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二戰後期日本為何如此有底氣堅決不投降?

吳偉亞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條。

首先第一點,日本人當時已經全部殺紅了眼,戰爭使得整個民族的理性瞬間揮發掉,剩下的只有狂熱和對戰爭的那種執著。

在這裡得說一句話原子彈下無冤魂,這些日本平民通常時候你看它像一隻溫順的綿羊,但是事實上在戰爭期間,對於整個國家的鼓吹,我相信所有當時被炸死的日本人都出過一份力,甚至還願意不惜一切代價將自己的孩子送下戰場去,幹什麼?去搶劫,去殺人,去侵略其他的國家,所以說原子彈這一顆扔下去死個十幾萬人,別喊冤,你們活該。

到現在,包括大量的日本人對於抗日戰爭並沒有體現出悔悟的感覺。如果你不認同,我就問你一句話,在日本的在野黨肯定是受到了多數日本人的支持,而他們所提出的反對侵華戰爭這個結論肯定也是得到大部分日本人的支持的,這也就證明大部分的日本人對於侵華戰爭這一項戰爭罪行並不悔過,甚至對於現在日本右翼政壇的那種叫囂表示支持,這一點你無可迴避你,包括現在的安倍晉三,他是第二次上任了,第一次上任的時候,那種悔過自新的態度,可以說讓所有的人都感到哇,這小子不錯,但是當的時間不長就被人趕下去了,結果第二次上任,他表示對於侵華戰爭,我們不認同,所有人又一窩蜂的支持他了,雖然天天有各種跟他負面新聞爆出來,但是人家在首相的位子上坐的好好的,沒人動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人即將登陸日本的時候,當時日本政府宣揚一億玉碎,並且從諸多的影視資料裡面,我可以看到當時的日本人瘋狂備戰,甚至都認為只要美國人敢踏上他們國土,美國人就失敗,這種民族主義的狂熱推動的整個日本政府不得不向前走,如果你敢說一個不字,那好,你就等著被憤怒的民眾踏成碎片。

第二個原因,日本人對於美國人的性格分析。

說實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人是看不起美國人的。為什麼?因為日本人一開始對於美國人是一種恨,恨的是他們用黑色的船炸開了他們的國門。而且還感到比較嘲笑,說你們曾經領先我們這麼多,結果在珍珠港全部一頁被我們炸回解放前了,你們就是不行,即便是美國人拿下的沖繩島,很多人仍然認為當時的美國人不肯登陸日本島,他們認為日本的軍隊不怕死,敢於衝鋒,敢於玉碎而美國的軍隊怕死,躲在戰壕後面就是放冷槍,不喜歡衝鋒這種軍隊,他們看不起,他們認為美國人貪生怕死,所以對於美國人提出的那種威脅,他們表示無所謂,只要你們敢上來送死,我們就敢打結果美國人在他們頭頂上放了原子彈……

第三個原因國際形勢的錯綜複雜,大家都清楚德國還有日本,意大利法西斯國家肯定要失敗,尤其到了1945年年初的時候,可以說法西斯國家戰爭敗退的跡象已經是越來越明顯,這個時候很多人都開始考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整個國際局勢會迎來一種什麼樣的格局。很明顯是資本主義對抗共產主義。

資本主義的老大是誰呢?英國人跟美國人而社會主義的老大是誰呢?前蘇聯,如果說日本人這個時候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能夠決定哪一邊陣營能夠贏,這個時候日本人將會有恃無恐的跟其他人談條件,想贏嗎?想贏的話,做起來跟我談條件沒?不想贏吶,咱們接著打,反正到時候漁翁得利,你美國人接著打吧。

第四點血債太多,這一點,即便是戰爭首席罪犯東條英機都感到了有一絲後怕,羅斯福還有麥克阿瑟對於日本可以說是恨之入骨,即便是後來羅斯福死了,上來的杜魯門更是雷厲風行,你跟他們談判,你這簡直就是找死,並且偷襲珍珠港,南京大屠殺以及後來東南亞所發生的死亡行軍,日本人別想洗白自己,你幹了這些血債,血債要用血來還,後來日本天皇面見麥克阿瑟的時候都是戰戰兢兢的,大聲都不敢出一聲兒,生怕自己就跟當時日本政府宣揚的一樣,男的全部殺掉,女的全部拉去做妓女。

