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曲折前進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品崛起之路

改革開放的40年,見證了各種新事物融合交匯的革新曆程。從無到有,再到發展壯大,任何新事物的成績來之不易,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同樣如此。一路走來,掌聲和噓聲同行,鮮花和板磚相伴,有鼓勵、有噓聲、有進步、有彎路。這些年被寄予厚望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品,歷經了許多拐點,也獲得了過程中的點點閃光。

一分鐘瞭解全文重點:

1、過去,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受政策影響的比重極大,幾經探索終於確立了主導技術路線和較為完善的技術評判指標。

2、從產品類型、續航里程、售價、智能化功能、出行風潮等五方面,新能源汽車產品在短短几年間已實現了明顯變化,未來的使用體驗和性價比將超過傳統燃油車。

● 從補貼目錄看產品進化歷程

時間撥回到2007年,當年除了新車之外,汽車能源成為了業內人士和車主談論最多的話題,一年中幾次油價上調讓用戶和車市感到緊張。當時,混合動力汽車正成為國際主流廠商全力爭雄的白熱戰場,寶馬、奔馳、日產、豐田、通用、本田等紛紛推出產品,爭取成為行業新技術新標準的制定者,以主宰未來市場競爭。與此同時,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品發展剛進入萌芽期,國家發佈了關於新能源汽車的多項法規,尤其《新能源汽車生產准入管理規則》的出臺,正式把新能源汽車劃為一個獨立的類別來規範生產。

在中國市場,政策的推動力和影響力是巨大的,新能源產品的發展路徑也一直與政策導向密不可分。為了管理新能源汽車產品,國家的推廣目錄(俗稱“補貼目錄”)經歷了三次洗禮。最早的目錄名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從2009年開始發佈。早期,“普通混合動力汽車”作為節能車型,也包含在補貼範圍之內。等到2013年出臺第二階段補貼政策之後,也就只有純電動、插電式混動(包含增程式)以及燃料電池車這種歸類於新能源汽車的產品才能享受補貼。

曲折前進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品崛起之路

老目錄的一個特點是,在車型信息裡標註“技術階段”,根據產品的技術成熟程度、國家和行業標準完善程度以及產業化程度的不同,將其分為起步期、發展期、成熟期三個不同的技術階段。老目錄裡的大部分產品都處於發展期。

曲折前進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品崛起之路

從2009年8月至2015年12月底,老目錄一共發佈了76批,共3409款車型。儘管數量眾多,但其中有大量的“殭屍產品”,早已經退出市場不再銷售。因此,國家在制定2016年補貼政策時,提出了新的目錄體系,即《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該目錄剔除了節能車型(油電混動),規定了一系列技術標準,作為全新獨立的目錄發佈。與此同時,老目錄也於2016年1月1日起廢止。

在曾經粗放的補貼政策之下,部分車企對新能源汽車技術本身的追求並不多,主要生產剛夠滿足補貼標準的車型,產品結構以中低端車型為主,市場產銷也是小型車居多,續航里程150km左右,甚至也出現了“騙補”等違法現象。

經歷了粗放發展和騙補陣痛期後,從2016年起申報的新能源推廣目錄,基本上保持每年一更新的節奏,因為補貼標準每年都在調整,而且越來越嚴格。通過後期政策的強力約束和引導,從2016年以後申報推廣目錄的車型,相比老目錄產品在純電動續駛里程、能耗、質保期限等方面都有較大提高。

● 新能源汽車產品發展的五大變化

基於政策法規的調整提升,車企不斷探索,以及市場需求孕育發展等三方面綜合影響,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品經歷了幾大變化。

1、從微型到全級別,從油改電到正向

在最早期,面對這個全新空白的市場,車企研發的新能源車型都是試水之作,基於各家的預判和技術儲備而定。絕大多數企業採用了基於成熟的傳統車平臺改造新能源的做法,微型車、小型車、緊湊型、SUV、MPV等各類車型都有,定位也具有比較大的差異性。

2014年開始,市場上的新能源產品有了微型化的趨勢。因為車小體重輕,佈置電池相對少一些,成本更容易得到控制。此外,共享出行的熱潮也促進了這類經濟型小車的投放。但還有一主要原因是歸於當時粗放的補貼政策,衡量了補貼的可得性以及技術難度後,車企開發小型車最容易得利。近三年中,以北汽EC180、知豆D2、江淮iEV6E、康迪K17A、眾泰E200、奇瑞eQ等為代表的微型電動車佔據了近一半市場份額。

進入2018年,補貼政策越來越嚴格完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一大明顯變化是車企推出的微型車少了,SUV車型增多。包括江淮iEV7S、奇瑞瑞虎3xe、江鈴E400,還有來自新造車勢力的雲度π3、威馬EX5等。“油改電”的做法也逐漸被取締,比亞迪、北汽、上汽、奇瑞等車企都已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汽車正向開發體系,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2、續航里程每年約提升50km

續航里程一直是新能源汽車產品長期要提升的重要指標,最早一批純電動車的續航僅有100km左右,而且電池衰減比較厲害,使用一段時間後就會出現續航明顯下滑。到2013年開始真正推向私人市場時,主流產品的續航里程約提升至150km左右,基本能覆蓋80%左右的日常出行需求。

補貼政策也在不斷鼓勵高續航,主流產品的續航區間基本以每年50km的水平增加。到今年,多數純電動車產品以300km為續航起始線。在今後三年“削低補高”的補貼思路下,將激勵更多的車企把續航里程提升到400km以上。

