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朝以前祭祀的蚩尤而不是黃帝?黃帝是農耕民族,還是遊牧民族?

張律明


  

  標題上明顯是斷章取義!

  事實上,從先秦到兩漢,祭祀古代聖王必然會祭祀黃帝,至於祭祀蚩尤者極少。

  要知道,從堯舜禹到後來的夏商周,嚴格說起來,都與黃帝有關。

  黃帝擊敗炎帝之後,南征北討,佔領了黃河流域。炎帝部落一分為二,其中一部分投降,徹底融入了黃帝部族,共同構建成了華夏族。另一部分則在蚩尤的帶領下南撤,成為九黎部落的祖先。這部分人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時代,三國時期的東吳,加上東晉南遷,南宋開發,一步步與中原的華夏族融合,最終成為今天的漢民族。

  堯帝、舜帝乃至大禹,都是黃帝的子孫。所謂堯舜禹禪讓,聽起來大仁大義,其實歸根究底,依然是黃帝老爺子一家的血脈,與後世一樣,其實都是家天下。不同的是,從夏朝開始,尤其是後來的周朝,是父死子繼,在之前,則是強者上,庸者下,爭奪比較血腥。

  至於蚩尤,因為他率先反對黃帝,一度還擊敗黃帝,故此,在上古歷史上擁有很重要的地位。不過,蚩尤被黃帝擊敗,其大將刑天、夸父也都被黃帝擊敗,最終,他們不得不敗退。蚩尤還被黃帝抓住,砍了頭,刑天也被砍了頭。

  因此,蚩尤不配稱“戰神”。古代人也並沒有把蚩尤當戰神。因為蚩尤第一個發明了干鏚(戈與盾),是兵器的創造者,因此,古人是將蚩尤尊為兵主。

  刑天也是個戰敗者,兩漢之前都是被魔化,被嘲笑的人物,在陶淵明“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廣為流傳後,刑天才成為一個悲劇英雄形象。

  至於黃帝時代是農耕還是遊牧,那個時代人們確實是逐水草而居,這種現象從黃帝到堯舜禹,甚至到夏朝一直如此。因此,像夏朝的首都就一直不固定,一直到盤庚遷都後,放才確定在朝歌。

  但是,這並不是說黃帝時代華夏族就是遊牧民族。當時人們已經栽種粟米,培育家畜,採摘果子,也經常外出狩獵。只是因為抵抗自然的能力比較弱,或者因為地力枯竭,或者因為河水枯竭等等,不得不在定居一段時間後遷徙他處。

  這與兩漢隋唐時期的遊牧民族匈奴、突厥並不一樣。


葉之秋


從目前的資料和黃帝部落群入主中原前的遷徙軌跡來看(從西北方向進入黃河流域),黃帝部落群是遊牧部落,或者頂多是半遊牧部落。

黃帝在確立天下共主地位後,文化上並沒有統一,往後的千年歲月中原大地上一直在經歷著不同文化族群的衝突和融合。例如,三皇五帝並不都是黃帝后裔,其中也有當年被擊敗的東夷族後裔。再例如,夏商周三朝文化上的差異巨大,連對天下共主的稱呼都不一樣(夏後,商帝,周王)。一直到西周奪取天下後,分封功臣親屬到全國各地,利用中央政府的軍事優勢強推文化殖民主義,才漸漸使西周文化成為中原大地文化多數派,將跟自己對抗了千年的東夷族文化吸收融合,但這個融合並不徹底。

中國很多制度都是在西漢確立的。周朝完成了文化一統,秦朝完成了行政一統,西漢則完成了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帝國制度的草創和加強,統一祭祀黃帝也是從此時固化下來。

黃帝是遊牧部落從很多地方也可以得到佐證。例如,匈奴鮮卑等草原部落都有自己是黃帝后裔的傳說,這不一定說明他們真是其後代,但也可以反映他們可能是同源的。由於黃帝入侵了中原,才漸漸變成農耕部落。


酒淡無香


據《史記》記載,周威列王四年,(公元前42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疇,祭黃帝,作下疇,祭炎帝。什麼意思呢?就是秦靈公在吳陽的地方在一塊田的上方祭黃帝,走到一塊田的下方祭炎帝。再則,說到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時,在政治治理上以黃帝為榜樣,所以自然重視對黃帝的祭祀。