以上四點是日本人至死不投降的主要原因,可惜呀,就跟羅斯福說的那句話一樣,珍珠港這個仇必須要用一種最解恨的方式把它消掉,所以你日本還是乖乖的當一條狗吧。


漩渦鳴人yy


二戰後期日本堅決不投降,既有還有一戰的實力,更重要的是日本還對勝利抱有幻想,企圖成功研製一個大殺器,從而扭轉戰局,即使在美國丟下一顆原子彈的時候,他們也要堅決抵抗,企圖以此來換取最大的談判籌碼。

日本實力尚存,還有一戰的底氣,決定放手一搏。二戰後期,雖然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損失慘重,但日本實力尚存,還有幾百萬的軍隊,而且日本製定了本土作戰計劃,甚至還喊出了“一億人玉碎”的口號,企圖與美國放手一搏。

二戰期間,日本一直在研製原子彈,企圖利用它扭轉戰局。實際上,日本人從1941年就開始由日本物理學家仁科芳雄組織大量的科學家,從事原子彈的開發工作,並且取得一定的成功。在二戰後期,日本節節敗退,日軍更是將希望寄託在原子彈的研發上,企圖研製出原子彈將美軍趕下海,從而扭轉戰局。

即使美國原子彈爆炸,日本還堅決不投降,企圖換取最大的談判籌碼。1945年8月6號,美軍的第一顆原子彈在長崎爆炸,日本很震驚,但他們誤認為美國只有一顆原子彈,決定繼續負隅頑抗,儘可能地給美軍造成傷害,以此換取最大的談判籌碼。但1945年8月9號,第二顆原子彈的爆炸,徹底打破了日本的幻想,並且8月8日蘇軍進攻日本關東軍,日本關東軍迅速土崩瓦解,面對“原子彈雨”和美蘇兩國巨大的軍事壓力,日本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

二戰後期,堅決不投降的底氣,除了自身的實力外,最主要的是他們對勝利還充滿著幻想,甚至還喪心病狂,企圖來一個“一億人玉碎”來換取換和盟軍談判的籌碼,簡直喪心病狂。


密探零零發


二戰後期的日本,與其說是有底氣抗爭到底,倒不如說是垂死掙扎前的喪心病狂。


雖說二戰是以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後美國正式參加二戰為正式開始標誌,但日本對主要戰爭對象中國的大規模侵略,是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開始的。也就是說,日軍的戰線在1937年就開始擴張。

讓我們來大致看看日軍到中後期,戰線都遍及何處。

1941年12月,日軍佔領位於太平洋中西部的吉爾伯特群島。

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9日佔領泰國曼谷。

12月10日,佔領關島。

12月24日,日軍進攻中國長沙。

12月25日,佔領香港。

12月27日,佔領英屬新幾內亞、威克島。

1942年1月3日,日軍進入馬尼拉。

1月11日,佔領吉隆坡。

1月31日,佔領馬來亞。

2月28日,佔領爪哇島。

3月佔領聖誕島。

3月5日,佔領巴達維亞(雅加達)。

3月8日,佔領仰光。

3月15日,領整個荷屬東印度。

3月29日,佔領孟加拉灣和緬甸海之間的安達曼群島、沙撈越、文萊和婆羅洲。

5月5日,佔領佔領菲律賓群島、瓜達爾卡納群島。

5月30日,日軍進攻印緬邊境西北部的塔曼提。

6月6日,佔領阿圖島、基斯卡島。

8月26日,佔領瑙魯。

9月2日,佔領葡屬帝汶。

在日軍得勢的階段,其戰線從中國東北拉到印度洋和太平洋。可是這樣綿長的戰線就意味著巨大的物資需求。雖然日本一直奉行“以戰養戰”,但如此巨大的花銷是本身就物資匱乏的日本拖不起的。

自佔領帝汶以後,日軍就再也沒有下一塊真正的佔領區。

此時面臨物資問題和整個反法局勢改變的日本,還能壓住牙關最後投降,和日本的軍國主義狂熱分不開。
自二戰前,日本軍部逐漸上臺掌握國家大權。除了採取教育手段培養出一批忠實狂熱分子外,軍部還採取“賄賂”手段誘惑國民支持戰爭。

1929年起,爆發了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持久、最深刻也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國家中實力較弱的日本受到猛烈衝擊。轉移國內民眾視線,穩固統治也成了軍部發動侵略戰爭的理由。


