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棍棒之下出孝子”,作为父母该不该这样孩子?

金字菇娘


“棍棒之下出孝子”这一观念,我认为是不科学的,且早已过时。

这句话最早出自韩非子的《慎子·知忠》,原文应是“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桀有忠臣而过盈天下。然则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意思是父亲虽然有个好儿子,虞舜却放逐了父亲瞽叟;夏桀虽然有忠臣,却让自己的罪过闻名天下。可见这孝子不生在慈父的家庭,忠臣不生在圣君的下面。

以现代人的思维来看,这句话的辩证关系原本就有失偏颇,更别说后人断章取义了。那为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还能流传至今?

因为封建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忠孝节义”更是成为被提倡的行为准则,父亲打孩子,孩子是不可以反抗的,否则被视为不孝。

在封建社会下,男权思想占主导,同样是自己的孩子,只有男孩才会接受正规教育,母亲更是不参与家教的。父亲对儿子的日常管教常常用棍棒来实现,所谓的“家规”、“家法”就是此。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长记性了,这是主流的想法。

甚至我们的父辈中,还有赞成“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因为在严格管教下的孩子,确实会更懂规矩,也更上进,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被加以惩戒后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然而,这并不是绝对。人是存在差异性的,同样的棍棒式教育,有的孩子可以促进自省,而发奋成才,有的孩子却很可能产生厌世情绪,甚至滋生暴力倾向。

那“棍棒式教育”到底该不该实行?如果实行的话,应该掌握好哪些尺度?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说说什么是教育。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我们常说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性格习惯、为人处事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们身上的不足或欠缺,何尝不是父母自身存在的问题?所以,真正的逻辑关系,应该是“棍棒出不了真正的孝子,孝子的后代才能出孝子。”

试想一下,一个连自己都不孝顺的父亲,用棍棒拷打要求儿子孝顺自己,会不会太讽刺了?

正确的“棍棒式教育”应该是树立孩子的底线教育,即通过惩戒的方式告诉孩子什么事不该做。一旦触碰底线时,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而这个惩罚不是真正的“棍棒相加”,可以是抄写一篇课文,或是面壁思过二十分钟。

往往这个时候,也是父母教育的最好时机。因为当错误发生后,对孩子耐心地讲解、深入地分析,会让他学会思考和反省,意识到自己错在哪,为什么错,从中得到哪些教训,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才能彻底不会再犯。

孩子尚小,面对父母的打骂,他们根本没有还手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鞭笞自己的亲生骨肉,何尝不是父母失败、无能的表现?

总之,社会在进步,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人工智能时代,接触的知识面远远超过我们那个年代所经历的,“打骂孩子”绝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林溪草堂


现在看这种方法最适合。

不出五代人就是老养小,小吃老。爹英雄儿好汉,爹狗熊儿完蛋!

时间不会大长。


用户3278857934590丛


我是母亲,我不同意上一代的观点。即使再调皮的男孩,也不应该打,打孩子是无能的表现,因为他弱小无力反抗,我们就可以打吗?不要以为了孩子好的借口就能去打。说服,沟通,交流,互相倾诉,倾听。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现在孩子接触的信息太多了,他们心里明白,可能行动做不到。那我们就一起努力监督孩子,帮助孩子完成。家暴太可怕了,我楼上的孩子天天听网课的时候,哇哇大哭,父母歇斯底里大喊,有理不再声高吧,我的心一颤一颤地,心疼那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