(黃帝和炎帝肖像畫)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秦始皇統一中國,到泰山封禪,祭祀的蚩尤,而不是黃帝;漢高祖劉邦在楚漢相爭時,也是祭祀的是蚩尤,而不是黃帝。漢初時,劉邦建立的“蚩尤祠",而不是“黃帝陵"。因為他們認為蚩尤是本地的,黃帝是外來的。炎黃時外來的最大的特徵是,黃帝生於姬水;炎帝生於姜水。姜字與羊有關!在商以前,中原地區只有“豬、狗、雞"。“牛、羊、馬"是從高加索帶進來的,就是說炎黃一支將牛、羊、馬引進了中原。

(蚩尤是多麼可怕,與炎黃比較就是惡魔了。)

古公亶父是黃帝的16世孫,因不堪戎狄侵擾,帶領全族遷移到今天的陝西岐山(周原)。古公亶父將中原周圍稱為“西戎、北狄、南蠻、東夷",由於殷商在東邊,被古公亶父稱為東邊的蠻夷。秦的祖先是在今天的甘肅禮縣大堡子山,被稱為“西戎"。

(秦的祖先在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的秦公一號墓)

孔子的儒家在春秋晚期周遊列國,主張是“克己復禮",由於當時各國都在爭霸,主張變革,所以先後有許多國家進行了變法。譬如:齊國的管仲變法、吳國伍子胥變法、越國范蠡改革、魏國的李悝變法、齊國威王變法、最後在戰國是的秦國商鞅變法。孔子周遊列國推銷“恢復周禮",並沒有被各國看好,因為在當時已經落後形勢,沒有人來聽他的學說。孔子晚年在家修饌《春秋》一書,在書中將魯國國君大罵一通,沒有人來砍他的腦袋,因為在“百家爭鳴"中,儒家也是作為一種“庶民亂議"。

孔子周遊列國從來也沒有到達秦國,從他的內心來看,是看不起一個西戎國家。再則,秦國在商鞅變法以後有法家之國稱謂,並且在意識上與儒家格格不入,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郡縣制和分封制"之爭。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就採用的“郡縣制",劉邦與項羽之爭,也是有郡縣制與分封制之爭,項羽推翻秦朝時就主張“分封制"。在漢初時,劉邦採用的同姓王,但是也是郡縣制。所以他非常厭惡儒生,二次羞辱儒生,實際上就是儒法之爭。

司馬遷從小啟蒙老師是孔子的後代孔安國,年輕時經常去聽大儒董仲舒上課,寫《史記》時大量引用了儒家的經典。他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梳理上古帝王們的血緣關係,讓秦國留下的七國庶民和各地區自己認同始祖都同出一源,這一源頭就是炎黃,我的都成了“炎黃子孫"了!由於秦始皇將周留下的講禮儀的六國給滅了,儒家認為是大逆不道。所以,司馬遷的《史記》將秦始皇說成是呂不韋的私生子,嫪毐的陽具能夠翹起車輪,嫪毐與趙姬(秦始皇母親)生了二個小弟弟。其實,說到底就是儒法之爭。



漢高祖劉邦在漢初時摒棄儒學,惠帝、呂后、文帝、景帝都採用了“黃老之學"。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五學等揉合在一起上課,丞相衛綰、竇嬰、田鼢都去聽他上課。丞相們將董仲舒推薦給漢武帝,董仲舒向漢武帝推銷“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罷黜百家、表彰六經"。漢武帝知道儒學是怎麼一回事,(儒家喜歡將牛皮吹的最大)他為了擴大自己的皇權,就頒佈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術"就是一個騙術。


漢武帝頒佈了“獨尊儒術"以後,應該是第一個祭拜黃帝的人。但是,他無限擴大皇權,成為了第一個專制的皇帝。當長安發生了二次大火以後,董仲舒用“天人感應"來嚇唬他時,漢武帝知道儒家的牛皮又來了,他要砍董仲舒的腦袋,儘管董仲舒的腦袋沒有被砍下,嚇得董仲舒夠嗆,從今以後董仲舒再也不發聲了。司馬遷為了李陵投降匈奴而被漢武帝處於“腐刑"(割掉生殖器),也說明了“君權神授"的威嚴。最倒黴的是司馬遷的外孫楊惲,他因為誹謗罪被漢宣帝腰斬。這些都說明,儒家大師孔子福氣最好,當時他在春秋晚期,他大罵魯國國君卻沒有被砍頭,證明當時也是言論自由的。總的來說,“蚩尤"與“黃帝"之爭,實際上就是儒法之爭,儒家勝利,法家失敗。法家退出歷史舞臺,儒家的“炎黃子孫"延續了中國二千多年,我們都成了“炎黃子孫"了!