同時,在戰爭期間,日本國內與軍事有關的工業,總體薪資待遇在國內可以說是非常好了。這也吸引了很多不明大局的普通百姓積極參與和支持戰爭。

在軍部千方百計傳播的軍國主義的影響下,日本舉國身處戰爭泥沼而不自知,即使已經是強弩之末也不投降。


鄧海春


這就是法西斯主義的“厲害”,明知自己不行,卻還能指揮人去甘心情願地為自己當肉彈。

號稱堅決不降的日本並非有實力與盟軍對抗,但彼時的太平洋戰爭已經節節敗退,

當時的日本有多慘:日本國內石油已盡,米糧發佈下來,日本天皇裕仁的老婆在皇宮自己開菜園種菜吃,東條英機禁止任何人吃肉,魚肉也不行,全部拿來支持戰爭。為了懲罰官員偷吃肉,他們每天甚至到人家的垃圾桶裡找魚骨頭,發現骨頭就重罰戶主。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餓得人吃人,但仍然不投降,為啥?因為軍國主義洗腦,他們不怕死,就怕死後沒有名分,自己幹了一輩子仗,最後什麼都沒有,家屬連個“烈屬”名義都沒有。

再者,天皇是日本的神,天皇號召他們去為日本打仗,如果投降,就是對天皇不忠,從神道教的思想禁錮中,他們無法活著回來,只有拼死在戰場。

堅決不投降,是日本天皇與美國談判中的最大砝碼。

如果美國不答應在戰後保留天皇,他就號召日本軍民與美國大兵拼死到底,所謂一億玉碎,你們不是怕神風特攻隊嗎?如果不同意給天皇留條活路,我就給你製造更多的特工隊員、人肉炸彈。

要知道,這些神風隊員都是一二十歲的年輕人,有的兒童也被徵到戰場,小小年齡就成了軍國主義的犧牲品。

可以說,日本二戰後期堅決不投降,就是天皇和軍國極端分子在拿整個日本國民在下賭注。

所以,麥克阿瑟認為,無論如何在戰後一定要剷除天皇在日本政治中的影響力,徹底剷除。

(史料參考《天皇裕仁傳》等)


飛春讀傳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日本堅決不投降,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

投降比不投降更可怕!

比如日本的盟友德國,即使到了柏林之戰,也堅決不向蘇軍投降,因為積怨太深,投降蘇聯必然遭到慘烈的報復,所以他們想要等到美英盟軍到來時向美英投降。

再者,對於戰爭雙方而言,抵抗越是激烈,就越能給對方造成巨大傷亡,迫使其認識到對手的強大,從而作出對對手有利的政策。

反正日本是這麼想的,只是不知道美國玩了個更狠的,那就是兩顆原子彈!

所以說,日本不投降絕不僅僅是因為有底氣,而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就像美國斷了日本的資源供應,日本就偷襲珍珠港一樣,是一種兩害取其輕的無奈選擇。

但是我們知道日本確實在抵抗,既然抵抗肯定需要本錢,那麼日本的本錢在哪裡?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日本殺手鐧仍在

從1945年1月開始,美國開始部署對日本的封鎖和轟炸。

柯蒂斯·李梅少將在就任美軍第21轟炸機部隊司令後,採取了夜間低空投擲燃燒彈的新戰術,史稱“李梅火攻”,從3月到7月底,美軍總共出動各種型號飛機33041架次,轟炸了98個日本大中城市,其中大城市城區被燒燬面積均在50%以上,東京、橫濱為56%,名古屋為52%,大阪、神戶為57%;中小城市中,福井達到96%,甲府為72%,日立為71%。在空襲中死亡約23萬人,傷47.6萬人,失蹤2.4萬人,有244萬幢建築物被毀,800萬人無家可歸。

美國的轟炸給日本的工業造成了極大影響。航空工業廠區被毀60%,煉油工業產量下降83%,飛機發動機產量下降75%,飛機機身產量下降60%,電子設備產量下降70%。可以說,李梅火攻造成的打擊是巨大的,日本的戰爭潛力幾乎被摧毀的差不多了。

但是,日本並沒有因此屈服。雖然美國對日本的大中城市進行了狂轟濫炸,但是日本的軍工生產模式基本都是在鄉村的家庭小作坊生產零件,然後送到工廠組裝,這導致美國雖然摧毀了日本的城市,但是並未完全摧毀日本的戰爭潛力。

