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鄉愁記憶:農村三大累——打坯

鄉愁記憶:農村三大累——打坯

鄉愁記憶:農村三大累——打坯

(聲明:老家有句俗話叫“十里地不同風俗”,或許各地的說法不太一樣,敬請包容。配圖大多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繫撤除。)

過去傳統的農村生活之辛苦,對當今的年輕人來說已經是恍如隔世。

且不論“耕耩鋤割、揚場垛垛”,這些都是莊戶人的常課。有人把農村勞動、生活中最辛苦的三件事總結為:打坯、淘井和耪地(特指用大鋤刨掉莊稼的根茬子)。今天便和大夥啦一啦記憶中“打土坯”的那些事兒。

蓋房子,可以說是農家的頭等大事,而過去建房最基礎的材料就是土坯。家庭條件好些的,可能還在牆角、立柱、門窗口和屋簷等處再加上點磚;基礎部分大多用石塊,平原、窪地無山,有的僅用磚替代石塊來做基礎。

鄉愁記憶:農村三大累——打坯

土坯在建房前就要準備好,並且保證乾透,不然沒法使用。因而,農戶往往是挑選農閒時的乾燥季節提前打坯。

先介紹一下打坯用的基本工具。

鄉愁記憶:農村三大累——打坯

鄉愁記憶:農村三大累——打坯

如圖上所示:方形的木模是土坯模子(尺寸大約是長為50釐米,寬為25釐米,高為10釐米。憑記憶,有誤差。),旁邊有個卡槽,打開時,用腳踹開它,以方便搬取土坯;帶木柄的物件叫“平杵”,下面一般安裝四稜臺石塊,石塊的邊長略窄於木模寬度;另外,還要找一塊稍大一些的光滑厚石板,墊在底下。

鄉愁記憶:農村三大累——打坯

請打坯師傅。

因為打坯是一件很費力氣的事,一般都請關係好的、且有一定經驗的強壯年輕人來擔當打坯師傅。如果關係一般,人家可能不願意為你出這麼大的力!那時候,彼此都是義務幫忙的關係,頂多吃頓好一些的飯,作為感謝。如果再能炒上倆菜、有瓶酒,那就是很場面的事了。一個生產隊,能叫得響的打坯棒勞力也就那麼幾個人。

鄉愁記憶:農村三大累——打坯

選土。

村子裡好的土地是不允許用來打坯的,一般選在好些的乾淨土場。這個也有講究和忌諱:

決不能是墳地,晦氣!也不能是沙土地——打出來的土坯不結實。有的時候,為了使土坯結實些,還需要將黏土、褐土、紅山土或膠泥土等用水弄溼後摻和一下才行。土質黏而不稀,太溼了粘模板。

打坯。

打坯雖說是個技術含量不高的力氣活兒,但也是有些技巧的。

先將土坯模子刮淨、支好,平放在石板上,打下手的填滿土(要高出很多)。打坯師傅用平杵先將邊角輕打幾下,再高舉平杵使勁擊打幾下。這時,用力要勻,平杵面落下時要平穩

——這樣打出的土坯才結實,稜角分明、表面平整。

為了調整狀態,打坯師傅還會伴有號子,發出有節奏的“嗨”聲。

鄉愁記憶:農村三大累——打坯

打坯時,一般是由兩個人結為一組來完成的。

力氣小些的打下手,負責架模子、上土;力氣大的只負責打坯。土坯打好後,打坯師傅往往會很自信地一腳踢開旁邊的卡槽,用刮泥板稍稍去掉土坯的毛刺,再把土坯平穩地搬起來,豎著在一旁摞好,成牆狀。每塊土坯之間留些縫隙,便於通風乾燥,但又不至於使打好的成品塌落。上下層還要有點角度、錯落擺放,以保證土坯牆穩固且通風。

打坯是個又髒又累的活兒,滿身泥土、汗流浹背。因而,為了表示感謝,吃飯時,主人往往請打坯師傅坐在上首,頻頻倒茶、滿酒--------

鄉愁記憶:農村三大累——打坯

1970年,我的故鄉村莊。

記得小時候,農村搞“農業學大寨”,村裡也有“鐵姑娘班”。這些“半邊天”們也努力乾和男人一樣的活兒。有位年輕健壯的秀娥姑,同樣標著勁與小夥子們一樣打坯,這下子可讓她出了名!

很可惜——這麼健壯的一個女人,卻很早就去世了。

說到打坯,我還禁不住想到了曾住過的土坯房子,那裡有滿滿的童年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