決定續航里程高低的一個最重要因素是電池能量密度水平,補貼政策也在鼓勵高能量密度、高性能電池發展,低水平電池逐步被淘汰。根據對補貼目錄車型的性能參數梳理,新能源乘用車方面,2016年低端電池(能量密度低於90Wh/kg)的產品佔25%,這些產品2017年已基本退出新車市場。而從2017-2018年首批推薦目錄情況來看,低於120Wh/kg的車型數量在急劇減少,能量密度往140Wh/kg以上走。

未來有可能會出現兩個分叉,一種趨勢是繼續追求高續航里程,往500、600,甚至700、800km去發展。另外一種趨勢是滿足夠日常使用的續航能力即可,保持良好的價格競爭力。可以參考手機的續航情況,在手機可以更換電池的時候,就有人在呼籲生產續航一個月的手機,但現在手機普遍都是一兩天就消耗完了電量,因為手機要越來越輕薄,限定尺寸就限定了手機的續航能力,人們也習慣用充電寶來補電。對純電動車來說,續航越高,價格也越高。隨著充電設施的完善,只要充電方便,出行也不會太受續航里程限制。

3、與傳統汽車差價大幅縮小

90年代初,轎車剛開始在國內風行時,一款桑塔納售價高達10多萬,對比當時的物價可說是非常昂貴了。初出茅廬的新能源汽車也非常貴,比同級別燃油車的售價要高出2倍以上。這是因為前期研發成本高,電池採購價格高(佔整車約一半成本),在產業鏈體系還不成熟,生產沒有達到一定規模化程度時,售價就難以降下來。

要提升新能源汽車的經濟性,動力電池降本首當其衝。補貼政策的提前退坡,進一步刺激電池企業提高生產效率、控制成本、壓低利潤空間。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曾指出,電池成組價格到0.6元/瓦時,在性價比上能超過傳統內燃機。近幾年電池成本下降的速度也很快,五年時間約下降6成,目前三元鋰電池成組價格約為1.2~1.4元/瓦時,未來還有進一步下探的空間。

在電池價格下降的同時,可供消費者選擇的整車產品進一步豐富,整車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迫使新能源汽車促銷活動不斷出現,有些新上市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直接給出了較為優惠的價格,續航300km的車型價格鎖定在10萬級別,和傳統汽車之間的差價進一步縮小。

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的性價比將達到甚至超過傳統燃油車的水平。考慮到不限購、不限行、免購置稅等一些優惠政策,目前新能源汽車的購置成本和傳統車已經趨近,而且在日常使用中,油電差價也能節約不小的成本。

4、智能駕駛發展提速

對於新能源汽車而言,僅僅停留在動力系統變更的階段是不夠的,還需要高度關注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業內公認新能源汽車是智能技術最好的載體。在電動化的基礎上,智能汽車也正成為新的風口。今年1月出臺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徵求意見稿))描繪了中國對智能汽車產業的規劃前景:2020年智能汽車新車佔比達50%,中高級別智能汽車實現市場化應用;2025年高級別智能汽車規模化應用,“人-車-路-雲”實現高度協同;203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享譽全球,全民共享“安全、高效、綠色、文明”的智能汽車社會。

上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著手自動駕駛汽車的研製開發工作。雖然與國外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目前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不僅傳統車企先後加入自動駕駛造車大軍,互聯網巨頭也紛紛聚焦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除此之外,還出現了一些專注於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企業,如景馳科技、小馬智行等。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中國的優勢在於用戶對於智能技術的接受度很高,而且擁有華為、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大批強力IT企業。

截至目前,已經有多家汽車製造商宣佈了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計劃,主要的截止時間節點為2020年實現L3級自動駕駛,2025年實現L5級自動駕駛。

5、市場廣闊引發新出行趨勢

從歷年的市場數據看,2013年之前是新能源汽車發展起步階段,年度產銷量均不足2萬輛。從2014年開始產銷大幅提升,到2015年連續兩年實現同比增長超過3倍。尤其在2015這一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在新增汽車銷售中的佔比首次突破1%。一般判斷一個新技術能不能大規模推廣,在汽車領域的這個驗證關口就是佔比1%。

曲折前進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品崛起之路

藉助政策引導,消費者接受度逐步提高,行業信心也得到空前鼓舞。2014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提升至7萬輛以上,2015年產銷量大幅攀升至33萬輛以上。2016年受國家補貼政策及相關技術規範標準調整,產銷量雖不如此前同比增幅,但總量超50萬輛。2017年補貼再一次退坡後開局低迷,但隨著推薦目錄的穩步發佈、雙積分等政策刺激,全年產銷均接近80萬輛,保持同比50%以上的強勁增長。預計2018年全年能實現100萬輛的產銷規模。

新能源汽車作為一個新興業態,不但改變了汽車行業的發展模式,還帶動了出行模式的改變,不管是物流出行還是人員出行都進入了共享階段。目前不少車企也開始建立自己的新能源出行服務,運營車輛定製化的趨勢明顯。

曲折前進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品崛起之路

點評:

過去的這幾年,我們已經看到了新能源汽車產品從“零星幾點”到“百花齊放”的飛速發展過程。但中間也存在企業走彎路讓行業蒙塵的情況,包括騙補事件發生,粗糙濫制產品引發安全問題、“PPT造車”不了了之等等。在實際購買和使用中,新能源汽車價格高、充電不便利、售後服務不完善等等問題也引來用戶的一波吐槽。

壓力和質疑有時也能化為前進的動力,整體而言,越來越多的企業是真正投入到新能源汽車產業,趨勢不斷向好。未來三到五年,新能源汽車還會發生更大的飛躍,車型、定價有更多選擇,而且也會很大程度改變人們的出行習慣。就如當年智能手機取代功能機一樣,新能源產品同樣也會不斷進化,最終顛覆原來傳統用車的體驗,促成全新的出行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