此時的日本已經深受武士道精神洗腦,誓死為天皇而戰。1945年之前,日本不僅從東北抽掉了超過40萬關東軍回防本土,甚至還組織了大量的“神風特攻隊”,對靠近日本本土的美國軍艦進行自殺式攻擊,這些赴死的日本士兵無所畏懼,以造成美軍更大傷亡為己任。

最可怕的是,在日本軍部的動員下,日本決定實施一億玉碎的本土決戰計劃。日本軍部認為日本的一億玉碎計劃必然對美國造成巨大傷亡,從而使美國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策,比如答應日本有條件投降。

一億玉碎計劃雖然瘋狂,但確實對盟軍而言非常棘手,這也是日本誓死不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國際爭端已開始

在美國逐漸接近日本本土時,日本想到的是請蘇聯調停。畢竟1941年4月13日蘇聯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雙方承認了彼此在民國領土上的主權。

在德國投降前,二戰勝利已經毫無懸念的時刻,蘇聯和美國的矛盾就開始逐漸凸顯。其實早在1944年之前,美國在取得對日本的戰場優勢時,就已經顯出想要主導戰後太平洋局勢的野心。

在羅斯福眼中,和美國關係親密的國民政府更適合作為自己在太平洋戰場的盟友,基於這樣的考慮,美國和國民政府合作,在緬甸反攻日軍,收復緬甸北部和雲南西部,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為儘快打敗日軍奠定了基礎。

由於美軍在太平洋戰場和日軍的戰爭進行得異常艱難,因此美國希望同盟國在大陸上儘可能地拖住日軍,並消滅日軍的有生力量。特別是當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發現了大量關東軍的標識,這意味著日軍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已經開始大量抽調東北地區的關東軍南下太平洋戰場,這使得美軍更加期盼國民政府能夠在大陸上有所作為。

但是,隨後在1944年4月到12月日軍為打通從東北到東南亞的交通線而發動的豫湘桂會戰中,國民政府再次遭遇巨大潰敗。

在此次會戰中,國民政府損兵50-60餘萬,喪失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7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6000萬人民淪陷。

此戰暴露了國民政府後期深入骨髓的腐敗,也讓羅斯福大失所望。在看到國民政府如此朽木不可雕,羅斯福不得不將目光放在未來的對手蘇聯身上,最終在1945年2月和斯大林在雅爾塔舉行磋商,確定了蘇聯在德國投降3個月後對日軍作戰的路線圖。

很多人說羅斯福在穩操勝券的情況下對蘇聯做出了太多的讓步,特別是在太平洋戰場。不過出於減少美軍傷亡的目的,美國的選擇似乎無可指責。

不過隨著羅斯福的去世和德國的投降,日本戰敗只是時間問題,蘇聯的作用似乎又沒那麼重要。

對於這一切,日本不可能不知道,因此日本寄希望於蘇聯居中調停,最次也是有條件投降。只不過日本不清楚,此時的日本已經不具備和蘇聯談條件的資本了。而且美國和蘇聯也沒有準備在日本投降前就撕破臉。

1945年7月,美國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這更讓時任總統杜魯門信心滿滿。1945年8月6日,美國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此事件雖然被日本高層隱瞞,但是深深震驚了斯大林,隨後蘇聯於1945年8月8日出兵東北,日本投降進入倒計時。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客觀為本,事實為準,說大實話,說出新意,不陳腔濫調,不落俗套。喜歡英威軍事裝備答題,點擊右上方 +關注。

我的回答就是,日本沒有向敵人投降的文化和傳統,日本軍國主義的宣傳,不接受西方的思想,同時美國不輕易接受日本的投降。

今天的日本陸上自衛隊


日本的文化

即使在今天,日本社會也常常被稱為羞恥社會。這在本質上說明,個人的榮譽受到日本社會的廣泛推崇。一旦個人做出羞恥不當行為,不僅將給自己帶來恥辱,而且也為整個社會所不容,今後將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日本的文化

在日本的文化中,向敵人投降是一種極為羞恥的不當行為。

武士道傳統

對日本來說,武士道的傳統,成為了日本好戰的精神來源。



日本的武士道

日本軍國主義的宣傳。

在日本軍國主義的宣傳中,為國家無條件付出是一種個人責任,把戰爭變成了一種近乎宗教的原則。軍國主義還宣揚,本國最高首腦,是神道教的領袖,也是神道教的直系後裔。日本軍國主義宣傳裡,日本比美國優秀,美國就是一個野蠻人的國家,日本有能力打敗美國,這成為了當時日本社會的一種普遍看法。