張律明


顯然,蚩尤為九黎東夷部落聯盟首領,劉邦的老鄉,劉邦祭祀蚩尤。

秦人嬴姓黃帝后裔,世代居隴山守西戎,與當地神農炎帝后裔通婚,秦人祭祀炎黃。

周人姬姓是黃帝后裔,周人祭祀黃帝。

先說下上古傳承

河北人:燧人,共工,后土,蚩尤,夸父。

山東人:太皞,少皞,皋陶,伯益,后羿。

甘陝青寧晉人:弇茲,華胥,女媧,伏羲,神農魁隗,神農炎帝,軒轅,炎黃嫘祖,大禹。

太皞崇拜太陽、鳥,最後搞成龍。

伏羲蛇身(蛇紋身)八卦(龜)崇拜。

三皇五帝夏

燧人在河北,燒陶萬年前;華胥在陝西,生伏羲成紀。

女媧葬洪洞,炎黃源氐羌;堯舜禹晉地,夏建都晉南。

女媧伏羲源西北;

伏羲生於甘肅,甘肅有大地灣遺址。女媧陵在山西。華胥陵在陝西。

楚帛書《創世篇》說:雹戲“乃娶子之子曰女皇”。

《帝王世紀》說:“伏羲生於成紀”,即今天水市。

《隋書·地理志》河內郡濟源縣有“母山”,即王母山。

北宋《新定九域志》:孟州有“皇母山,又名女媧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禱之。”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媧山”。

女媧的陵墓古史也有記載,山西洪洞,也有說山西芮城的,也有一些其他說法。

《楚辭·天問》載:后羿“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王逸注:“洛嬪,水神,謂宓妃也。”

這位洛水之神“宓妃”即伏羲女媧氏之女,說明伏羲女媧氏與陝西北洛河洛商洛地區有著密切的關係。

從以上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女媧氏的活動地域,大體是陝甘寧晉的廣大地域。

《左傳·昭公七年》說:“陳,大皞之墟也。”“陳”在今河南淮陽縣一帶,顯然,太皞是與伏羲同時代的東夷首領,太皞與伏羲是兩個人。

考古發現的山東北辛及大汶口文化等可能就是伏羲女媧部落後裔從陝甘向東遷移後的文化遺存(也可能為東夷太皞時期文化遺存),其傳說均為伏羲女媧族後裔陝甘帶去的(也可能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稷下學宮爭鳴時流傳下來的。諸子曾經一度把齊國地名等對應過大九州,所以,山東境內有很多全國各地的上古傳說及地名)。

炎黃源西北

炎黃是傳說人物,居最早的史書記載是西北人。

《國語.晉語》《史記》: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

目前的說法是,姜羌一體,姬氐同源。

據傳黃帝築涿鹿城,有可能定都涿鹿。但目前的石峁城與山海經崑崙城的描述重合度非常高。黃帝建立的是非常強盛的王朝,其國都理應有一定規模的。

河南的是顓頊和火正重黎,與炎黃無關,那個有熊的說法更是後世腐儒附會編造的。

另外,西北的還有如下人物:

華胥伏羲女媧神農軒轅大禹周秦,都是西北人。

華胥陵在陝西,伏羲故里在甘肅,女媧陵在山西。神農炎帝陵廟在陝西,黃帝陵廟在陝西。

大禹部落源於部落源於隴西,遷居黃河壺口瀑布附近,定都晉南。


用戶1789621402868715


回i漢朝人對蚩尤祭祀:

山海經提到過,一圈有水的陸地,河流往北流,在中國那個地方合這一說法相同,?

