法名分上并无嫡系子嗣。而据今天福建等地的一些林氏族谱记载,郭宗训还是有子嗣的,为免遭宋皇室的杀害,迁到了南方并改姓了林。

而再据史载:..政和八年(1118年),宋徽宗诏曰:昔我艺祖(太祖)受禅于周,嘉佑中(嘉佑四年,即1059年)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两宋所封崇义公,乃柴氏旁支,并非周世宗嫡系一脉。至宋徽宗在位期间,宋室以礼盖未尽为由,又择取柴氏见在的最长者,而以其祖父为周恭帝之后,以其孙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从中也可以明确,宋朝官方是确认周恭帝已无后的。才择取柴氏见在的最长者,并以其祖父为周恭帝之后,而崇义公的爵位一直延续到南宋灭亡为止。

宋朝虽是历史上最具人文情怀的朝代,但对能危及宋室正统性的周世宗嫡系子孙,还是不能容忍其公然存在的。而对不会危及宋室正统的柴氏旁支(并不具有继承后周的名分),则网开一面,多加照顾。

满清入关之后,明宗室嫡系皆遭屠戮,而待满清江山稳固之后,也封了旁支又旁,甚至都到了辨不得身份真伪地步的朱之琏为延恩侯,以负责明陵的祭祀及管理事宜。以此体现自己的皇恩浩荡,但清朝之延恩侯,从其享受的待遇而对比前朝列代,可以说令人啼笑皆非,终不过是满清豢养的家奴而已。

参考史籍:《新五代史》、《续资治通鉴》等等。


有知社


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夺了后周柴家的天下。赵匡胤为塞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他封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做了郑王,尊符太后为周太后,

以延续周室烟火。三年后,柴宗训被迁往房州。房州,古称房陵,位于鄂西北大山之中,乃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流放地之一。由此可知,柴宗训至多只是笼子里的金丝雀罢了。又过了几年,20岁的柴宗训在此去世。他死后,符太后出家号为玉清禅师,淳化四年十月(993年),符太后薨,宋廷以后礼葬于懿陵,陪于其姐西北。

《新五代史》说,周世宗柴荣共有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宋乾德二年(964年),“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所终”。至此为止,柴荣的直系后裔不是早夭,就是失踪不见了。

另有野史记述,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见柴熙谨、柴熙诲兄弟依旧住在宫中,于是问群臣:“此复何待?”随即命人将两个小孩儿带走。后周的开国将领卢琰见状不妙,冒死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尧之子)、均(商均,舜之子),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此时赵匡胤见爱将潘美垂头不语,就问他:“汝以为不可耶?”潘美回答说:“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赵匡胤听后,当即收回成命,让潘美抱养了柴熙谨,卢琰抱养了柴熙诲 。后来柴熙谨更名为潘惟正(一说潘惟吉),柴熙诲更名为卢璇。

在另一个版本的记述中,赵匡胤在宫中看到两个孩子后,问左右当如何处置,赵普简单明了地说了两个字:“去之!”然后才有潘美救人的情节。

此后直到仁宗年间,宋室才又一次想起了柴家人。如上所述,此时柴荣的直系后裔已经找寻不到,因此只能“择柴氏族人最长一人除京官,已在班行则换文资,仍封崇义公。”政和八年(1118年),徽宗下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从此柴家后人才明确有了崇义公和宣义郎两个世袭官爵。


小南76217859


柴氏,一个在宋朝期间十分神秘的家族,而大多数人只是在《水浒传》中了解到柴氏有一块免死金牌(除谋反之罪外,其余罪名皆可赦免),那么是什么让柴氏在宋朝中如此受重视,经久不衰呢?小墨愿带您揭开这个谜题。

时光回溯,宋朝江山是由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所创建的王朝,那在此之前又有着怎样的一段故事呢?

三结义

当然此处可不是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虽然没有了桃花,但这段结义同样动人。

当初赵匡胤与大哥柴荣、三弟郑子明结拜时曾约定,日后夺得天下,三人轮流做皇帝,按照约定,柴荣当上皇帝。当柴荣病危之时,他坚守当初的诺言,要传位于赵匡胤,可赵匡胤坚决不干,而郑子明认为大哥柴荣有儿子,应当让他的儿子柴宗训即位,三兄弟再三推辞,柴荣只好把儿子柴宗训叫来,给二位叔叔磕头,谢他们让了江山,本来一切都向好的局势发展,可天不随人愿,没过多久,天下大乱!