插畫:太平洋作戰中的日本軍隊

以上三個方面因素,導致了日本士兵在戰鬥中極為頑固,還出現了神風突襲等在外國看來極不可思議,近乎變態的的作戰行動。所以,與歐洲戰場相比,美國在太平洋作戰中,人數損失數量較高。

西方的投降文化不被日本接受

日本軍隊中很少有投降行為,無論是普通的士兵,還是各級軍官,幾乎都是如此。在西方國家軍隊中,如果作戰遭受到嚴重失敗,或作戰中處於極度不利狀況,失去了戰鬥的價值和意義,同時沒有條件撤離時,可以向敵人投降。



二戰後,最後一名投降的日軍小野田寬

這一西方思想,和日本文化,社會價值觀念嚴重衝突,日本人根本不接受。

美國軍隊採取不輕易接受日本投降的立場

日本軍人,既使在嚴重受傷的情況下,也會無謂地對抗到底,美國軍隊作戰時,日本軍隊使用了各種各樣的突擊戰術,造成了大量人員損失也在所不息,這使得日本的國際形象更為聲名狼藉。

日本軍隊人員投降

出於作戰安全考慮,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平洋戰場,也開始採取了不輕易接受日本投降的立場。在硫磺島戰鬥中,守島的日本軍隊人員數量為22060人,其中有21844人在作戰中損失,只有216人成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戰俘,俘虜人數僅佔全體參加戰人數的1%。

硫磺島戰鬥中的美國海軍陸戰隊

不投降的,並不只限於日本士兵。在塞班島作戰後,幾百名平民寧可選擇從懸崖上跳下,也不願成為美國軍隊的俘虜。


用戶16600791729


日本太平洋戰爭的失敗,只是海軍輸了,實而日本的陸軍根本沒有遭到沉重打擊,而在日本國內,到底是陸軍為主還是海軍為主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停過。

陸軍還在

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前,日本關東軍關東軍共有各種部隊共約120萬人。雖然後期的日本關東軍嚴重縮水到60萬,再加上由於戰線太長,分佈中國各地的日軍共差不多1百多萬,加上他本土陸軍的實力也有260多萬,因此日本人覺得還有的打。

為了和談

日本人覺得只要能在本土決戰重創美國軍隊,讓其撤軍的話,這將對日本在停戰談判上爭取更多利益。



金老師來了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洲!

這是田中奏摺中對日本海外擴張的建言。其實,日本不缺乏戰略家,只不過下克上的傳統讓日本的戰略沒有辦法有效執行。

而到了二戰末期,那些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衝到了最前線,並被殺得七零八落。真正戰略家才有機會嶄露頭角。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簽署《波茨坦公告》向日本發出最後通牒。日本內閣開始討論如何應對。

7月28日下午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發表聲明:我認為聯合公告只是重複開羅會議聲明。對於(日本)政府來說,看不到重大意義,而且已經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完全將它忽略,並且為了成功地結束戰爭而堅定地戰鬥。

對這份聲明我是這樣理解的:聲明中認為《波茨坦公告》與《開羅宣言》沒有區別,既然日本方面拒絕了《開羅宣言》,也會以同樣的理由拒絕《波茨坦公告》。如果盟軍不拿出足夠的誠意來與日本議和,日本就會繼續戰鬥,直到盟軍給出日本能接受的議和條件。

(鈴木首相)

可以看出,鈴木首相的這份聲明極其強硬。

這份聲明雖然強硬,但也透漏了當時日本政府的戰略目標:以戰促和!

所以,假如美國沒有原子彈,日本會繼續戰鬥,直到盟軍降低要求,達到日本政府能接受的範圍。可惜玩脫了!後果大家都知道了,美國人在8月6日和8月9日分別投下了一枚原子彈,將廣島和長崎夷為平地。然後嚇破膽的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了!