指有山東,泰山周圍山體相似,以前太行山往東跟泰山體系中間有水相閣,

根據現代考古發現,12000多年前,山東,就有人們活動軌跡,

蚩尤和黃帝炎帝打仗,兩個部落,打一個部落,你想想,蚩尤部落得多強大

蚩尤部落生活在海邊,先民知到什麼時候有風,有雨,有霧自然環境以掌握。

黃帝,炎帝在黃土高源,乾旱地區,對自然環境,瞭解少,

打仗時在河北,下霧不晴,後找邦工,找到九天魔女,把霧驅散,做指南車

九天魔女部落,她們部落在那?雲南西藏地代。這個部落事母系部落,

在回到我們所學到的歷史,看問題,

陝西高原部落,雲南高山部落,北京人部落。

三個部落打一個部落,蚩尤,部落得有多強大,人員,物利軍士各樣無筆之強大,

蚩尤戰,戰敗他的部族人員多,繁衍能力強,人口眾多,人多為主流,路寬為大道,。

有些錯字,本人文化低,胡寫扒寫,不喜誤噴?


種植老農人


這個題目說的不對,漢代之前,既有祭祀蚩尤,也有祭祀黃帝。黃帝被認為是華夏文明之始祖,得到後來祭祀是理所當然的。扮演反動派角色的蚩尤,為什麼也受到祭祀呢?下面來說說。

第一,漢代之前,祭禮黃帝是主流

題主說漢朝前不祭禮黃帝,這是不對的。《莊子》一書中說:“世之所高,莫若黃帝。”可以說,黃帝是華夏族之第一偉人,怎麼能不祭祀呢?

《國語·魯語》記載:“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有虞氏就是帝舜一族,禘黃帝,“禘”是古代一種極為隆重的大祭之禮,只有天子才能舉行。《論語·集註》說:“禘,王者之大祭也。”帝舜這一族,跟黃帝有什麼關係呢?原來帝舜是黃帝的後代,其譜系是這樣的:黃帝——昌意——顓頊大帝——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虞舜。因為,有虞氏這一族是祭禮黃帝的。

據史書載,秦人也祭祀黃帝。秦靈公時,“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秦國的譜系,也可以上推到黃帝、顓頊大帝,祭禮黃帝實是正常。

第二,為什麼祭禮蚩尤?

司馬遷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中有一篇《封禪書》,其中有談到秦始皇曾經“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在秦統一中國時,中國民間有所謂的八神,其中第三尊神就是“兵主蚩尤”,他排在“天主”與“地主”之後,主兵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戰神”。司馬遷特地記道:“八神將自古而有之”,可見蚩尤被當作戰神加以崇拜,是古中國一直延續下來的傳統,而且他在諸神中的排名,僅次於天地,地位相當尊崇。


黃帝打敗並殺死蚩尤後,為了征服南方部落,特地畫了蚩尤的像,威懾諸部。在民間,蚩尤更是被當作一個三頭六臂的戰神來看待。從這個側面來看,古中國的文明還是顯得相當寬容,因為官方似乎並無意制止崇拜蚩尤的民間信仰。

儘管官方文獻一直把蚩尤刻劃為一個殘暴的反動派,站在公正的角度說,蚩尤對中國文化是有很大貢獻的,特別是在軍事技術的革新上。從蚩尤開始,中國才算進入到大規模使用青銅武器的階段,把他當作“兵主”或“戰神”來看待,是不過分的。

第三,黃帝屬農耕民族還是遊牧民族

當然屬於農耕民族了。

史書上說黃帝“播百穀草木”,養蠶取絲,亦始自黃帝時代,發明者據說是黃帝之後嫘祖。這項技術後來不斷被改進,蠶絲及絲織業,一直是古代中國技術的驕傲。黃帝與炎帝聯合後,農耕文明越加發達。炎帝是神農氏部落,聽這名字,大家也要看出濃濃的農耕文明色彩。

農耕文明的發達,刺激了天文學、曆法、數學的發展。在黃帝時代,文字應運而生,而且在天文學等領域也有很大進展,包括羲和佔日、常儀佔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歷、隸首作算數等。還有一個重要的發明就是“干支”紀年體系成型,一直沿用的二十世紀。這些成就,都與農耕文化是分不開的。


君山話史


蚩尤作為兵主(戰神)一般不祭祀 只在出征前祭祀 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在秦國先後都祭祀 無主次之分

四帝祭祀和蚩尤祭祀是性質不一樣的祭祀:

平時沒事就祭祀四帝,戰爭出戰就祭祀蚩尤!