陈桥兵变惹是非,赵匡胤醉斩郑子明

汴梁东京的陈桥接连打来三道战表,赵匡胤率苗光义等众属下前往平叛,到了陈桥却发现并无反兵反将,这时众人才解释道是他们打的假战表,想拥立赵匡胤为皇帝,不由分说,将赵匡胤黄袍加身,跪拜在地。

而当时在病中的郑子明听闻此事勃然大怒,认为赵匡胤不顾当年结义的情谊,对不起已逝的柴荣,于是闯上金殿,破口大骂,而正逢赵匡胤酒醉,被骂得心头火起,怒斩郑子明,自此昔日结义三人仅存赵匡胤一人,而当他酒醒后万分懊悔,却无能为力。

尘埃落定

而原本坐上皇位的柴宗训被驱逐出京,做云南王,而他的妹妹柴美蓉留在京城,陪赵匡胤之子赵德芳读书,二人感情深厚(赵德芳是日后的八王爷,柴美蓉嫁入杨家,与杨六郎杨延昭为妻,育有杨宗保一子)。自此兄妹二人不能相见,多年之后杨六郎受奸臣陷害,被发配云南,兄妹二人才得以相见,在此不提。

赵匡胤并非薄情寡义之人,亲手斩杀自己的兄弟,又赶走了自己的侄子令他万分愧疚,于是他便赐柴氏一块免死金牌,并要求以后历代赵家子孙不得为难柴氏,此后赵氏与柴氏并无明显交集。

我是墨白说说,一名初中生历史解读者,期待您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真挚的见解,关注我,我们共品历史,共探谜题!


小墨史观


很多人觉得柴(周)宗训二十岁去世就没有后代,这个想法忽略了古人的生育能力,君不见宋徽宗20岁以前就有超过10个孩子,权臣高俨13岁被杀时有四个遗腹子,顺治23岁就有14个孩子,娶妻与否也并不影响生育,如晋惠帝的长子就是在其13岁时出生。

根据林氏族谱(柴氏后代姓林),柴宗训至少有5子4孙(也有说法说他有6子20孙),这之中有个孙子叫柴御,在宋朝做官,另有玄孙一名在宋徽宗时期被封为宣义郎。

很多人说柴宗训是被害死的,我要是宋朝皇帝肯定在他留下一车孩子之前杀了他,这么多的后代,不是把目标由点成面吗?所以柴氏被苛待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到了南宋,柴宗训后人极大可能和宋徽宗、宋钦宗一起“北狩”,南宋的三恪能找到的只有柴宗训兄弟的曾孙柴叔夏,并由他袭封崇义公。

另外旁支也有优待,宋史记载:

  仁宗天圣六年,录故虢州防御使柴贵子肃为三班奉职。七年,录故太子少傅柴守礼孙咏为三班奉职。其后,又录柴氏之后曰熙、曰愈、曰若拙、曰上善并为三班奉职,曰余庆、曰诚为州长史、助教,曰贻廓等十一人复其身,仍各赐钱一万。又录世宗曾孙揆、柔及贵曾孙日宣、守礼曾孙若讷皆为三班奉职。


黑山羊歸來


柴氏的地位在宋朝的地位不算显赫,但也没有受到宋朝皇帝的迫害,这就比南唐后主幸运多了。这种地位的人在哪个朝代都不会太显贵的,要是权利太大,影响力也就大了,这样一来,江山就易姓了,要是衰败了,赵匡胤会被流言蜚语给淹了,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好的声誉了。

赵匡胤在“太祖誓碑”中明确规定必须善待柴家的后人,并且赏给了他们丹书铁券,到了徽宗时期,丹书铁券还拿在柴进手里,这是演义,不具有真实性。

但是这一说法是比较可疑的,柴宗训去世的时候年仅20岁,柴宗训的儿子柴永琦被降封为郑国公,从此世世代代世袭。但是到了宋仁宗时期,柴宗训的嫡系就断了,宋仁宗只好在柴家的旁支中寻得一位辈分最大的人来接替这个爵位,并且让他担任祀奉后周宗庙的职位。

北宋灭亡之后,康王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在高宗绍兴五年,即公元1135年,高宗赵构又找到了柴家的后人,名叫柴叔夏,高宗让柴叔夏担任右承奉郎,封崇义公,并且世世代代袭爵位,由此可以看出,从最初的郑国公到崇义公地位明显又降低了。但是宋朝的皇帝始终没有忘了本,知道自己家的皇帝位子是怎么来的,相比其他王朝,前朝皇家贵族基本上是屠戮殆尽,不留后患。


南柯多萌



那么我们要搞明白题目中的柴氏是指代哪个家族?


柴氏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是通过黄袍加身也就是陈桥兵变夺来的,那么他夺的是谁的皇位呢?也就是后周皇帝周恭帝,也可以说就是夺了柴氏家族的江山!因此柴氏宗族原本是后周王朝的皇族,被赵匡胤这么一折腾,一下从皇族的身份跌为平民,那么问题也就来了,也就是题主所提到的问题,柴氏家族在宋朝的地位如何?