(密蘇里號上的簽約儀式)

當時日本敢這麼應對盟軍,是因為他還有數百萬軍隊,僅國內就有軍隊200多萬,並且武裝起了2300多萬老百姓。面對2000多萬瘋子,當時美軍對攻上日本本土是非常發愁的,所以遲遲不願意登陸日本列島,只是將重要的港口進行了封鎖。

而為了避免過於刺激日本人,盟軍在轟炸東京的時候也特意避開了日本天皇的皇宮。所以,日本政府的那些戰略家正是看到了美軍不願犧牲的軟肋,才敢於拿出拼命的架勢。

(準備隨時和美軍戰鬥的日本女孩)

應該說,日本人的戰略設想完成的還是不錯的,雖然美軍的原子彈讓日本立即投降,但美國展現了極大的寬容。比如,天皇制度繼續存在,很多戰犯避免起訴。


遊者走天下


其一,日本自認為陸軍主力未失。萊特灣海戰之後日本聯合艦隊已經日薄西山,僅剩大和金剛等寥寥幾艘戰列艦和一些巡洋艦和驅逐艦,海軍滅亡已成定局,日本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日本數百萬陸軍除了在中國戰場損失較大之外,大部分得以保存。尤其是其中精銳的關東軍,整個侵華戰爭中幾乎沒有出戰,戰力完整,這就給了日本信心繼續抵抗

其二,連續的島嶼防禦戰包括硫磺島戰役和沖繩之戰,都給予了美國重大殺傷,尤其是硫磺島戰役,美軍傷亡超過了日軍。這些戰果促使日本製訂了本土防禦的“決號計劃,並且大肆徵兵。日本知道雖然無法贏下戰爭,但是可以通過重創美軍來獲得相對有利的談判局勢。

其三,沒有料到美國已經研究出原子彈,也沒有料到蘇聯會出兵東北,關東軍會潰敗得如此之快。這兩個方面是日本堅持抵抗的精神支柱,原子彈丟了一顆還能強撐,關東軍崩潰日本就完全喪失抵抗的決心了。

其四,日本的賭徒心理和軍民的狂熱。日本很明白,一旦投降,十四年的努力都將化為泡影,而且還要承擔深重的罪責,為了不輸掉一切,日本如同賭徒一樣賭上了所有的籌碼,希望依靠”滿洲國“和本土防禦撈一些回來。同時,日本軍民對日本天皇奉若神明,願意為 天皇付出一切,從日本的神風特工隊和高達2800萬的國民義勇隊是最好的證明。


三國深度談


近代日本並不缺乏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不然無法理解一個資源匱乏到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的國家能在短短數十年間飛快崛起並且幾乎掌控了亞洲霸權的蕞爾小國為何有如此大的能量。但是因為資源匱乏和近代日本政體軍閥干政這兩個致命傷,導致近代日本上演了一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悲劇。

日本當初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初衷就是為了奪取賴以生存的資源。他們不是沒有想到美國這個強敵,只是認為在當時美國的潛力還沒有轉化為實力,而自己可以憑藉幾次閃電式的打擊解決掉美國太平洋艦隊、拿下南洋列島,然後畫地而守,結束戰爭。

不能不說這是一個雖然冒險卻也不失為精明的一個戰略算計。只是日本人嚴重誤判了美國人潛力轉化為實力的速度和能力。戰爭僅僅進行了不到一年,日本人就從一開始的氣吞萬里如虎變得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了。等到1944年塞班島失守、國防內環圈被美國人打破、日本本土進入美軍戰略轟炸機的作戰半徑之後,日本國內的很多有識之士都已經意識到日本人實際上已經輸掉了戰爭。但是作為軍閥專政的國度,日本國內的軍閥政客們都在為自己考慮後路,逃避戰爭的懲罰。

日本人敏銳的意識到戰後美蘇兩極對抗的格局,確定了向美國靠攏的策略。於是,日本軍隊竭盡全力拼死抵抗,並且口口聲聲要叫嚷要“一億玉碎”,目的就是為了向美國證明價值。達到修訂無條件投降這個基本點,從而保全天皇制、維持日本文化的傳統性。事實上,在戰爭的最後一年,美國人即使不投擲原子彈而發動大規模登陸日本本土的“奧林匹克”計劃,早已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到幾乎倒退回原始社會的日本人根本擋不住美軍的進攻。但是日本的垂死掙扎卻還是收到了失效,比如豫湘桂戰役重創國民黨軍隊,使得原本是戰時盟國的美國開始拋棄國民政府,加劇了中國內戰爆發的可能性,這就為美國把在亞洲的戰略重心由中國轉向日本、同時也為日本的復興創造了條件。

事實證明,冷戰期間,日本正是美國在東方遏制蘇聯的一個最佳戰略支撐點!

因此,筆者認為,對於日本在戰爭後期所謂的誓死不投降不能是有著更加深刻的算計,不能僅僅簡單的歸結於狂妄自大和不自量力這樣的主觀臆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