《史記 天官書》:


蚩尤之旗,類彗而後曲,象旗。見則王者征伐四方。

劉邦在沛縣造反時祭祀的就是蚩尤:

“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高祖本紀》
“徇沛,為沛公,則祠蚩尤,釁鼓旗。”——《封禪書》

有沒有效果不知道,但至少有了吹牛的資本:

劉邦派遣去勸齊王歸降的酈生說齊王說:


夫漢王發蜀漢,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黨之兵;下井陘,誅成安君;破北魏,舉三十二城: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

劉邦有戰神蚩尤的祝福,是不會戰敗的,齊王你還是早點投降吧。

劉邦在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後,除了祭祀白青黃赤黑五帝外,還在長安立蚩尤祠。

在出徵前祭祀蚩尤的記錄還有

1、東漢馬延。

“延將兵衛護南單于,敕延過武庫,祭蚩尤,帝親御阿閣,觀其士眾。”——《後漢書 馬延傳》

2、《宋史 禮制》:

“軍前大旗曰牙,師出必祭,謂之禡。後魏出師,又建纛頭旗上。太宗徵河東,出京前一日,遣右贊善大夫潘慎修出郊,用少牢一祭蚩尤,禡祭。”

漢代石刻中的蚩尤形象

至於黃帝 在漢武帝時才開始地位突出

黃帝在秦朝及之前,並無太突出的地位,和白青赤三帝平等。

在《秦本紀》秦穆公的春秋時期,黃帝只是一個聖人:


由余笑曰:「此乃中國所以亂也。夫自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僅以小治。

秦襄公封建立國,修建西畤,祭祀的是少皞神白帝——這是秦人信封原始上帝。

秦文公在開拓疆土到關中西部時,就因為夢見黃蛇,修建鄜畤,加大對白帝的祭祀規格。

秦宣公在渭南祭祀青帝,表達的是秦國以關中西部向東擴張的政治表達,即秦宣公父親秦德公的“後子孫飲馬於河”的政治意願。

秦靈公因為大臣逼殺祖父秦懷公而即位,這說明秦國內部有內亂;秦靈公6年秦國攻打修建少粱的晉國軍,說明秦國和晉國開始河西之地的爭奪。

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秦靈公在吳陽修建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至此,秦國同時祭祀四帝:

作為祖先之神的白帝,作為擴張東方象徵的青帝,安撫內亂的炎黃二帝。

秦獻公遷都到櫟陽後,又修建畦畤祭祀白帝,重新重祭白帝,就是為秦獻公改革獲取秦人貴族的支持。

秦始皇祭祀齊地山川時,齊地八神:天主天齊——或是上帝、地主粱父——白青帝之類、兵主蚩尤、陰主三山、陽主之罘、月主萊山、日主成山——日出最東的地方、時主琅邪——每年開始的地方。

秦朝時山東地區並無白青炎黃四帝的存在。

現代人關於蚩尤的想象

至於黃帝是遊牧民族,還是農耕民族

一般來說,黃帝應該是仰韶文化,河南靈寶的西坡遺址被認為是黃帝遺址。

從秦穆公時,西戎的由余說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的言論來看:

黃帝是從遊牧民主轉入農耕民族。

即西戎和黃帝部落來自共同的文化,之後黃帝部落轉為農耕生活,西戎繼續保持原有的遊牧民族傳統。

從地域看,黃帝應該是原本是陝北、鄂爾多斯地區地區,進入山西地區,最後渡過黃河進入河南,或一部分從河東地區進入河北地區。

蚩尤也好,四帝也好,在先秦時地位是平等的,但蚩尤在南方的崇拜,比四帝廣泛太多。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炎黃子孫,是我們介紹自己的時候,時常會出現的詞彙,而這個詞彙也代表著我們的傳承,以及對於炎帝還有黃帝的尊敬。

而就在上古傳說之中,卻時常還有另一個名字的出現,那就是蚩尤,這個被稱之為上古魔神的人物,偏偏正是這樣一個人物,卻在漢代之前被人祭祀,甚至有明確記載,就連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在出兵前,也會祭祀蚩尤。

《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與沛縣起兵之時“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我們一個個看一看。

首先在古代,不論是炎帝黃帝還是蚩尤,他們之間的戰爭,是不帶任何所謂的正義與邪惡的。其實歷史上大多數的戰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說起蚩尤和黃帝的大戰,實則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部落,以及讓自己的部落更好的生存下去,所以雖然結果是蚩尤被黃帝打敗,但是他並沒有影響到人們對他的崇拜,相反因為他強大的戰力,更加獲得了古人的青睞。而這也就造成了在漢朝以前,古人對於蚩尤還有黃帝之間並沒有好壞之分。

