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抗日根据地的特色教育:儿童玩抗战游戏学习打日本鬼子

小时候看讲述抗日战争的老电影,里面有不少少年儿童参加抗日战争的英雄事迹。比如,《鸡毛信》里的海娃,《小兵张嘎》里的嘎子。这也是中共动员全民参与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

历史上,中共在根据地确实进行了很多针对儿童的教育动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创造性地提供了很多抗战游戏供儿童参与玩耍,在游戏中寓教于乐地开展抗战教育动员。

抗战期间,流行的抗战游戏有数十种之多,大概分为军事游戏和反日爱国游戏两大类别。小编为大家梳理了当时的儿童玩得最多的几种。

抗日根据地的特色教育:儿童玩抗战游戏学习打日本鬼子

行军

需要20名以上儿童集体参与,在2—5华里范围内活动。全体儿童选举总指挥1人,剩余儿童分为2—3支队伍,总指挥会确定一个目的地,和路上的空袭记号,以及各队的行军路线。

全体儿童要用青草树枝插在帽子或身上作为预防空袭的掩护,向目的地行军。各队分别出发,总指挥会不定时发出空袭警报,看哪一队躲得快躲得好。警报解除后,各队继续前进。

在前进过程中,队员还要练习传达命令,如队长传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令,后面的队员需要依次向后传递这个口令直到最后一名队员。

行军过程中,各队还要派出队员到其他队伍行进路上埋伏。所以,每支队伍都要派出几名尖兵队员去探路。如果没有把埋伏的敌人搜索到,全队进入埋伏圈,就算中了埋伏。尖兵如果发现埋伏,需要报告队长,重新决定行军路线。

到达目的地时,队伍的所有队员必须到齐,看哪一队最先全体达到。

《行军》游戏实际上是军事教育游戏,防空袭、口令、尖兵、埋伏圈等都出现在游戏中,儿童通过游戏就能在实践中熟悉军队行进打仗中会遇到的问题。

与此同类的游戏还有《学打仗》《游击队攻堡垒》《前进少年兵》等。儿童们在游戏中,可以学到军事知识,并克服对日军的恐惧感,坚定抗日战争的信念。

抗日根据地的特色教育:儿童玩抗战游戏学习打日本鬼子

一把米

让儿童站成一圈,面向圈内。先有一人两手合捧,表示手里有一把米,绕外圈行进。一边绕一边唱:“一把米,黄又黄,捐出来,救灾荒,运输队,快运粮。”声音不许中断,念完一遍就反复唱“运输队,快运粮”。

在反复念唱时,用手撞任何一人的臂膀,被撞的人必须马上捧起双手,接着唱“一把米,黄又黄”,代替第一个人去绕圈子,第一个人则站到他的空位上,如此反复交替进行。

如果有一人唱声断了,就算他输了,罚他表演节目。如果接米的人,接唱迟了或者捧手迟了,也算他输了,照样受罚。

这是一个反日爱国游戏,使儿童了解根据地灾荒饥馑的主要原因是日伪军的抢粮破坏封锁。可以激发儿童对侵华日军的仇恨,坚定和日军斗争到底的信念。

抗日根据地的特色教育:儿童玩抗战游戏学习打日本鬼子

反正

将儿童列为横列队形,环绕成圈,面向外圈携手,间隔以两手伸展高,搭成洞口形状。

然后选定一人为汉奸站在圈内。另选一人在圈外绕圈而行,做检查汉奸工作。

每到一个洞口,就问这是什么村?洞口的人就回答这是某某村。再问:有汉奸吗?答:没有。然后再去检查下一个洞口。

如此挨个洞口检查,到某一洞口问这是什么村?汉奸答是某某村。再问:有汉奸吗?汉奸答:你才是汉奸呢!然后,检查的人就从洞口进去抓汉奸,汉奸便从下一个洞钻出去,如此沿着各个洞一出一入不许遗漏。

如果汉奸先绕一圈回到原地,则算汉奸赢了。汉奸会回到队伍里,大家携起手来拍手欢迎。检查的人则受罚表演节目。如果汉奸被抓,则由汉奸表演节目,然后另选他人扮演汉奸继续游戏。

这个游戏的目的,在于让儿童了解日伪军的宣传,只要不是死心塌地跟随日本帝国主义,都以宽大为怀,尽力争取他们弃暗投明,加入抗日行列。

同时,这个游戏也让儿童明白伪军伪政权中,有一些中国人迫于无奈成为汉奸,他们是可以争取的对象。让这些人反正过来,可以共同为抗日事业奋斗。

抗日根据地的特色教育:儿童玩抗战游戏学习打日本鬼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