陈桥兵变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赵匡胤出身于军人世家,于乾祐元年(948年)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参与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屡立战功。赵匡胤等人于公元

951年拥立郭威为帝即周太祖,定都东京开封(即今天河南开封),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显德6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去世,其子柴荣训继位即周恭帝。

公元959年,柴荣驾崩,周恭帝柴宗训继位。

960

年,赵匡胤就散布谣言,说北汉、契丹来伐,请命率军开赴陈桥驿。赵匡胤在这里,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大戏,发动了陈桥兵变,随后改国号为宋,把自己变成了宋太祖。


仁慈的皇帝

赵匡胤在历代帝王中算是一个比较仁慈的君主了,篡位后,念及柴荣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对待柴荣的后人也比较宽大,都没有杀死。柴荣的其中一位后人,被宋朝开国名将潘美收养。

赵匡胤对此,也再未过问。

赵匡胤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当中为数不多的不杀功臣的一位皇帝,于公元961年上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好细,以和平的方式,下掉了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虽然此举也间接导致了宋朝后期军队效率最低,有能力的打仗的人没兵权,没能力打仗的人有兵权)

据陆游《避暑漫抄》记载:

赵匡胤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夹室,谓之誓碑。平时,这块碑用销金黄幔遮蔽,房门紧锁,只有太庙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时才可启封,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新天子读誓词时,只有一名不识字的小黄门跟随,其他人都站在庭中,不敢仰视。天子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然后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金军攻灭北宋后,将太庙财物抢劫一空,太庙之门洞开,太祖誓碑露出真容。

太祖誓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上刻誓词三行,每行一誓:“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赵匡胤的最后一个誓言也是最为严肃的,意思是说,他的后代子孙谁违背了誓言,上天必诛之。

结语

称帝的赵匡胤立下“誓碑”:

“不准杀士大夫上书言事者; ”

“凡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即使有谋逆大罪,亦不可株连全族,只可于牢中赐死,不可杀戮于市。”

“不遵此训者,吾必不佑之!”

这是赵匡胤对柴荣的一生的歉疚。也是赵匡胤对柴氏家族的愧疚,但赵匡胤也并未愧对柴氏子孙,这种关系只能在乱世中才能造就的吧。

因此柴氏家族,并没有像许多小说作品那样描述的一样可以在宋朝横着走,但赵匡胤已经给了柴氏家族仅此于皇族的最大优待,甚至有几点待遇比皇族还好(如果柴氏家族犯了最大的谋逆罪,也只追究主犯责任,不得连坐,而且主犯只能在狱中赐死,不能拉到集市砍头。)当然了,优待是优待,你赵匡胤毕竟还是改变不了从柴氏家族手上抢了江山的事实。不过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是铁的定则,谁也没有办法去指责赵匡胤什么。最起码从皇帝的角度来说,赵匡胤能做到这一步,也算是少有的仁慈君主了。

这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历史如明镜


大宋朝,“柴”姓是一个敏感的姓氏。

宋朝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本来是后周世宗柴荣的结拜兄弟。柴荣死后,赵匡胤在陈桥驿起乒“黄袍加身”,让后周小皇帝柴宗训当了郑王,小皇帝后来被迁往房州。因此说,赵匡胤的帝位就取于柴氏寡妇孤儿之手,夺了柴家天下。


由于之前柴荣对赵匡胤恩重如山、情同手足,所以他也并不是知恩不报之人,也清楚军事斗争的利害关系,在对待柴氏后人和士人阶层上,他还是比较仁厚的。于是,他留给子孙的三条“祖训”:一不杀柴氏子孙,优待恭帝母子,赐柴氏铁券文书,保证柴宗训及其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他临死还规定子孙后代都不许杀柴家人。即“凡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杀士大夫,三不杀上书言事人。



据说,这丹书铁券后来就传到《水浒传》所说的人物柴进手上。柴进即为后周世宗柴荣的子孙,是皇族后裔,所以才衣食无忧,生活滋润。赵匡胤的这一招深得人心,宋朝很快巩固了政权。

到了宋仁宗时,柴氏后代又被封为崇义公,给田千顷,以奉祀周室祭祀。

宋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闰九月,在不废崇义公之封的条件下,又立后周恭帝(柴宗训)之后为宣教郎,监周氏陵庙,世世为国之“三恪”。

据清代赵鬓《二十二史札记》卷25中说:徽宗诏柴氏后已封崇义公,再官恭帝后为宣教郎,监周陵庙,世为三恪。

南宋朝时期,宋高宗又令柴叔夜袭封崇义公。宋理宗又诏任周世宗八世孙承务郎柴彦颖袭封崇义公。文中描述:此皆见于本纪及续通鉴长编者。盖柴氏之赏延直与宋相终始,其待亡国之后,可谓厚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