而且《史記·集解》還記載:應劭曰“左傳曰黃帝戰於阪泉,一定天下。蚩尤好五兵,故祠祭之求福祥也。”瓚曰“管仲雲‘割廬山交而出水,金從之出,蚩尤受之以作劍戟’。”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蚩尤不單單教導人們重農耕、冶銅鐵,還制五兵、創百藝,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古代戰爭頻繁,人們對於武力是崇拜的,所以古人在出徵的時候都喜歡去祭祀蚩尤,意思就是希望蚩尤可以保佑自己旗開得勝。

而劉邦之所以祭祀蚩尤,主要也是因為他好五兵,想要得勝的緣故,所以才會祭祀。這在當時都是很正常的理由。

如果再看《史記·封禪書》的話,可能會更瞭解到為何要祭祀蚩尤了。其主要原因是齊地八神的宗教文化。“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因祠蚩尤在齊之西境,故當對原齊、魯、楚三國邊境周邊地域的宗教觀有所影響,再者蚩尤為八神之一的兵主,所以劉邦起兵祭祀蚩尤。

當然,在如今的學術界還有另外一個說法,那就是蚩尤原本就是炎帝,黃帝和蚩尤的大戰其實就是黃帝和炎帝之間的大戰,如果蚩尤真的是炎帝的話,那樣不僅是在漢朝以前,甚至是之後人們祭祀蚩尤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了。

那麼到底是不是呢?這得先從炎帝這個稱號的由來說起,相傳最早時候出現部落,出現部落之後,就會有部落首領,其中就有了黃帝神農氏。

所以說,實際上黃帝並不是名字,而是作為部落首領的一個稱號,所以自然炎帝同樣也只是個部落首領的稱號,那麼蚩尤極有可能就是炎帝部落的首領了。如果是這樣,那麼炎黃子孫,本就說明蚩尤就是傳承的起點之一。

即便不是,按照另一說法,蚩尤為九黎部落首領,是今天的苗族的祖先,也是部分漢族人的祖先,這讓他同樣成為了為中華三大人文始祖之一。只可惜,就在漢代開始,蚩尤的形象卻被一再的惡意抨擊,導致現在人們只稱呼自己為炎黃子孫了。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儒家為了體現中原文化的正統性,把蚩尤黃帝大戰賦予了其他的性質,黃帝成為了正義的化身,而蚩尤卻成為了邪惡的代名詞,黃帝被人們逐漸的抬高,而蚩尤戰神的身份又有了刑天代替,就這樣古人就不在崇拜蚩尤,所以後來祭祀蚩尤的人就越來越少,祭祀黃帝和炎帝的人就越來越多。

而在人文始祖的稱呼上,黃帝真正被奠定的時期是在西漢,很多方士將黃帝神化,吹噓黃帝騎龍昇天,羽化成仙了,因漢武帝晚年信奉長生不老,聽此傳言之後,對黃帝更是推崇備至,希望能像黃帝一樣羽化成仙,甚至聲稱:“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履耳”。

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政,為了表示自己的政權合法,也以黃帝為人文始祖,並在全國各地建造黃帝廟,讓全國百姓都祭祀黃帝,也正是在這一歷史時期,由於特殊環境的影響,黃帝陰差陽錯竟然成為了中華文明幾近唯一的開創者。而蚩尤則被誤會幾千年,一直至今。


井夫子


四帝不是同時代的部落族群,應該是白帝部落最早,後被青帝部落群同化,之後黃帝部落族群同化了青帝部落,而炎帝部落族群又同化了黃帝部落族群,並戰勝和消滅了蚩尤部落族群。

最後形成了炎黃中華一統大國,佔領了整個亞洲地區。而白主西,青主北,黃主中,炎主南,所以人類是起源於西北部的,逐步向東南發展的。

這也附合於大洪水理論,大洪水後人類前史記基本滅亡,只剩了青藏高原原人和乘方舟來的各地人和人文文化,這些人類和文化又在西北先發展了起來?

所以很多古書上有如此記載,希特勤也曾到西藏尋找亞利安人的根和神器,這就是核彈與飛機制造?神秘的青藏高原,還藏有多少人類所不知的秘密?

所以說,在漢潮以前秦朝剛結束和戰國混亂期,都以戰爭和侵略為主要目標,都在東征西戰,到處的戰火漫延,所以以兵神蚩尤為祖宗和旗幟,可以壯軍威,振軍心。

而皇帝部落也是由西北而下,所以先是遊牧族,後被炎帝文化同化為農耕族。


新人類醫學創新者李傑


我只是過來反駁提問者自問自答的這個問題的,你所有的內容都是個人的主觀臆斷,根本沒有歷史依據,完全靠猜想來證明一個假的觀點。



首先你說秦始皇封禪是祭祀的蚩尤,你這觀點真不是一般的可笑,還說是儒家和法家之爭造成的這個結果,認為自己孔子黑蚩尤,後世才黑蚩尤的。先秦時期黑孔子的多了,和孔子觀點不一樣的人也多了。他們難道也是因為孔子的原因黑蚩尤。

法家

首先我可以確定一點你根本不知道封禪源於哪裡,封禪源於《管子》,管仲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按照你的觀點他應該不會黑蚩尤吧,何況管仲比孔子早幾百年呢,不可能受到孔子影響對吧!但是我們看《管子 封禪篇》原文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云云。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堂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你既然說是儒法之爭造成蚩尤被黑,那你告訴我,管仲作為法家的人物為什麼在《封禪篇》對蚩尤提也沒有提?後世的封禪都是按照管仲的《封禪篇》進行的,你為從哪裡的出的秦始皇封禪祭祀的蚩尤?

按照你的意思這不就是法家的觀點嗎?而法家最早的人物管仲對祭祀蚩尤隻字未提,難道是儒家和法家一塊黑蚩尤?那你儒法之爭造成的蚩尤落敗的觀點就是無稽之談了。

而一直視儒家為五蠹之一的韓非子,也沒有說蚩尤比黃帝更正統。在《韓非子》中提到

昔者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鎋,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

在韓非子的描述中畢方、蚩尤、風伯、雨師只是給皇帝開道的。如果法家主張祭祀蚩尤,那你告訴我法家的創始人管子和法家集大成者的韓非子為什麼都覺得黃帝比蚩尤尊貴?

道家

我們都知道莊子喜歡懟孔子,我想他的話一定不是為了迎合孔子的吧。實際上他不但喜歡黑孔子,還喜歡黑三皇五帝,他覺得炎帝還算差強人意,黃帝德行不足,堯舜禹更不要說了。他借盜蹠之口諷刺孔子的觀點

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舜作,立群臣,湯放其主,武王殺紂。


在莊子眼裡就沒有一個好人,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認黃帝治理的天下很好。莊子在描寫老子教導孔子的說道

老聃曰:小子少近,餘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黃帝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而不哭,不非也!

意思就是黃帝治理天下,民心非常淳樸,就是親人過世了,他不哭泣,也沒有人指責他!莊子只是說皇帝和蚩尤大戰,這是不道德的,但是他還是承認黃帝治理天下是很好的。至於蚩尤那是戰敗的,都不在他討論範圍內。至少莊子是不會認蚩尤的吧?道家的觀點也沒有認蚩尤。列子更是對蚩尤隻字未提。

墨家

墨子在《尚賢》中提到:“皇帝清問下民,有辭有苗”。意思就是堯帝問天下臣民還有什麼難處嗎?人民回答他說有苗為害。意思就是蚩尤的殘餘為害。在《兼愛》中墨子提到禹討伐有苗

濟濟有眾,鹹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此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而群對諸群,以徵有苗。

意思就是你們大家都聽我說,不是小子我橫行霸道,是有苗為禍天下,現在我就率領你們去討伐他。


既然你不喜歡儒家,那我一個儒家的經典都不引用,當時最流行的墨家,法家,道家觀點裡面都奉黃帝為正統。我不知道你這個儒法之爭,造成祭祀蚩尤變成祭祀皇帝的觀點是從哪來的?

還有我們從秦始皇的帝號“始皇帝”來說,既然他認為該祭祀蚩尤,那他為何說:“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呢?他怎麼不說“德兼蚩尤”呢?他直接叫“蚩帝”不好了?

還有你提到劉邦討厭儒者,這個沒錯,在很多記載都有這樣的記錄。但是劉邦還是第一個祭祀孔子的皇帝,你怎麼不說?不喜歡,不代表就不認同他的觀點。

我敢說你連法家,道家,墨家的經典都沒讀過,就來黑儒家。你對儒家批評,她是有一些過錯,我沒意見,只要合理的批評就好。但是你拿歪曲黃帝的歷史,只是為了攻擊儒家,這就過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